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影像學在醫學領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醫學影像專業本科階段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科階段需從牢固專業思想,培養學習方法與思維技巧,加強影像與臨床、病理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及基礎理論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教育,注重“能力”“人文關懷”素質培養等方面進行引導,這樣才能使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臨床,成為優秀醫學影像專業人才、乃至醫學領域中佼佼者。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本科階段;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0-147-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science"s role in the medical field growing medical imaging,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ersonnel is very important. Strong demand from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hink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imaging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al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focusing on "ability", "humane care"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 to boot, so as to enable them to better adapt to the future social, clinical services, medical imaging to becom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s well as a leader.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Undergraduate stage; Professional; Training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綜合學科,要想在該領域有所建樹,必需要有扎實、廣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一定的技巧。但凡能大學本科畢業者,其智商大概都相差無幾。緣何昔日同窗,日后有人成了影像界“大腕”,有人卻終生碌碌無為,甚或有人跳槽做了其他行業。究其原因,固然與自身能力、個人努力密不可分,但大學本科階段專業思想的植入,學習方法、思維技巧、學習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及早期基礎知識的積累與其不無關系[1]。
1 牢固專業思想:先入為主,讓專業思想植入心中
醫學影像學是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并在影像介導下進行微創性診斷及治療的一門學科。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各學科發展的支撐學科,但現實中卻大多被界定為臨床醫學的輔助學科,被“邊緣化”[2]。許多影像學專業本科生從入校門起就對本專業缺乏足夠的信心、興趣與愛好。信心不足,輕視自己的專業,何談熱愛本專業并為之奮斗?將來又怎能成為影像界的中流砥柱,至尊泰斗。眾所周知,陳星榮、高培毅、郭啟勇、馮曉源等國內外許多知名醫院的院長甚至醫科大學的校長都出自放射科,我們有何理由輕視我們的影像專業,有何理由不自信?因此,擺在影像學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牢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專業是多么的偉大、有用、有前景,培養他們熱愛專業、學好專業的自信心與決心,端正學習態度,從思想深處入門,讓專業思想植入心中。只有讓學生樹立信心,找回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僅影像學如此,其他任何專業或做任何事情皆如此,牢固專業思想至關重要。開啟成功殿堂的第一把“金鑰匙”永遠都是熱愛、信心與決心。
2 學習方法與思維技巧培養:從基本概念入手,達到“以點及面”、“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學習方法與思維技巧培養至關重要,它與學習效果顯著相關。基本概念是思維的基礎,是認識事物的“敲門磚”,依據基本概念對事物進行分類,可使知識系統化。影像醫學表面上僅是“看片子”,實際上更包括許多基本功的培養。基本概念清楚、基本功扎實,對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才會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本功扎實與否與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密切相關。醫學影像學中描述疾病影像特征的概念較多,有的較為形象,如描述潰瘍的“龕影”、腦膜瘤的“腦膜尾征”等,有的則較抽象,如磁共振上血管的“流空效應”等。抽象概念光靠死記硬背很難形成牢固而規范的記憶。此時,老師就要培養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技巧。比如對一些抽象概念進行必要的拆分與剖析,借助相關的實物、標本、線圖、模型及電影等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作必要的生動、形象、直觀的講解,使同學對概念的容易度、明晰度及興趣度增加。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明確概念的基本屬性和本質屬性。當本質屬性被揭示后,概念也就理解了,且能加深印象,形成牢固的記憶。如果教師對一些抽象概念不加解釋或解釋不清楚,光靠死記硬背,學生就會停留在一知半解中。環環相扣,必然引發一系列的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會越積越多,學習興趣及效果勢必下降。可見,老師既可是學生興趣與動力的培養者,又可是其興趣與動力的扼殺者,關鍵取決于老師對概念的把握是否透徹、講解是否生動。概念理解透徹,記憶牢固,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就會輕松自如,不留死角。今后凡接觸新的事物,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從基本概念入手,進行分解與剖析,從表面不相關的事物中尋找其內在相關性,達到“以點及面”及“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3 影像醫學與臨床及病理結合的重要性
影像醫學是“隔著肚皮做診斷”,存在著“同病異影、異病同影”問題。由于影像自身的限度和疾病的復雜性,使影像診斷的思維過程具有模糊性的一面。盡管影像學可進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甚至功能成像研究,但定性診斷仍然困難,有時還不得不依賴模糊思維進行綜合判斷,得出近似正確的結論[3]。定性診斷必須結合病理與臨床。影像學主要依據病變組織的大體形態學改變進行判斷,而病理學主要依據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的變化進行診斷。細胞形態的變化必將引起組織結構和大體形態的改變,這是影像學診斷的病理基礎,也是病人臨床癥狀和體征的反映。影像學檢查在活體的情況下可大致界定病變組織的形態、部位、質地、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結構間的關系,動態觀察病變的進展情況,這是臨床上其他方法解決不了的。病理學結論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送檢材料是否充分、取材是否準確及是否具有代表性。微創活檢技術及微創手術的開展,包括影像介導下的經皮穿刺活檢,使病理標本越來越小、越來越少、越來越碎,直接觀察到完整病變組織的機會越來越少。此時就病理學而言,必須參考影像學資料才能得出準確的定位和定性診斷[4]。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使影像、臨床和病理三者關系更加密切,許多疾病的診斷,尤其骨關節,必須強調影像、病理和臨床三結合[5-6]。在美國和歐洲等許多國家,影像、病理和臨床三結合的讀片會已被列入常規。認識影像、病理和臨床的密切關系及相互結合的重要性,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正確的影像診斷必須要結合臨床和病理,影像學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病理、臨床的支持,必須從影像學的視角對病理學及臨床進行再認識、再學習。
4 注重大學本科階段早期基礎知識的積累
想在影像醫學上有所建樹,沒有廣博的醫學基礎知識、扎實和深厚的基本功是不可能的。必須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尤其是大學本科階段早期基礎知識的積累,猶如“金字塔的高度與其底面積成正比”一樣,早期基礎知識積累越豐富,事業航程走得就越遠。對于影像專業本科生而言,增強自身社會競爭力的首要條件就是在大學階段做好早期知識積累,把基礎理論知識作為根基。但現有學制太過于強調專業知識的學習,必然會影響到相關臨床知識的廣度學習,兩者不可兼顧[7],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引導學生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趁著年輕,多吃苦、不怕累,既要注重專業深度,又要有臨床廣度。實際教學中影像學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脫節又必然導致一些影像專業學生僅注重影像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學科及臨床學科知識匱乏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將影像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結合,分析起問題來凸顯“瓶頸窄”的不足,思維活動受限,不僅使影像診斷的靈活性降低,而且也影響了疾病的影像學定性診斷及預后評估[8]。另外教師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動態地觀察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和影像演變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學科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啟發學生應用跨學科橫向交叉的思維模式進行學習[9-10],借助已掌握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主動探索教學活動中未提及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對學生來說,應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變被動為主動,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影像專業課上講授的疾病多是“一病一影”,且多為典型病例、典型圖片,較之臨床紛繁復雜的病種及變化萬千的影像學表現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對沒有任何臨床工作經驗的學生而言猶如“走馬觀花”,無法將“病與影”有效對應,難以形成長久記憶。為了加深對本專業知識的了解,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借助網絡、各種醫學影像學網站等途徑積累影像學專業知識,拓展思維空間。帶著問題進課堂,既利于提高聽課效果,又利于培養發散思維。各類影像學專業參考書內容系統全面,所附病例圖片較多,且經臨床病理證實,對照圖解反復閱讀,可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潛影”,堅持不懈,必將積累成偌大的“影像資料庫”。在今后臨床實踐中,該“影像資料庫”可“逐一釋放”,在實踐中印證、鞏固與更新。只有自學與終生學習能力較強、重視大學階段早期知識積累、醫學基礎知識寬厚者,才可能成為影像醫學中的佼佼者。
5 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學生感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問題進入臨床居然“無師自通”。該現象絕非偶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就教師隊伍而言,可能與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后未經臨床實踐的磨礪便從事教學活動。教學實踐中難免純理論知識過多,實踐知識講授得不夠深入、形象,難以將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交代清楚,課堂氣氛凝固,教學內容生硬、枯燥無味,學生對所授知識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如“過耳云煙”。就學生而言,進入臨床后無形中增加了學以致用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與潛能,深化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為下次進入臨床而不得不做好提前預習準備,無形中給自己施加了危機感與緊迫感。另外,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大量臨床常見、而影像表現又不如教學片那么典型的病例,既讓學生增長了見識,又開闊了視野。可見,把純粹的理論知識學習與臨床實踐割裂開來的教法不利于影像醫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臨床實踐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11],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課后即進入臨床,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平臺。
6 注重“能力”“人文關懷”素質培養
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是教學改革的核心[12]。影像專業學生不能只會考試,要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從完成任務、項目、課程、綜合實訓、醫院實習、開拓創新等方面綜合培養,以適應社會、適應崗位,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另外影像專業的學生不僅專業技術能力要求高,“情商”也要相當高。雖然影像醫師面對的是冰涼的膠片,但影像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正在飽受疾病的煎熬。關注人、愛護人、體察人、理解人這些人文關懷是我們影像醫生必備的素質[3],只有去真心地關心患者、體恤患者,視患者如親人,同情、寬容患者,才能靜下心與患者交流,才能真正了解病情,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
總之,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會借助影像圖像和臨床資料進行獨立分析與思考,獲得符合疾病本質的正確診斷。但人體疾病種類繁多,與之對應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現象比比皆是,利用轉瞬即逝的大學時光掌握如此紛繁復雜的病種及其影像學表現根本不可能。因此,大學本科階段,關鍵是牢固專業思想,培養專業興趣,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技巧,注重早期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能力”“人文關懷”素質培養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影像學人才、醫學領域中佼佼者。
[參考文獻]
[1] 王偉.現代醫學影像學與醫學本科生放射診斷教學改革之淺見[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0,10(6):275-276.
[2] 李坤成.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J].前進論壇,2010,8:54-56.
[3] 王玉.醫學影像診斷工作中的哲學思維與人文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4,25(1):32-34.
[4] 佘巍巍,曾錦榮.倡導臨床、影像與病理互動式閱片新模式[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9):1340.
[5] 劉淑冰,余深平,羅柏寧,等.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的初步實施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6):25-26.
[6] 王明全,王愛紅.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方法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2):394-395.
[7] 曹愛紅.以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為目的醫學影像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4):2299-2300.
[8] 楊運俊,陳朝玉,楊博洋,等.培養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學工程,2010,18(1):169-170.
[9] Hirsh DA,Ogur B,Thibault GE,et al.“Continuity”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clinical education reform[J].N Engl J Med,2007,356(8):858-866.
[10] 錢懿,王儉.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與臨床結合的探討[J].臨床與實驗醫學雜志,2009,8(10):148-149.
[11] Villanueva T.The future for medical education[J].BMJ,2005,331(7508):105-106.
[12] 王挺,楊友誼,劉榮志,等.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J].高教研究,2010,28(17):7-8.
(收稿日期: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