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閱讀答案1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燕歌行》閱讀答案1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著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閱讀訓練】:
一、這首詩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
二、請鑒賞“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句。
三、“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四、為什么“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情景交融,表現了士兵內心的悲苦之情。
⒉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題;
⒊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形成音調之美。
二、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為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三、荒蕪、衰敗、冷落、凄涼、雄渾、深遠的意境,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四、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閱讀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1)
——《燕歌行》教學反思3篇
《燕歌行》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教研課《燕歌行》,思考如下:
1、教學思路要清晰。備課要充分,但課堂流程也要心中有數,各流程之間是否銜接、每部分時間如何分配等都要考慮。
2、 學生回答問題時要留心,進行適當的點評,幫助回答錯誤的同學找出原因,帶領學生去分析,幫助學生進步(朗讀、課文的分析等)。
3、 詩歌教學思路:寫了什么——怎么寫(用了何種手法)——為何寫(情感)。
4、 揣度詩歌文意是鑒賞詩歌的基礎,可讓學生找出讀不懂的詩句。揣度文意,理清脈絡,只要言之成理,可以不拘一格。
5、 賞析時要引導學生規范鑒賞,而非單純聯想。今天課上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些過,要杜絕這種虛假繁榮。
鑒賞步驟:說清句意——指明手法——寄寓的情感——歸納總結。
6、語文教學要重視落實,注重檢測。對文言文基礎知識要不定期抽查。
《燕歌行》教學反思2
一、教學設想
《燕歌行》是盛唐邊塞詩人高適的代表作品,其詩的思想內容與另一位邊塞詩人岑參相比要更加深廣。既寫了邊地戰爭、邊庭風光,贊頌戰士的英雄氣概,同情他們的遠戍之苦,又寫出了軍中的官與兵的矛盾,批判了不體恤士兵的將領。教學中我首先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詩歌中的"意象來分析詩句的內容,使學生完全理解詩歌。在分析這首詩的主題時,我主要抓住這首詩中的對比手法的運用來分析主題的。《燕歌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大段落看,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敗后的困苦凄涼是鮮明的對比。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將領的侍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將領的臨戰失職,縱情聲色,是鮮明的對比。結尾提出李廣是古今對比。通過這幾組對比,作者要贊頌的對象、同情的內容和要揭露的對象就十分清楚了。運用對比手法的分析來突破這首詩的主題,我覺得學生很快就能理解。
二、本節課優缺點
這節課學生課堂表現比較活躍,回答問題比較積極,理解詩歌內容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來完成的,這種方式很受學生歡迎,討論的也很積極充分,所以我所講的內容不多,但已達到教學目的。通過分析對比手法理解詩歌主旨的設想在這節課運用的也比較成功,學生找的比較全面,分析的也比較透徹,最后總結主旨也水到渠成。總結經驗,一是前面理解充分,學生懂得詩歌所講內容;二是在分析對比手法之前給學生講解了什么是對比手法,學生認識到位,不會瞎找。
缺點也很多,一是朗讀的太少,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不夠,整節課只朗讀了兩遍,這在詩歌教學中是大忌,以后詩歌教學中需要注意和避免;二是在讓學生交流詩歌翻譯內容時形式單一,重復太多,自己在聽學生說時,也因為說的人多,漏掉了很多學生的錯誤,到第四部分時,學生已經有疲勞狀。
三、本節課總結
經過這節教研課,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很多*時上課不注意的小問題也在這節課中被同組的前輩們一一指正,這樣的活動讓我獲益匪淺,希望以后多參加這樣的教研活動。
《燕歌行》教學反思3
《燕歌行》教了3遍,在前兩次的教授中我采用傳統的逐字逐句的講解,發現效果并不理想,老師教的很累,學生也學的很累。一節課下來,只是疏通了文章的大意。這首詩本身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學生看到詩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長,本身就有畏難情緒。如何完整、透徹的解決這首詩是在這次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后來經過比較決定采用比較法,從高適《燕歌行》與曹丕《燕歌行》的比較入手,探討高適詩的突破。這樣一來,學生興趣似乎比以前好,課堂也比較活躍和完整。
本課也存在著不足,不足之處主要在于:1、關于借代和借喻手法的區分。在講授“玉箸應啼別離后”這一句時,“玉箸”一詞不加以解釋學生并不理解,這里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呢?借代是不直接說出事物,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來代替整體。借喻是以喻體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我們再來看看“玉箸”,用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所以我覺得是否看成是借喻更為恰當。
2、沒有對全文的疏通,只是讓學生自我預習和討論、交流,難免會有漏洞,在課堂上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鞏固,可能在課后還要花氣力鞏固。
教學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能帶給我們驚喜、也可能帶給我們沮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已有知識出發、從易到難,認真琢磨文本,力求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思路。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2)
——春燕閱讀答案
春燕閱讀答案1
春燕閱讀材料
三月里,我盼望已久的春燕飛來了。
春雨過后,天放晴了,陽光露出來了,小燕子更活潑了。它斜飛在瓦藍潔凈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間,唧的一聲,小黑點般的身子竄下來,在明鏡般的水面上橫掠著,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輕身一躍,射入云中。這時,水面上蕩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紋。‖
我問奶奶:“小燕子的尾巴為啥跟別的鳥不一樣,像是一把黑亮的剪刀呢?”
奶奶說:“剪春啊!你看它飛來飛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給大地穿上。”
我又問奶奶:“那它為啥飛不停,唱不停呢?”奶奶說:“鬧春啊!春越鬧越濃的。”
幾天后,兩只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起了窩,每當飛回巢的時候,它們就唱“唧咕,唧咕……”
“燕子在說什么呢?”我問奶奶。
“燕子在說,”奶奶告訴我,“不借你們的鹽,不借你們的醋,只借你們的屋,給我們住住。”‖
以前我不明白,奶奶為什么這樣喜愛燕子。如今我也喜愛燕子了。因為我知道,一只小燕子一個夏天能吃50萬到100萬只害蟲。它們保護了莊稼,給大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護春天。
春燕閱讀題目
1、照樣子改寫句子。
例:我說:“注意。做功課時不要三心二意。”
“注意。”我說,“做功課時不要三心二意。”
奶奶說:“鬧春啊!春越鬧越濃的。”
2、“如今我也喜愛燕子了。”原因是3、按短文內容填表。
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充滿想像地回答
小燕子的尾巴為啥像剪刀?
小燕子為啥飛不停,唱不停?
小燕子在說什么?
4、文章已用“‖”分成三段,請寫出每一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樣理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護春天。”這句話的?
春燕閱讀答案
1、“鬧春啊!”奶奶說,“春越鬧越濃的。”
2、小燕子能消滅害蟲,保護莊稼。(意思對即可)
3、用剪子裁出春衣,給大地穿上
鬧春,春越鬧越濃
不借鹽和醋,只借屋住住
(意思對即可)
4、春天,小燕子活潑地飛來飛去。
我和奶奶關于燕子的對話。
我喜愛燕子。
(意思對即可)
5、燕子消滅了害蟲,莊稼生長得好,春天的風光更美麗。(意思對即可)
古詩詞中的春燕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豐韻韻。”
燕子,自古以來都被人們看作報春的使者,一年好運降臨的預兆。因此,人們給予了它豐富的意蘊,寄予濃烈得化不開的情感。讀著唐詩宋詞,那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形象如汩汩泉水一樣奔突而出。
唐朝詩人鄭谷就有一首專門寫燕子的詩:
“年去年來來去忙,春寒煙暝渡瀟湘。
低飛綠岸和梅雨,亂入紅樓揀杏梁。
閑幾硯中窺水淺,落花徑里得泥香。
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詩中的燕子冒寒飛渡,播綠逐雨,輕快活潑,形象躍然紙上。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泥土初融,燕子翻飛著銜泥筑巢;沙灘和暖,鴛鴦靜謐地安然入睡。春光的明媚,盎然的生機都在清新明麗的畫圖中。小小的堂前飛燕銜來了春。詩人杜甫在顛沛流離之后,暫得棲居成都草堂,又喜迎新春,心境的安適,內心的歡悅自不待言。
劉禹錫在《烏衣巷》中嘆道: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天祥在《金陵驛》中啼血: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3)
——曹丕燕歌行地位
曹丕燕歌行地位1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標點據余冠英、韋鳳娟編選《古詩精選》。曹丕《燕歌行》被認為是最早的七言詩,在詩歌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燕”是北方邊地,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多半寫離別。“ 鵠”是天鵝。 “慊慊”指空虛之感。“淹留”即久留。“清商”是樂名,清商音節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夜未央”指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古人用觀察星象的方法測定時間, “星漢西流”,就是銀河轉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河梁”即河上的橋,牛郎和織女隔著天河,烏鵲為他們搭橋。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次子,字子桓,生長在戎旅之間,嫻習弓馬,勤奮讀書,多有著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似引用漢武帝秋風詞。它的辭藻華美,襲用前人的東西,又象是出之于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看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國的思想,它有一種訴說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 。
《燕歌行》具有曹丕詩歌區別于其他建安詩人的典型特征,是代表曹丕思想和藝術風格特征的作品。清代吳淇說:“風調極其蒼涼,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杰構也。”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4)
——《畫家》閱讀答案3篇
《畫家》閱讀答案1
當今畫壇,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仿佛批評家是隔夜的麻辣湯,全部變了質。這實在是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結識的批評家,幾乎都是愛讀書愛思考的高手,幾乎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也是自強不息的奮斗者。作為批評界的一員,反躬自問:畫家蔑視批評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畫是有形的詩,講究直覺與意境。批評是無形的思,側重理性與邏輯。詩與思是宿敵。柏拉圖要把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詩人對他也沒有好感。儒家詩圣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頗為不屑地批評說: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
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語言表達的障礙,言不由衷是態度虛偽,詞不達意是水*欠佳,言不盡意是效果有限。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意思是話語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東漢劉熙解釋說:畫,掛也。古文掛、卦,音同義同而形似。這意味著古人認為畫畫比說話優越。
批評文章通常是即興的隨筆,與寫意畫相通。寫意畫家的作品,不經意的敗筆很常見,如同顏真卿打叉畫圈的行書或黃賓虹的亂筆,感覺很自然。批評家的文章卻不能有敗筆。批評家如果引經據典,會被譏之為賣弄;不引經據典,批評就成了知心話,說多了則假。這樣的文本,又會被認為沒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議論,畫家便指責批評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普通畫家看批評家,也會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難看。
廣義的批評既有指責,也有贊賞。凡是自大的畫家無不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于是,偏重贊賞的批評,除了當事人之外,會受到畫壇廣泛的排斥,斥之為吹捧。反之,對于批評界的指責,畫家又以外行為由加以抵制。
批評文章如果是藝術品的說明詞,就降格為應用文。批評文章如果把作品視為直觀的現實,就成了社會學、文化學的業余議論。批評家如果把作品作為解釋的容器,可以裝進不同的觀念,畫家會質疑:那我在那里?
晉唐以來的價值觀,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書法,最后是繪畫。而今反過來了:畫最值錢,書法其次,文章最賤。按照國營牌價,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當于書法名家在宣紙上寫一撇或名畫家在畫上滴一點。批評家與畫家在社會回報上失衡,造成兩者之間不*等的關系,畫家怎能不看輕批評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一個二三流畫家的幾件庸作,批評文章動輒幾千字,比蘇東坡評論二王、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維、李思訓、吳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來還長。不長就不學術的西式文本摧毀了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怎能讓人器重?
大畫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評,肯定比很多批評家高明。又由于輕文重畫是全社會的綜合態度,致使進入批評界的一流人物實在是太少。就憑你那幾個筋斗翻來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嗎?摘編自彭德《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畫家輕視批評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是有形的詩,批評是無形的思,詩與思是宿敵。
B.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話語往往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無法讓人器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其結果是批評文章越來越被畫家輕視。
B.畫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經意的敗筆,批評文章則不允許出現敗筆。
C.畫家總是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這無疑增加了批評的難度。
D.批評文章應學習一字干金、字字璣珠的傳統,不應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
B.如果把畫家的稿酬降低,批評家的報酬提高,那么畫壇就會出現許多高質量的批評文章。
C.從價值觀上看,因為畫畫比說話優越,所以當代的書畫價值要遠遠高于文章的價值,這和晉庸以來*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D.成為好的畫壇批評家,需要有高超的繪域技藝、恰當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公正的批評態度等條件。
參考答案
1.C(此項與原文不符,原文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這只是某些畫家的看法;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不屬于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的看法。)
2.D(A.因果倒置;B.擴大了范圍,第四段原文是寫意畫家;C.擴大了范圍,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畫家。)
3.D(A.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足最早的麗文中無據,屬于主觀臆斷。B.提高批評家的報酬不是出現高質量批評文章的充分條件。C.當代書畫價值不是由畫畫比說話優越決定,而是由重畫輕文的綜合態度決定。)
《畫家》閱讀答案2
衰年變法——齊白石是如何成為第一流大畫家的
①有這樣一個人,活到高壽九十四歲,一生作畫四萬多幅,“為萬蟲寫照,代百鳥傳神,只有天上之龍,無從見得,吾不能畫也”。如今,稱他為百代宗師、偉大的藝術家,都已決然無疑,可他五十七歲時,國內還只有寥寥幾位別具慧眼的大師能評估出他的`真實價值。—— 這大器晚成者是誰?他就是齊白石,一位實打實的山民老藝術家。
②齊白石,原名齊純芝,人稱“芝木匠”,在湘潭四鄉攬些雕花的木工活兒做,因為心靈手巧,漸漸有了名聲。他也是個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見別人畫像,不過瞟學了幾招,便去寫真,居然形似,還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鄉紳士胡沁園,主動找上門來,問他你愿不愿意學習正宗的繪畫,芝木匠猶豫不定,來人說,你可以一面讀書學畫,一面靠賣畫養家。芝木匠一聽二話沒說,當即焚香,納頭便拜。
③師傅給他改名齊璜,當時他已二十七歲,學習篆刻。有一天,他問好友鐵安:“我總刻不好,怎么辦?”鐵安說“南泉沖的礎石,挑一擔歸,隨刻隨磨去,盡三、四點心盒,都成石漿,就刻好了。”他真就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滿屋子水,滿屋子泥,仿佛遭了災似的。
④齊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稱齊白石。他一生作畫不輟,幾乎沒有節假日可言,惟有抗戰時滯留南京,聽說母親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說: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則要用“畫作等屋”甚至“等樓”方足以形容。
⑤齊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畫,不拘一格,饒有變化。王森然先生是這樣描寫的:“先生性柔時如綿羊,暴躁時如猛虎,無論其如何暴躁,過時無事。其情常似閑云,其心極如烈火。”北京藝專的曾一櫓教授與白石老人時相過從,前者給后者畫過一張維妙維肖的頭像,齊白石的自嘲頗為風趣:“曾君一櫓,工于畫,此頭顱,能得衰老之神,見者必曰,此不合時宜之齊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識人。白石記。”他自認為是個不合時宜的人。1903年,齊白石的好友夏壽田勸他去京城發展,詩人樊樊山也答應薦他去做宮廷畫師,給慈禧太后畫像,這無疑是*步青云的好機會。然而,對他們的好意,齊白石敬謝不敏。在他心目中,繪畫是寂寞之道,必須心境清逸,于繪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從未因此自慚形穢,我們從其閑章便能看出齊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門”“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農”“有衣飯之苦人”“立腳不隨流俗轉”“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諸如此類閑章,透露了十分豐富的信息。
⑥而讓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歲的年紀上,仍有衰年變法的勇氣。
⑦白石老人衰年變法,起因于他對自己的工筆畫越來越不滿意。“余昨在黃鏡人處獲觀畫冊,始知余畫過于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
⑧齊白石勇于衰年變法,強有力的贊成者和推動者是同時代的大畫家陳師曾。陳師曾在歐洲學習西洋油畫,但*畫的造詣也頗高。他憑慧眼看出,齊白石有天縱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寫意方向發展,成就未可限量。幾經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傳神”,“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陳師曾是齊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對齊白石的繪畫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齊白石的《借山圖》上題詩,勸這位山民老藝術家“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贊成齊白石衰年變法的還有著名的大師徐悲鴻。在京城,他們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潑墨渲染,畫完了,相對莞爾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與我耳”。有陳師曾和徐悲鴻這樣當世無幾的國手在一旁大力鼓動,白石老人衰年變法就底氣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齊白石衰年變法終于大功告成,真正達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從自發而迄于自覺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脫卻了一身匠氣,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個人要衰年變法,勇氣之大,并不比“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俠士小,因為沒有幾位兩鬢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營建而成的八寶樓臺,哪怕只是幾間破落的草庵茅廬,他們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嘗有什么再建華宇的膽氣和心勁?
⑾如此,齊白石的偉大之處便愈加鮮明地凸顯出來。真正的天縱之才,其強大的創造力只受風格的羈縻,而不受年齡的限制。齊白石暮年獲得的由世界和*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獎”,也不過是飄落在珠穆朗瑪峰頂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中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則說明,藝術家在這個國度不僅生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寧。然而即便官方縱虐如此,仍無損其鳳凰一毛。
(選自王開林博客,有刪節)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 齊白石作為一流的大畫家,特點鮮明,他心靈手巧,繪畫天賦高,勤奮多產,尤其在57歲的年紀上,勇于改變畫風。
B. 文中說“他一生作畫不輟,幾乎沒有節假日可言,惟有抗戰時滯留南京,聽說母親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為了說明齊白石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
C. 對北京藝專的曾一櫓教授給自己畫的頭像,齊白石不乏自嘲,但內心還是頗為滿意。
D.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齊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園、鐵安、夏壽田、樊樊山、徐悲鴻等都給予他很多幫助,尤其是陳師曾,敢于規勸,更加難能可貴。
E. 文章結尾一段寫齊白石暮年獲“國際和*獎”,寫他死后“‘*’中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傳主的人生遭際和最后的結局,不無同情和惋惜之情。
(2)傳記開頭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大畫家齊白石的“衰年變法”具體指什么?他變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說“諸如此類閑章,透露了十分豐富的信息”,請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點,結合文本聯系實際,探究它對一個人成功的意義。(8分)
(1)A3分,C2分,D1分。(D夏壽田、樊樊山給予的幫助不大,表述不完全正確。選BE不給分,B中“為了說明齊白石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錯,視為了說他勤奮多產。E中,“不無同情和惋惜之情”概括不當.,無論“齊白石暮年獲獎”和“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是把齊白石比做“珠穆朗瑪”“鳳凰”,譽和毀都無損他的偉大形象。)
(2)指57歲上改變畫風(1分),往大寫意方向發展,追求自然精神。(1分)
個人原因:不滿意自己的工筆畫,認為它過于形似。(2分)
外在原因:陳師曾和徐悲鴻的大力鼓動讓他底氣十足。陳師曾認為齊白石若打破定式,往大寫意方面發展,
成就不可限量;和徐悲鴻的多次合作讓他信心十足。(2分)
(3)文中第一段簡單介紹了傳主的基本情況(2分),
高度評價了他的地位和價值(2分),
并用設問的形式引發讀者注意,有先聲奪人之效,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2分)。(答3點即可得6分)
(4)豐富信息:如:不自慚形穢,自信;淡泊名利。(2分)
探究聯系文本:如1、正是因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規時,他卻在57歲時有膽氣和心勁,改變畫風。如2、也正是因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繪畫上精益求精,衰年變法。(3分)聯系實際,(3分)。
《畫家》閱讀答案3
我非畫家
馮驥才
近日畫興忽發,改書桌為畫案,開啟了塵封已久的筆墨紙硯。友人問我,還能如先前那樣隨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繪畫,并度過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劇創,欲為民族記錄心靈歷程,遂改道易轍,步入了陌生的文壇;然而,叫我離開繪畫又何其難。
畫者練就了一雙畫眼。大千世界各種形象隨時隨地、有光有色流過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這雙眼捉住,盡情地癡醉其間,這是何等的快樂。這些快感一層層積存心中,閑暇時便一片片翻出來看,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時而,浩闊深幽的心底,會悠然浮起一幅畫來,它不是那些眼見過的畫面,這才是一幅真正的畫!我不過沒有時間將它形之于紙,卻常常這樣完成了繪畫所必需的全部思維過程。
文學的思維也包含著繪畫的思維。
文學的形象如同繪畫形象,一樣是心中的形象,一樣全憑虛構,一樣先要用心來看。無論寫人、寫物、寫環境,必須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細節,方能落筆。文學是綿延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字。文學用文字作畫,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繪畫是用筆墨寫作,畫中一點一線,一塊色調,一片水墨,都是語言。畫非畫,文非文,畫同文,文亦畫。我畫,不過再現一句詩,一闋詞,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畫面上的千姿百態的樹,全是感動過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過紙表的流水,不論舒緩、激蕩還是迷茫虛渺,更是我一時真切的情緒,這與寫作時的心又有何異?
文學給予我畫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聯想,還有文學的本質要求:不重復。
繪畫允許重復,文學不允許重復。
在一種藝術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稱之為感覺疲勞。自己創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縛自己;與之疏遠一段時間,相隔一段距離,反而能更好地感覺它。藝術的表現欲望,壓抑它反倒能成全它。這樣,每每寫乏了,開硯捉筆,展紙于案,皎白的一張紙上好似布滿神經,鋒毫觸之,敏感異常,仿佛指尖碰到戀人的手臂,這才是繪畫的最佳狀態。放筆縱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靈性的生命,活脫脫呈現出來。
藝術,對于社會人生是一種責任方式,對于自身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畫,更多盡其后者。
至于畫風畫法,欲言無多,一任自然而已。風格是一種氣質,或是一種生命狀態,風格無法追求,只有聽任生命氣質的充分發揮。若以技法立風格,匠也。
友人說,我還是不愿意你成為畫家。
我笑而不答。畫家這兩個字,對于繪畫本身無從幫助。 (有刪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樣隨心所欲具體指什么?第三段畫者練就了一雙畫眼中的畫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對文學創作與繪畫的不同進行了比較辨析?
3.友人說,我還是不愿意你成為畫家但我笑而不答,你怎樣理解這一筆描寫的含意?
答案:
1.(1)像步入文壇前的15年那樣自如地作畫。(2)敏銳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種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學是綿延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學創作比繪畫要深一層。③聯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學創作的聯想比繪畫的聯想更為自由。④本質要求不同:繪畫允許重復,文學不允許重復。⑤對于社會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學創作注重的是把表現社會人生作為一種責任方式,繪畫注重的是把表現自身作為一種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點即可。)
3.作者愿意既為文又作畫,而不在乎畫家、作家的頭銜。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5)
——除夜閱讀答案3篇
除夜閱讀答案1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1)詩歌的首聯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來為人激賞,稱其為客中除夜之絕唱(《詩藪》),請你說說其妙處。(3分)
(3)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一句中既寫到悲又提及笑,這樣寫是否矛盾?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3分)誰相問,用設問的語氣(1分),交代詩人的處境。這兩句寫出詩人長夜枯坐,舉目無親的孤獨(1分),這樣寫更能鮮明突出詩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3分)這兩句形象地寫出詩人身處異地,與家人遠隔萬里的難堪處境(1分)。其中一年將盡萬里未歸,構成對仗,把悠遠的時間感、廣漠的空間感,對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種意緒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復可笑(1分)。詩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這笑字包含著對自我的嘲笑,也包含著對現實無奈的苦笑(1分),其中蘊含著詩人對不合理現實的憤慨不*。這一悲一笑極為傷感。(1分)
相關閱讀練習
1.試簡要分析首聯的作用。
2.試賞析尾聯中又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
1.萬家團聚之際,驛館長夜枯坐,只有寒燈相伴,表明詩人孤獨寂寞之境;用設問開篇,更能突出詩人孤苦凄涼之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又為副詞,表示重復或繼續,用在這里加重了語氣,表達的是詩人年年歲歲不變的際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
(3)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傳統節日時獨自滯留他鄉的孤苦之情,這個傳統節日是除夕或春節。
詩中點題的句子是:一年將盡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
(4)結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孤獨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過一個設問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獨宿旅館(1分),只有與孤燈相伴的凄苦境遇,表達了作者孤苦凄涼的心情(1分)。
(5)全詩充滿了凄涼之意,但作者為何用一個笑字?請具體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蘊含了作者對自己孤苦境遇的無奈(1分),是含著辛酸眼淚的自嘲的笑。
閱讀練習二:
(1)支離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為什么?(3分)
(2)請結合全詩,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用得好,一個笑字與前句的悲字相呼應,是對一生經歷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憶往事又回到現實,滿懷無奈、辛酸與不*之氣。(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來到,反襯作者日漸衰老,滿腹愁緒,倍感凄涼,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閱讀練習三:
1.詩的前四句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說明。 (5分)
2.試賞析尾聯中又字的妙處。(5分)
3.結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6分)
參考答案
1.①刻畫出一位羈旅思鄉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詩人無離故鄉,滯留驛舍,無人問候,只有寒燈為伴,孤獨凄涼。(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嘆息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1分)③用在這里加重了語氣,表達的是詩人年年歲歲不變的際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3分)
3. 內容上:表達對宦海艱險、羈旅漂泊、年漸退暮的無盡感慨。(2分)結構上:①點明題目或呼應前文一年將盡夜。(2分)②這樣作結留有余味或言有盡而意無窮或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2分)(分析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在這寂寞的旅店中有誰來看望慰問,只有一盞冷清的孤燈與人相伴相親。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夜晚,我還在萬里之外作客飄零未能回轉家門。
回首前塵竟是一事無成,令人感到悲涼傷心;孤獨的我只有苦笑與酸辛。
愁苦使我容顏變老,白發爬滿雙鬢,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
賞析
魏晉時期,晉武帝曾親自參與整頓舊旅店,開設新旅店近畿輻湊,客舍亦稠,冬有溫廬,夏有涼蔭,芻秣成行,器用取給,讓人賓至如歸之感。南北朝時,出現一種新興的旅館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貨和交易的場所。其時,洛陽還開設有四夷館招待四鄰各國的貢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則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諸國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時期,客舍、客鋪、客棧等都統稱旅店,有官辦和民辦兩種。唐太宗曾下詔令京城內為朝覲官員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時,全國還有驛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館之稱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戴叔倫有一首《除夜宿石頭驛》寫道: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詩中就提到旅館。
詩人作詩,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發泄,總是先有詩,然后有題目,題目是全詩內容的概括。這首詩的題目是除夜宿石頭驛,可知詩的內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點是石頭驛,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聯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就寫明了一個孤獨的旅客夜宿在旅館中。接著用第二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補充說明這個夜是除夜,這個人是離家很遠的人。
第三聯轉寫這個人大年夜獨宿在旅館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說過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種種生話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會引起悲感。支離笑此身是說現在這個漂泊天涯的軀體,又如此之支離可笑。上句回想過去,沒有得意事可供現在愉快地回憶;下句是自憐,現在已沒有壯健的軀體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緊緊地承接上句。愁顏與衰鬢就是此身的支離形狀。這樣一個既憂愁,又衰老的旅客,獨宿在旅館里,明日又將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運如何。明日又逢春這一句,有兩個意義:第一,它的作用是點明題目,結束全詩。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寫的是明日,意義卻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個又字,其思想基礎是對于逢春并沒有多大樂觀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這一句底下,作者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這就是所謂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詩說》中曾談到詩語以有含蓄為貴,他說:詩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謹于此,清廟之瑟,一唱三嘆,遠矣哉。后之學詩者,可不務乎?若句中無馀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詩,必須做到句有馀味,編有馀意,總起來說,就是不可把話說盡,要留有讓讀者思考的馀地。作詩者固然要達到這樣一種藝術高度,讀詩者也需要具備一種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賞力。
這首詩,一向被認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頷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代以來,到年三十還住宿在旅館里的人,總會感傷地朗誦這兩句,以為詩人已代他形象地說出了寥落支離的情緒。因此,這兩句詩成為唐詩中的名句。雖然這兩句詩并不是戴叔倫的創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詩句,但是他換了兩句的結構,強調了夜和人,放在他這首詩中,有了創新,就成為警句
除夜閱讀答案2
暮雪紛紛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黃沙。
舊游似夢徒能說,逐客如僧豈有家。
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事獨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孥一笑嘩。
1.這首詩的首聯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分析。(5分)
2.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解析】:分析詩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標志詞語;解答第二問,首先要描述再現景象,再概括其特點。
【參考答案】:首聯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細密如碎米一般飄落地上,河水凝結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澀流動不暢,黃沙在冰面上滑動,描寫了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修辭2分,翻譯詩句2分,概括1分,共5分)
2.【解析】: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要結合詩中所寫的事情,從中概括出詩人的感受。
【參考答案】:孤苦無依和感激喜悅之情。天氣嚴寒,詩人遠離朋友,漂泊無依,使君黃師是在深夜送來酥酒,讓孤獨無依的詩人一家倍感溫暖。表達了詩人身處困境對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悅之情。(總寫思想感情2分,分析4分,共6分)
全詩:
暮雪紛紛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黃沙。
舊游似夢徒能說,逐客如僧豈有家。
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事獨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孥一笑嘩。
關右土酥黃似酒,揚州云液卻如酥。
欲従元放覓拄杖,忽有曲生來坐隅。
對雪不堪令飽暖,隔船應已厭歌呼。
明朝積玉深三尺,高枕床頭尚一壺。
除夜閱讀答案3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樣用寒孤兩字,營造出與除夕歡樂團圓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鄉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獨特作用?簡要分析。
(3)第一句詩中的寒燈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館中怎樣的氛圍?(2分)
(4)作者心情轉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除夜作閱讀答案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1)答:作者通過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館里,青燈寒光如豆,詩人影只孤孑,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寫自己思念故鄉,卻言故鄉思我,能把思鄉之情表達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涼、冷清)
(4) 一是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寄居旅館;二是對故鄉親人的無比思念;三是感慨年華易逝。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擴展6)
——《燕歌行 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
《燕歌行 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1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古詩簡介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的詩作,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凄婉動人。這是*文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詩,雖然它句句用韻,還存在用韻單調的缺點,但是在*詩歌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翻譯/譯文
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辭歸,天鵝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良人啊,我肝腸寸斷。
思慮沖沖,懷念故鄉。君為何故,淹留他方。
賤妾孤零零的空守閨房,憂愁的時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懷。不知不覺中珠淚下落,打濕了我的衣裳。
拿過古琴,撥弄琴弦卻發出絲絲哀怨。短歌輕吟,似續還斷。
那皎潔的月光啊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
牽牛織女啊遠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么罪過,被天河阻擋。
注釋
本篇屬《相和歌辭·*調曲》。燕是北方邊地,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多半寫離別。
搖落:凋殘。
鵠:天鵝。
慊慊(qiānqiān) :空虛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設想對方必然思歸,本句是因其不歸而生疑問。
煢煢(qióngqióng):孤獨無依的樣子。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援:執,持。清商:樂名。清商音節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古人用觀察星象的方法測定時間,這詩所描寫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間,牛郎星、織女星在銀河兩旁, 初秋傍晚時正見于天頂, 這時銀河應該西南指,現在說“星漢西流”,就是銀河轉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爾:指牽牛、織女。河梁:河上的橋。傳說牽牛和織女隔著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見,烏鵲為他們搭橋。
賞析/鑒賞
歷史評價
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詩歌的開頭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 草木零落, 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后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寫丈夫“思歸戀故鄉”;繼而設想他為何“淹留寄他方”,遲遲不歸;再轉為寫自己“憂來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過活;苦悶極了,想借琴歌排遣,卻又“短歌微吟不能長”,只好望月興嘆了。如此娓娓敘來,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絕如縷的柔情。
這首詩仿柏梁體,句句用韻,于*線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雖是溢美之辭;但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后世七言歌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賞析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筑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這樣來理解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于曹丕。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準備。這里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于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漢武帝的《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詞匯上的直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這點我們后面再說。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臺了:她愁云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的樣子。“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后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象著他現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致、具體。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這里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筑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煢煢(qióngqió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不敢:謹虛客氣的說法,實指不能、不會。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盡管這樣凄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援:引,拿過來。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回哀傷的思緒。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云:“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女主人公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即使她想彈別樣的曲調,又怎么能彈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凄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風浩嘆,時而撫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空蕩蕩的床上,她抬頭仰望碧空,見銀河已經西轉,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夜未央”,在這里有兩層含意,一層是說夜正深沉,我們的女主人公何時才能捱過這凄涼的漫漫長夜啊!另一層是象征的,是說戰爭和徭役無窮無盡,我們女主人公的這種人生苦難,就如同這漫漫黑夜,還長得很,還看不到個盡頭呢!面對著這沉沉的夜空,仰望著這耿耿的星河,品味著這苦痛的人生,作為一個弱女子,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伙伴,你們到底有什么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牽牛、織女分別是天鷹和天琴星座的主星,這兩顆星很早以來就被我國古代人民傳說成一對受迫害,不能團聚的夫妻,這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說的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癡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說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吁,是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它仿佛是響徹了當時的蒼穹,而且在以后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年年月月、時時刻刻都還可以聽到它的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余味無窮,低回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現的思想并不復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把寫景抒情、寫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于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里總象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鍾惺說他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古詩歸》)。清代陳祚明說他的詩“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盻無非可憐之緒”(《采菽堂古詩選》)。《燕歌行》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曹丕這種思想和藝術風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對這兩首詩的評價是很高的,清代吳淇說:“風調極其蒼涼,百十二字,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杰構也。”(《六朝選詩定論》)王夫之說:“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姜齋詩話》)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這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詩經》基本是四言體,偶爾也出個七言句子,但為數甚少。《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漢代樂府中有一部分雜言體,如《戰城南》、《東門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這些對于七言詩的發展顯然是有促進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還不是主體。兩漢四百年間,全篇由七言構成的作品今天被人們提到的有兩首,第一首是漢武帝時的君臣聯句,即所謂《柏梁臺詩》。這首詩出于后代小說,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編硬湊,堆砌敷衍,也完全沒有什么詩味。第二首是張衡的《四愁詩》。詩味很濃,但張衡這四首詩每首的第一句還都帶著一個“兮”字,還拖著一個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七言形式宣告獨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說是曹丕的這兩首《燕歌行》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丕學習漢代樂府,學習前人詩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壓韻,而且都是*聲,格調清麗宛轉,這是七言古詩發展的一個階段。晉宋作家模寫七言,還照此繼續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后來又經過南朝鮑照、蕭繹、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盧照鄰、駱賓王那種隔句用韻、*仄相押的鴻篇巨制出現的時候,那時七言古詩就又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階段了。可見,曹丕的開創之功是不能掩沒的。
推薦訪問:歌行 答案 閱讀 《燕歌行》閱讀答案3篇 《燕歌行》閱讀答案1 燕歌行閱讀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