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慨經歷感恩黨,感悟人生跟隨黨(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感慨經歷感恩黨
感悟人生跟隨黨
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集人生之大悲到大喜、 貧困到富裕于一身。
我出生后不久, 就遇到戰爭, 家的房子被燒掉。
我曾祖、 祖父和父親三代經商, 就在解放前夕, 積蓄的錢不是去造房, 而去買人家賣出的地, 結果, 原來有地的成為“貧下中農”, 我家差點被劃為富農。
自 己到發育年齡最需要營養時, 卻遇到“三年自 然災害”, 成為了 吃不飽、 穿不好, 長不高的人。
到讀高中后憧憬可以考大學去感受高等學府聆聽教授們講課時, 遇到了 一場席卷全國的“大革命”, 把這些曾經的憧憬與向往都破滅了 , 到廣闊農村接受“再教育”。
將近 25 足歲, 到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 的最后年限時, 好不容易因為表現好得到推薦, 并被公社教衛組批準, 但又因為家庭出身不紅( 也不黑), 又被一些人提出質疑而拉下了 。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經歷這樣的處境,怎么能不痛苦呢? 當時我徹夜難眠, 百思不解。
出于對人生的迷茫, 于是我選擇了 結婚, 想此生就這樣下去了 !
我的人生轉折出現在 1977 年深秋, 恢復高考。
這時的我已經是一個有二歲女兒的父親, 也有一份在商業社的工作。
但我中學的幾位老師鼓勵我們去考大學,還義務輔導我們。
在組織有幾千人參加的地區試測中, 我還能考到第六名 , 自 己的大學夢想和熱情也重新恢復。
一個月 后參加高考, 翌年春進華東師大( 當時叫上海師大), 實現了 夢想。
當年, 我將近 30 足歲, 就自 刻了 一方“才欣三十歲在華東師大求學” 的印章, 蓋在教科書上。
我們的四年大學生活中, 最難忘的事, 一是讀書考試, 一是預測未來。
對于讀書, 最困難的是外語, 因為年齡大, 語法能掌握, 單詞記不住。
我大一和大二基本住校, 幾乎每天 5 點起床, 到廁所里輕聲讀背單詞, 因為那里有燈光, 不會影響同學睡覺。
但到課程結業考時還是不理想, 好在那時的考試是可以翻詞典的,最后勉強通過了 , 而學習其他課程基本是沒問題的, 教授們課講得好, 我們大齡學生又有一套對付考試的辦法, 最終成績也都很不差。
對未來的預測, 大多是在吃飯或躺在床上睡覺閑聊時進行的。
對祖國未來的發展, 聊的內容大多忘了 , 總的來說是有信心。
對個人的未來, 一位來自 崇明的同室同學講的印象很深。
他說,目 標是月 薪能拿到一百元人民幣 。
我們都笑他做夢, 說這是不大可能的。
這都是當時的認識, 當時的心態。
確實, 今天 80 后、 90 后的年輕人是不大可能理解我們這代人當時的心境的。
我們從當年在煤油燈下讀書, 煤油還要憑票買, 要節約用, 到有電燈, 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 我們當年看到的是, 從一般人月 薪 36 元到大學畢業生能拿到 58 元,已經是不差了 , 哪里會想到此生還能出境游、 買房子、 買車子? 我們以前貧困的人生經歷, 后來人是不可能有的; 我們今天的物質生活, 古人當然也沒有。
所以說,“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我們這種反差的經歷, 其實是一種獨有的人生財富。而這個財富與我們黨的發展、 成熟是分不開的。
一個立志為人民服務的黨從革命到執政, 從學習執政到成熟執政, 道路難免有些曲折, 但關鍵是能夠自 我認識, 自 我反思, 自 我修正, 最終走向正確、 走向成熟。
這是一種勇氣, 也是一種智慧, 是具有生命力的體現。
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感受和感慨, 就是因為有這段人生的親歷。
我是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中期入黨的,當時的感受, 就是覺得我們這個黨有一種了 不起的生命力量, 想成為其一個成員 ,也想獲取這樣的一種生命力, 更好地工作, 表達自 己的感恩與報答。
馬上就要迎來我們黨的 90 華誕。
這段時期大家都在寫感文, 我也想寫, 先在網絡上搜索, 發現這樣的文章大概有十多萬篇。
這些文章的作者, 年齡不同、工作不同、 經歷不同, 文章的角度也不同, 但都有對黨的一片真情實感, 都欽佩我們黨帶領人民, 把一個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窮國, 發展成今天經濟總量名 列全球第二的大國, 感到光榮有幸。
不久前, 我參加文人畫家舒伯展府上的聚會, 到的有原市文史館館長吳孟慶, 藝術大師吳昌碩的兩位曾孫吳超、 吳越等多位。
席間,民主黨派的吳超說, 他從心底里佩服共產黨, 近年來的幾次國家大難中, 中國的力量, 顯示出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優越, 這是共產黨領導有方。
他還說, 希望共產黨這樣領導下去。
吳超在“**” 吃苦不少, 在一個無拘無束的民間聚會上,能有這樣的感慨與感悟, 是出于真心。
我當時就懷有同感, 覺得:
中國有這樣的黨來執政, 來帶領 13 億人民發展, 是國之幸, 民之幸。
跟隨這樣的黨走, 沒錯;作為這樣的黨的一個成員 , 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