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建黨百年歷史事件范文(精選3篇)

時間:2022-04-17 08:25:02 來源:網友投稿

《建黨》是張軍鋒、張樹軍編著的政治理論著作,首版時間是2011年6月1日,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建黨百年歷史事件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建黨百年歷史事件3篇

【篇1】建黨百年歷史事件

宋朝歷史事件有哪些_宋朝發生哪些歷史事件

宋朝遣往遼國的使節中賀歲使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賀歲使包括生辰使和正旦使。宋統治者為了與遼國維持和平外交,今天 給大家整理了宋朝歷史事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匱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在司馬光《涑水記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于床前寫成誓書,普于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柜),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宋朝歷史事件二:宋遼戰爭宋遼戰爭,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于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云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戰爭。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與金太祖訂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貫、種師道、劉延慶率軍聯合金朝攻打遼國南京,未能成功。

五代后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后唐稱后晉皇帝后,從石晉王朝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并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后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作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顯德七年(遼應歷十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稱帝,建北宋后,遼繼續支持北漢與宋抗衡。時南方尚存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后蜀等獨立割據政權。為實現統一,趙匡胤在實施先南后北進軍方略過程中,曾尋機分兵攻取北漢,試圖鏟除遼附庸,以便收復燕云,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漢遼州(治遼山,今山西左權),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是宋遼之間首次大規模作戰。開寶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被宋軍擊退。直至開寶末年,不僅未能滅北漢,反使宋遼間沖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南方統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為進取燕云創造了條件。自此,開始了長達25年余的宋遼戰爭。

宋朝歷史事件三:咸平之治宋真宗咸平時期,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績有聲有色,社會一片繁盛,后世稱為“咸平之治”。

宋真宗統治時期,北宋的統治日益鞏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日趨繁榮,史稱咸平之治。宋真宗,名趙恒,原名趙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5年,終年55歲,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

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后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篇2】建黨百年歷史事件

近代北京歷史事件

北京擁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歷史時期修纂的地方志對北京民俗的記述,為當下進行北京歷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較系統、翔實、今天 給大家整理了近代北京歷史事件,謝謝大家對的支持。

近代北京歷史事件一:八國聯軍攻占北京自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攻占大沽炮臺;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兩萬從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在廊坊受義和團圍攻(史稱廊坊大捷),兵敗后加大兵力一舉占領廊坊;8月14日凌晨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至16日晚基本占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議和。9月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侵占中國東北。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丑條約》。后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分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余撤兵回國。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里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于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列強各國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國,在中國人民的反抗下,沒能得逞;同時,各國各有打算,互不相讓,矛盾重重,使得它們需要繼續利用和維護清政府,通過清政府間接統治中國。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2)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3)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4)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億八千萬兩白銀;(5)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6)摧毀大沽炮臺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臺;(7)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近代北京歷史事件二:七七事變日本軍隊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自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居然擅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謊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中國守軍當即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立刻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1]日軍自1931年占領中國東北后,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繼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日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后戰死。1937年7月30日,國民黨軍隊因傷亡慘重被迫撤離天津,天津淪陷。

1937年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后不幸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

近代北京歷史事件三:英法聯軍攻占北京1.185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和通州時,清政府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

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枝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2 .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恒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爭辯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后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

3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余歸還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尸體是七至八塊。

【篇3】建黨百年歷史事件

百年紅會重大歷史事件(初選)

1、孫中山翻譯出版《紅十字救傷第一法》

19世紀90年代,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飽經戰爭傷害的中國人民的疾苦,開始在中國介紹、傳播紅十字運動的精神。 1897年,孫中山翻譯出版《紅十字救傷第一法》,從救人傷病的角度呼吁在中國成立紅十字會。

2、中國紅十字會誕生

1904年2月,日俄雙方為爭奪在華利益,在我國東北旅順口爆發戰爭。戰事一起,生靈涂炭。為救護中國同胞,上海記名海關道沈敦和等人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為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支持,清政府商約大臣呂海寰、盛宣懷與沈敦和等人在上海邀請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于1904年3月10日成立“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并在戰場區域成立十多個地方分會,全面開展救傷、救難、救災工作。

1907年7月,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改名大清紅十字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大清紅十字會更名為中國紅十字會。

3、創辦第一家紅十字醫院

1907年,上海華山醫院成立,命名為紅十字會總醫院。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創辦的第一家醫院。

4、參與辛亥革命戰地救護,建立會員制度

1911年10月10日,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為目的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此后戰火蔓延各省。中國紅十字會組織醫療隊開赴戰地,并在各地設立分會或臨時醫院,就地開展施救工作。同時向社會廣泛征集會員,并制造佩章,頒發由理事長簽發的會員證。自此,中國紅十字會建立了會員制度。

5、中國紅十字會成為國際紅十字運動正式成員

1912年1月,中國駐法國公使陸徽祥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同年,中國紅十字會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正式承認。1919年7月,中國紅十字會加入紅十字會協會(1991年改稱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6、第一次會員大會制定《中國紅十字會章程》

1912年9月,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上海召開,并制定《中國紅十字會章程》。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副總統黎元洪受聘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正、副總裁。

7、《中國紅十字會雜志》創刊

1913年《中國紅十字會雜志》創刊,標志著中國紅十字會有了自己的輿論宣傳陣地。1993年改名為《博愛》雜志。

8、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賑濟和戰場救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紅十字會參與捐助賑災,捐款8000元(銀元),并于1918年派救護醫療隊赴海參威參加戰場救護。

9、組派醫療隊赴日本關東地震災區開展救援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8.2級強烈地震,中國紅十字會為災區捐款23000元(銀元),并組派醫療隊赴日本地震災區開展救援工作。

10、抗日戰爭期間參與戰地救護和難民救治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救護總隊參與戰地救護和難民救治,并開展戰地保健防疫。設在貴州圖云關的救護總隊指揮著全國各戰區150多個救護隊的工作;數千名傷員在這里得到救治;數千名軍醫和數百名專業衛生員在這里經過培訓后奔赴各個戰區;上千噸海外捐助的醫藥衛生器材集中這里后被送到全國各地。

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南京市紅十字會組織會員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員和難民,掩埋死難者的尸體,并在金陵女子大學內設施粥站救助難民。

八年抗戰中,先后有114名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人道救護工作中獻出寶貴生命。

11、國際醫療隊參加抗日戰爭戰地救護

抗日戰爭期間,國際紅十字組織和友好國家為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來自加拿大、奧地利、英國、德國、匈牙利、印度、蘇聯、波蘭、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醫務工作者組成了國際援華醫療隊深入到各戰區,為抗日戰士治病治傷、培訓衛生人員,有的人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2、改組成立中國紅十字會臺灣紅十字分會

中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從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在日本占領時期,臺灣島設有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抗戰勝利后,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接管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并于1947年11月28日改組成立中國紅十字會臺灣紅十字分會。

13、新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50年8月,中國紅十字會協商改組會議(實際為新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審閱改組報告,并親筆修改《中國紅十字會會章》,確定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衛生救護團體”。李德全任新中國紅十會第一任會長。

14、賑濟淮河決口災民

1950年,淮河決口,安徽、江蘇、河南、河北等地遭受嚴重水災,僅安徽一省,受災民眾就達690萬人。時值冬季,為援助無衣災民過冬,中國紅十字會與中國救濟總會等機構組織“皖北、蘇北、河北、河南災民寒衣勸募活動”賑濟災區。

15、恢復在國際紅十字組織的合法席位

1952年,我國政府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聲明,宣布承認1949年日內瓦四公約(195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0次會議批準日內瓦四公約)。同年7月召開的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正式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組織。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國際組織中得以恢復的第一個合法席位。

16、中國紅十字會國際醫防服務隊赴朝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履行人道主義職責,1951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組織國際醫防服務隊赴朝鮮參加戰場救護。國際醫防隊的666名醫護人員在朝鮮前方為志愿軍、朝鮮人民軍以及被俘的傷病員進行醫療救護。1952年,30名隊員榮獲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功勞章。其間,中國紅十字會還協助國際紅十字組織開展對雙方被俘人員的探視等人道主義活動。

17、為打開中日友好交往大門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留居中國的日本僑民有34000多人,其中有5000多名婦女與中國人結婚,還有一大批失去父母的日本孤兒。在中日尚未建立外交關系的情況下,中國紅十字會發揮獨特作用,1953年至1964年,共協助32170名日本僑民和1024名予以寬赦的日本戰犯回國,并收集和送還在華死亡的日本人遺骨3374具。同時,在日本紅十字會的協助下,我國犧牲在日本的560位抗日烈士的遺骨由日本輪船護送回塘沽港。

1954年,應日本紅十字會邀請,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問日本。這是戰后去日本訪問的新中國的第一個代表團。

18、中國紅十字會恢復國內工作

*****開始后,中國紅十字會被迫停止國內工作,只保留國際工作。1978年,國務院以63號文件批準中國紅十字會恢復國內工作。1979年2月,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確定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任務為:積極協助政府做好民間外交;積極協助衛生部門進行輸血的宣傳、動員、組織工作;開展群眾性救護訓練和紅十字青少年工作。

19、積極推動無償獻血

實行公民義務無償獻血是保證血液安全的重要途徑。1978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加強輸血工作的請示報告》明確指出:“紅十字會要積極協助衛生部門搞好輸血和義務獻血的宣傳、動員、組織工作”。1997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各級紅十字會依法參與、推動獻血工作。30多年來,中國紅十字會為宣傳和推動無償獻血做出了積極貢獻,使中國的輸血工作逐步由有償獻血過渡到無償獻血。目前我國臨床用血中有95%以上來自公民無償獻血。

20、協助政府安置印支難民

1979年,越南大批驅趕在越華僑,在國際上引起很大震動。聯合國難民署就被驅趕的難民安置問題在日內瓦召開會議,中國政府接受安置25萬印支難民的任務。中國紅十字會積極協助政府和有關部門到難民安置點了解情況,慰問難民,做好防病和衛生宣傳工作。并在當年10月召開的國際紅十字會協會大會上,就印支難民救濟問題發出呼吁。

21、王琇瑛成為我國首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為紀念現代護理學奠基人、英國護士南丁格爾及其在戰時救助傷兵的突出成績,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于1912年決定,每兩年頒發一次南丁格爾獎章和獎狀,以表彰各國護士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983年,中華護理學會副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著名護理專家王琇瑛成為我國首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截至2007年,我國共有48名護理人員獲此殊榮。

22、援非募捐

1984年,非洲36個國家遭受旱災,1億5千萬人受到饑餓的嚴重威脅。1985年3月5日,中國紅十字會發出《關于為非洲災民開展社會募捐的通知》,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主題為“為了非洲的旱災災民”的募捐活動。此次活動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1387萬元人民幣。這是中國紅十字會自1950年改組后開展的規模較大的全國性社會募捐活動。

23、中國紅十字會當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執行理事會成員

1985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屆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大會上,中國紅十字會以高票當選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執行理事會(后改為領導委員會)成員。從1985年至今,除1997年至2001年按聯合會章程“輪休”外,中國紅十字會一直是聯合會最高決策機構的成員,并在1989年至1993年期間擔任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

24、中國紅十會確立以實行人道主義為其宗旨

1986年5月,中國紅十字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中國紅十字會章程》將“中國紅十字會以實行革命人道主義為宗旨”改為“中國紅十字會以實行人道主義為宗旨”,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紅十字工作的新路。

25、《中國紅十字報》創刊

1986年10月5日,經中宣部批準,《中國紅十字報》正式創刊。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唯一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

26、為兩岸同胞查人轉信

早在1979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即致電臺灣紅十字組織表示,查找親朋下落是臺灣和大陸骨肉同胞的共同愿望,建議臺灣紅十字組織就查人轉信和家人團聚、探親等問題進行商談。1987年初,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利用與臺灣紅十字組織的間接聯系,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查人轉信工作。到1988年11月底,總會共受理兩岸查人信件、表格22.3萬宗,為1.3萬名臺胞、臺屬找到了失散幾十年的親人。

27、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簽署“金門協議”

1990年,連續發生了兩起臺灣單方面遣返大陸漁船,大陸人員遇難事件。1990年9月11日至13日,兩岸紅十字組織在金門就雙方參與見證其主管部門執行海上遣返事宜進行工作商談,并簽署《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有關海上遣返協議》,簡稱“金門協議”。 這是兩岸民間團體以事務性商談的方式解決兩岸交往中產生的法律事務的初步嘗試。“金門協議”成為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議。

28、中國紅十字會邁出海峽兩岸交流第一步

1991年8月12日,中國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曲折等赴臺探視因“7.21閩獅漁”事件被臺方扣押的18位大陸漁民,幾經曲折后,8月20日抵達臺北。曲折成為兩岸隔絕42年后大陸公務赴臺處理涉臺突發事件第一人,邁出了海峽兩岸交流的第一步。

29、建設備災基地,提高救災應急能力

1992年至1993年,在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等紅十字會的捐助下,中國紅十字會在杭州、孝感、沈陽、成都、西安、廣州建立了6個區域備災中心。備災中心為中國紅十字會在第一時間開展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30、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第四屆亞太區域大會在北京召開并發表《北京宣言》

1993年5月24日至29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第四屆亞太區域大會在北京召開。31個國家的130名代表和觀察員出席了會議,并通過了致力于解決本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援助的《北京宣言》。

31、《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頒布實施

1993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并以國家**令頒布施行。國家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中國紅十字會的性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明確了中國紅十字會的法律地位。該法律頒布施行之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相繼制定貫徹紅十字會法的辦法或條例等地方法規,使中國紅十字事業走上法制化發展的軌道,保證了國際紅十字運動基本原則的順利實行。

32、《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頒布實施

1996年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央軍委**江澤民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第194號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并自簽發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的頒布施行,維護了紅十字標志的統一性和嚴肅性。

33、香港、澳門紅十字會回歸祖國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紅十字會分別成為中國紅十字會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分會。

34、國家**受聘為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

在1994年和1999年召開的第六次、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國家**江澤民受聘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在2004年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國家**胡錦濤受聘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

35、紅十字會參與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救助獲優先通行權

1997年,為提高應急救護時效,中國紅十字會與公安部聯合簽發《關于紅十字會參與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救護活動時具有優先通行權的通知》。

36、“999”成為紅十字會救護專用號碼

1998年,為提高紅十字系統救護工作的應急能力,中國紅十字會與國家郵電部等有關部門聯系開通急救專用號碼獲批準,“999”成為救護專用號碼。1999年,北京市紅十字會“999”緊急救援中心正式開通,經過10年的發展,北京“999”已成為北京地區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

37、支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抗洪救災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繼發生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中國紅十字會分別向國內和國際社會發出救援呼吁,共募集款物8.02億元,有力地支持了當地的抗洪救災工作。

38、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獨立設置

1999年12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由“衛生部代管”改由國務院領導聯系,理順了總會的管理體制。地方各級紅十字會也陸續依法理順了管理體制。

39、國家出臺捐贈減免稅政策支持紅十字事業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據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企業等社會力量向紅十字事業捐贈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通知”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包括紅十字會)向紅十字事業的捐贈,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準予全額扣除。此項政策的出臺,鼓勵和推動了社會力量對紅十字事業的捐贈。

40、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中華骨髓骨庫”)造福民眾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受政府委托負責建設和管理“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檢索庫”(即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中華骨髓庫”)。2001年,“中華骨髓庫”建設正式啟動。截止2008年12月底,入庫資料已達到95萬人份,成為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庫,實現捐贈1100例。2007年3月,“中華骨髓庫”榮獲我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項“中華慈善獎”。

41、“紅十字博愛送萬家”為困難群眾送溫暖

1998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為困難群眾送溫暖的“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至今堅持10余年,已成為中國紅十字會品牌活動之一。

42、設“5.8”紅十字博愛周,宣傳紅十字精神

5月8日是國際紅十字運動創始人亨利.杜南的誕生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這一天定為“世界紅十字日”。每年的5月8日,全世界的紅十字工作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自2006 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一直以“紅十字博愛周”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大型紀念活動,以宣傳和弘揚紅十字精神。

43、國家彩票公益金支持紅十字事業發展

為支持中國紅十字會開展人道主義救助工作,自2002年國家第十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央財政從統籌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資金支持中國紅十字會開展備災救災、衛生救護、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建設等工作。2007年以后,國家繼續在“十一.五”期間加大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力度。

44、在抗擊“非典”戰役中大顯身手

2003年春天,中國爆發了嚴重的急性呼吸道癥候群疫情,各級紅十字會堅持工作,積極開展勸募活動,并將社會各界捐贈的6.85億元款物緊急送往抗擊“非典”第一線,有力地支持了抗擊“非典”的斗爭。

45、中國紅十字會舉辦建會百年慶典

2004年,中國紅十字會迎來百年華誕。《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發揚光大紅十字精神——祝賀中國紅十字會成立一百周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來賀詞。中國紅十字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百件實事迎百年——紅十字在行動”等活動慶祝百年華誕。

46、積極參與印度洋海嘯救援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因地震引發海嘯,導致幾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災難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緊急動員,開展大規模募捐行動,募集款物共計4.43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紅十字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境外救援行動,并于2008年初已全部完成受災地區學校、衛生院、孤兒院、友誼村等援建項目。

47、《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納入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體系

2005年,中國紅十字會制定出臺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被國務院納入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體系。全國31個省、176個地市、316個縣紅十字會也制訂了相應的應急預案。

48、“紅十字天使計劃”關注弱勢群體

1996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設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即中國紅十字基金會。2005年,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推出的“紅十字天使計劃”以援建鄉村博愛衛生院(站)、培訓鄉村醫生、開展貧困農民和兒童大病救助為主要內容,因其在公益領域的突出貢獻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2007年,“紅十字天使計劃”榮獲我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項“中華慈善獎”。2008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被民政部評定為最高級別的5A級基金會。

49、心靈陽光工程關注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心理疾病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在中國,心理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排在各種疾病的首位。由此,中國紅十字會于2004年啟動了“心靈陽光工程”公益項目,致力于面向大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傳播健康的思考方式,并在突發災難后進行心理援助。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心靈陽光工程”迅速派出心理救援隊奔赴災區,對災難親歷者提供心理援助,以支持災難親歷者的心靈重建。

50、為非洲國家紅十字會提供發展項目資助

為配合國家加強中非合作的外交政策, 2007年,中國紅十字會主動向納米比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紅十會提供發展項目資助,并將募捐的近8000輛自行車運往非洲,用以支持8個非洲國家紅十字會開展基層紅十字工作

51、“中國紅十字會艾滋病全球行動同盟”項目啟動

為積極應對中國日趨嚴重的艾滋病流行問題,2008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了“中國紅十字會艾滋病全球行動同盟”項目。預計到2010年,該項目將向至少2700萬人宣傳預防艾滋病感染的知識并努力減少歧視和偏見;開展同伴教育,為至少86.6萬名高危人群提供支持與服務;向3萬名感染者及其家人提供支持和服務;艾滋病項目拓展至31個省/市/自治區。

52、積極宣傳和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

2007年,國務院第171次常務會議通過《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并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為貫徹落實《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各級紅十字會積極宣傳和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國各級紅十字會累計登記捐獻遺體(器官、組織)7萬余例,實現捐獻8000余例。

53、參與冰雪災害救助

2008年春節前后,一場罕見的大范圍持續降雪導致一些地區斷電和大面積交通停運,大量群眾被困于車站、機場和高速公路,飲食和健康受到了嚴重威脅。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地方紅十字會迅速組織志愿者為受困群眾送食品、棉衣和醫藥,積極開展救助工作。

54、史無前例的汶川地震紅十字救援行動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強烈地震,造成房屋大量倒塌,數十萬人傷亡的重大災難。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地方紅十字會迅速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境內外共募集救災款物190多億元,創中國紅十字會歷史之最。在緊急救援、災民過渡安置、災后恢復重建等各個階段發揮了十分積極的重要作用。總會賑濟救護部被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

55、紅十字志愿服務為北京奧運增光添彩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奧組委)就紅十字會參與奧運服務工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6個參賽城市紅十字會的會員及志愿者,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開展醫療救護等服務工作,受到國內外好評。總會奧運工作辦公室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推薦訪問:建黨 歷史事件 精選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