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門會議內容 2021年組織生活的會議內容,供大家參考。
部門會議主要發言內容
關于發展方向 將現行工作做細致、 做到位, 做全面的基礎上, 堅定不移的打造核心產品, 走好我們的軟件對外營銷的路。
關于服務 關于在職場上如何做人, 我只謹記兩個字--服務。
你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去愛惜,當成一家公司去經營, 你要牢牢記住你之所以能在一家公司立足, 是因為公司需要你的服務。我們經常會抱怨某某銀行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不好、 某某商品的售后服務不好, 但從來不去思考自己對公司的服務好不好? 公司的任務有沒有如期完成, 是不是沒有哪個任務是提前完成的, 幾乎所有任務都拖到 “最后期限”? 工作完成的夠不夠徹底, 是不是答復已經完成了,結果日后又出狀況? 完成后有沒有向上級反饋, 是不是等到上級問你完成了沒有, 你才去報告進度? 拖延的任務有沒有持續跟進, 是不是上級不追了這個任務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上面這些問題我都是反復遇見的,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意識到你其實在做一項服務, 你在公司的發展前景, 全都取決你對公司的服務夠不夠好。
設想一下, 如果交給你的每件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化險為夷, 讓人感覺穩妥、 放心、 踏實, 你自然會收到更多更重要的“訂單” 。當你的單多到你忙不過來的時候怎么辦? 招下屬啊, 呵呵, 恭喜你, 你已經是領導了。
反之,如果給你一件事情你要拖延, 給你一件事情你辦不好, 給你一件事情就沒了下文了, 讓人不放心, 久而久之你就“無單可做” 了, 那么公司重新請一個人就可以了, 干嘛非要用你呢?
服務不光是對于自己供職的公司, 對于公司的客戶或者兄弟部門也是一樣的。
每一次去客戶或服務的兄弟部門那里前, 我們應該想一想, 我是去做服務的, 是去解決問題的。
這個心態非常重要, 我們做軟件系統的, 除了做演示、 做培訓, 很多時候就是給客戶或者服務部門處理現場問題, 難免遇到對系統的投訴, 比如系統速度慢、 bug 多等問題。
當你有了這樣的心態, 你就會謙虛地接受批評, 細致地記錄提出的問題, 然后一項項地去思考如何解決,并且應該給出一份詳盡的解決方案。
有了這樣的心態, 你會不自覺地、 自然而然地與客戶或者被服務的部門站在一邊, 讓他感到你是在為他著想, 幫助他去解決問題的。
在你面對客戶兄弟部門時, 應該有這樣一個虔誠的信念:
我是去為客戶服務的, 為他解決他所解決不了的問題的。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心態, 面對投訴很可能就會產生厭煩, 而且容易為自己的問題進
行辯解。
這種做法給人的感覺就是你竭力在證明你是對的他是錯的, 這樣你就站在客戶或者兄弟部門的對面了, 不利于發展。
關于做事 關于如何做事, 也有很多的理論, 比如要事第一, 把事情分為緊急、 重要等等, 這些我都不討論了, 我只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談一談。
對于如何做事, 我也恪守一個信條:
不焦不燥, 把心沉下去, 將注意力集中于要解決的問題上。
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是說從前有一戶人家, 家里的菜園中有一塊大石頭, 經常會有人不小心撞到; 兒子就問:
為什么不把他挖走呢? 他的爸爸說:
這個石頭爺爺的時代就有了,就是因為它那么大, 不好挖才一直在那里; 又過了一代人, 家里的一個媳婦實在受不了, 就扛著鋤頭去挖了, 她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挖幾天的時間, 結果一天就挖完了. . .
. . . 原來那個石頭的中間是空的。
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也是一樣的, 看似棘手、 難以解決, 實際上只要你認真地去分析、去思考, 然后放手去做, 往往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你需要克服心中的頑石。
我發現一些人遇到問題后, 很輕易地就會說:
這個我做不了, 這個實現不了, 這個我也沒辦法。
其實就好像看到這塊大石頭一樣, 被它的“外表” 嚇住了, 而放棄了應有的行動。
而且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管多么困難的問題, 只要你沉下心去思考如何解決,當你拼到最后就要打算認輸的時候, 往往會出現新的契機和方法。
另外, 我發現有些人遇到問題的時候, 他想的是這件事如何困難如何難以完成, 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 是一種保守且退縮的思維; 遇到問題的時候, 想的應該是如何才能夠完成。
我一般采取這樣幾個步驟:
1、 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2、 分析各種可能性; 3、 選擇一種實現起來最簡單、 快速的可能性; 4、 去實現。
除此以外, 我發現一些人在做事的時候, 會以“這樣做很麻煩” 來作為不采納方案的理由, 而不是“這樣是否必要” 或者“這樣是否更好” 來作為標準, 實際上“麻煩” 應該是排在“是否必要” 、 “是否更好” 后面進行考慮的。
如果一種實現方式, 雖然麻煩, 但是很
有必要, 且對客戶來說更好, 那么就算麻煩也要去做。
但是程序員往往關心的是會不會很麻煩, 是不是要修改很多地方, 是不是給自己帶來很多工作量. . .
. . . 告訴你, 你關心的這些不是最重要的。
用做銷售的態度來做技術 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有個區別, 就是銷售人員經常是底薪+提成的方式, 底薪往往很低;技術人員都是工資方式, 而且往往很高。
這樣產生的一個區別就是, 銷售人員的壓力更大,因為他要接單啊, 沒有單就沒有飯碗, 所以他會不自覺地培養良好的服務意識, 不斷去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要。
技術人員則沒有這樣的壓力, 所以會有一種做得好一點做得差一點區別不大的感覺。實際上, 我覺得技術人員應該有銷售人員的心態, 這樣才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長。你應當把你的上司當成是你的客戶, 把你手頭的每一個任務當成一個訂單。
想想看銷售人員接單后是怎么做的? 盡快把這個訂單搞定, 搞定了就可以再接下一個單, 這樣收入就提高了。技術人員往往不是這樣, 反正快一點慢一點工資都一樣, 那我就不緊不慢做著唄。
我覺得可取的態度是, 應該盡可能將這個單又快又好的完成, 然后報告上司“這個單已經完成了, 還有沒有其他單可以做? ” 。
從長遠來看, 做得多的人是不會吃虧的。
關于成功 成功的相對性 在開始之前, 我們先討論下什么才能稱得上算是成功? 這個定義似乎從來就沒有統一過:
拜金主義者認為有錢、 富甲一方就是成功; 官僚主義者認為有勢、 權傾朝野就是成功;功利主義者認為有名、 海內皆知就是成功; 浪漫主義者認為有情、 金屋藏嬌就是成功; 而更多的人, 認為能夠平平安安過一生就是成功。
由于每個人的世界觀不同, 對于成功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所以, 你眼里的成功人士, 可能并不覺得自己成功。
比如說一個立志成為音樂家的人, 由于種種原因, 成為了一名聞名于世的畫家, 在所有人的眼里, 他都是成功的,只有他本人會覺得很失敗, 他會想自己本應是一個聞名遐邇、 才華橫溢的音樂家才對啊。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成功幾乎總是相對的。
成功的絕對性
但是, 成功也有絕對的一面。
不管你是拜金主義也好、 官僚主義也好、 浪漫主義也好,當你成功的時候, 總是你的目標實現的時候。
所以, 當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實現了, 就可以說自己是成功的。
而因為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 所以你幾乎永遠不需要和別人攀比, 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不是有沒有達到別人的標準, 而是自己訂立的目標有沒有實現。
而我們一生最大的目 標, 實際就是我們常常談論的理想。
在我剛上高中的時候, 學校聘請了一個人為全校師生進行演講, 演講的話題是勵志, 目的是為了激勵我們更加用功地學習。
這個人的名字以及演講的內容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但我記住了一句話, 他告訴我們什么叫幸福, 他說“理想的實現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實際上, 他的意思和我這里是一樣的, 遠大的目標即為理想,理想的實現便可稱為成功, 成功了自然會幸福。
人生是一場長跑 算一下, 從畢業后步入社會, 到年老退休, 一共多少年? 一般來說, 22 歲左右大學畢業, 55 歲左右退休, 也就是 30 多年的時間。
為了敘述和計算的方便, 不妨假設是 30 年整。討論這 30 年的職業發展, 其實就是討論如何獲得成功。
但在這里, 我們用最世俗的辦法來定義一下成功:
那就是有多少收入, 有多少身家。
現在來做一個比喻, 將這 30 年的職業生涯, 想象成一場 3000 米的長跑。
那么按世俗的定義, 什么叫成功呢? 成功并不是在起跑后的 1000 米跑得有多快, 而是在沖過終點的那一刻能夠遙遙領先。
所以, 不要去在乎眼前這份即將到手的工作一個月有多少薪水、 有多少年終獎、 有多少福利。
這些都不重要, 即便這份薪水可能讓你的同齡人、 你的同學、 和你一起起跑的人十分眼紅, 也要保持冷靜和警惕, 你關注的應該是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多少的歷練。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 給你一萬塊一個月, 讓你去掃地, 你會去嗎? 你可能會去, 這么多錢為什么不去? 可問題是這樣做不長久。
假設你拿著一萬塊的月薪掃地掃到四十歲, 然后公司裁員了, 你被請出去了。馬上面臨的就是 800 一月的掃地的工作, 而你還不得不接受它,因為除了這個你什么都不會。
寫下五年后的簡歷, 給自己設個目標做個規劃 成功的目標解決了 3000 米終點的問題, 但是 3000 米太長, 要花費的時間太久, 可能很多人跑著跑著就忘記了終點的目標。
有些人跑到 800 米就停下來開始步行了, 他們通常有
著一份安穩但收入平平的工作; 有些人跑到 2000 米也停下來了, 他們通常已經成為了公司的管理者, 有著可觀的收入; 有些人跑到了 2900 米, 離終點只差 100 米, 但優越的生活條件卻頹廢了斗志, 拼搏了多年后也終于開始安于現狀了。
那么要怎么樣做, 才能不迷失目標? 要怎樣做才能不斷地給自己打氣, 以領先的姿態到達終點呢? 這里引用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1984 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冠軍)自傳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每次比賽之前, 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 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 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 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后, 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 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 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
40 多公里的賽程, 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起初, 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 我把我的目標定在 40 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 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 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人生的 3000 米長跑也是一樣的做法。
我的建議是, 現在就寫下自己的簡歷, 但這份簡歷不是過去的、 已經成為事實的經歷, 而是 5 年以后的簡歷。
這份簡歷描繪了 5 年后你應當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獲得了哪些資質、 學習到那些技能, 有什么樣的積累。
這份簡歷就像上面馬拉松的路標, 你未來五年的生活, 就以這個路標為終點。
當 5 年后實現了簡歷上所寫的內容以后, 就重新再寫一份 5 年后的簡歷。
我相信只要能實現這樣六個五年計劃, 當你 50歲到達終點時, 一定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再說一下充電和學習。
充電和學習并不是要到這個時候才進行的, 平時都要不斷地學習。
在學校學習, 和你三十年的職業生涯比起來實在是太短了。
很多人在剛畢業的時候堅持學習了兩三年, 覺得好像沒多大效果, 于是就把書本丟棄了, 實際上是很可惜的, 因為沒有堅持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刻。
你讀了 2 本可能覺得沒什么變化, 讀了 10 本覺得沒什么變化, 但是當你讀到 100 本的時候呢? 還會一點變化都沒有嗎? 讀書不是說只讀技術, 也不是五花八門什么都讀, 要有一個范疇。
我的范疇基本上就是 技術、 管理、 經濟、 歷史 四個門類, 超過這四類的書我就不讀了, 所以我不會花時間去讀一本言情小說。
讀書也講究方法,不是讀完了就扔到一邊, 然后換一本重新讀, 我管這種叫自娛自樂式讀書, 收獲不大的。
注
意, 不大不代表沒有, 只是性價比不高。
每本書讀完后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 把對你感觸最深影響最大的地方記下來, 不需要寫長篇大論, 也不要把書中的原文抄下來, 一定要自己組織語言, 哪怕只有零零散散幾個段落也好。
這里重要的不是結果, 而是過程, 因為在你寫讀后感的過程中, 由不得你不思考, 由不得你不把書中的重點部分翻來覆去重新看, 因為不這樣你就寫不出東西。
通過這種方式, 讀這本書的效果就比你讀完就扔一邊好很多, 讀書如果不思考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學習也不是就讀書一種方式, 和別人交流也是一種學習, 有時候會收獲到很多東西。而且做技術的很多時候和別人溝通是一個短板, 通過這種方式, 正好可以鍛煉下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關于我們這些不能跟別人拼爹的人的出路?
拼命工作 注意本節標題的用詞, 是拼命工作而不是努力工作或者認真工作。
我以前看過一本書中文譯名叫做《軟件隨想錄-程序員部落酋長 Joel 談軟件》 。
在這本書的第 208 頁, 作者說了 這樣一句話:
“展望未來的幾年, 不管你的起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只要你拼命地工作, 每過 12~18 個月, 你的收入就沒有理由不翻一番(此處省略詳細的數字計算過程――作者按)
。
” 。
在書里面, 作者指的是自己開一家軟件公司。
另外我覺得 12-18 個月放在美國說不定還行, 放在中國或許有點夸張了, 那么我們把它延長到 24 個月。
我有個同學在華為工作,他大學畢業進入華為的時候工資大概是五千多, 工作已經四年多了現在年薪已經二十萬以上,他大致描述了一下工作強度:
假期很少, 有幾年的時間, 都是大年三十才回到西安家里; 工作強度高, 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工作到 10 點以后; 壓力很大, 有 N 多的人擠著進華為, 內部的人, 做不好有會被淘汰的危險。基本上就是屬于拼命工作的狀態, 把他收入放進去算一下,雖然說不是完全準確, 但也是相當接近了。
現在我們又回到了老問題, 我們沒在...
推薦訪問:2021年組織生活的會議內容 部門 標簽 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