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國經濟近代史論文(完整文檔)

時間:2022-04-21 15:35:01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經濟近代史論文(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中國經濟近代史論文(完整文檔)

  篇1

  淺談30年來中國近代鄉村經濟史研究

  摘要:30年來,學術界在中國近代鄉村經濟史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頗具新意的學術觀點。主要表現在區域劃分及其研究方法、鄉村自然經濟解體與鄉村經濟生活、鄉村土地占有關系、鄉村農業發展等方面,相關研究注重多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日益呈現出近代鄉村經濟演變的真實面貌。

  關鍵詞:30年;中國近代;鄉村經濟史

  在近代鄉村經濟史研究方面,20世紀前半期學界曾做出了一些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總體而言,1949年前的鄉村經濟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深入系統的學術性論著還較為欠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鄉村經濟史研究進展不大,多是一些經濟資料匯編,對鄉村經濟的深入闡述尚不多見。特別是**時期,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幾近空白。1980年以來,鄉村經濟史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除一批區域經濟資料陸續出版外,各省區通史或斷代史、特別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陸續出版,一批總論性和專門性的近代經濟史論著陸續面世,尤其是有關近代鄉村經濟史的論文大量刊發,呈群山峰起之勢,不斷將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區域劃分及其研究內容和方法

  1980年以來,學界對近代鄉村經濟的演化軌跡進行了深入考察。從事于區域經濟史的研究,應該怎樣選擇要研究的區域,各經濟區域應如何劃分,研究內容需涉及哪些內容李金錚撰文對以上問題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認為對經濟區域的選擇,主要受四種因索的制約:此區域要是一個內在聯系緊密的社會經濟綜合體;此區域要體現時代特色;研究者對該區域的當代社會經濟有較為充分的認識;有豐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證。對于經濟區域的劃分,他認為從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及政治環境等因素出發,將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區域作為進行研究的經濟區域。在較大的區域內,又可分出相對較小的區域。同時,要重視區域間的比較研究,不能就區域論區域。[1]張建民指出,社會經濟史的區域研究不能停止于就區域論區域,但必須從全面、深入研究某一區域出發。有別于以官方或社會精英話語為中心的傳統意義上的文獻的民間文獻的搜集、利用,可以彌補以往大歷史、宏觀敘事類研究中普通民眾聲音缺失、對基層社會如何運行不甚了然等不足。民間文獻與傳統文獻、官方文獻相互補充、參證,才可能獲得對社會經濟史相對真實、完整的理解。[2]

  二、近代鄉村自然經濟解體與

  鄉村經濟生活對于外來資本主義經濟與中國傳統自然經濟二者的關系,傳統觀點多認為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擴張,對中國傳統自然經濟造成了強烈沖擊,中國鄉村自然經濟因難以抵擋外來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猛烈沖擊而日益解體。

  1980年以來,學者通過對鄉村經濟演進的深入考察,對近代鄉村自然經濟解體說提出質疑。陳鈞通過對近代湖北自然經濟解體進程的考察,揭示外來資本主義對湖北自然經濟影響的不平衡性,有的地區受到外來沖擊較大,有的相對較小,有的地區則沒有受到外來資本主義影響,仍保持著傳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20世紀30年代的湖北農村,從整體上看仍處于以農耕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的封閉性經濟狀態。[3]秦暉通過對清初至民國時期關中農村經濟狀況的深入探究,質疑近代中國自然經濟解體說的普適性。他認為關中地區地權的分散化和租佃率較低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清代關中存在著自然經濟化的趨勢,其商品經濟大多并非真正近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而屬于賣炭翁型的商品經濟甚至自給而不足的前自然經濟類型,近代關中經濟的演化趨勢并非自然經濟解體化而是相對自然經濟化趨勢的加深。[4]

  近代鄉村社會的經濟生活狀況,是近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界在這一問題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并提出了一些頗具啟示性的觀點。何一民通過考察晚清四川人口與耕地的發展狀況,認為由于人口增長和耕地增長比例失調,給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土地兼并使部分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而無論是繼續留在土地上的農民,還是離開土地的農民,他們的生活水平都較過去下降,加之超經濟的沉重剝削和頻繁的自然災害,晚清四川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5]張瑋通過闡述邊緣地區晉西北農村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家庭生活,認為革命與日本入侵使傳統的小農生產和生活狀態發生變化,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呈下降走勢,中共對整個經濟資源的動員與整個社會結構的重新整合,對地主階層施加了巨大的沖擊,其經濟地位與生活水平被極大弱化。[6]小田考察了近代江南廟會與農家經濟生活的關系,認為近代以來江南農民在廟市上的交易行為,是他們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時所作出的艱難抉擇,廟會這種原始短期的地方市場,對農民經濟生活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危害。[7]王加華對近代江南農民生產與鄉村經濟的互動關系進行了闡述,指出基于農事周期的考慮,近代江南農村男女勞動力呈現出一種季節性分工與協作的模式:農忙期問,大田勞作主要由男子承擔,女子間或性參加;農閑期間的手工業生產則主要是女子承擔,男子處于一種相對次要的地位。一年之中,男女勞動力投入呈耦合態勢,共同維持著家庭經濟的正常運轉。[8]

  三、近代鄉村土地占有關系

  在論及近代鄉村土地占有狀況的演變時,傳統觀點多認為在近代中國鄉村,土地愈益集中,與之相應,失地的農民越來越多。如有學者認為至1927年前的近代安徽鄉村,封建土地占有關系仍在繼續,突出表現為土地的集中化有增無已;[9]有人認為鴉片戰爭后階級分化和土地集中過a href="//www./tiyu/tanxian/" target="_blank">探險角案蛹せ⒕緦搖10]有學者認為近代鄉村同時存在著土地占有的集中和分散現象,論述側重點在于土地的集中和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性。朱玉湘通過對近代中國土地占有狀況的考察,認為中國近代土地占有關系存在著區域不平衡性,南方水耕地區比北方旱作區土地占有更集中,在一些地區土地集中的同時,另一些地區土地趨于分散化。他側重指出近代中國土地占有的不合理性,認為土地的集中并不是自由買賣的結果,而是土地占有者以借債和租地為誘餌,乘人之危壓價收買、訛詐騙取、依仗權勢等強取豪奪的結果。[11]   近年來,學者逐漸重視運用地方檔案和實地調研方法,考察中國近代鄉村土地占有狀況,更多描述和闡釋了土地占有分散化現象。史志宏通過分析民國時期河北省清苑縣4個村莊的統計資料,指出華北平原的土地在各階層之間相對分散化,地、富土地占有比重的下降幅度與中農占有土地的上升幅度大致相當,呈現鄉村社會土地占有兩頭下降,中間上升的現象。[12]張佩國考察了清代至民國初年山東農村土地占有權分配的演變,指出此一時期山東農村的土地占有格局基本上呈現了由集中到分散的總體趨勢。[13]羅衍軍分析了民國時期華北鄉村的土地占有狀況,認為與以前相較并沒有明顯的集中化趨勢,而是趨于相對分散,鄉村土地資源的主要擁有者為處于中間階層的中農,并從災荒對鄉村上層土地擴張的制約、鄉村上層的分家析產、匪亂對富裕者的沖擊、傳統倫理道德對鄉村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對之進行闡釋。[14]

  還有一些學者將近代中國的土地占有關系置于具體的時空中進行比較分析,闡述近代鄉村土地占有集中化與分散化的互動關系,以實現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的結合。許滌新、吳承明對近代中國土地占有狀況進行了分時段、跨區域的系統考察。[15]夏明方將近代中國的自然災害與土地占有狀況的變動相聯系,闡明與災荒時期的土地集中化趨勢同時并存的是土地占有的分散化趨勢。[16]

  學界在闡述中國近代鄉村土地占有狀況時,之所以認識明顯相異。大致可歸于以下幾點:其一,有學者主要從革命領袖的論斷和革命史觀出發而非從歷史實際出發來分析鄉村社會的土地占有關系,并簡單認為土地占有狀況愈集中,民眾所受壓迫越重。其二,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明顯的大國,由于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人口、經濟和政治狀況不同,其土地占有狀況也因之迥然有別。學者由于研究區域有別,描述和闡釋自然也各有千秋。其三,即使研究同一區域的土地占有狀況,因不同學者在研究時選取史料的不同,其結論也會不同。其四,即使運用同一史料,由于不同學者主觀認識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大相徑庭。因之,學界一方面應注重對不同時空的鄉村社會進行比較研究,注意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另一方面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相關資料并重視進行實地調研以更全面客觀反映其時鄉村社會的土地占有狀況。

  四、近代鄉村市場、賦稅與借貸

  自鴉片戰爭開始,伴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而來的是其資金、技術等物質要素,進而對市場這個中國傳統經濟領域的重要元素產生影響。在市場化成為潮流所趨的近代世界中,近代中國鄉村的市場發展處于何種程度,西方外來資本、貨物等對區域市場的影響應如何認識學人對上述問題各抒己見,形成了熱烈的爭鳴局面。

  一些學者對近代中國鄉村市場的發育程度給予了相當積極的評價。慈鴻飛通過對大量文獻數據的分析,指出在近代中國集鎮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而大力發展集鎮經濟,正是在近代中國農村進行經濟轉型,實現現代化的主要途徑。[17]在另一篇論文中,他通過對20世紀前半期華北地區(晉、冀、魯)農村商品的長距離貿易、地方市場貿易、農村集鎮和農村資本市場發展的闡述,揭示20世紀前期華北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形成和農民私有產權的建立。[18]龔關運用地方志資料,論證了近代華北集市的發展,華北集市的發展表現為集市數量的大幅度增加,集市網絡層級結構更加分明和集市功能的重大變化。[19]

  另一些學者則對此不表認同。王慶成對近代集市數增加與農民自主決策權相關聯的觀點提出質疑,他認為晚清集市數的增加更多表明的是在人均耕地減少、貧困度增加的狀況下,農民為維生更多地利用剩余人力以發展低成本的各色家庭工副業所導致的結果,并非自由市場制度和農民的自由選擇所造成。

[20]夏明方通過對近代農村市場發育性質的分析,與王慶成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認為近代華北農村市場,既非發展論者所斷言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亦非純而又純的自然經濟,而是一個由無數的幾乎是千人一面的貧窮農民所組成的自由的高度競爭的市場,這種市場之所以呈現出類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形式,恰恰是在人口壓力的驅動下勞動力奔向同一市場造成的結果。近代華北的農村市場,固然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壟斷,卻也阻斷了絕大多數交易主體走向富裕與發展的道路。[21]

  近代鄉村賦稅和鄉村借貸是鄉村經濟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學者對此多有論及。張佩國通過對近代山東征稅體制與村落權力結構關系的分析指出,為通過征稅系統實行國家權力對村落社區的統治,晚清和民國政府不惜任用土豪劣紳、盜匪惡霸充當農村基層行政管理人員,此種征稅體制使得對鄉村的掠奪遠遠超過建設,基于征稅、攤款所產生的官民政治沖突,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22]針對學界近代中國鄉村借貸屬于高利貸盤剝的傳統觀點,溫銳對20世紀初期蘇區革命前贛閩邊農村民間傳統借貸的狀況、運作及其與社會經濟的關系進行了重新考察,認為當地的農村民間借貸關系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對當地農村社會經濟運行與發展具有不可或缺性,20世紀30年代前后邊區興起的鄉村社會革命, 對農村民間借貸取一概廢除和嚴厲打擊的政策, 結果農村告貸斷絕,農民不但無法得到解放, 反而有進一步遭受市場競爭中實際存在的不等價交換規律的擠壓之苦或有加速破產的可能, 整個社會的發展亦受到影響。[23]李金錚將中共革命政策對民間借貸關系影響的考察置于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認為中共革命策略的實施減輕乃至廢除了長期壓在農民身上的債務負擔, 但同時造成了農民的借貸困難,體現了革命策略與承繼傳統的內在矛盾和困難選擇。[24]

  五、近代商人、錢會與鄉村經濟變遷

  商人無疑是近代中國參與經濟活動最積極的一個群體,對近代商人與鄉村經濟變遷的關系進行研究,顯然有其必要性。張靜以山東濰縣幫商人為例,分析了近代鄉村商人階層的崛起及其社會經濟影響,近代濰縣新式商人已不同于傳統的基于血緣性宗族關系認同的舊式商人,他們已開始了向以地緣、行業為聯系紐帶的濰縣幫商人群體的轉化,其特征主要表現在商人資本在地域上的拓展、行業上的滲透、區域內外商人群體的聯合以及商人的兼業現象等。[25]劉強、劉正剛分析了清代粵商在山東的經濟活動,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26]陳煒獨辟蹊徑,對以往學界甚少涉及的近代商人與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農家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剖析,認為近代廣西民族地區小農經濟的變遷離不開活躍的商人和民間自由貿易。商人利用資金和技術產業的雙重優勢,深入民族地區開發當地經濟,引發了少數民族家庭經濟生活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演變,少數民族地區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27]對商人在近代中國鄉村的作用,學界多持肯定的觀點。

  錢莊、錢會在近代鄉村經濟中充當了一個重要角色,近年來學人撰文對此進行了一定闡述。劉克祥認為鴉片戰爭前,農村錢莊依稀出現,鴉片戰爭尤其是甲午戰爭后,農村錢莊業全面形成,迅速壯大,1921-1931年間達于高峰。20世紀30年代,由于東北淪陷、銀行勢力不斷向農村擴張和幣制改革全面推行并最終完成,農村錢莊失去生存空間,急劇衰落。[28]胡中生根據會書資料探討了徽州錢會的類型與基礎、生存狀況以及對徽州社會的影響,認為錢會是鄉村社會中一種集體性的互助行為;錢會也是事業經營者常用的融資手段,通過錢會的融資,可以擴大事業經營,擴大家族經濟;宗族建設尤其是需要大額資金的祠堂建設往往也利用錢會來融資。[29]單強、昝金生撰文對傳統金融組織合會在近代江南農村的演變進行了分析,認為合會在近代江南農村發揮了積極作用:合會把農民手中分散、零星的資金會聚起來,供急需者集中使用,充當了農民的公共基金;合會成為部分農民進行簡單再生產的融資渠道;合會成為農村基層社會重要的經濟互助組織。[30]

  六、近代鄉村農業、手工業發展

  郭松義通過對清代山東、河南、直隸、山西、陜西、吉林、黑龍江等地農作物種植和生產情況的分析,并與江南進行比較研究,認為與南方稻作區相比,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畝產較低。[31]劉克祥分析了19271937年各區域的農業生產與收成、產量,認為在此期間全國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呈繼續惡化態勢,自然災害頻繁,農業收成不穩,土地產量起伏波動,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也在下降,農業生產并沒有重大發展。[32]傳統糧食作物之外的其他作物的種植與生產也構成為近代鄉村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嚴學熙對蠶桑生產與無錫近代農村經濟的關系進行了考察,蠶桑生產是無錫近代社會經濟演變過程中影響特別深遠的產業部門之一,它增加了無錫農民的經濟收入,活躍了農村經濟,促進了糧食作物的穩定發展。[33]小田對竹筍、枇杷、苜蓿等特種產品在近代江南的種植、生產、銷售等進行了分析,指出在近代江南鄉村,特種產品擴大了農民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34]

  近代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必然要對周邊地區的作物種植產生一定影響。成淑君考察了近代天津城市發展對周邊地區經濟作物種植的影響,并將其與整個河北以至華北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距離天津較近地區的經濟作物占總播種而積的比例方面總體而言并不如整個河北地區的結論,認為這些地區陷入了發展機遇與農業生產條件相對惡劣制約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無奈境地。[35]王寶卿對明清以來美洲作物在山東的引種推廣情況進行了考察,認為美洲作物的引種改變了北方的飲食結構,改善了食物短缺的壓力,糧食產量得到提高,耕地面積增加,美洲作物的銷售使中下層農民的生活處境得以改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占有的分散化。[36]

  在近代鄉村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仍然固守傳統種植品種和種植方式的同時,另一些區域則在農業領域進行了一定的品種和技術改良工作。有學者就近代山東黃河三角洲的棉業改良進行了考察,指出近代黃河三角洲在選育棉種、進行棉花栽培試驗等所進行的棉業改良,不僅對黃河三角洲,而且對山東、乃至全國棉作產生重大影響。[37]李平生對晚清民國時期的山東蠶絲業改良狀況進行了考察,指出這是山東社會由傳統走向近代的一個組成部分。[38]王笛對清末時期的四川農業改良進行了闡述,認為清末四川農業改良表現在農業知識的傳播和農業教育的興起以及一系列農業改革措施的實施。[39]

  近代農業改良不僅涵蓋種子、技術等的改良,而且包括農業模式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冼劍民分析了清代廣州城郊農業的生產模式與演變規律,提出以城市市場消費為導向,以供求關系為機制,以產品價值為追求的農業生產方式,是清代廣州城郊農業的特征,這成為中國走向近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新模式。[40]張士杰認為20世紀初,張謇在江蘇蘇北沿海地區進行的資本主義大農業經營,創造性地建立了公司加佃戶(農戶)的經營方式,并將這種方式納入了近代大工業主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農工商一體化格局,在近代中國第一次成功地將傳統小農推向了現代大市場。[41]

  鄉村手工業在近代中國經歷了獨特的嬗變歷程。唐文起考察了近代江蘇農村家庭手工業與農村集鎮的辯證關系,在農村家庭手工業發達地區,農村經濟比較發達,農村集鎮也很繁榮;農村集鎮繁榮發達地區,農副產品商品化的程度比較高,農村家庭手工業也比較發達。[42]張靜以草辮、花邊、發網業為例,分析近代山東農村手工業的外向型發展,這些新興手工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的發展,增加了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發展了農村商品經濟,活躍了農村市場,使農村手工業經濟結構由傳統封閉型向出口導向型轉變,加速了山東沿海城市近代化進程。[43]劉華明將近代上海地區農民家庭棉紡織手工業的變遷分為三個階段:光緒中葉之前,農村家庭棉紡織手工業由充滿活力而漸趨衰落;光緒中葉之后,農村家庭棉紡織手工業受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嚴重沖擊而處于破產、半破產狀態;民國后,家庭棉紡織手工業在艱難中掙扎。[44]劉云波描述了爆竹、湘繡、制茶以及桐油等幾種外銷型手工業在近代湖南的發展,指出其特點是起步慢、發展快;市場刺激,政府重視;城鄉與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性明顯。[45]彭南生對近代鄉村手工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考察,近代鄉村手工業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半工業化現象,半工業化是一種在落后國家和地區存在的既不同于農村傳統手工業,也不同于原始工業化的一種現象,[46]如果將半工業化現象放到明清以來迄今為止的農村工業化的長時段看,近代中國農村的半工業化乃是一條沒有走完的工業化道路。[47]

  由于學人研究的區域不同,研究所依靠的史料和方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對近代鄉村農業、手工業發展狀況的認識并不一致,但注重切入歷史現場,從具體的歷史場景和翔實的資料分析中提煉出自己的看法,已逐漸成為學人研究的一個趨向。

  七、近代城鄉經濟關系

  近代城鄉經濟關系是學人相當關注的一個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學人亦見仁見智。

  有的學者側重闡述近代城鄉經濟關系的互利共生性。戴鞍鋼分析了近代上海與蘇南浙北農村經濟演變關系,指出近代上海開埠后,上海的內外貿易和城市經濟,推動了蘇南浙北農副業的發展,促使棉花、蠶桑、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明顯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相應形成幾個生產相對集中的產區;與此同時,原先面向國內市場以絲、棉織造為主的農村傳統手工業的生產、經營發生劇烈變動,呈現轉向國際市場、附麗于進出口貿易的新趨向,農村經濟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這些變化反映了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轉型的歷史進程,體現了近代都市和周邊農村的互利關系。[48]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晚清租界與上海農村的關系,指出19 世紀70年代后以租界為主體的由近代工商業、交通業等為主干的上海城市經濟的較大發展給農村的社會生活、經濟結構乃至生產關系帶來沖擊和變化。眾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既擴大了商品消費者的隊伍,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勞動力市場,給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些人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風貌也有明顯改觀。[49]

  有學者在指出近代城市發展對鄉村所起作用的同時,側重于強調近代城鄉之間的制約與對立性。唐文起、林剛通過對19271937年南京城市經濟發展與農村腹地關系的考察,認為南京周邊農村的生產水平和消費狀況對南京城鄉經濟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制約作用:落后的生產關系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南京附近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南京市區的巨額需求,迫使南京與農村的經濟聯系遠遠延伸到行政區域之外;貧困落后的農村使城市工業品市場極為狹小,無法為城市工業形成一個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因其時南京在本質上是消費城市而非工業城市,不可能通過城市工業來支援、帶動農村腹地發展;農村腹地的落后,又從根本上限制了城市工業原料的來源、產品的銷路和資金的積累,使得工業不能健康發展。[50]任銀睦通過對近代青島城市發展與腹地農村社會經濟演變的分析,提出青島開埠使得以棉花、花生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得以進一步推廣、林業發展、人口向東部沿海遷移,這促使山東農村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而隨著青島城市發展導致的對山東農村的拉力作用又造成文明的城市與落后的鄉村之間的尖銳對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51]

  學者之所以在對近代城鄉經濟關系的看法上出現歧異,主要原因在于所研究區域的不同,研究東南沿海特別是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與鄉村關系的學者,多闡述二者之間的互利共生性,研究其他區域城鄉關系的學者則多側重于城鄉之間的二元對立,這是因為東南沿海的城市因與外部市場聯系密切,生產和消費能力強大,因而對周邊鄉村的發展起到強大的帶動作用,鄉村亦能因勢調整自己的種植業和手工業結構,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這種城鄉良性互動是當時的內陸地區所難以做到的,要建設內陸區域的城市,地方政權主要做法即是從鄉村榨取經濟資源,而這促使城鄉之間的分化日益突出。

  總體而言,學界對近代鄉村經濟史的研究趨勢日益呈現出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并逐步擺脫單純依據書面文本或經典論述進行研究而不重視實地調研、從歷史現場出發的弊端,日益呈現出近代鄉村經濟演變的真實面貌。但在對書面文本、檔案和民間文獻資料、實地調查資料的綜合運用,跨地區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如何吸收和利用西方中國鄉村研究的最新成果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這正是需要學界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和加強的。

  [參考文獻][1]李金錚.關于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河北學刊,1998,(6).

  [2]張建民.長江中游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深化與拓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6).

  [3]陳鈞.論近代湖北自然經濟的解體[J].江漢論壇,1987,(12).

  [4]秦暉.關中模式的社會歷史淵源:清初至民國關中農村經濟與社會史研析之二[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1).

  [5]何一民.晚清四川農民經濟生活研究[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1).

  [6]張瑋.三四十年代晉西北農民家庭生活實態兼論地主階層經濟與生活水平之變化[J].晉陽學刊,2005,(1).

  [7]小田.近代江南廟會與農家經濟生活[J].中國農史,2002,(2).

  [8]王加華.分工與耦合近代江南農村男女勞動力的季節性分工與協作[J].江蘇社會科學,2005,(2).

  [9]程必定.安徽近代經濟史[M].合肥:黃山書社,1982.

  [10]嚴蘭紳.河北通史清朝下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朱玉湘.試論近代中國的土地占有關系及其特點[J].文史哲,1997,(2).

  [12]史志宏.20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平原農村的土地分配及其變化:以河北清苑縣4村為例[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3).

  [13]張佩國.近代山東農村土地占有權分配的歷史演變[J].齊魯學刊,2000,(2).

  [14]羅衍軍.民國時期華北鄉村土地占有關系芻論[J].晉陽學刊,2008,(4).

  [15]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7]慈鴻飛.近代中國鎮、集發展的數量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96,(2).

  [18]慈鴻飛.二十世紀前期華北地區的農村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J].歷史研究,1998,(1).

  [19]龔關.近代華北集市的發展[J].近代史研究,2001,(1).   [20]王慶成.晚清華北定期集市數的增長及對其意義之一解[J].近代史研究,2005,(6).

  [21]夏明方.近代華北農村市場發育性質新探:與江南的比較[A].中國鄉村研究》(第3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2]張佩國.近代山東的征稅體制與村落權力結構[J].文史哲,2000,(2).

  [23]溫銳.民間傳統借貸與農村社會經濟以20世紀初期( 1900 -1930)贛閩邊區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4,(3).

  [24]李金錚.革命策略與傳統制約:中共民間借貸政策新解[J].歷史研究,2006,(3).

  [25]張靜.近代鄉村商人階層的崛起及其社會經濟影響:以濰縣幫商人為例[J].中國農史,2006,(1).

  [26]劉強,劉正剛.清代廣東商人在山東的經濟活動[J].齊魯學刊,2004,(5).

  [27]陳煒.近代商人與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農家經濟[J].貴州民族研究,2006,(2).

  [28]劉克祥.近代農村地區錢莊業的起源和興衰近代農村錢莊業探索之一[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2).

  [29]胡中生.錢會與近代徽州社會[J].史學月刊,2006,(9).

  [30]單強,昝金生.論近代江南農村的合會[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4).

  [31]郭松義.清代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1).

  [32]劉克祥.1927-1937年農業生產與收成、產量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5).

  [33]嚴學熙.蠶桑生產與無錫近代農村經濟[J].近代史研究,1986,(4).

  [34]小田.近代江南鄉村特種產品經濟論[J].近代史研究,1996,(5).

  [35]成淑君.近代天津城市發展對周邊地區經濟作物種植的影響(18601937年)以天津郊縣為考察范圍[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6]王寶卿.明清以來美洲作物的引種推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山東為例(1368-1949) [J].中國農史,2006,(3).

  [37]李靖莉.黃河三角洲近代棉業改良及其影響》[J].齊魯學刊,2005,(6).

  [38]李平生.論近代山東蠶絲業改良[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2).

  [39]王笛.清末四川農業改良[J].中國農史,1986,(2).

  [40]冼劍民.清代廣州城郊農業的模式與演進[J].廣東社會科學,2005,(3).

  [41]張士杰.張謇與近代化大農業的產生[J].民國檔案,2007,(4).

  [42]唐文起.近代江蘇農村家庭手工業與集鎮的發展[J].學海,1994,(6).

  [43]張靜.近代山東農村手工業的外向型發展:以草辮、花邊、發網業為例[J].史學月刊,2002,(2).

  [44]劉華明.近代上海地區農民家庭棉紡織手工業的變遷(1840-1949 ) [J].史學月刊,1994,(3).

  [45]劉云波.論近代湖南的幾種外銷型手工業[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46]彭南生.半工業化:近代鄉村手工業發展進程的一種描述[J].史學月刊,2003,(7).

  [47]彭南生.半工業化:近代中國鄉村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8]戴鞍鋼.近代上海與蘇南浙北農村經濟變遷[J].中國農史,1997,(2).

  [49]戴鞍鋼.租界與晚清上海農村[J].學術月刊,2002,(5).

  [50]唐文起,林剛.試論1927--1937年南京城市經濟發展與農村腹地之關系[J].民國檔案,1987,(2).

  [51]任銀睦.近代青島城市發展與腹地農村社會經濟[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

  篇2

  談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被譽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又是我國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所以更應注重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旅游業 可持續發展。

  1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背景。

  1987 年,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首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且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做了進一步的全面闡述。在這一概念提出的基礎上,學者們又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做了科學的界定,即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應在滿足當代人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保證后代人能公平享有利用旅游資源的權力,滿足后代人旅游和發展旅游的需求[1]

  。發展至今,旅游業已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作為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旅游業是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最佳載體之一,要想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必須要要牢固樹立并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促進旅游業能與經濟社會和人全面和諧發展。

  2 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觀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旅游理論界存在著幾種很流行的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典型的幾種觀念有:旅游業是無煙產業,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旅游業可以超前發展、旅游業是低投入、高產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等。以科學求實的態度來看這些觀念,我們可以得知:作為一種產業,旅游業也會產生各種廢物,對環境的污染也很嚴重;作為一種復合型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也應該以各部分的協調發展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超前發展;旅游資源尤其是環境資源的消耗也是旅游產品的成本,旅游業的成本投入并不低;旅游的發展直接關系到管理者和當地居民自身的利益,他們參與可以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所以,如果這些錯誤觀念不加以糾正,將嚴重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旅游的社會影響方面的問題。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游客的涌入,無疑促進了旅游地的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但同時當地的社會環境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物價上漲、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等問題。另外游客在旅游地旅游期間的行為表現和文化觀念在客觀上會對當地居民的思想意識及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其中的消極影響在一些大量接待社會文化、倫理觀念差異大的國際游客的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而且,國際旅游經營者在接待業務中的一些歧視性安排也會對其接待地產生不良影響,如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濫,淳樸民風丟失,擾亂社會治安的現象增多,不正當娛樂行業泛濫等,違背了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和道德觀念。這些消極影響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安定、不和諧,進而危及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旅游產業的綜合性以及社會聯系的廣泛性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對其他部門、行業既有廣泛的帶動功能,又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需要跨部門、跨地區協調發展。但是目前我國旅游行業的協調能力十分有限,相關的協調政策、法律法規又不成熟,不能適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使旅游管理呈現管理不力、不規范、缺少權威的混亂局面。另外我國旅游業內部的專業管理人才相對較少,且旅游從業人員隊伍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管理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使我國旅游業缺乏整體的規劃和有力的宏觀調控,管理體制不暢通,這也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4 旅游環境影響方面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旅游管理體制不健全,旅游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旅游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破壞。目前,我國旅游業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脆弱的生態系統與旅游需求的快速擴張之間的尖銳矛盾;過度開發和超負荷的游客量使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我國絕大多數旅游景區的水質、土壤、空氣、植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旅游景區的環境污染很嚴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旅游地人流擁擠和交通阻塞,不但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而且對外來旅游者的旅游經歷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以人造景觀的旅游環境中,公共設施乃至名勝古跡被有意或無意損害等等,這些環境問題是有悖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

  3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主要是以游客為本,以廣大人民群眾和旅游從業者為本。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管理者應該把游客作為上帝來對待,充分了解游客的需求,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盡量使游客滿意,并從游客的視角來評價和開發旅游資源,使各種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更加符合游客的審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努力創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旅游環境。另外,還要切實維護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各級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盡量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降低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成本;大力改善旅游地的基礎條件和配套設施,并制定有效地政策措施,維護廣大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旅游經營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經營環境。

  3.2 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3.2.1 培養決策人員和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首先決策人員要轉變對旅游發展的錯誤觀念,大力提倡旅游業走大發展、大聯合

  的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道路。其次,要通過對公眾的旅游觀念進行積極地引導和管理,共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圍和旅游理念,并使之觀念化、持久化。

  3.2.2 開發具有特色的高質量旅游產品。旅游者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很多是以追求新、奇、特為旅游動機,因此,開發旅游產品時應該非常強調突出特色,提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生命力和經濟效益。如我們可以增加民俗旅游項目、生產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等,以實現我國旅游產業化。

  3.2.3 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旅游業是一個綜合產業,要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旅游業要突破本系統界限,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發展,旅游管理部門也要通過統一化管理,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考慮旅游項目,并通過建立旅游信息系統,加強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其行業管理職能推動旅游業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

  3.2.4 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通過運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訓中心等途徑培育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既要符合一般人才的基本要求,還要具備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專業素質。首先要有較好的文化素養,扎實的基礎知識,另外還要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從而全面有力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3.3 落實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旅游業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也必須要妥善處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協調各個利益關系,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以發展為前提,以保護為支撐,盡量減少旅游環境污染和文物古跡的破壞;堅持發展旅游與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并重,充分發揮旅游業先富民后富財政的特別功效;堅持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兼顧,將兩者有機結合,發揮最大的活力和效益;堅持政府投資與引進外資并重;堅持旅游業統籌發展理念,關注經濟效益還要關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顧及當前發展,還要顧及長遠發展。要把科學發展觀切實付諸到旅游實踐全過程,推動我國旅游業開創新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局面。

  參考文獻:

  [1]徐少陽。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2007.11.

  [2] 雷清。

旅游業與城鎮化建設互動發展研究以陜南為例商洛學院[J].價值工程,2011.09.

  [3]陳曉平,葛敏。論科學發展觀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和諧發展[J]價值工程。2010.1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

推薦訪問:中國經濟近代史論文 近代史 中國經濟 論文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