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方法:我院不穩定性心絞痛9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通心絡膠囊,分析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心電圖改善及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兩組均無死亡病例,兩組比較心電圖總有效率、心絞痛發作次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復發5例(7.4%),對照組復發8例 (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無明顯副作用。結論:通心絡膠囊可以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減少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且副作用小,療效確切。
[關鍵詞] 不穩定性心絞痛;通心絡膠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a)-104-02
不穩定性心絞痛(UA)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常發展成AMI或猝死。我院2007年4月~2008年11月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不穩定心絞痛患者98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中的診斷標準,剔除 AMI、心功能Ⅳ級及其他器質性心臟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62.1±10.3)歲。對照組 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 (59.8±12.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伴發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心絞痛治療方法包括臥床休息、吸氧,口服腸溶阿司匹林、調脂藥、硝酸醋類、倍他受體阻滯劑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9980015)口服,每次 3粒,每日3次。兩組中合并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癥、心律失常等患者均給予對癥治療。
1.3 觀察方法
觀察患者住院期間,出院后3個月心絞痛發作次數、心電圖改善及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并復查患者三大常規及肝腎功能。
1.4 心電圖療效標準[1]
顯效:心電圖下移的ST段恢復正常或 > 0.1 mV。有效:心電圖下移的ST段恢復 0.05~ 0.1 mV或胸前導聯T波直立 1個月以上。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相同。
1.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x±s)表示,使用SPSS 12.0對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字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后兩組療效
兩組均無死亡病例。心電圖比較,治療組顯效30例,有效2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5.3%;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 17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為7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復發5例(7.4%),對照組復發8例 (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3不良反應
治療組3例有胃部不適,自行緩解,未做特殊處理,兩組肝腎功能等未見異常。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疇,是由于寒邪外侵、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造成心脈不通而發病。本虛標實是冠心病心絞痛的基本病機,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UA病機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而本虛以心腎不足、陽氣虧虛為主,標實則以瘀血多見。治療上以“益氣通絡,活血化瘀”為主。通心絡膠囊是我國近年來開發的具有調脂、擴張血管、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中成藥,由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蟬蛻、赤芍和冰片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人參補益心氣、益氣通絡,為君;全蝎、蟬蛻疏經搜風通絡、解痙止痛,水蛭、土鱉蟲活血逐瘀,為臣;赤芍活血散血,行瘀止痛與上蟲類藥共為佐藥,冰片芬香,引諸藥入絡通竅為使。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調節血脂的作用,可明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管病理性內膜增生,防止血栓形成。經過大量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其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減輕心肌缺血,縮小心肌缺血范圍和心梗范圍,明顯增強左室功能,并不影響心肌耗氧量。王沛俠等[2]報道心電圖療效通心絡膠囊組治療 UA療效優于地爾硫卓組,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心絡膠囊引起心電圖ST-T改變的原理可能為:減輕心肌細胞內的鈣超載和脂質過氧化,直接保護心肌;解除冠脈痙攣,選擇性擴張冠脈,包括狹窄部位附近的血管及側支血管,能使心內膜下血流重新分布,增加心外膜心內膜血流比值,明顯增加冠脈血流量;通過降低血壓和心臟后負荷,減慢心率及其負性肌力作用減少心肌做功,同時抑制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心肌耗氧。
冠狀動脈斑塊發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發生心肌缺血或原有缺血惡化或發生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生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如果冠狀動脈未完全閉塞或側支循環豐富,則導致不穩定性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均存在明顯的高凝狀態,高凝狀態可能是不穩定性心絞痛發生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原因,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對其預后也將獲得積極的效果。臨床研究顯示通心絡有解除冠脈痙攣、保護和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的療效。有文獻報道通心絡改善脂代謝[3],有學者[4-5]采用兔動物實驗發現通心絡和辛伐他汀一樣具有穩定易損斑塊的作用,且療效相當,認為通心絡具有抗動脈硬化作用,其機制可能與降血脂和下調CD40表達有關。
綜上所述,基礎治療配合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可以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減少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且副作用小,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2.
[2]王沛俠,劉麗華,王成凱.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前后心電圖 ST-T的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0):1880.
[3]董會文,劉愛軍,韓召展,等.通心絡膠囊對高脂血癥及頸動脈硬化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8):732-733.
[4]劉永,湯月霞,梁春,等.通心絡抑制兔血管外膜損傷致內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CD40表達[J].上海醫學,2007,30(10):734-737.
[5]鹿曉婷,張蕾,劉燕,等.通心絡與辛伐他汀穩定兔易損斑塊的療效對比[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45(12):1205-1208.
(收稿日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