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改革開放論文改革開放論文(2022年),供大家參考。
改革開放論文改革開放論文 論中國共產黨社會發展觀的新發展
摘要:
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發展觀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改革開放之前, 主要是追求工業化的發展, 而改革開放之后, 鄧小平率先實現了社會發展觀的轉變, 由經濟發展轉變為多方面的發展,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深化了 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發展觀。
新世紀以來,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這可以說是社會發展觀上的一個新飛躍。
關鍵詞:
共產黨; 改革開放; 社會發展; 進步
一、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發展觀
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時, 中國尚處于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統治之下, 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對當時社會性質的認識, 中共 “一大”強調只有領導無產階級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在整個革命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人高懸的目標就是通過激進的革命斗爭, 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實現社會的轉變, 然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進而實現共產主義。
1944 年, 革命即將成功, 毛澤東等領導人開始考慮社會發展問題。毛澤東指出:
“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1](P.146)可以說在考慮到社會發展問題時, 毛澤東將工業化問題放在首位。
中
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 毛澤東立刻將中國的工業化問題提上了日程。1949 年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 毛澤東提出了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 使中國穩步地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現代化任務。
1953 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
在 1954 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周恩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全黨全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實現國家工業化, 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觀就是急速發展。
其原因是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人處在戰爭與革命的環境中, 所以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工業發展上趕上發達國家。
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觀指導下,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社會在經濟方面實現了高速發展。“一五計劃” 后, 中國的工業基礎初步建立起來。
中國社會各方面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經濟自給, 人民生活安定, 社會風氣良好。
50 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種種原因, 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偏離了現代化建設軌道, 走入了歧途, 最后釀成“十年動亂”, 社會發展幾乎停滯。
1964年, 在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提出了分兩步走, 用 36 年, 到 2000 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社會發展的目標重新顯示, 而且向多方面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時我黨并沒有將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 所以社會發展觀沒有落到
實處, 這是我黨歷史上極為沉痛的歷史教訓。
二、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社會發展觀的轉變
第一, 從單一的工業化轉變為全面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 社會發展的重點是經濟。
20 世紀 80 年代鄧小平反復說到發展問題, 他說:“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 是擺脫落后”, [2](P.244)“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逐步擺脫貧窮, 使國家富強起來, 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P.264-265)他指出:
“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 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 一個是和平問題, 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來認識, 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2](P.105)1992 年春, 他在視察南方談話中又語重心長地說:“抓住時機, 發展自己, 關鍵是發展經濟。” 他所提出的社會發展思想, 引發了社會的巨大變革, 使經濟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
第二,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
鄧小平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 也強調政治改革。
他說: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 就國內政策而言, 最重要的有兩條, 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 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 與此同時, 鄧小平提出了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他說:“搞四
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又說:“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 形勢喜人, 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 但風氣如果壞下去, 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呢? 會在另一個方面變質, 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 這就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 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時, 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 積極進取的良好風尚。
第三, 從政治、 經濟、 文化建設到可持續發展。
社會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環境的建設結合在一起。
鄧小平在強調政治、 經濟、 文化建設的同時, 十分重視人口、 資源、 環境問題, 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 使我國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
他認為人口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 要很好控制, 而勞動者的素質又是決定我國發展后勁的關鍵; 他多次強調我國能源和其他資源緊張, 要求合理使用, 節約使用。
三、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發展觀的深化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20世紀 90年代和世紀之交國際國內政治風云的變幻與演進,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總結概括新的實踐經驗, 探索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繼續推進理論創新, 在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上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
首先, 在經濟發展上,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新形勢、 新要求, 提出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的方針,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發展上的歷史責任。
在發展階段上, 進一步提出用 20 年左右的時間,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
在發展內容上, 在注重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 江澤民繼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思想, 特別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 指出:
“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 大力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 從而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
其次, 深化可持續發展思想。
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 江澤民講到:
“在現代化建設中, 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 要把控制人口, 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使人口增長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實現良性循環。” 這已經明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
在現代化建設中, 努力開創生產發展、 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決遏制和扭轉一些地方資源受到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第三, 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
“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 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同時
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謂人的全面發展, 就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的自然素質、 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發展, 就是在人的各種素質綜合作用的基礎上人的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 逐漸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內容, 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社會發展觀內涵的深化。
四、 科學發展觀——社會發展觀的新飛躍
第一, 科學發展觀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 開拓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新境界。
它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 但又注重科學發展, 可以說是面對這新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在相當程度發展的情況下, 為如何進一步深入發展指明了方向, 對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科學發展的指導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大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才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 為核心, 抓住“為了人、 依靠人、 尊重人” 這個根本問題, 把對科學發展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學發展觀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 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 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 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
點和落腳點, 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 最直接、 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依靠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 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 是對人類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理論升華。
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推進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進步, 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堅持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 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 推進經濟、 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 各個方面相互協調。
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資源節約型國家、 建設環境友好型國家, 走生產發展、 生活富裕、 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四, 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找到了實現全面、協調、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機制, 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方法。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針。
所謂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總攬全局、 協調各方、 統籌謀劃、 兼顧全面, 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現階段, 按照統籌兼顧的思想, 特別是要搞好“五個統籌”, 即統籌城鄉 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
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注重實現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這些特點表明:
它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 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又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 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 對地球、 對人類的負責態度, 所以它是中國共產黨社會發展觀上的一個新飛躍。
綜觀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發展觀的進步, 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 到現在對社會發展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全面, 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時代特點的把握, 對社會進步的推動。
在當前的形勢下, 只有學習科學發展觀、 把握科學發展觀、 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鄧小平文選: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推薦訪問:改革開放論文改革開放論文 改革開放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