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總結(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中國共產黨建黨 90 周年總結
摘要:
中國共產黨子 1921 年成立至今飽經風霜, 走過了 90 年坎坷而又光輝的道路, 從一個只有五十多人的、 幼小的黨組織成長為擁有八千多黨員、 執政六十多年的、 成熟穩重的世界最大政黨。
90 年來 ,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帶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偉實現中華民主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
歷史經驗
理論創新
成就
問題
一:
歷史經驗的累積和指導
1921 年, 毛澤東等 12 人代表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 經歷了 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 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歷史階段。
北伐戰爭時期, 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幫助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 進入了 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 而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 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 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 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 進行土地革命, 以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戰爭
時期, 我黨開展打土豪、 分田地、 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使農民獲得土地。
依靠貧農、 雇農, 聯合中農, 限制富農, 保護中小工商業者, 消滅地主階級, 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 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 贏得了 抗戰勝利。
1945 年, 國民黨發動內戰, 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 于 1949 年推翻了 國民黨政府, 中華人名 共和國成立。
二:
理論創新
1, 毛澤東提出黨是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思想
“兩個先鋒隊” 的思想, 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理論創新。
提出黨是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和領導核心的思想 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堅持和運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別的任何政黨的三個顯著標志 堅持“任人唯賢” 的干部路線 對跳出歷史“周期率” , 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的思考
發展和壯大統一戰線,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毛澤東建黨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理論為指導, 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獨創性經驗作了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 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 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 并且帶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
毛澤東建黨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成果, 反映了黨的建設的客觀規律, 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黨的建設的光輝指南。
毛澤東建黨思想, 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2, 鄧小平同志在繼承和創新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上,具有劃時代的獨創性貢獻。
他果斷停止使用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 把階級斗爭局限在一定范圍;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任何時候都要抓住這個中心不放; 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作為黨的工作重心, 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 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他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全社會都要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他提出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 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入世界經濟大潮之中等等。
從毛澤東圍繞階級斗爭為綱來建設黨到鄧小平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建設黨; 從毛澤東把階級、階級斗爭作為黨的建設動力到鄧小平把整頓、 改革作為黨的建設動力; 從毛澤東通過批判對立面, 調動本階級的積極性到鄧小平通過團結合作, 調動全黨、 全社會的積極性, 這是黨建理論的重大的劃時代創新。
沒有這種創新, 黨就要脫離社會、 脫離時代, 被歷史所拋棄。
鄧小平黨建理論, 開創了黨的建設理論的新時代。
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3,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 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
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 是我們首要政治任務, 是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根本, 也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迫切需要。
要緊緊抓住用科學理論武裝學員這個根本,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 做好“三個代表” 三進入的工作, 使“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在廣大學員、 廣大官兵頭腦中扎根, 確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
理論的創新, 使得 沿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人以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觀察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 展開了自己的思想進程, 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實現了社會主義從“蘇聯模式”到“中國特色”的發展。
三:
我黨取得的主要成就:
1. 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 保證了 和平穩定, 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 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 包括鋼鐵、 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 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
總量也不斷擴大。
2. 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 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 WTO 為標志, 中國經濟
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 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 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 政府主導、 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于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 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 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 年中國人均 GDP 為 381 元, 按照 1980 年 1 美元兌換 1. 53 元人民幣 匯率計算, 約合 149 美元。
2007 年中國人均 GDP 上升到 2640 美元, 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 17 倍。
6. 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
改革開放 30 年, 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 16. 5 萬, 占當時中國人口 總量 96259 萬的 0. 0171%。
2006 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 377. 5 萬, 占當年中國人口 總量 131448 萬的
0. 2871%, 30 年間增長了 16. 7 倍。
7. 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 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 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據中國人口 普查數據, 1982 年中國人口 平均預期壽命是 67. 77 歲 , 2000 年中國人口 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 71. 40 歲, 增加了 3. 63 歲 。
8. 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四、 現實中的問題 我們黨在全國執政近 60 年的歷程中, 以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 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不懈地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 保證了 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穩步前進 然而, 黨風廉政建設反腐敗斗爭是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開展的, 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 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 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 、 “分化” 圖謀。在新世紀, 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適應市場經
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 監督制約機制還不健全和完善, 行政行為、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需要進一步嚴密規范和有效約束,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進入全方位、 多層次、 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將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
目前, 雖然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正在逐步從側重遏制, 走上標本兼治、 加大治本力度的軌道,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正平穩、 健康地向縱深發展, 反腐敗斗爭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有些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重大違紀違法案件一再發生, 有些不正之風還比較嚴重。
政府機關廉政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
有些地方和部門落實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規定還不夠好, 奢侈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 以權謀私、 貪污賄賂, 有法不依、 執法不公, 甚至貪贓枉法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些地方亂收費、 亂罰款、 亂攤派現象屢禁不止; 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 虛報浮夸, 欺上瞞下;有些基層干部作風粗暴, 甚至橫行霸道, 欺壓群眾。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基礎特別是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帶來了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
在所有制結構方面, 我們黨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 促進了經濟持續、 快速發展。
但是所有制結構的變革, 形成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 各個利益主體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都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去獲取有限的資源, 在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不正當競爭, 特別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
牟取暴利, 逃避法律懲罰, 更是不擇手段, 不惜用重金、 美色等方式拉攏腐蝕領導干部。
而一些領導干部手中掌握的權力比較集中, 權力運作缺乏透明度, 又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制約, 這就容易產生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從分配制度的變化看, 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促進經濟發展。
但在分配調節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 出現了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由于國家財力有限, 公務員的收入比較低。
一些公務員對收入低和不同部門國家工作人員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現象不滿意, 因此產生心理失衡, 容易產生腐敗行為。
我們黨提出要在短短四十年時間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至今也才過去二十來年, 而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一般都經歷了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從不少國家的發展進程看,當一個國家處在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快速增長的變革階段, 往往是腐敗現象的高發期。
雖然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有本質區別, 但由于經濟體制轉換的時間短、 進程快, 體制機制制度方面存在不少漏洞, 這也容易引發腐敗現象。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黨急需解決的問題。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正確認識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出現的新情況、 新問題 現階段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是在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轉換經濟體制, 諸多社會矛盾相互交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
特別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中, 由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 監督制約機制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建立和完善, 行政行為、 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嚴密規范和有效約束,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這就使得腐敗的滋生蔓延有了客觀條件, 存在易發多發的可能性。
2、
以“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統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圍繞第一要務開展反腐倡廉工作。
3、
加強和改進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牢固構筑抵御腐蝕的思想道德防線 4、
抓好廉潔自律規定的落實, 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
5、
繼續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 嚴厲懲處腐敗分子。
6、
深化改革, 創新體制, 不斷拓寬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領域 7、
健全制約監督機制, 使權力運行受到有效監督制約。
當解決了當中存在的問題后, 加上歷史中汲取的經驗, 理論的創新, 我們的黨在未來的道路上將會走得更加平穩和長遠
參考文獻 1、《爭先入黨 100 題問答》
唐建華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8-2 2、《鄧小平文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3、 江澤民, 《論黨的建設》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4.《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
毛澤東
1928 年 10 月 5 日
推薦訪問: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總結 中國共產黨 建黨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