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共同富裕黨課講稿,供大家參考。
2023年關于共同富裕的黨課講稿
黨的20D報告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下面,我們將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豐富、實現路徑的拓展三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豐富與拓展。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
黨的20D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句話包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共同富裕觀的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是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可能齊頭并進、一蹴而就。
(一)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在未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了的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這里,馬克思將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作為未來社會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同時將自由支配的時間的增加看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也表達過相似的意思:“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只不過,恩格斯更強調將社會化生產作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目的性的手段。
在《哥達綱領批判》里,馬克思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表達:“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
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
在隨著個人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未來社會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手段,將未來社會共同富裕中財富的尺度看作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共同富裕的問題就是人類解放的問題,是人類從物質貧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自由發展的問題,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那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雖然,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關論述中我們沒有找到“共同富裕”四個字的表述,但從上述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共同富裕”正是他們所要表達的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將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馬克思首先講了未來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還存在著舊社會的痕跡,消費品的分配是按勞分配。
什么是按勞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指出,這個階段“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情況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那么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這就是所謂的按勞分配。但是,這種分配原則“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加上其他一些社會因素,最后的分配結果卻會導致貧富不均。
可見,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即便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也只能是按勞分配,正如馬克思所言,“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的按勞分配中產生的貧富不均,都是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決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所帶來的分配形式。在社會化生產發展過程中在現實中產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了無產階級專政,生產條件本身的分配發生了有利于無產階級的變化,消費資料的分配自然也發生了有利于無產階級的變化,即縮小貧富差距趨向于共同富裕的變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可能齊頭并進、一蹴而就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很低。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相關理論一脈相承的是,鄧小平同志也強調了社會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
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手段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鄧小平同志在論述社會主義本質時,將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看作是一個不可能齊頭并進、一蹴而就的動態過程。鄧小平同志說:“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當然,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為此,在時間安排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先后由解決溫飽走向小康,再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經過改革開放迄今四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決定前提出發,論證了我國當前“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同時,******對共同富裕進行了界定,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
******的重要論述是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鄧小平同志的相關理論一脈相承的,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理論總結。特別是******擘畫未來,將共同富裕不僅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還看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豐富
******指出:“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大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包含著許多有關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
(一)將實現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強化了共同富裕的時代特性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馬克思根據對現存社會問題的剖析,對未來社會進行了預測,將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毛澤東同志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出發,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經歷“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基礎上,作出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這是對我國發展方位和歷史階段的正確判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以經濟成熟程度為依據,始終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也說明共同富裕的實現同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經歷不同階段一樣,應是一個動態、漸進、長期的過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黨內黨外莊嚴宣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在這一階段上,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兩個十五年”的階段安排,強調在第一個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第二個十五年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將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使得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社會發展目標,而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有了階段性的現實依托,有了近期展望,使共同富裕之路更加具體化、更具中國特色、更富時代特性。
(二)在實現共同富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私有制是產生貧富分化的根源,要將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就必須推翻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所有人富裕”的共產主義新社會。其消滅剝削壓迫,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建立“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的主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進入新時代,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的執政理念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20D報告里也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方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在實現共同富裕中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化了對共同富裕中“富裕”的認識。將共同富裕中“富裕”的內涵深化為“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全面富裕,是對人民群眾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了更高需求的殷切回應,是對“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現實關照,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切實考慮到了人民群眾需求的價值表達,突出了實現共同富裕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另一方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深化了對共同富裕中“共同”的認識。我們將“全體人民”作為共同富裕的主體,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將“全體農村人民”作為共同富裕主體的拓展,是對改革開放初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實際推動,是對全體人民能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注,充分彰顯了堅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決心,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三)將實現共同富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呼應,增添了共同富裕的世界意蘊
共同富裕是整個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愿景,中國“一枝獨秀”不是目的,全世界人民共同擺脫貧困,共同走向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曾論述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資本的逐利性引導資本家在世界各地尋找原材料生產地和銷售市場,打破了人類交往的地域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人類歷史逐漸向世界歷史轉變。但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分工地位的形成,發達國家憑借先進技術等要素優勢榨取了發展中國家的剩余價值,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在人類歷史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理應得到更多關注,世界共同繁榮成為共同富裕的應然要求。
******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中國共產黨愿繼續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道,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人類的美好愿望,人類追求幸福、建設美好世界的道路也是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共同富裕的實現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呼應,強調“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堅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主張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世界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為世界謀大同”的大國擔當,開拓了共同富裕的國際視野,為共同富裕的內涵增添了世界意蘊。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拓展
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進一步發展問題的根本。我們要在實踐中實現共同富裕,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蛋糕做大”。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一段時間里,我們為了生產力的增長導致基尼系數呈現擴大趨勢,但是富裕并不是讓基尼系數無邊界擴大。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實現了兩大奇跡,那就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社會的長期穩定。為什么能做到這兩大奇跡?主要是因為我們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群眾實現了各自收入的增長與生活的改善。
2008年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世界工廠,我們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主要靠要素推動增長,不是通過創新來推動增長,在世界產業鏈上沒有競爭力。所以,在共同富裕的題目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富起來,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上更高地攀升。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拓展,為了提升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我們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
馬克思認為,在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能支持按需分配,個人消費資料的分配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由此可以推論,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效增長,二是合理分配。其中,經濟的有效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滿足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經濟增長才能帶來富裕,共同富裕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相對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之上。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出現許多新問題新矛盾,諸如國內消費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從而導致“需求外溢”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命題,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為總要求,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要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目的是為了使我國的供給能力與我國人民日益增長、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從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注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是新時代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治本良方,有力夯實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二)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共同富裕保障機制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富有者越來越富有,貧窮者越來越貧窮。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僅滿足“經濟增長”這一首要條件,也應注重“合理分配”,防止過大的收入差距,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帶動后富”,希望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裕起來以帶動幫扶后富,指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后,面對小康水平低下、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同志強調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進入二十一世紀,面對國內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情況,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富裕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當今社會,******強調,“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共享”體現的正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四個方面,其中的共建共享是針對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強調要聚民智、集民力,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力量,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局面。共建共享的主體是人民,從主體來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發展不足,這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因而,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便成為新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完善要素參與分配機制。
(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統籌城鄉發展,突破實現共同富裕核心難題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長期以來,城鄉收入差距問題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障礙。中共中央在1953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
社的決議》提出,“為著進一步地提高農業生產力 迅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主張依托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改革開放時期,在黨的領導下,農民率先探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盤活了農村經濟。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組織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黨中央強調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增長方面農民的持續增收,也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切實考慮到了廣大農村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著力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不僅與共同富裕具有一致性內涵,又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有力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總而言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內涵,也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對于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結合,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并為全球的繁榮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帶動全世界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要以新思想為指引,要依據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出新舉措,拓展新路徑,要付出更加積極的努力,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薦訪問:關于共同富裕黨課講稿 黨課 講稿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