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飲食文化越來越豐富,相應地,肚子上的“游泳圈”層層堆積,瘦身、減肥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關心的主要話題。過去,很多人把“富態美”作為追求目標,而如今纖細、苗條成為社會審美的主流。那究竟是“富態美”好,還是“老來瘦”好呢?究竟哪種才是健康的體現?
步入中年以后,人體基礎代謝率就逐漸降低,隨著體力勞動減少、飲食攝入過多,就會導致脂肪在體內堆積。它們大部分堆積在皮下、肝臟、腹壁、腹腔的大網膜、腸系膜等,久而久之就形成肥胖。
肥胖對健康的損害是無疑的。一方面,隨著肥胖程度不斷加重,橫隔抬高,影響呼吸循環,造成心、肺功能障礙,使得呼吸短促,易于產生疲勞,出現頭暈、心悸、下肢浮腫等癥狀;另一方面,肥胖還容易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痛風、膽結石、胰腺炎和糖尿病等疾病。另外,人到老年后,新陳代謝速度放慢,運動量也有所減少,鈣的吸收和儲存少了,再加上體重過重,很容易患脊柱炎和骨關節炎。正因為如此,“千金難買老來瘦”一說在我國流傳久遠,說明“瘦”對老人健康長壽是很寶貴的,老年人體型最好偏瘦點。“老來瘦”可避免因肥胖而引起的高血壓、血脂異常、膽石癥、糖尿病、冠心病和腦溢血等多種慢性病。
然而,正所謂“過猶不及”,中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瘦也應有個限度。纖瘦并不代表健康,正如肥胖并不代表富足。現代醫學認為,適當的瘦不應低于標準體重的20%,否則形體過瘦,皮膚粗糙,皺紋密布,脂肪缺乏,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各種功能,往往還預示著體內可能存在某種隱患而損害健康。美國的健康專家曾對660萬人進行了4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體重過低與過高的人死亡率基本上是一樣的。相反,稍胖的人,即超過標準體重10%~15%,壽命最長,死亡率最低。為什么過瘦的人,往往與過胖的人死亡率還一樣高呢?
過瘦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人體內的脂肪,除了作為人體的能量倉庫外,對肌體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過瘦的人脂肪含量太少,能量的儲備就少;遇到冷涼的天氣,對寒冷的抵御能力就差。尤其是北方人,寒風襲來,透骨徹涼,過瘦的人皮下缺少脂肪的保護,易于著涼患感冒,或者是造成胃腸功能的紊亂,便泄不止。這不是藥物所能醫治的,必須得增強體質,方可奏效。
過瘦的人,各種抵抗能力較差。我們周邊就會有無數的事實證明:當饑餓和病魔襲來時,瘦弱者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稍胖的人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就略好些。
過瘦,也許還是某些疾病纏身的反映。人的胖瘦,是由于多種原因形成的。除了遺傳和營養因素之外,還會受到諸多疾病因素的影響。如惡性腫瘤、慢性胃腸道疾病、肝臟和腎臟疾患、糖尿病、結核病、寄生蟲病和消化不良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消瘦。對于原因不明的突然性消瘦和漸進性消瘦,要引起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疾病的早期診治。
可見,中老年朋友既不要盲目追求“富態美”,也不要過分講究“老來瘦”,過胖和過瘦對健康都是不好的。保持正常的體型或稍胖,才能真正地促進健康長壽。
(作者系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學研究生/中醫科主任)
小貼士
身體是否消瘦,有一個簡便的判斷方法,即老人如果在一個月內體重減輕了2.5~5千克(5~10斤),就要檢查是否患病了。此外,注意一些生活細節也能發現身體的變化:如果以前穿著合體的衣服變得寬大了、腰帶松了或感到鞋子肥大了,都不能馬虎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