●馬麗麗 韓 平 鄔萬江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使得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思想意識復雜多變。在大學生偏向追求獨立、自我個性發展的新時代,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為重要。***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所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發掘高校理論及實踐課程思想引領的作用,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補充,將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層滲透到大學生學習全過程和未來社會生活中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讓新一代無論處于何種環境,都能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實現高校教育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識。
統計學原理與應用是一門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大數據時代,統計分析的思想和理論幾乎延伸至所有學科,幫助我們深刻認識數據背后隱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現象及其聯系,洞悉現象背后的規律,進而指導實踐[2]。統計學原理與應用數據來源于實踐反之應用于實踐的學科特性使教師能夠很好地依托課程這一載體,遵循表面現象—實際數據—分析方法—發展規律的客觀統計思維,將國家科技進步、社會經濟多領域發展、唯物辯證思想融入課程內容中,實現課程價值引領的德育目標。
要做好一門課程的課程思政設計,首先要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什么,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框架下,尋找思政素材,進行植入式教學設計。所以明確課程思政的頂層體系設計理念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必要條件[1]。圖1從四方面闡述了佳木斯大學課程思政頂層體系設計理念。
圖1 佳木斯大學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理念
依據佳木斯大學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理念,統計學原理與應用教學團隊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四個方面深入挖掘思政素材,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全方位地滲透到課上課下全過程,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想教育。
1.課程前沿講授中融入“國家意識”,培養愛國情懷。案例1:第一節課前沿部分,在講授學科的起源、發展及其應用時,特別介紹我國在該領域有過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他們在該領域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巧妙地融入“國家意識”“民族責任”等思政元素。
實踐:我國數理統計、概率論領域研究和教學的奠基者——許寶騄教授,他是世界公認的多元統計分析的先驅。1940年,已經在倫敦大學任教的他毅然放棄一切,回到正在經受戰亂,滿目瘡痍的祖國,于西南聯大任教,與華羅庚、陳省身在當時被稱為西南聯大數學系“三杰”。許教授在北大創建了數理統計專業,為我國培養了像鐘開萊、王壽仁、徐利治等一大批概率統計領域的數學家和教育科研人才。許教授終生未婚,一直帶病進行科學研究,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數學研究和教育上[2]。
分析:許教授獻身祖國、獻身科學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課上同學們對許寶騄教授紛紛表示崇敬。
反思與延伸:思政思想不應只停留在課堂上聽老師說,瞬間感動這個層面。可以通過設置課前預習或課后作業環節,結合所學專業,查找資料了解統計在本專業或本學科的應用,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和學科代表的行業發展歷史和趨勢,使思政滲透生活中,感動感受無處不在切身體會達到愛國思想無處不在,樹立“國情觀念”,保有愛國情懷。
2.從時間序列分析,激發“國家認同”,增強民族自信。案例2:在統計數據整理這一章中學習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時,引入我國近10年來的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多了解國家的發展變化,加強政治認同,增強民族自信。
實踐:引用并分析2009—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工農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等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數據分析表明:從數據總量上看,我國經濟總量一直處于高速增長;
從數據結構上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整體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產業內部的結構也向著持續優化趨勢發展。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快速而且在向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尤其是2020以來,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蕭條,而我國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這節課同學們學習熱情高,討論積極熱烈。有的同學當時就問:老師,歐美發達國家的這些社會經濟指標怎樣,您能給我們分析一下嗎?
分析:討論中,師生共鳴,得出了高度一致的結論,中國速度是世界奇跡,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無人可比。中國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遠遠超過美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討論中,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新冠疫情以來,無論在是疫情管控還是經濟活力恢復,為什么我們國家能做得這么好?學生們一致認為是我們的制度,同學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更加堅定、牢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爆棚。這節課特別令人深刻,課程學習既讓學生們深刻理解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的含義,同時讓學生了解國家經濟發展動態,學生們為祖國發展驕傲,為社會主義制度驕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反思與延伸:建立課前線上學習+課后小組項目實踐模式,使思政素材相互傳播,學生民族情懷相互感染。通過本節課,老師的引導和學生關心國家發展的熱情碰撞出了課外延伸的火花。為更好地實現思政目標,下一輪課程我們擬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利用智慧樹APP設置預習環節,在課前給學生提供最新的國家經濟統計數據、交通運輸統計數據等預習資料,獨立運用這些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課上討論分析方法、結論。課后,運用智慧樹翻轉平臺,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搜集近年歐洲、美國、亞太國家經濟數據與我國的經濟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形成學習報告,通過討論區的交流傳閱,這樣下來不僅掌握了本章的學習內容,也能真切感知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變化[3]。
3.統計基本原理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案例3:在統計數據整理這一章中學習變異系數的概念和應用條件時,向學生滲透要一分為二辯證看問題,避免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實踐和分析:在學習標志變異指標時強調,在比較數據測量尺度差異較大或量綱不同的多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時,只看標準差或方差是不適合的,應考慮到平均數不同帶來的影響,做歸一化處理,比較單位平均數帶來的差異,也就是變異系數。到這里,引發同學們思考,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曾出現過用同一個標準看待和衡量不同事物,而沒有考慮到事物自身所處環境等其它差異呢?比如:有人從小就懷揣出國夢,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比祖國的圓,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美國等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時間享受到了工業1.0~3.0時代的紅利,國家實力強于我們,這就是平均數大。可是發展得好不好,要看速度和質量,也就相當于變異系數。
案例4:在學習假設檢驗這一章時,向學生滲透看問題不可絕對化,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的唯物辯證思想。
實踐:參數假設檢驗就是利用已知的樣本結果,反推最有可能導致這個結果的參數值。在講解拒絕原假設的最小顯著性水平——P值理論時,引申出2019年3月20日,三位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雜志官網發表了一篇(scientists rise up agains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名為《科學家們起來反對統計學意義》的文章,指出單一依賴p值進行統計顯著性檢驗產生誤導性結論。對此,國際上很多科學家相繼表態,既有贊同、也有質疑,還有的科學家呼吁要辯證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至今對于p值的運用沒有公認的定論。
分析:通過這些讓學生了解到,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都是重要的統計推斷方法,這些理論雖然可以實現利用樣本推斷出總體特征,但可能會犯錯誤,如同不存在絕對的肯定或絕對的否定。在學習中,要有批判性思維,都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思想上避免偏執一端。在生活中,互聯網信息傳播快,經常有看似有理,實則用非正常樣本代替總體推斷的片面信息的傳播,需要我們認清善惡、辨明是非。
4.專業與統計實踐相結合,塑造“公民人格”。案例5:在學習統計調查問卷的設計和統計調查活動的開展這一部分時,給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生布置了有關交通數據調查的作業,提醒和引導學生帶著社會責任感去關注數據背后的社會問題,增強公民意識。
實踐和分析:課后分組調查行人過街違反信號問題、機動車禮讓行人情況、機動車違章停車占用盲道的問題、交通設施設置不合理現象調查等。在實踐完成后,每個小組上傳自己的小組主題報告,通過討論區的交流傳閱,甄選優秀主題報告在課堂上和同學們進行深度分享、討論和點評。這種實踐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公民意識,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5.統計理論融合社會工程經濟,提升能力和道德素養。案例6:統計調查部分、數據整理和編制,滲透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實踐和分析:在講授統計數據數據收集和整理時,引入2017年至2020年,國家統計局所查處的72起重大統計違法案件,生動說明數據失真給企業決策和國家對經濟社會形勢判斷帶來的重大影響。使學生內心認識到,無論未來服務于社會哪一領域,要成為優秀的人,必須學識和道德齊修,不僅要兼具理論性和方法性,并且要有規范性和自律性。品德修養低劣的人,即使能力強和學識高,也只會損害他人,危及社會,為人所不齒。
案例7:實驗課應用EXCEL進行統計圖表的繪制,體現處理數據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實踐與分析:在講解到應用EXCEL進行統計圖表的繪制時,和同學們展示同一組數據,可采用不同的表格和圖形來顯示,但是呈現出的效果卻有差異。給學生展示簡潔生動的統計圖表,分析這些圖表的繪制思路的過人之處,展示其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同學們在信息化時代,多了解數據整理的先進技術和軟件,學習知識忌淺嘗輒止、從現在做起養成做事做學問精益求精的創新和鉆研精神。
1.教學目標涵蓋思政元素。明確相關知識點的“課程思政”目標是做好課程思政實施的前提[4]。如果不能在教學目標中提出明確的思政要求,會導致在教學中全靠教師個人發揮,隨意性大。設置思政德育目標,使之與知識技能目標有機結合并固化于教學大綱中,能夠在源頭上保證“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和不斷延續下去,形成越來越完善規范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2.提高教師思政素養,激發思政教育自覺性。經常性專題講座、學習強國積分等多種形式鼓勵教師關心國家發展,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在此基礎上才能以更開闊的視角發掘和積累優秀的思政素材。通過教學競賽、各級各類獎勵機制鼓勵教師鉆研思政教學環節設計,逐步樹立并不斷提高通過專業課程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意識。
3.不斷挖掘和更新教學內容中思政素材,貼近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入挖掘各個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完善現有案例,針對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做擴展式、延伸式、研究性、專題性的深度挖掘,提煉出符合學生特點和課程特色的愛國情懷、法治理念、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價值追求等要素[3]。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將這些思政元素進行滲透,做到教學內容的知識性、技能性與價值性有機融合,讓教學豐富生動、有的放矢,在潤物細無聲的情境下將課程的價值引領沁潤到學生心中。
4.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實現立體化滲透式思政價值引領。專業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面臨著思政內容占用原本就已經非常有限的專業課程學時問題。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是兼顧思政目標與課程知識技能目標的必然選擇。第一輪課改中,嘗試運用學習通軟件使學生預習和研讀部分課程內容和思政素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項目式教學完成了部分課程知識內容和思政內容,不但用較少的課上學時完成較多的教學任務,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輪我們準備著手創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以及多門課程交叉共建,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自我創新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在不同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
猜你喜歡思政思想課程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與“劍”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內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家庭影院技術(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課“需求側”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