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

時間:2022-08-18 18:45:03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供大家參考。

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

自古至今,糧食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品。在中國,糧食不單單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在國際社會,糧食是比石油更強大的政治武器,糧食是治國安邦的基礎,是穩定時局的利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肩負的共同職責。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問題,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痹谑糯髨蟾嬷?,******再次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奔Z食安全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進入新時代以來,糧食安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安全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目標。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國內糧食供需形勢

我國糧食安全正面臨多重挑戰:資源與環境約束,耕地保護形勢嚴峻,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挑戰。*年末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人均耕地面積1.46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資源短缺,干旱威脅嚴重。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2018年,我國每人每年的水資源量是1972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污染、土壤污染影響糧食的有效供給能力。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人口基數大,根據國務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30年)》,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左右,按照人均年消費糧食500千克(廣義糧食消費量)計算,中國年需生產糧食7.25億噸;
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8年5月發布的《2018年版世界城鎮化展望》,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總量將增加25億,其中中國將增加2.55億。這意味著我國將有2.55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糧食的生產者變成糧食的消費者;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飼料用糧需求越來越大;
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糧食的工業用途不斷擴展,生物能源、燃料乙醇、化工產品等對糧食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增加了全球糧食供求的不穩定性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復雜性,加劇了糧價波動,使得新時代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外部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面對波譎云詭、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及新冠疫情肆虐的局勢,我國糧食安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防范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為此,筆者通過回顧從古至今中國糧食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大寫照,從國內到國際的大觀察,從戰略到路徑的大梳理,從理論到實踐的大總結,用歷史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將糧食安全置于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和全球糧食安全視野之中,對中國糧食安全進行系統性的新思考,并提出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五力”模型,即資源支撐力:糧食安全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統籌推進;
農業生產力:糧食安全與工業化及三農問題相互驅動;
改革創新力:糧食安全與市場改革協調一致;
國家調控力: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相互支撐;
國際競爭力:糧食安全與國際話語權共同提升(圖1)(以下簡稱“五力”)?!拔辶Α毕嗷プ饔?、相互影響,并產生協同效應,實現保障糧食安全與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共贏。

中國糧食安全“五力”,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調整必備的五種關鍵力量,其本質就是把握好國民經濟發展中與糧食安全相關的五個關鍵要素,并協調好其關系。特別是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工業化與糧食安全的關系,這是與“三農”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在某種意義上,糧食安全與“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因此,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應與“三農”問題統籌考慮,相互協調。

“五力”模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運行特點、基本內涵及中儲糧的實踐如下:

2.“五力”模型的指導思想

“五力”模型運行系統堅持以下五個指導思想:

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

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國家總體安全觀,謀求的是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回應的正是當下錯綜復雜的各類安全挑戰。糧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觀重要內容和基礎,如果沒有糧食安全做保障,國家總體安全觀必然缺乏有力支撐。糧食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基礎,通過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制度、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強化依法管理合規經營等手段,來確保糧食安全,進而保障國家總體安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謹記民以食為天的訓誡,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糧食要求越來越高,要適應消費升級的轉變;
二是要保障低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中,從根本上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吃飯問題;
三是保障種糧農民收益,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堅持新發展理念

堅持新發展理念就是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用全新的思維看待和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指針。為此,以創新作為中國糧食安全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協調作為建立全方位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的內在要求,以綠色作為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形態,以開放助推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行穩致遠,以共享作為惠及糧食安全福祉的終極關懷。

堅持尊重客觀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質必然的聯系。尊重客觀規律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必然要求。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糧食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歷史規律以及人們心理規律等規律體系的影響,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復雜的規律體系。為此,首先提高認識規律的自覺性和科學性,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
其次增強運用規律的能力,提高工作本領;
最后立足本國國情、糧情,轉變工作作風,克服工作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堅持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就是明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調整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其最新的理論形式。糧食安全保障系統的構建是站在統籌的高度,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糧食問題能夠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糧食安全保障系統必須要遵循全面、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儲備等各個環節,尋求糧食保障系統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的綜合效益。

3.“五力”模型的基本原則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五力”模型運行系統遵循四個原則,即: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五力”統一于一個有機的總體和共同的目標之中,既有所區別,重點各異,又相互聯系,合作分工,集中表現為基礎保障支撐能力,共同服務中國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糧食安全系統是糧食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相互聯系、作用、交織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合系統,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任何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糧食安全系統中進行的?!拔辶Α奔仁羌Z食安全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其安全運行的保障力。

相關性原則

涉糧問題中的糧食數量、糧食質量、糧食流通及其與社會、經濟之間關系的耦合,構成一個更為復雜的大系統。既是糧食系統和人造系統結合的復合系統,也包括人的意識及其活動,涉及到經濟、政治、人口、科教、生態環境等等。發揮“五力”的協同作用和互補作用,通過串聯、并聯,產生耦合效應和合力效應,達到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共生共存、雙贏共贏的效果。

有序性原則

有序性是任何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和特征。系統的有序度關系到系統的動態變化(“五力”協同作用變化)和系統進化或退化的發展。根據中國糧食安全的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不同環節、不同對象、不同時期,“五力”所發揮作用的先后、大小、尺度存在一定的優先次排序。

動態性原則

“五力”模型運行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運用運動和發展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事物的變化,在運用“五力”模型進行預測和決策時,加入權變和動態的方法,及時調適和糾偏,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在“五力”模型運行系統中,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則是絕對的。在“五力”的相互作用影響下,系統不斷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再從平衡走向不平衡,從而形成系統的發展變化規律。只有掌握了系統的發展規律,才能預見其將來的發展趨勢,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4.“五力”模型的運行特點

系統性

一般而言,糧食安全系統本就是人與糧食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它是以糧食為載體,由糧食資源、社會、經濟等子系統構成的?!拔辶Α蹦P蜆嫿ǖ募Z食安全系統也具備這一特性?!拔辶Α奔茸猿上到y,又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既是糧食安全系統的組成部分,又通過各自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組成了糧食安全系統;
既有內生變量循環(資源支撐力-土地、農業生產力–勞動力、改革創新力-技術、國家調控力-市場),又有外部環境影響(國際競爭力)??梢哉f“五力”模型構建的糧食安全系統涵蓋了自下向上、局部到整體、由內到外、從上至下、整體到局部、外部到內生等各項影響因素的“內外循環”活動軌跡。

復合性

“五力”模型構建的糧食安全系統復合性體現在兩點:一是作用力的復合?!拔辶Α蹦P蜆嫿ǖ募Z食安全系統是由資源支撐力、農業生產力、改革創新力、國家調控力、國際競爭力等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資源支撐力和農業生產力是從土地、人力與技術角度解決如何實現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問題,從而實現糧食安全;
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力,市場改革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動力源泉,提升改革創新力與市場化改革協調一致進行;
市場是糧食安全的基礎,而國家宏觀調控則是市場配制糧食資源的前提條件,每一種力在各自的系統中發揮著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影響。故而“五力”模型構建的糧食安全系統中有五種協同力同時發揮作用。二是效應的復合。系統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在整體上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性質,這就是系統的整體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1>2。因為資源支撐力、農業生產力、改革創新力、國家調控力、國際競爭力互相關聯,一方變化聯動各方,一種協同力的作用會助力其他協同力產生的效應,“五力”相互作用產生的協同效應大于各自運行產生的效應。

辯證性

“五力”模型構建的糧食安全系統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狀態,是一個辯證性范疇。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首先糧食是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其次糧食的有限性,作為一種短缺資源,無法滿足人們對質與量兩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最后糧食資源系統具有整體性,糧食系統內部各環節之間和糧食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系統,如果某一系統結構或環節發生變化,將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變化,從而產生糧食安全問題。關于糧食安全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哲學看來,矛盾存在于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事物的發展也都是相關聯的。列寧指出,“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研究該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薄拔辶Α鄙婕暗郊Z食生產、流通、交易、消費和儲藏等方方面面,相互之間既關系緊密又與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不可單一衡量,應尊重糧食安全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糧食生產的自然規律、糧食交換和流通的市場規律,糧食分配的社會規律,辯證系統地看待“五力”保障糧食安全問題。

適用性

“五力”模型構建的糧食安全系統具有現實適用性。系統科學是從事物的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全局以及層次關系的角度來研究客觀世界的?!拔辶Α蹦P妥裱到y科學,通過改變系統組成部分或調整組成部分之間、層次結構之間以及與系統環境之間的關聯,使它們相互協調,這樣的系統才能具有我們滿意的最好的功能,這就是系統控制、干預和組織管理的內涵,也是控制工程、系統工程所要實現的目標結合。研究方法上,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將方法體系與實踐方式相結合,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而且對資源支撐力、農業生產力、改革創新力、國家調控力、國際競爭力的辯證思考本身就是基于在市場應用中不斷發展試驗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戰略調整,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再應用到實踐中去。

5.“五力”模型基本內涵與中儲糧實踐

資源支撐力:糧食安全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統籌推進

資源支撐力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特定或全部自然條件的支撐和支持能力。資源支撐力是“五力”模型的基石,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前提。

“藏糧于地”,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糧食生產的載體。這里所言的資源主要指農業用地。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為了解決溫飽、增加糧食產量,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基于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土地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在目前國內農業綜合生產效能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應該對以往過度消耗的資源給予補償,讓耕地、草原、湖泊得以休養生息,以備未來不時之需,具體包括守住耕地紅線、持續提高耕地質量、重視水土資源的匹配、加大土壤環境治理力度等。必要的糧食面積如何保障,種糧收益和農民收入如何保護,都是關系糧食安全的大問題??梢?,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必須打造資源支撐力,注重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統籌推進。

建國后,通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集體經濟組織和國營農場,實行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經營。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后,中國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形式。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土地產權政策”。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穩定承包權和放活經營權的土地流轉機制。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進一步強調了“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2015年5月26日,******指出,土地流轉和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是發展現代化農業方向和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本次改革在平臺和載體上的創新主要體現為“三區、三園、一體”。在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標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土地可持續利用戰略重點是改造中低產田;
大力加強商品糧食基地建設;
開辟新的飼料基地;
充分利用我國光熱資源優勢,以緩解耕地供應日益趨緊的矛盾;
搞好環境保護;
實施以技術替代資源的戰略。

農業生產力:糧食安全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互驅動

農業生產力是指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以人工培育方式來獲得產品的產業創造財富實現增值的能力。農業生產力是“五力”模型的主軸,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力量。

“藏糧于民”,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化”協同關鍵在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應保護好種糧農民的積極性,進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進一步認識農業的基礎地位和農民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增收,激活糧食生產主體增產提質增效的內源活力,確保我國糧食供給的可持續安全。

“三農”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調整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而保障糧食安全與增加農民收入的關系,客觀上存在著對立與矛盾。如何在實現糧食安全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在兩者的矛盾對立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化解對立與矛盾,從而實現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贏,是農業發展新階段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2004年以后,國家全面開放糧食市場,取消農業稅,實行種糧直補,啟動糧食政策性收購,著力解決農民增收難、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中儲糧作為政策性糧食收儲執行主體,先后承擔起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收購政策執行主體職責,通過充分發揮三級聯動、上下一盤棋統一調度的垂直管理體制優勢,以及運轉靈活的體系優勢和存儲實力優勢,忠實履行了“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宗旨。十六年來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9.8億噸,加上儲備糧輪換等市場化收購,直接付給農民售糧款2萬億元,帶動農民增收近2000億元,對糧食連年增產起到了重要保障和促進作用。除政策性糧食收購外,中儲糧還采用市場化手段每年面向農民直接收購一定數量的中央儲備輪換糧,對引領帶動多元主體入市收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筑牢糧食安全基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傊?,面對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應該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力,并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形成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關系。

改革創新力:糧食安全與市場化改革協調一致

改革創新力是指通過新思維、新發明和新創造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從而有助于發展并取得效益和效果的能力。改革創新力是“五力”模型的內在引擎,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驅動力。

“藏糧于市場”,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基礎。以市場為基礎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明智的選擇。然而,中國糧食市場化改革面臨一系列的挑戰,無論是價格與市場體系的培育,還是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補貼制度的改革面臨的風險和壓力都是難以避免的,都將對糧食安全體系產生直接影響。更好發揮市場在糧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不斷完善中國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政策環境,深化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培育糧食市場主體,完善糧食市場體系。

2000年,國務院批復中儲糧總公司組建運行,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經營管理,執行國家下達的糧食宏觀調控任務,組建中儲糧公司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經營管理體制的重大舉措。自*年,中儲糧根據國家指令,實行“始終在市、均衡收購”,促進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國內糧食市場化改革順利推進。20年來,中儲糧堅持以落實“兩個確保”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導向,積極推進儲備糧管理手段和輪換購銷辦法改革創新,努力提高安全儲糧和儲備糧推陳儲新的能力。圍繞提高中央儲備糧系統化、標準化管理水平,中儲糧持續推進糧食倉儲管理標準升級工作,從公司成立之初提出“一符三專四落實”糧食倉儲管理要求,到全面開展“四無糧倉、四無油罐”建設,到倉儲管理標準化“四單”生產作業全流程控制,再到當前持續開展的“標準倉、規范庫”建設,以及更高層次的“標桿庫”建設,涵蓋了糧食倉儲環境、設施、人員、產品、生產、管理等全方面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實現了中央儲備糧倉儲管理標準化由單一環節向全流程管控延伸,由單一方面向全領域邁進的轉型升級,實現了糧食倉儲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管理技術遞進式上升,打造了升級版的“兩個確?!惫芾眢w系。圍繞糧食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依據我國不同地區生態儲糧環境和糧食品種特征,在全國科學劃分七類生態儲糧區域,制定不同區域、不同倉型、不同品種糧食的水分標準、脂肪酸值等重要儲糧控制指標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庫存糧食水分、溫度技術控制,實現對糧食質量的精細化管控。為確保實現儲備糧管理等核心業務目標和公司重大發展戰略,引進現代戰略預算保障機制,通過實施“戰略引領+預算保障”管理模式,把儲備糧管理各項目標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并與投資和資金預算結合起來,實現戰略引領預算、預算保障戰略,確保企業核心任務和重大戰略目標的達成。通過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持續創新,使垂直體系系統化、標準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有效提升了中央儲備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時,中儲糧與時俱進推進輪換模式的改革創新。伴隨著垂直體系的建立,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下,建立了中央儲備糧常態化輪換機制,通過市場化、企業化的輪換運營模式,出色地完成了歷年中央儲備糧輪換計劃,實現了中央儲備糧常儲常新。為解決垂直體系組建初期以庫為單位分散輪換效率低下問題,堅持不懈探索集團化輪換機制改革,先后嘗試過由分公司部分直屬庫共同出資組建經貿公司,實行區域性集中輪換;
實行事業部制改革,分公司成立輪換購銷中心,實行“五統一”輪換購銷機制,提高了輪換購銷效益;
建立專業化子公司,按儲備糧品種實行全國性輪換經營,實現了從分散輪換到集約化經營的歷史性跨越。

“藏糧于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后,科技在我國農業和糧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顯著,科技貢獻率越來越高。從長遠看,科技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科技創新的作用將日益突出。因此,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注重提升改革創新力,并與市場化改革協調一致,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具體體現。中國是糧食儲藏大國,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儲糧科技的革新和創新。中儲糧

利用綠色、高效、安全、節能的儲糧技術,圍繞影響儲糧生態系統的溫度、濕度、氣體成分、雜質和微生物等因素不斷探索應用各項新型儲糧措施,確保糧油質量良好,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糧源,實現中央儲備糧管理方式的根本變革。中儲糧公司系統已經建立起分生態區域、分儲糧品種的糧油儲藏技術體系,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近90%。2004年開始全面推廣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的“四合一”儲糧技術,全系統綜合應用率達到100%,解決了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立筒倉和大型儲油罐儲糧難題,顯著提高了對儲糧生態系統的綜合調節能力,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儲糧打造北糧南運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最高峰時年調運量達能夠到1321萬噸,保障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中儲糧積極運用綠色儲糧技術、信息化技術、智能化技術,實現中央儲備糧管理方式的根本變革,推進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通了從預約到收購直至結算的全鏈條,讓農民真正交上了“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到目前為止,中儲糧的倉儲網絡和“觸角”已經覆蓋全國90%的地級城市和糧食主產區95%的主產縣,具備了億噸級糧油倉儲能力;
倉儲技術研發應用行業領先,綠色儲糧技術應用率達到98%;
物流網絡打通南北、連接東西,建立起了大規模、大范圍中轉和裝卸的能力與實力。

國家調控力: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相互支撐

國家調控力是政府對某一領域或方面進行的調節與控制,保證經濟或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相互平衡的能力。國家調控力是“五力”模型的中流砥柱,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穩定器”與“壓艙石”。

“藏糧于國”。糧食安全是有特殊自然屬性的公共物品,保障糧食安全是各國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和糧食儲備,并積累了寶貴經驗。市場是糧食安全的基礎,而宏觀調控則是市場配制糧食資源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影響,人們容易把宏觀調控等同于行政手段,特別是糧食領域是計劃經濟影響較深的部門之一,如何搞好宏觀調控更是沒有經驗可循。中國雖然建立了糧食儲備制度和進出口調節制度,但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如何進一步加強國家調控力,保障糧食安全顯得十分緊迫,與此同時,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將為國家宏觀調控、保證糧食市場供應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問題,中儲糧作為國家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始終秉持忠誠責任擔當理念,堅定執行宏觀調控指令,高效完成了各項宏觀調控任務。在國內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國際糧食市場周期性劇烈波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糧食市場“蓄水池”“穩定器”作用,努力維護糧食市場基本穩定,使我國成為全球糧食市場的“安全島”。自組建以來,中儲糧始終以服務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為天職,以實現“兩個確?!薄⒐芎谩按髧Z倉”為己任,牢牢抓住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機遇,堅守公益類企業的根本屬性,順時謀勢,銳意探索,形成了與國家糧食安全大戰略相銜接的企業發展戰略,確保企業改革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新時代中儲糧工作“四個堅持”新要求,即:堅持政治建設為要,毫不動搖地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把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作為企業的“根”和“魂”,堅決保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在中儲糧貫徹執行,始終成為黨和國家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領域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堅持主責主業為本,堅守中儲糧公益類企業定位,堅定不移履行主責,心無旁騖做好主業,做好中央儲備糧棉油的經營管理、當好政策性糧食收儲執行主體、落實好國家下達的重點專項調控任務;
堅持防范風險為基,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健全完善風險防控制度體系,持續強化監督檢查,防范化解中央事權糧棉油管理領域面臨的各類風險;
堅持高質量發展為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深化改革,實施人才強企,打造中儲糧金字招牌和鐵軍隊伍,錘煉“忠誠、責任、擔當”的企業品格,讓“為國儲糧、儲糧報國”成為中儲糧人的價值追求,引領中儲糧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個堅持”是對中儲糧二十年實踐經驗的深入總結,將作為中儲糧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從而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努力在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好頂梁柱作用,努力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偉大事業中,做“大國糧倉”的守護者、管理轉型升級的示范者、儲糧科技創新的引領者,把中儲糧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國際競爭力:糧食安全與國際話語權共同提升

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產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的生產、交換、分配、流通能力。國際競爭力是“五力”模型的外部支撐,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堅強利器。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為此,必須深入融合參與全球糧食產業鏈構建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必須加強多邊關系維護、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并展示大國責任形象,努力爭取國際話語權。

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國際形勢,提高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糧食主動求變的有效手段,更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包括俄羅斯、埃及、越南、印度、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宣布或啟動了部分糧食出口限制的舉措。中國糧食必須對內夯實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優化糧食全產業鏈,對外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中國糧食企業“走出去”步伐,建立全方位、寬領域、高水平的新型糧食經貿合作關系,牢牢掌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因此,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必然要站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高度來統籌兼顧各類矛盾、各種關系,以強大的“協同力”提升中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并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儲糧的目標,就是要持續地做優做強,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領域提升影響力,增強國家國際話語權,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重器”。二十年來,中儲糧始終把鍛造軟硬實力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邏輯起點,無論是建立初期在國家鼎力支持下上收大量的國債糧庫,以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整合社會優質倉儲資源;
還是抓住國家幾次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機遇,抓緊建設和布局一批現代化糧庫;
無論是在關鍵物流節點和港口打造北糧南運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還是不失時機、優中選優地布局一批油脂油料輪換加工基地,都是為了不斷提升企業的硬實力,為更好地承擔“國家隊”責任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中儲糧堅持不懈地加強軟實力建設,包括持續優化和完善人財物三條垂直管理線、三級監督檢查體系,不斷加強和優化體系與體系之間的互聯互通等等,企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逐步向現代化管理邁進。中儲糧已經發展成為綜合實力最強、倉儲規模最大、布局和體系最為完善、管理體系最為完整的專業化、一體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儲備集團。特別是以星羅棋布的糧庫和縱橫交錯的物流體系為依托,實現智能化糧庫全覆蓋,打造出了一張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糧食物聯網,通過鏈接線上和線下,為未來的發展孕育無限可能,開辟了新的發展藍海。在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應對全球糧食危機、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大戰大考得到了充分檢驗??梢哉f,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服務糧食宏觀調控領域,每逢大事難事必有中儲糧勇于擔當中流砥柱作用,對黨忠誠、家國情

懷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儲糧的血脈。

打造五個關鍵力的本質是把握好五個“協同力”,構建“五力”模型并非僅僅單向把握五個關鍵要素、統籌協調好五個矛盾關系,更重要的是要驅使五個“協同力”產生“1+1>2”的疊加效應。因為,五個“協同力”之間本身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且能夠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如公式①中所示,S(SYNERGY)代表協同力,S1、S2、S3、S4、S5分別代表5個協同力,λ代表倍數(通常大于1),F(S1,S2,S3,S4,S5)代表五個協同力相互作用、產生多倍疊加效應所形成的巨大合力。也正因為這五個“協同力”的疊加效應,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良性循環,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個“協同力”的疊加效應公式:F(S1,S2,S3,S4,S5)=λ{F(S1)+F(S2)+F(S3)+F(S4)+F(S5)}①基于以上五個“協同力”(關鍵力)及其具體的相互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關系為主線,從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三農”問題的解決為重點,找到端好中國人自己飯碗的辦法,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6.啟示與思考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倉廩實,天下安。古今中外,糧食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受到高度關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最近強調“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要始終有危機意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即便是取得秋糧豐收,即便是我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但是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新冠疫情、全球糧食危機、自然災害時,我們也絕不能“高枕無憂”,而要未雨綢繆、永不松懈。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更好發揮“三農”的壓艙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才能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權,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以及經濟持續復蘇奠定基礎。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樹立全局和戰略思維。需要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辯證思維看問題,以底線思維育新機。第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制定“十四五”規劃宏偉藍圖的關鍵時期,而糧食安全是“十四五”規劃和中國高質量發

展的根基。因此,我們要將糧食安全工作放到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中謀劃和推動,在做好新一輪《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21至2030)》和《全國種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同時,將糧食安全納入各級政府“十四五”專項規劃。第二,辯證系統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本質。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糧食安全面臨著經濟體制的全面轉軌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雙重任務和復雜局面,糧食安全戰略調整的積極意義決不限于糧食安全本身,而將惠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辯證系統的看待。與此同時,糧食安全系統是以糧食為載體,既是由糧食資源、社會、經濟等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也是人與糧食相互作用的復雜巨系統;
糧食安全戰略標的實現也有賴于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因而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跳出就糧食論糧食的圈子,拓展思路,開闊思維,應著眼于經濟發展戰略及其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的全局,應注重與國民經濟發展中關鍵要素的協同發展,這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第三,守住底線,方能行穩致遠。我們時刻要有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懂得居安思危、化危為機,加快健全我國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推動中國成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發展的國際糧食安全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分享者、貢獻者與引領者,提升我國國際糧油議價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于危機中育新機。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國即將步入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這將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與新征程,我們唯一要做的是牢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系統規劃糧食安全戰略,科學踐行糧食安全理論、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并在不確定性為常態的復雜環境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培育新動能、打造新優勢、調整新結構、開創新局面,為社會大局穩定和經濟復蘇筑牢堅實基礎,為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推薦訪問:疫情 董事長 糧食安全 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 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的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 疫情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