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恐龍復活

時間:2022-10-19 16:45:02 來源:網友投稿


打開文本圖片集

電影《侏羅紀公園》拍攝于1993年。故事講的是一批科學家從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遺傳基因,加以修補和培育繁殖,竟然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生,使整個努布拉島成為恐龍的樂園。當然,這只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科學家們總是善于把幻想變為現實。一些癡迷于恐龍的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基因研究設備對恐龍的后裔——鳥類的DNA進行分析,發現了恐龍身體的特征。他們不僅認為鳥類也能夠長出牙齒,并試圖令現在的鳥類長出恐龍那樣的尾巴。科技真能令恐龍復活嗎?(圖1)

再造恐龍也許并不是一個聰明的想法,關鍵是這一想法在未來能否實現。這一計劃要付諸實現,我們首先需要找到恐龍DNA的來源。1992年,科學家們開始了第一次嘗試。

卡爾波利大學生物學家勞爾·卡努和他的學生亨德里克設計出一個奇怪的實驗。他們打算從一種跟恐龍同樣古老的昆蟲身上提取DNA。昆蟲被粘糊糊的樹膠包裹住,經過千萬年的沉積最終形成了堅硬的琥珀。

勞爾·卡努說,這是一只已經沒有毒刺的蜜蜂,大約生活在2億5千萬-3億年前。這是一只螞蟻,可以清楚地看見它的頭、胸部和腹部。還有一只蒼蠅。它們的各部分組織結構都被完好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從這些完好的昆蟲組織中提取和保存恐龍的DNA。(圖2-1、2、3)

卡努決定通過一種能夠探測到最細微的DNA殘片的最新技術搜尋古代DNA。他們對琥珀全方位消毒后注入液態氮。

勞爾·卡努說,液態氮逐漸噴溢出來,琥珀被迅速冷卻,然后裂開。這樣我們就能進入到琥珀的內部,采集DNA樣本。

卡努將昆蟲組織碾成粉末,加入化學藥物,形成幾百萬個DNA片段,以便在膠狀體中檢測到DNA。經過多次試驗,科學家們終于成功地在一只4000萬年前的蜜蜂身上檢測到一小組DNA。

勞爾·卡努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不過,情況發生了轉變。接下來的幾年間,所有的再造實驗都以失敗告終。DNA測試的極端敏感性令人們開始懷疑,以前發現的那些小片段是否受到污染的結果。

科學家不再對琥珀中發現的DNA片段進行研究,此后,研究人員在一頭生活在4萬年前的猛犸象和一個生活在4萬5千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發現了古生物DNA的長片段。他們為什么不直接從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呢?原因是恐龍的DNA實驗效果并不好。恐龍骨骼在變成化石期間,細菌、水份、溫度變化和宇宙射線等因素大大改變了DNA結構。如今,很多科學家質疑DNA是否能夠歷經幾百萬年完好保存下來。看來令恐龍復活的念頭永無實現的可能了。可是突然間,人們重新燃起了找到恐龍DNA的希望之火,而且,這一次很有可能直接從恐龍身上找到需要的東西。

著名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曾是《侏羅紀公園》的編劇顧問。他找到證據證明恐龍也會撫養幼仔,率先開拓性地使用包括激光繪圖工具等新技術。如今,他有了新的突破點。2003年,在蒙大拿州的巴德蘭茲地區,霍納率領的小組對一片保護完好的暴龍骨骼進行了挖掘。

霍納將其中一片骨頭拿給他從前的學生古生物學家瑪麗·施韋策。檢測后,施韋策立刻發現其中有一片骨頭的結構不同尋常,這樣的骨頭結構通常只能在懷胎的鳥類身上才能發現。她感到迷惑不解,就讓助手珍妮佛做了一件從前不會去做的事情。她們將那片骨頭放入酸性溶液中,將表面的礦物質完全分解掉。6小時后,再次進行觀察,發現了不尋常的東西。(圖3)

霍納說,很難想象,我們竟然發現了軟組織。按理說,恐龍的骨骼應該完全石化了,不可能有軟組織留下來。

看到骨骼的其他部分時,她們感到更加驚奇了。瑪麗·施韋策說,我們還發現了血管,我實在難以相信,我們得反復再做幾次試驗。(圖4)

石化的骨骼中根本不應該有血管存在,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有機分子根本無法歷經10萬年還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而施韋策手中的骨頭已經有6800萬年歷史了。

瑪麗·施韋策認為,現在發現的軟組織和細胞可能還在繼續發生變化,而我們并未意識到這一點,應該重新考慮骨骼石化的全部化學過程。

施韋策和霍納開始動手尋找更多的軟組織,會不會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覽的恐龍骨骼中都能發現含有蛋白質的軟組織或者還會發現DNA?

在蒙大拿州立大學,他們開始尋找其他骨骼進行實驗。

他們發現這些恐龍骨骼上似乎也有軟組織,但還需要經過實驗證明。施韋策將它們放到電子顯微鏡下,放大4000倍后,果然發現骨骼碎片中存有細微的組織結構,而且并沒有被石化,這些似乎是構成恐龍骨骼的微小細胞。(圖5)

瑪麗·施韋策說,骨細胞有別于其他細胞,外表有很多向外延伸的觸角類的東西。它們的學名叫絲狀偽足,可以沿著這些偽足找到細胞體,看到它們分裂和發散。

施韋策正在研究的骨頭似乎還有軟組織,它們能夠告訴我們更多關于古生物恐龍的情況,而且似乎還含有恐龍的DNA。

如果果真如此,我們能否利用它再造一頭古代恐龍呢?答案是不可能。我們只能期望找到巨大的DNA鏈條中的一小部分。

杰克·霍納說,即使知道了如何找出DNA,也找到了那些片段,而且每次都能找到一些從前沒有發現的DNA片段,但想要得到足夠多的DNA,再造一頭恐龍的機會仍然非常渺茫。

因此,《侏羅紀公園》中的場面永遠無法真正實現,最起碼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而言難以實現。杰克·霍納意識到可能永遠無法得到足夠多的DNA片段令恐龍復活,但他發現了一件更強有力的工具,利用基因學上的革命性突破給再生恐龍帶來新的希望。

杰克·霍納說,要是改變鳥類的原始DNA結構,我們能否把一只鳥變成一只恐龍呢?

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陸續在中國發現了很多恐龍骨骼,由于埋藏的土壤質地很好,骨骼的各部分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它們的爪子、牙齒和羽毛,都跟鳥類很像。

杰克·霍納說,鳥類的特征是有羽毛,但有的恐龍也有羽毛,這不是鳥類獨有的特征。有人說是空心的骨骼,可是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的骨骼也是空心的。鳥類會下橢圓形的蛋,恐龍也下橢圓形的蛋。事實上,我們認為鳥類獨有的那些特征,其實都是恐龍先有的。

現在,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都認為古代鳥類是從迅猛龍進化而來,迅猛龍和快盜龍一樣,都是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的一種。

對于霍納和他的一些同事而言,有一個辦法能夠證明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就是向其他科學家證實,他們能夠將進化鐘倒推回來,利用鳥類創造出一只恐龍。

杰克·霍納說,這聽起來似乎很牽強,可是當你意識到鳥類和恐龍擁有這么多共同點時,又覺得很合理。

霍納和他的一些同事確信,現代鳥類的DNA擁有基因記憶功能,它們身上的很多基因還隱藏著恐龍的特質,只是現在沒有顯現出來,或者是發生了微小的改變。

杰克·霍納認為,從理論上說,能夠把一只鳥變成一只恐龍,恐龍復活并不是夢想。

要實現創造出一只活生生的恐龍的想法,必須解決一個長

期存在的爭論:鳥類是恐龍現存的后裔。一些科學家認為,盡管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卻沒有直接的聯系。因為從表面上看,這兩種生物長得截然不同。鳥類有羽毛,而恐龍沒有;恐龍有牙齒,而鳥類沒有。但是霍納在進一步研究檢測后發現:它們之間根本沒有如此大的差異。

近來,在揭開最神秘的科學奧秘之一——獨立的細胞如何在恐龍或者人體復雜的器官內成長發育時,科技出現了新的突破,也因此支撐科學家們產生了這種奇怪的主張。我們的DNA鏈十分龐大,生物學家常常假設人類身體的發展通常需要大約10萬個基因組織運作。隨后,科學家們解開了我們的基因組,人類DNA的整個組群。

他們發現,除了人體格外復雜的結構,我們也不過擁有2萬個基因,跟其它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恐龍差不多。更令人驚奇的是組成動物身體的基因數目比這還少。

科學家們發現+突變的基因能夠顯著改變動物形態的同時,也發現了動物的基因數更少的情況。

肖恩·卡羅爾說,有一種野生蒼蠅,長著一對完美的翅膀,6條腿。而它的突變異種,沒有翅膀。(圖6)

像這樣的變異說明蒼蠅只有8個控制基因,也叫關節基因,決定了身體主要部分的形態。當其中一個基因發生變化時,它會告訴其他基因怎樣組成頭部、腿部、腹部和身體的其他部分。

緊隨其后的是一個更驚人的發現,其他動物的控制基因極為類似。

也就是說,所有脊椎動物機體的組成和發展都是由大約1000個基因控制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改變也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1994年,卡羅爾又得到一個新發現,像恐龍和鳥類這樣血緣較近的物種擁有更多相同的基因。他發現,蝴蝶將一種古老的機體構造基因以一種嶄新的方式重新利用,它還在幼蟲時期,體內的基因就已決定了觸角和腿生長的位置,當幼蟲化蛹成蝶時,也是這種基因決定了翅膀上的斑點分布。

卡羅爾認為,已經找到了揭開生物進化過程中一個最神秘的難題的方法,那就是生物機體上的新特征是如何出現的。生物界中不斷出現新物種,并不是因為新的基因在不斷產生,而是老的基因在以一種新的方式發揮作用,同時改變基因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時間。這些新突破意味著鳥類的DNA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接近它們的遠祖——恐龍。

肖恩·卡羅爾說,鳥類的基因組序確實跟恐龍十分相似,只不過在編排上有所區別。也就是說在如何進一步使用方面,鳥類與恐龍有所不同。它們只是在發育過程的決策階段時產生了最終雞和暴龍間迥然不同的差異。(圖7)

這些突破給杰克·霍納帶來了啟發。他說,總的來說,鳥類的基因組就是恐龍的基因組,我們要做的是對它進行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得到一只恐龍。

突然間,再造恐龍的挑戰變得簡單多了。對于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而言,遺傳學方面令人震驚的新進展帶來了新的機會。

杰克·霍納說,鳥類身上蘊藏著它們遠祖的遺傳記憶,因此我們可以從根本上進行逆向工程,讓恐龍繼承鳥類的特征。

揭開恐龍特征的實驗就是霍納觀點的強有力的支撐。霍納的同事麥吉爾大學古生物學家漢斯·拉爾森正在進行著這樣的實驗。他在努力找一億五千萬年前基因如何突變令恐龍長長的尾巴變成了鳥類短小的尾巴。

漢斯·拉爾森說,阿爾伯托龍是暴龍的近親,它的尾巴從臀部開始生長,一共長了35個椎骨。在研究早期的鳥類——始祖鳥時,我們發現它們的尾巴共有15個椎骨,而在研究包括雞在內的現代鳥類時,發現它們的尾巴只剩下5~8個椎骨了。這一系列變化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我推測,雞和其他現代鳥類都能長出恐龍一樣的長尾巴。

拉爾森對雞尾巴的變化展開了詳細研究。在認真觀察一個只有一天半大的胚胎時,他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拉爾森原本希望能夠觀察到同成年雞一樣的4-8個椎骨。可是發現,發育初期的雞的胚胎中有16個椎骨。就是說我們見到的就是一條長長的尾巴,也就是鳥類在發育初期會長有爬行動物一樣的尾巴。持續觀察胚胎的發育過程,發現它的尾巴變得越來越短,最后孵化出來時,就只剩下5個椎骨了。

拉爾森發現雞的胚胎跟始祖鳥一樣擁有長長的尾巴,而始祖鳥正是恐龍和現代鳥類之間的過渡期。

漢斯·拉爾森說,大約1億5千萬年間,這樣的尾巴從未出現在鳥類身上,但事實上這種特征一直深藏于它們的胚胎之中。

拉爾森努力逆轉進化過程,他能否讓一只成年雞長出恐龍那樣長長的尾巴呢?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發現,通過實驗能夠令胚胎的尾巴長得更長一些,雞的尾巴增加了3個椎骨,胚胎的骨架也同時長大了。

拉爾森推測,現代鳥類體內負責尾巴生長長度的基因系統保存得十分完整,只不過在很早以前它就處于休眠狀態了。他說,我們直接進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研究基因組的不成基對,因此得知了究竟是什么控制著由恐龍的體形向鳥類體形的轉變。

拉爾森將遺傳生物鐘撥回到數百萬年前。他相信,完全可以通過實驗讓一只現代鳥類長出恐龍那樣的尾巴,因為控制尾巴生長的系統保存完好。

如果鳥類能夠長出恐龍那樣的尾巴,為什么不能長出牙齒呢?既然鳥類的DNA中保存著恐龍尾巴的印記,它們是否還保有恐龍身上的其他特征呢?動物身上偶爾會出現逆生物進化的現象,也就是返祖現象。最近,一只長有發育不全的腿部的海豚被人們發現。盡管現代海豚已經進化得不再有腿,但它們的始祖卻是一直有腿的。如今,促使腿部生長的基因已經處于休眠狀態,但是整個基因結構還保存完好。一旦偶爾發生變異,它會立刻蘇醒過來。有時,人類的嬰兒也會出現返祖現象,長出帶有尾椎骨的尾巴。

2005年,威斯康星大學生物學家馬修·哈里斯和約翰·法倫發現了新的返祖現象,將鳥類和恐龍聯系在一起。哈里斯在研究一只基因突變的小雞的羽毛,在觀察一只14天大的胚胎時,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哈里斯說,觀察胚胎頭部時,發現了鳥喙和一些出人意料的其它結構,看到像是牙齒的東西。哈里斯請來指導教授法倫一起觀察,希望弄清楚這到底是什么。

威斯康星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約翰·法倫說,現存的鳥類最近的近親應該是鱷魚,應該從短吻鱷著手進行研究。

他們解剖了這個胚胎的鳥喙,進一步研究形態結構,清楚地看見其具有的馬刀型結構同短吻鱷的牙齒極為相似。他們還將整個鳥喙切開,與同樣大小的短吻鱷胚胎的牙齒進行反復比對。

馬修·哈里斯說,我們看到的是一只短吻鱷胚胎的牙齒結構,一個個隆起,未來將發育成牙齒。而在這個變異的小雞胚胎中,可以在同樣的位置看到同樣的隆起,它們也將變成牙齒。

實驗中的小雞正在同短吻鱷、暴龍和始祖鳥一樣生長牙齒。是否所有的小雞身上都隱藏著古老的恐龍的基因藍圖呢?哈里斯決定嘗試能否令正常的小雞長出牙齒。他打開一只雞蛋,向胚胎注射一種能夠激發鳥喙基因發展的病毒。這種病毒攜帶著能夠激發其他動物牙齒生長的基因,能夠迅速入侵小雞的DNA。哈里斯認為,這種現代的基因能夠迅速而有效地激活胚胎鳥喙部分那片沉睡的區域。不過,實驗成功的幾率微乎其

微。長出牙齒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用基因促使一種過去7000萬年都沒有牙齒的動物長出牙齒的想法,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慶幸的是,兩周后哈里斯找到了鳥類和它祖先恐龍之間的聯系。

哈里斯說,可以清楚地看到,實驗的小雞嘴下顎部有一對非常清晰的結構,看上去就像牙齒,就是說普通的雞也能長出牙齒。(圖8)

哈里斯的發現大大推進了恐龍再造工作計劃的進程。哈里斯認為鳥類依然保存著進化記憶,能夠促使它進入長牙的初期階段。雖然控制鳥喙生長牙齒的調節基因已不再活躍,但鳥類的牙齒同恐龍的牙齒一樣具有彎曲的形狀。

從恐龍和鳥類的外表看,恐龍長有鱗片,鳥類是羽毛;恐龍長有前腳,而鳥類卻是翅膀。這些似乎難以調和的區別在研究人員眼里卻有相似之處。他們毫不懷疑,很快就能將鳥類的翅膀變回恐龍的前腳,也能讓鳥身上的羽毛變成鱗片。

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讓一批科學家癡迷。為了讓恐龍復活,研究人員試圖在鳥類的DNA中尋找恐龍的其他特征,如鱗片、爪子,這樣能令再造恐龍的工作更加容易。鳥類身上還含有能夠再造恐龍的基因嗎?出人意料的是,新的實驗證明基因工程能夠讓鳥類像三角龍和暴龍那樣長出鱗片。

馬修·哈里斯和約翰·法倫是研究恐龍的專家,他們偶然發現的基因能夠令恐龍的鱗片變成羽毛。在對中國遠古時代的一種烏骨雞進行研究時,他們找到了第一個線索。這種烏骨雞身上長有原始的蓬松羽毛,同恐龍身上的羽毛十分相似。但這種鳥為什么會不同于其它鳥類發生自然變異,這令法倫和哈里斯大為不解。

很明顯,鳥類身上既有長出羽毛的基因,又有長出鱗片的基因。

約翰·法倫說,羽毛和鱗片都是由相同的蛋白質組成,即角蛋白,這與人類的指甲相同。

哈里斯他們發現兩種基因決定著羽毛復雜的生產過程。他決定在鱗片形成之前改變控制羽毛生長的基因,誘使雞腿長出羽毛。哈里斯在胚胎腿部表面覆蓋上能促使羽毛生長的蛋白質,終于小雞胚胎腿上長出了早期的羽毛而不是鱗片。(圖9)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控制恐龍鱗片進化成羽毛的精密的基因變化。實驗證明適當的修補能夠令進化過程逆轉,用恐龍身上的鱗片取代鳥類身上的羽毛并不是問題。

約翰·法倫說,了解得越深入,越覺得我們能夠夢想成真。我們已經弄清了鳥類的DNA情況,如果鳥類的祖先確實長滿鱗片,我們就能讓現代鳥類也長出鱗片。

恐龍與鳥類之間的另一個區別看起來似乎難以調和。恐龍長有前腳,而鳥類卻是翅膀。漢斯·拉爾森說,從基因方面而言兩者十分相似,恐龍的前腳上也長有3根長長的指頭,這樣的指爪適合抓捕獵物。如果將它們與現代鳥類進行比對,我們發現鳥類的翅膀上也有3個指頭,不過它們更適合飛行。因此,無論從基因方面,還是從解剖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由鳥類的3根指頭回溯到恐龍前腳的3根指頭。(圖10)

拉爾森毫不懷疑,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快就能將鳥類的翅膀變回恐龍的前腳。拉爾森、法倫和哈里斯進行的基因實驗揭開了鳥類與恐龍之間內在的進化紐帶。對于大多數科學家而言這已是個了不起的發現,但他們又提出一個有趣的可能。如果有人非常狂熱地嘗試利用鳥類再造出一只恐龍,也許能夠成功。只要對動物DNA的完整藍圖——基因組排序進行反復試驗,這一設想就很有可能成真。序列發生器正在對整個DNA圖表甚至還包括每一個單獨的基因進行解碼。不僅對人類的基因組進行解碼,也對馬、貓、狗、老鼠和小雞的基因進行解碼。為了再造出一只真實的恐龍,杰克·霍納準備從鴯鹋的基因組開始研究。(圖11)

杰克·霍納說,鴯鹋具備我們要重建身軀如迅猛龍一般大小的恐龍的所有特征。鴯鹋的羽毛也跟我們在中國發現的恐龍十分接近,腳上長滿了鱗片,這樣長滿鱗片的腳就是恐龍的腳。

霍納從鴯鹋的基因組開始研究,向其中加入恐龍的特征。他將令鴯鹋長出尾巴,臂膀伸長,用前腳替代翅膀。還會讓鴯鹋長出鱗片和凹凸不平的皮膚,或是像迅猛龍那樣的原始羽毛,同時增大鴯鹋的腿部肌肉,讓它逐漸長出牙齒,還有可能將鴯鹋培育出食肉鳥類禿鷲般的咀嚼系統。

或許,我們可以將它稱為鴯鹋龍,不過霍納的作品跟真正的古代恐龍相比會有什么區別呢?可能長得有點像迅猛龍和翼龍。恐龍化石顯示出恐龍也有跟鳥類很像的特征,如保護照顧自己的蛋,群體活動和覓食活動。

杰克·霍納說,鳥類會照顧雛鳥,恐龍也會愛護幼仔;鳥類喜歡群居,恐龍也喜歡群居。恐龍的很多行為都很像鳥類。

拉爾森認為一些新的舉止可能是恐龍獨自進化而來的。

漢斯·拉爾森說,如果我們給實驗用的鳥類胚胎安上一條尾巴,它的行為可能也會因為這條長長的尾巴發生變化。它不會因此腦容積變小或腦結構發生改變,變得跟恐龍一樣,而是稍微改變一下行為方式,適應身體發生的變化。當初,恐龍可能也是這樣做的。

那么,它的智力會有什么變化嗎?霍納認為,恐龍的群居能力和智力并不比鳥類高,甚至有些鳥類的智力會更高些。如果我們能夠制造出恐龍的基因,能否像《侏羅紀公園》那樣真的再造出恐龍呢?聽起來似乎很簡單。首先取出鴯鹋的DNA,進行微調賦予其新的特征后,再將其植回鴯鹋的蛋中,如同變魔術般,你就擁有了一只新的動物。不過,事情沒有那么簡單。首先,我們得先創造出恐龍的DNA,幸運的是機器設備已經在替我們做這件事了。各種合成器將主要的DNA組糅合在一起,組成基對。現階段,設備只能造出60萬組基對,而鳥類的DNA含有18億個基對。基因合成器發展迅速,也許我們不必再造所有的DNA,只要替換其中特定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得克薩斯農工大學克隆專家馬克·維斯圖辛說,我們已經實現了將較小的人造基因植入動物胚胎,然后發育、分離和遺傳它們的基因。我認為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實現我們的目標。

如果我們能夠成功造出恐龍的DNA,能否利用它造出一只動物呢?令人驚奇的是,這項技術也許能夠在克隆實驗室中得到實踐。馬克·維斯圖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利用DNA再造生命的專家。他和他的同事杜威·克雷默共同克隆出的物種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他們曾成功克隆出白尾鹿和黑安格斯公牛。

要想造出鴯鹋龍,科學家首先要從鴯鹋的卵細胞開始著手,研究小組先將卵細胞放置于解剖顯微鏡下,用吸液管將卵細胞中現存的DNA取出,然后讓它形成細胞核。接下來,把人造DNA植入鴯鹋的卵細胞中。(圖12)

馬克·維斯圖辛說,我們手里只有一個細胞,就像是再造安格斯牛時的那個卵細胞一樣。我們將盡力讓這兩個細胞融合,讓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有效地轉移過去,這樣卵細胞就會將它當成精子接納它們。

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化學物質配比,加快受精過程。最終,我們將把受精卵植入鴯鹋體內,等待它發育和孵化。不過整個過程可不像聽起來那么簡單。最近10年,我們發現要想創造出活的胚胎,僅僅依靠DNA是遠遠不夠的。卵細胞還要提供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分子,以接受DNA和控制整個發育過程的基因。誰也不知道一只現代鴯鹋能否為古代DNA中的基因提供正確的化學物質配比,激發生命的誕生。很明顯,再造恐龍由一個簡單的設想到付諸現實十分艱巨,但并不意味著不可能實現。

馬克·維斯圖辛說,如果我們能夠準備好能自行發育的DNA,(這也是全部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已經能夠令整個系統運轉起來。目前所有的跡象表明,事情還是很有可能的。

肖恩·卡羅爾認為,前面的道路依然漫長。不過,霍納相信,50年內再造恐龍的愿望一定能夠實現。

未來,科學家利用我們已知的一切技術,也許會制造出我們需要的任何動物。但是,電影里的有些場景卻是我們人類不希望發生的。

如今,科學家們不再努力建立一個像侏羅紀公園那樣的動物主題公園。他們只想弄清楚進化的全部過程,進行的實驗也令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現代動物基因的歷史。如果時間和經費充足,是否有人能夠利用鳥類制造出一只長得像恐龍的生物呢?前面的道路依然荊棘密布。

推薦訪問:恐龍 復活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