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中國傳統禮儀之我見作文800字,,中國傳統禮儀之我見作文議論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禮是傳統美德,是現代標桿,是丈量一個人的標準。人行走于世,在短短幾十個光陰里,“禮"是制服黑暗的魔杖。學禮、懂禮、用教,將禮與自身融為一體。自此,世間無光,萬物皆拋,唯你閃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禮儀之我見作文800字內容,供大家參考。
以“禮”服人——中華傳統禮儀之我見【1】
荀子曰:“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意思是說:無論一個人、一件事、還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明禮儀,是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的。所謂禮,指的是行為舉止。儀,指的是儀容儀表。“禮儀”就是指我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方式和行為習慣。
中國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禮典:《周禮》《儀禮》和《禮記》,總稱“三禮”,是關于各種禮制的百科全書。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范,而《禮記》則偏重對禮的各個分支做出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理論說明。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涵。
正所謂為人之道,擇善而從,養浩然正氣,樹松柏節操,不可蔑棄廉恥,媚世隨俗。可見禮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至關大要。它是指引我們說話辦事的行為準則,也是折射出當今社會狀態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綜合素質如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程度如何,都可以用“禮儀”作為標準來衡量。
中華民族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我想這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贊美與褒揚。孔子曾經說過:“不學禮,則無以立。”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提倡尊重師長,仁者愛人的重禮思想。可見中華民族對禮儀的推崇與重視源遠流長。所以我們必須汲取其中的智慧與精髓,將這種優秀的傳統繼承和弘揚。
而不知為何,如今的人們正一天天變得浮躁與不安,難道是社會發展的速度太快,我們的思想已經跟不上它的腳步?還是這種傳統的思想與理念變得越來越不被重視,甚至快要被拋棄?我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在公交車上看見10歲的小孫子空著手坐在座位上,而他旁邊站的是手里拎滿東西的奶奶,我只知道在大街上看見破口大罵互相爭吵的小情侶,我只知道老爺爺摔倒在馬路上過往行人卻視而不見….這是人情冷漠嗎?我想不是,每個人都是有熱情的,每個人都是有愛心的。這是缺乏基本的禮儀,這是教育的失敗。想象我們今天的教育方式,我們太過于注重學業教育了,又有哪個學校開設過禮儀方面的課程呢?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去應用禮儀,所以我們只會效仿身邊的人,于是身邊的人冷漠了,我們也就冷漠了。我想我沒有資格質疑中國的教育,但是事實就殘酷的擺在眼前,這樣下去只會讓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好品德漸漸流失,讓我們更加無奈,更加失望…我認為禮儀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強烈需求。
回首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被國際奧委會**冠以“無與倫比”的字樣,是什么使北京奧運會贏得這樣的贊譽?是盛世恢弘的場面嗎?是投資巨額的場館嗎?不是,是中國人民的彬彬有禮,是中國人民的好客熱情,是一個以“和”字貫穿始終的申辦理念。所以我們獲得了成功,所以我們永載史冊。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注重基本的禮節,這不僅是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禮儀是一種非法律行為規范,它是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的一種自覺地社會意識形態,它是需要我們自覺地去遵守,是要靠我們個人的信念去支撐與維持的。所以一個人是否注重禮儀則從側面反映了他的綜合素質。有時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取決于你不曾注意到的細節。或許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會使你喪失成功的機會,就會阻礙你人生的前進的腳步。所以我們要學習禮儀,重視禮儀,應用禮儀。禮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的重要性更不容小覷,人無禮則不立,國無禮則不興,無禮,則無以立。有禮,則立天下。
以“禮”服人——中華傳統禮儀之我見【2】
禮儀是人們在各自交流圈子里的準則和規范,往往一個人很懂禮儀就能得到他人的青睞,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都有自己的標準,禮儀最先是因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而慢慢轉化出來的。
在古代人們分三六九等,所以禮儀很有必要,是分別身份的禮,再一個就是人們在天災人禍時,人們向神仙行禮,這也是禮。中國禮儀之邦,從古至今以來都是這樣,見到長輩問好,老師問好,幫助陌生人,及時行禮,禮是一種實踐可行的東西。
其實禮在教育上十分重視,老師們從小教孩子們先知道禮儀,再學習知識,所以說禮儀對于一個人非常重要。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一直都是這樣,如果你不懂得行禮,那么會有很多人不喜歡你,不會重視你,為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所以禮是不可缺少的。
戰國荀子說;“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所以說禮是用來維護社會規范的客觀需要,我們要學習禮,我們要學會“讓者,禮之實也。”我們身為禮儀之邦的接班人,要傳承禮的精神,吸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禮一直不會短,它回不斷發揚光大,讓新時代的一代人繼續學習,努力傳承,禮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促進人們之間的關系,讓中國變得更加美好,團結,互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