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百年老課文百年歷程

時間:2022-07-10 12:00:03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老課文百年歷程,供大家參考。

百年老課文百年歷程

 

 “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學術隨筆 2 百年老課文的百年歷程

 《 中華讀書報 》( 2012 年 02 月 29 日

  08 版)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守株待兔》

  1906 年商務印書館《最新國文教科書》中《守株待兔》

  編研一體,學術立社,此則人民教育出版社作為具有出版資質的國家級課程教材研究單位堅守 60 多年之信念。2010 年 12 月,人教社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終獲批準(課題批準號:10&ZD095),數百名編輯人員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共預其事。廓清百年教科書發展之軌跡,探尋近代以來吾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演變之規律,功在當下,利澤久遠。自 2012 年 2 月始,本報將次第選錄課題研究者之學術隨筆,以饗讀者。

 鄭

 宇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從 1904 年我國第一套真正現代意義的語文教科書——《最新國文教科書》(屬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教科書》系列)誕生算起,語文教科書的編纂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過去的一百年,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翻天覆地的一個世紀,外辱內亂,思潮激蕩,政權幾迭,除舊布新。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晴雨表——語文教科書,無論從教育觀念、呈現方式還是內容選擇,都在追隨時代而變化,并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今天翻檢對照百年前后的語文課本,已是判若霄壤,差之遠矣。當然,在這百年大潮中也有一些“金砂”和“珍珠”經受住歲月的無情淘洗,幸運地孑遺至今。《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的一些選文,今天還在沿用,被萬千學童們瑯瑯成誦。追溯這些課文一路走來的坎坷經歷,無疑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文化考古。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隨著戲劇、戲曲、小說乃至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廣泛傳播,“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已經有了“世界級”知名度。這個由南北朝樂府名篇《木蘭詩》塑造的女性鮮活形象,早已經在中國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但長期以來,在《三字經》《烈女傳》《女兒經》這樣的正統蒙學教育讀物中,這個有悖傳統婦道的題材卻是一直被撇棄的。直到清末民初,隨著“男女平等”“女權意識”等現代文明觀念的逐漸滲入,這個故事才開始登上了國民教育的“大雅之堂”——學校教科書。1906 年,《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九冊選入了《木蘭詩》,第一次讓孩子們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景仰這位“愛國”“孝父”“聰慧”“勇敢”的古代女英雄。進入民國之后,“木蘭”這個形象幾乎成為所有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必選內容。尤其在 1920 年出版的《新時代國語教科書》中,為了順應白話文運動,這篇故事既被改編為白話課文,也被改為劇本,出現在同一本教科書里,這在教科書編撰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新中國成立后,“木蘭”這個敢于沖破封建禮教、實現自我價值的古代“女性”形象依然是新政權所肯定的。1951 年人教版《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原文收錄了《木蘭詩》。即使在十年“**”浩劫中,當一個個古代文學名篇都被斥為“封資修大毒草”趕出中小學課堂之際,《木蘭詩》居然還在一些地方版語文教科書,如河北版、山西版、遼寧版,在連篇累牘的領袖語錄夾縫中得以幸存,足見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寬泛的被解讀空間。至于改革開放之后,更是沒有任何理由能夠阻擋《木蘭詩》的腳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誦讀聲,經過幾代學子一直延續至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如果單論文學藝術的造詣和價值,中唐詩人李紳寫的《憫農》《農夫》兩首小詩在群星璀璨的唐詩里不值一提。盡管它們久已婦孺皆知,但眾多“唐詩三百首”選本幾乎都沒有選錄。可是在清末《最新國文教科書》以及民國眾多教科書寶貴的篇幅中,兩首詩都赫然在列。分析時代背景,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緣由。清末民初的中國,階級矛盾高度激化,社會道德和良知瀕于淪喪底線,這種表現民眾苦難、勸勉珍惜勞動成果的作品,符合精英知識階層的憂患意識,也具有較強的教化價值。“西風東漸”而來的“民本”“民主”“人性”“階級差別”意識,也讓這兩首小詩多了些現代的解讀可能。

  建國后,《憫農》《農夫》兩首詩一直形影不離地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但是到了“**”時期,大多數地方教材卻只選《農夫》,舍棄了《憫農》。可能詩中“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兩句,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具有更強的戰斗性和煽動性吧。而從 1978 年至今,人教版以及其他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卻大都只選擇《憫農》一首。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日益推進,傳統農業景觀和生產方式都在與我們的孩子漸行漸遠,或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這二十個字中濃縮的黃土智慧更具穿透時空的普世價值,讓我們敬畏自然,感恩大地,感恩他人,節制自我。

  曾經被“乾坤大挪移”的《愚公移山》

  像西方文明擁有伊索寓言一樣,華夏先賢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蘊涵人生哲理和智慧的寓言故事,這是一個民族進行文明傳承的寶貴教育資源。在《最新國文教科書》中,就選錄了“愚公移山”“刻舟求劍”“鷸蚌相爭”“黔之驢”“守株待兔”等不少古代寓言素材。為了適應學生們的接受能力和便于教學,這些進入教科書的寓言大都在原典的基礎上做了刪節和改寫,在白話文普及之后有的還被翻譯成白話,甚至變成詩歌、劇本或者兒歌等多種文體形式。

  這些傳承了數千年的寓言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使沒有教科書這個載體,它們也將跨過任何時代的障礙流傳下去。但觀察它們在過去百年教科書中的進退歷史,卻也堪稱一面折射時代的鏡子。

  新中國成立后,從 1950 年到 1964 年出版的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能看到“愚公移山”的素材,或者是改編為獨幕話劇,或者是原文節選,作者署名則是“列子”或者“列御寇”(盡管故事被改編了,原著者的署名權還是要尊重的)。“**”時期,在眾多由地方“革委會”組織編寫的地方版教材中,居然還能看到《愚公移山》的題目,打開來仔細閱讀,才發現此“愚公移山”已非彼“愚公移山”,作者也變成了“毛澤東”,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做的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辭,也就是那個年代人人皆能成誦的“老三篇”之一。直到“**”結束,在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中,“愚公移山”才重新收錄了《列子·湯問》中的原文,恢復了它寓言故事的本來面目,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著同樣境遇的,還有“黔之驢”。**期間,在 1970-1977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學課本中,《黔之驢》這篇沒有什么階級斗爭色彩的文言課文竟然得到連續選用,成為那個時代的“異數”。原因何在?有人說是因為毛澤東的著作里曾經提到過這個故事(見《毛澤東選集》第 883 頁):

  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或日本驢子的。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

  所幸,“愚公”和“黔驢”們都依然還保留在我們今天的語文教科書中,希望它們永遠不再因為個人的喜惡而離開。

  “司馬光砸缸”

  會講“司馬光砸缸”故事的中國人遠比知道《資治通鑒》的人多,這個故事早在明代就編進了一些蒙學讀物,作為兒童“聰明機智”的榜樣。《最新國文教科書》也從古代的蒙學讀物里選擇了很多人物的故事,如“聰明機智”以司馬光砸缸、文彥博灌水取球、曹沖稱象等為代表;“勤奮讀書”以孟母教子等為代表;“報效祖國”以岳飛精忠報國、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等為代表。直到今天,我們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依然還能看到“司馬光”“曹沖”故事的白話版。

  一百年的語文教科書,為什么一直要沿用這些人物和故事呢?應該說,教科書在傳承知識的同時,也擔負著民族共同價值觀的教化功能。這些主人公都是我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杰出人物,他們的成長經歷、人格氣韻甚至傳奇故事,和他們的歷史功績一樣都是這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同時,傳統蒙學教材中不符合現代文明價值

 觀,不宜再廣泛提倡的人物故事,如“王祥臥冰”“割肉救母”“老萊子娛親”等,從這里開始就被逐漸排斥于學堂之外。

  總之,如果要對百年課文的百年歷程做簡單的總結,不難發現:百年課文所經歷的變化過程,與時代的革新和發展密切相關,這反映了語文教科書的發展所經歷的從四書五經的傳統教育走向思想啟蒙的現代教育,再走向民族文化的傳承教育這樣一個艱辛的歷程。百年課文之所以能經歷百年風雨的考驗,就在于它體現了百年中國語文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訴求,具有永恒的價值意義。

推薦訪問:百年老課文百年歷程 課文 歷程 百年老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