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舒城縣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測報工作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0-22 12:45:04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由于復雜的“四稻”(早稻、中稻、單晚、雙晚)混合種植,加之舒城縣地處江淮之間的獨特氣候,舒城縣是安徽省水稻“兩遷”害蟲的中轉地和警示點,危害時間長,防控難度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耕地的集約經營,灰飛虱呈重發上揚態勢,進而引發早稻與單晚粳稻的條紋葉枯病、雜交稻的黑條矮縮病和山區玉米粗縮病的加重發生。水稻三蟲(稻螟蟲、“兩遷害蟲” 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ǖ疚敛 ⒓y枯病、稻曲?。?0a來幾乎年年重發。該縣植保站克服人員少、待遇低、技術單一、手段落后等諸多困難,堅持對全縣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開展預測預報,為指導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變化,農業病蟲害種群也在不斷變化,當前的測報手段和方法明顯滯后。該文對舒城縣當前病蟲害測報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舒城縣;重大病蟲害;預測測報;工作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66-03

近年來,舒城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9 350hm2,其中早稻5 340hm2,一季稻37 340hm2(含雜交稻13 340hm2),雙晚6 670hm2。小麥種植面積13 350hm2,油菜種植面積20 000hm2,蔬菜面積10 600hm2,玉米、棉花面積近7 000hm2。病蟲害中等發生年份的2012年病蟲草害面積超過240 000hm2 ,防治面積超過324 600hm2,病蟲害種群結構也在不斷變化。農業重大病蟲害測報是植保工作的基礎,擔負著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為防控工作提供情報信息指導的重任。舒城縣植檢植保站自成立以來,開展病蟲害測報工作始終以服務“三農”為目標,針對全縣農業生產上的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如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麥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灰飛虱,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病蟲害)開展系統監測、大田普查及綜合預報工作,為指導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當前我縣縣級及以下病蟲害測報工作也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筆者對當前病蟲測報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與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以期不斷加強基層測報體系建設,提高綜合技術服務能力。

1 當前病蟲害測報工作存在問題

1.1 測報隊伍斷層,工作待遇偏低 舒城縣20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8個區分別有專職測報員,隸屬于縣農業局領導,測報員工作兢兢業業,并享有一定的補助。1978年底,縣植檢植保站成立,配有專職測報工作人員7人,各項工作開展有條不紊。20世紀90年代初撤區并鄉機構改革時,8名基層測報員的財政供給渠道由于當時農業局和科協關系未理順而斷線,時至今日僅剩2名測報員靠縣站擠出的微薄補助在堅持工作做奉獻;站內7名技術干部也由于各種原因紛紛被借調或跳槽,現只剩下3名專業技干。眾所周知,病蟲害測報工作責任大、任務重、強度高、時間長。如我縣從事水稻、小麥、油菜病蟲測報的技術人員幾乎要天天下田;稻縱卷葉螟的成蟲趕蛾調查,更是要在每天早晨6∶00以前下田,特別辛苦。然而測報人員的待遇偏低,致使病蟲測報隊伍不穩定問題突出,測報人員流失嚴重,技能傳承斷層。近年來,我縣縣鄉兩級已經歷多次機構改革裁員,10a來植保部門乃至農業部門未補充新人員。同時,與當前年均23 350hm2的病蟲草害發生與防治工作要求相比,測報人員數量明顯不足,病蟲動態調查無法全部按照測報規范要求進行,致使病蟲數據代表性不強。

1.2 基本經費不足,保障措施不力 多年來,縣植檢植保站一直依賴財政撥款“過日子”,工作運行經費嚴重不足。雖然近兩年省站陸續安排了部分重大病蟲害防治補助資金,但也只能全部用于縣級專業化防治、植保技術培訓、示范片建設上?;鶎訙y報點的人員工資、基本辦公、通訊、交通費用不足,下鄉調查、大田普查等測報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難以起到測報與指導防治的作用。

1.3 測報手段落后,技術力量薄弱 全縣病蟲害測報工作主要靠站內工作人員下鄉調查、2個測報基點工作匯報等方式進行,系統監測對象僅限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病毒病和油菜菌核病、小麥赤霉病、紋枯病與蚜蟲等少數觀測對象,普查監測受人員限制和其它因素影響常常不能全面覆蓋全縣區域和所有農作物。以1臺佳多測報燈、2臺計算機、1臺傳真機等作預警工具,以周報表、傳真、電話、信件等反饋的病蟲信息,通過整理、分析,年發布水稻、油菜、茶葉、蔬菜、小麥等病蟲情報約15期。舒城縣植物檢疫植物保護站沒有標準的病蟲觀測場及先進的設備設施,檢測手段落后,病蟲信息采集面窄,代表性不強,對重大病蟲害的準確預警能力明顯不足。

2 測報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2.1 正視新的挑戰與困難 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要求,給測報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為確保糧食安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要通過加大病蟲監測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蟲為害的損失再減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糧食損失100億kg。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給測報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以灰飛虱傳播病毒病為例,近幾年灰飛虱越冬基數逐年上升,主要原因:一是小麥面積擴大。2003年以前我縣小麥主要在山區旱地零星種植,面積2 670hm2左右。2003年以后,隨著土地向大戶集中,以前油—稻經營模式,逐步改變為麥—稻,全縣小麥面積擴大到現在13 340hm2,種植地區由山區轉變為以水稻產區的圩畈區為主。二是農田環境適宜,雜草叢生,加之暖冬氣候,這些都為灰飛虱越冬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和食料條件。三是水稻品種結構變化也為條紋葉枯病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條件。2000年以前我縣以雙季稻為主,一季稻主要是雜交稻。2000年以后,我縣從蘇北地區大量引種高產商品性好但易感條紋葉枯病的武運粳系列品種,一季單晚粳稻目前種植面積在26 650hm2以上。所以,近幾年我縣的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發生呈上揚態勢。而“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目標,對病蟲測報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測報工作的復雜性。三是“公共植保、綠色植?!钡纳钊氚l展對測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病蟲測報要更及時、更準確,以便科學地指導好防治,減少用藥,減少污染,從而增加了做好測報工作的艱巨性。

2.2 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現代科技發展為病蟲測報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以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為測報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2009年開始,全國和省站進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這將極大地提高對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和管理能力。二是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病蟲測報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對生物災害管理的不斷深入,近年來,縣政府及農委領導越來越認識到測報工作的重要性,對測報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為測報工作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植保工程的實施為病蟲測報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舒城縣植保觀測場及應急藥械庫建設項目前身系安徽省舒城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項目,2010年5月份申報,后由于中央調整投資重點與項目,2012年8月份根據省農委《關于編報2012年植保工程投資建議計劃的通知》(皖農計函[2012]700號)規定,又重新編報舒城縣植保觀測場及應急藥械庫建設項目投資計劃和實施方案。2012年11月份收到省農委《關于下達2012年植保工程等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皖農計[2012]348號),2013年3月份項目實施單位收到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12年紅色旅游等建設項目資金(指標)中植保工程舒城縣等12個縣植保田間觀測場及應急藥械庫建設項目資金》(財建[2012]2644號)文件。根據皖農計[2012]348號和財建[2012]2644號文件要求,舒城縣植保站立即按照批復方案開展項目建設工作。項目建成運行后,病蟲害測報將全面采集本地有害生物發生發展的信息,及時收集鄉鎮監測點信息,并進行快速分析,第一時間向安徽省重大病蟲預警與控制分中心傳遞。同時利用安徽省重大病蟲預警與控制分中心反饋的信息和全省其他病蟲區域站的信息及時進行分析校正,從而對重大病蟲、突發性病蟲通過預警發布系統迅速多途徑發出預警信息,當好政府決策的參謀,實現“常發性病蟲不誤報、暴發性病蟲及時報”的目標,將病蟲害預警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5%以上,信息發布時效性由目前防治前3d左右提前到防治前7d左右,做到重大病蟲信息快速及時發布。同時,全縣病蟲害測報網絡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基層測報體系建設,完善測報網絡 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力爭3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病蟲測報作為國家公共服務機構的一部分,必須得到加強。從我縣來講,要重點加強縣級區域站建設,進一步完善測報體系,保證縣站至少有5名專門從事測報工作的人員。要繼續抓好6個鄉鎮專業測報點配套建設,從人員、辦公條件、經費等方面予以完善。要抓住項目站建設機遇,改善測報辦公條件,縣站配套建設專門的辦公場所、病理實驗室、昆蟲實驗室、化驗室、標本室、檔案室等;建立穩定的、標準的病蟲調查觀測基地和場所,提高病蟲觀測資料的系統性和可比性;改善測報手段,用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和技術來減輕測報人員的田間工作強度,使基層測報機構擁有先進的自動病蟲監測設備、信息傳輸網絡設備、病蟲電視預報設備,以及測報調查交通工具,提高病蟲測報服務農業生產的能力。

3.2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一是科學定編、定員。根據我縣作物種植面積、作物類型等情況,縣植檢植保站要配備含5名專職測報員在內的專業技術人員14人,并確保鄉鎮一線測報人員的編制和工資待遇。二是強化技能培訓。要大力加強知識更新培訓,通過加強安徽農業大學測報培訓基地建設,改善測報培訓條件,結合短期培訓和中長期培訓,建立基層測報技術人員定期輪訓制度、上崗培訓制度,擴大測報人員的知識面,提高測報人員應用現代科技設備的技能,不斷提高基層測報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素質。三是提高工作待遇。要積極探索通過增加測報調查補貼和表彰等措施,提高測報人員的待遇,激發測報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四是加強職業素質教育。通過對測報人員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提高測報人員對測報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在現有條件下搞好測報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3.3 加強技術探索,提高測報能力 要加強對常發性重大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的研究和總結,提高病蟲發生趨勢的分析判斷和管理能力。以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病蟲測報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監測和預報水平。一是測報調查規范化。堅持推廣常發性病蟲測報技術規范國家(行業)標準。二是信息傳遞網絡化。要按照安徽省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信息系統規范化建設要求,實現病蟲害測報調查資源共享。三是信息采集和資料處理自動化。要通過佳多測報燈、螟蟲性誘劑測報工具等,提高病蟲害觀察調查數據的自動采集水平。四是預報發布定時可視化。要堅持紙質信息與電視預報的有機結合,進一步規范預報內容,提升預報發布可視化水平,及時、快捷將信息送到基層和農戶。

3.4 強化宣傳,爭取支持 要擴大測報工作的影響,提升測報工作地位。為此,一要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和宣傳病蟲測報工作情況和預報結果,讓領導切實了解病蟲的發生趨勢及其危害性。二要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農業信息網等發布渠道,保障測報信息發布渠道暢通,提高病蟲測報的到位率和宣傳效果,充分發揮病蟲測報在服務和指導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三要加強病蟲測報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病蟲測報工作及其重要性,形成全縣上下關心測報、支持測報的良好氛圍,從而促進病蟲測報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萬才,姜玉英,張躍進,等.推進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事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8):28-32.

(責編:陶學軍)

推薦訪問:舒城縣 測報 病蟲害 農作物 對策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