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讀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

時間:2022-07-13 15:10:03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讀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

 

 讀史使人明智

 四百年前, 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 培根(Bacem Francis, 1561~1626)

 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 的口號, 近代自 然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充分地展示了這段名言的真理性。

 他還留下了關于知識論述的另一段名言, 培根在《論學問》 一文中說道:

 “閱讀使人充實, 會談使人敏捷, 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讀史使人明智, 詩歌使人巧慧, 數學使人精細, 博物使人深沉, 倫理之學使人莊重, 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這位在近代科學創造時期為新時代高聲吶喊的英國哲人, 這位未來科學時代的預言家, 他留下了“讀史使人明智” 這一最為重要的名言。

 在科學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 21 世紀, 我們更需要回顧科學的歷史, 讓人們對科學的過去進行反思, 對認識科學的現在或預見科學的未來將會有極其重要的啟迪。

 1、 科學究竟是什么? 在過去三個世紀里, 科學變革一直在取得進展, 科學與技術已經使地球的面貌改觀了。大量科學思想上的成就和技術領域內的成果, 在我們這一代取得了 過去從未有過的明顯結果。

 人們登上了 月球并研究了宇宙的深處。“綠色革命” 使得原來仰仗糧食進口的一些國家變得基本上能滿足自 己的需求。

 醫學的進步撲滅了許多曾肆虐人類的疾病, 降低了嬰兒死亡率。

 新的通訊方法使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

 核物理領域內的研究工作開辟了 核燃料, 使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來源枯竭后向人們提供能量成為可能。

 科學以令人震驚的氣勢改變著人類的生活面貌, 使我們不再以狩獵維生, 從野蠻的山頂洞人突然變成了現代文明人。

 我們不再問科學是什么, 我們的生活己離不開科學。

 我們用電來照明; 我們用車來代替徒步; 我們用化石能來取暖; 我們用電視來消磨我們的業余時間;我們用因特網來傳遞 E-mail; 我們正在貪婪地享受著科學給我們帶來的現代生活。

 在科學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的今天, 我們將進一步反思:

 科學究竟是什么?

 3、 1 能源問題 農業時代以前, 人類所依靠的能源多屬于動植物, 均屬于地球上的可再生性能源。

 到工業時代就不同了, 雖然整個人類的工業時期大約僅占全部人類歷史的 0.2%, 但這一時期擁有的生活過的人口約占有全部人類歷史中總人口的 80%, 然而所消耗的能源卻占全部人類歷史中所消耗的總能量的 99.9%以上。

 人類以與日俱增的速度濫伐林木, 綠色能源日漸消耗, 而工業的發展依靠的石油、 煤炭、 天然氣等, 這些都是不可再生性能源。

 這些能源實際上是地球在過去幾十億年的長時期內對于所吸收太陽能的積累。

 地球的儲存是有限的, 而人類消耗能量的速度已超過了能源再生的速度; 科學研究預計, 煤 2030 年將開采完結, 石油在 2050 年也被耗盡。

 這些化石能源都是地球幾十億年的原古貯藏, 這種既不可多得又不可再生的珍貴化石, 人類卻把它付之一炬; 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 無法消除的環境污染的憂患。

 3、 2 原子能時代 人類對于原子彈的研究, 是人類困惑的另一例證。

 1939 年德國科學家哈恩發現鈾核裂變; 1940 年以后, 美、 英等國的物理學家研究鈾核裂變釋放能量的可能性, 并著手進行“曼哈頓工程計劃”。

 在當時看來, 科學家們所從事的科學活動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 因此是合乎道義的, 是善和美的行為。

 可是, 當原子彈投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原子爆炸以其巨大的破壞力顯示出對人類的現實危害性, 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大批科學家受到良心上的自責。

 因此, 他們積極倡導銷毀核武器, 要求制止核科學研究。

 在這樣的道德背景之下, 對原

 子核的研究就將充滿困惑。

 對于原子彈, 最重要的事是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新的世界和我們今后的生活要遇到的新的可能性。

 迄今為止, 包括二戰在內的大規模戰爭毫無例外地都依靠參戰民族的一致和持久的意志; 現在新的大規模破壞的戰爭已經從舉國協力的勢不可擋的主張轉變為一小撮人的意志。

 原子彈制造中卓越的技術工作是無可置疑的, 但它對于科學和對于公眾對待科學家的態度產生了極其巨大的逆轉, 使科學家成為技術精湛和道德困惑的象征; 原子彈告訴世人:

 現代科學已成為科學家們自豪與道德之間沖突的原因所在。

 2、 科學家的責任和志趣 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 在講授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哲學時, 用三句話評述了亞里士多德的生平:“亞里士多德出生, 思考, 而后死去。” 在海德格爾心中, 這是一位思想家最典型的生平, 他的思想就是他的生平。

 由此可見, 科學家生活的目 的是思考。

 據說有一次, 古希臘南意大利數學學派的領袖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前 560~前 480),曾與費琉斯的統治者雷翁談過一次話, 雷翁稱贊畢達哥拉斯的天才和雄辨, 并詢問他的技藝是什么? 畢達戈拉斯答道, 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技藝大師, 只是個愛智慧的人(哲學家)。

 雷翁聽到“愛智慧” 這個詞感到非常陌生不解。

 這時候, 畢達哥拉斯就用了一個有名的比喻,以解其義。

 他說:

 生活就像奧林匹克的賽會, 到賽會這里來的人們, 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參加賽會的, 以奪取榮譽的桂冠為目 的; 第二種是做買賣的, 以賺錢為目的; 第三種是單純的觀看者, 以獲得好的心情為目的。

 在生活中也是這樣, 有些人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名; 有些人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利; 還有些人做了最好的選擇, 他們把自己的時間用來思考自然, 做愛智慧的人, 這種人就是哲學家。

 這也是哲學史上最早對哲學家概念的理解。

 有一年秋天的一個晚上,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前 624~前 546)

 見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觀察星星。

 他抬頭邊仰望天空邊散步。

 不料前面有深坑積滿了 雨水, 泰勒斯只顧看星星而忘了腳下, 一腳踩空, 人便像石塊一般地掉下了深坑。

 待他明白過來時, 身子已經泡在水里了, 并離地面約有二、 三米高, 出不來下不去, 只得高呼救人。

 當路人從深坑里救出他時, 泰勒斯摸著摔痛了的胳膊對那人說:“明天會下雨!” 那人笑著搖搖頭, 將泰勒斯的預言當作笑話講給別人聽。

 第二天, 果真下了雨。

 人們對泰勒斯在氣象學方面的知識如此豐富而驚嘆; 有的人卻不以為然, 他們說:

 “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 卻看不見腳下的東西。”泰勒斯對這種嘲笑只付之一笑, 沒有說什么。

 兩千多年后, 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 Hegel Friedrich)

 聽到泰勒斯的故事, 他想了 想說了句名言:

 “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里從不仰望高空的人, 才不會掉進坑里! ” 此故事說明:

 其一, 人類初期知識的獲得是觀察。

 其二, 哲學家研究自然的行為當時不被世俗觀念所理解。

 有一個小的笑話說, 一個人在挖地時挖了 一尊金質的羅漢像, 于是就敲打著羅漢像的腦袋, 要它交待出另外那 17 尊(或 499 尊)

 羅漢在什么地方(佛經中有 18 羅漢或 500 羅漢之說)。

 這個故事諷刺了人們的貪得無厭。

 貪財當然不是什么美德, 但是, 讓我們設想如果那個挖地的人不是一位農夫, 而是一個考古學家, 那么他的舉動不但毫無可笑之處, 而且是完全應該的。

 因為他當然有責任探索另外的羅漢是否存在或者存在何處; 探索未知是科學家生活的目的和責任。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 Richard, 1918~1988)

 在他著名的《費曼物理學講義》 中, 把科學家比喻為一群看足球比賽的孩子, 由于對足球比賽著了迷, 在那兒冥思苦想,想發現比賽的規則, 當裁判偶爾地亮出紅牌(或黃牌)

 時, 他們為發現了一條比賽場上不允許出現的犯規動作而欣喜若狂。

 科學家也正是如此, 他們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也像對比賽規則一竅不通的孩子, 偶爾為發現自 然的一條小小的規則而沾沾自喜。

 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子, 長子叫漢斯(Hans Albert, 1904~1973), 次子叫愛德華(Eduard

 Albert, 1910~1965); 漢斯成為和他父親名聲相稱的美國伯克利學院橋梁動力學教授, 次子愛德華由于早年生病未能成材。

 有一次, 愛德華問愛因斯坦說:

 爸爸! 你為什么這么出名,似乎全世界每個人都知道你。

 愛因斯坦沉思了片刻, 然后告訴愛德華說:

 我們人類就像在一個籃球上爬行的一群螞蟻, 這群螞蟻沒有一個發現自己行走的路徑是一條曲線, 而我發現了。到現在為止, 我們對自然的了解是極其可憐的, 正如牛頓(Isaac Newton)

 在臨終很謙虛地留下的名言:

 “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 但我自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 不時為找到比常見的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麗的貝殼而欣喜, 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全然未被發現的浩瀚的真理海洋。” 人類至今對自然的了解知之甚少。

 1858 年, 達爾文(Darwin Charles Robert, 1809~1882)《物種起源》 一書的出版, 標志對自身進化的了解是一個里程碑。

 但在《物種起源》 一書剛剛問世時, 達爾文主義受到了非難。

 但達爾文主義對這些責難進行了 成功的駁斥, 并成為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那是在1860 年的英國牛津,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剛剛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廣泛的注意和爭論,學術界內部亦有分歧。

 達爾文主義的著名斗士赫肯黎(Huxley Thomas Henry, 1825~1895)堅定地捍衛進化論, 遭到牛津大主教威爾伯福斯的譏諷, 他責問道:

 我要請問一下坐在我的旁邊, 在我講完以后會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肯黎教授, 請問“與猴子發生關系的是你祖父這一方, 還是你祖母這一方? ”面對這惡意中傷, 赫肯黎從容不迫地先從科學事實方面進行駁斥,然后說:

 “我過去說過, 現在再說一次, 一個人沒有理由因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恥。

 在我的回憶中叫我感到羞恥的倒是這樣一種人:

 他慣于信口雌黃, 并且不滿足于他自己活動范圍里的那些令人懷疑的成就, 卻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學問題。

 所以他又能避開辯論的焦點, 而用花言巧語和詭辯的辭令來轉移聽眾的注意力, 企圖煽動一部分聽眾的宗教偏見來壓倒別人, 這才是真正的羞恥啊!” 這段故事確實是捍衛科學真理的光輝典范。

 科學家不但能堅持發現真理, 而且能勇敢捍衛科學真理, 同時還要具有批判精神。

 1921 年, 印度科學家拉曼(Raman Ven-Kata, 1888~1970)

 在歐洲參加會議, 當船在地中海上航行時, 有一個小男孩向他的母親發問:

 大海為什么是藍色的? 母親回答不出來,這時剛好被拉曼聽見了, 便主動向這個小男孩解釋說:

 “海水呈藍色是由于它反映天空的結果。” 這是歷史上的傳統看法; 可是, 在這位小男孩所提出問題的激發下, 拉曼事后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 后來正是在這一問題的指導下, 他開始把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 并進行了認真的探討。

 經長期的反復實驗拉曼終于發現海水之所以呈藍色, 是因 為 海水分子在接受光的 照射后發生散射效應, 即 著名 的拉曼散射( Raman scattering, )。

 這種效應使海水呈藍色, 從而科學地解釋那位小男孩所提出的問題。

 后來拉曼就是由于這一重大的科學發現, 而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這一殊榮的人, 拉曼效應在激光、 電磁輻射、 化學濃度測定等領域有許多重要的應用。

 由此可見, 科學的發現很可能起源于一個不起眼的小問題。

 德國化學家貝歇爾(Becher Johann Joachim, 1635~1682), 曾對他們化學家的生活和追求進行生動的描述, 他說:

 “化學家是一類奇怪的人, 他們幾乎被一種還乎是愚蠢的沖動所驅使, 在煙霧和蒸汽、 煤煙和火焰、 毒物和赤貧當中, 尋找他們的樂趣。

 而正是在所有這些痛苦和災難中, 他們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甘甜, 尚若讓他們與波斯國王交換位置他們會棄之而逃。” 體味著科學家的生命歷程, 面對世人趨之若鶩的名利如此心如靜水、 熟視無睹, 并心甘情愿地生活在貧困之中。

 科學家的快樂其實是一種最平常的快樂, 是一種平淡的生活、安靜的工作、 獨立的思考的快樂; 海德格爾曾說:

 “工作著我才快樂! ” 這也許科學家快樂的真諦。

 但作為一部科學史, 它所研究的范圍遠超過這些, 它要讓人們從縱深的歷史角度來了解科學的起源、 產生、 發展的歷程, 了 解科學本身的意義, 克服教條主義, 弘揚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

 二十一世初升的太陽把我們的星球映成一片金色, 現時代的列車正風馳電掣般地奔向新

 世紀的未來; 在這個世紀之交, 正如 200 年前的那個世紀之交誕生的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A. Pushkin)

 所說:

 “回首往事, 你將充滿柔情!”

推薦訪問:讀史使人明智 使人 明智 完整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