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老鴨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可愛的唐老鴨的原型其實是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棲于湖泊,以水生動物為食。它的頭呈黑白兩色,身體則呈褐色。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那藍色的大嘴和上翹的硬尾,十分卡通,唐老鴨正是模仿了這一特點并將其夸大而創造出來的。
白頭硬尾鴨屬全球性瀕危的珍稀鳥類,已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國內唯一有白頭硬尾鴨繁殖記錄的地方,就是**烏魯木齊市西郊的白湖。這是一個由天山北坡泉水溢出而形成的封閉性淡水湖,四周青山圍繞,碧藍的水面波光粼粼。
2006年5月,曾有四十多只白頭硬尾鴨棲息在白湖,創造了白頭硬尾鴨在中國的最高紀錄。然而,由于白湖東側采砂場切斷了湖泊的地下水源,原本占地上千畝的湖面,只剩下數畝即將干涸的湖底了,白頭硬尾鴨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再加上附近一些居民經常去拾鳥蛋,大大影響了白頭硬尾鴨的繁殖數量。我曾先后5次到白湖拍攝白頭硬尾鴨,每次能夠見到的僅有幾只。
讓人感到無奈的是,白頭硬尾鴨雖然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但沒有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這讓對白頭硬尾鴨的保護陷入無法可依的境地。據中國鳥類協會副理事長馬鳴介紹,白頭硬尾鴨每年秋季將遷徙到非洲和南亞過冬,來年4月份返回**。母鴨繁殖期內可下6~10枚蛋,在孵卵期最關鍵的20多天里,如果不人為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一旦鳥類出殼,它們就可以自由潛水,這樣被侵襲的危險性相對減小。
**生態學會等環保人士,也曾多次呼吁將白湖建成白頭硬尾鴨自然保護區,但是至今沒有得到讓人滿意的回復。難道在若干年之后,孩子們只能在動畫片中看到唐老鴨了?我希望答案是否定的。
大上海的“候鳥生命驛站”
有人用“史詩般的遷徙”來描述成千上萬的候鳥漫長的遷徙路,如果沒有親臨,是無法感受那震撼場面的。上海南匯區的東灘濕地,是這條遷徙路上必不可少的“驛站”,我曾經在這里觀看到龐大的鳥群漫天飛舞的景象。
那是2006年,數據顯示遷徙至東灘濕地的候鳥數量達到了5.7萬只。飛翔了數千公里的鳥兒已經疲憊不堪,當它們飛入東灘濕地時,猶如撲進母親的懷抱。東灘濕地用它的養分滋養著這些南來北往的鳥兒,默默地守護著它們,并賦予它們再次起飛的力量和勇氣。后來,我又花了5年時間,先后在東灘濕地拍攝到國家重點保護的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白琵鷺、小天鵝、大杓鷸、鴛鴦、黃嘴白鷺等100多種鳥類,其中有不少是全球性瀕危的珍稀鳥類。
遺憾的是,今天的上海眾多濕地都因各種原因慢慢干涸萎縮,由于圍填開發,原本可供鳥類棲息的蘆葦塘被圈成了一處處魚塘、蟹塘,與往日的鳥類天堂相比,濕地的美麗蕩然無存。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當屬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瀕危水禽。2008年,在南匯嘴公園附近的濕地,我還能拍攝到黑臉琵鷺。2010年,這塊濕地在開發建設中消失了,我只能在東面數公里的南匯禁獵區野生動物保護站附近的濕地拍攝黑臉琵鷺。2012年,保護站附近的濕地變身為魚塘和農田,20公里外臨近浦東機場附近的魚塘和水溝,成了黑臉琵鷺最后可以覓食的地方。今天,黑臉琵鷺的棲息環境更令人擔憂,它們已經無路可退了。2013年初,我還拍攝到了死去的黑臉琵鷺,令人十分悲傷。
為了保護鳥類,2013年我組織了“南匯東灘鳥類攝影回顧展”,還與朋友們一起在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組織了3次“東方飛羽”鳥類生態攝影展覽,參觀人數達數十萬。我希望以此告訴人們:對于濕地生態保護和鳥類保護,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胸懷和遠見,如果一個大上海連一只鳥都容不下,它真的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