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營銷
美國有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服裝小店,在許多服裝店看好高檔服裝經營時,它反其道而行之,專門經營服裝大廠不愿生產的零頭單件服裝。該店采取“一口價”的營銷策略,即所有服裝不論式樣、規格、顏色,全部以6美元一件出售,滿足了許多消費者的需求,生意興旺。
示范營銷
法國一家經營強力膠水的商店,坐落在一條鮮為人知的街道上,生意很不景氣。一天,這家店的店主在門口貼了一張廣告:“明天上午9時,在此將用本店出售的強力膠水把一枚價值5000法郎的金幣貼在墻上。若有哪位先生或小姐能用手把它揭下來,這枚金幣就屬于您!”次日,人們將這里圍得水泄不通,電視臺的錄像車也來了。店主當眾拿來一瓶強力膠水,在一枚金幣的背面薄薄地涂了一層,將它貼在墻上,人們一個接著一個來碰運氣,結果金幣紋絲不動。這一切都被錄像機攝入了鏡頭。從此這家商店的強力膠水銷量大增,供不應求。
見機行事
菲利普是一家報刊公司的報童,他給一位生活很富裕的先生送報時,發現這家訂了不少報紙,但是他還想挖掘這位顧客的潛力。一天,主人抱怨道:“我家訂的報紙和雜志已經夠多了,每天撒得滿屋都是,亂七八糟!”報童回答說:“正好,您再訂閱一本《好管家》雜志,家里就會安排得井井有條,不會這么雜亂無章了,怎么樣,先生?”主人見這個機靈的小報童主意不錯,于是說了聲:“好吧。”
硬幣洗澡
美國舊金山一家大旅館門前開設了一間“硬幣洗浴室”。旅店老板認為,硬幣從很多人手中經過,沾有不少細菌和污垢。為了提高旅店的聲望和影響,老板想出了一條新招:他雇用一名職員專門在浴室洗刷準備找零的硬幣。這家旅館也因此興旺起來。人們想:旅店老板連硬幣都洗干凈找給顧客,難道還不能相信這家旅館的清潔和周到的服務嗎!
餐廳“光頭黨”
英國有一家餐廳,男性員工一律剃成光頭,他們的服務口號頗具特色:“湯菜中永遠見不到一根頭發!”這使路過該店的人都忍不住要到這家小店吃點東西,順便瞧瞧餐廳的“光頭黨”。這家餐廳也因此生意紅火。
匱乏營銷
法國維頓公司是舉世聞名的經營皮箱的公司,它的成功之道就是實行“匱乏戰術”營銷法。這家公司僅在巴黎和尼斯兩市各設一家商店,在國外的分店也只發展到27家,目的是嚴格控制銷售量,人為地保持“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造成市場饑餓。公司面對熙熙攘攘的顧客,哪怕需求量再大,也不為所動。有一次,一位日本顧客3天內竟去該公司的巴黎門市部10多次,每次均提出要買50只手提箱,但銷售員卻稱庫存已告罄,只賣給他兩只手提箱。維頓公司正是利用人們“物以稀為貴”的消費心理,使公司百年來始終保持高額盈利。
聲東擊西
1951年年初,日本山梨化學公司在報紙上登出一則啟事:“合成樹脂絨氈是本公司的專利,任何人不得仿制。如有人發現仿制品,本公司將酬謝100萬日圓。”當時山梨公司及其產品在社會上知名度并不高,公司打出這則廣告后,人們都認為是有人在仿制合成樹脂絨氈,這種產品必然有相當高的市場價值,同時又有100萬日圓的誘惑,街頭巷尾的傳聞越來越多。山梨公司“聲東擊西”的招數很快引起轟動,產品銷量大增。
不“罵”不相識
日本SB公司為推銷滯銷的咖喱粉做了個廣告:富士山將舊貌換新顏——本公司將雇用數架飛機,把載滿機艙的黃色咖喱粉撒在雪白的富士山頂。屆時,人民將會看到一座金色的富士山。一時輿論嘩然,SB公司立即成為傳媒的議論中心,斥責之聲四起:富士山為日本國民所有,豈容SB公司……各種議論指責正中策劃者下懷,幾天之后,公司立即做出表態:本公司原意在于美化富士山,如今考慮到社會的強烈反對,決定撤銷飛機撒咖喱粉的計劃……于是,SB公司由此聲名大振,被人們認為是“財大氣粗”、“資本雄厚”,公眾對咖喱粉產生了不“罵”不相識的微妙心理,紛紛購買。
獨特的店規
巴西某地一家禮品店為招徠顧客,在電視臺大做廣告宣傳自己制定的店規:凡是各界名人前來購物,一律分文不收,條件是必須以絕招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廣告登出后,一些名人感到新奇,特來獻技,遠近顧客也慕名而來,想一睹名人風采。一時間禮品店顧客盈門,生意十分紅火。一天,球王貝利來到禮品店,順手拿起店里的一個足球放在地上,用腳輕輕一鉤,球不偏不倚地正好砸在門鈴上,店內立刻鈴聲大作,未待鈴聲停止,貝利又用頭一頂,把將要落地的球頂回原來放球的位置。老板馬上熱情地要求貝利挑選自己喜愛的禮品,自然是分文不取。不過球王這一套干凈利落的踢球動作早被聰明的老板攝入錄像帶中,成為商店吸引顧客的“法寶”。 (摘自2006年第7期《當代世界》 謝洪玉/文)
巧掛胸牌
日本著名的伊藤商業公司的每個售貨員都掛著一個小胸牌,上面除寫有售貨員的號碼和各自的姓名外,還有標明他們自己特點的文字,如“我會裁衣服”、“我懂電器”、“我喜歡交朋友”等等,甚至還有“我是單身漢”、“我的孩子是雙胞胎”之類,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小小胸牌一下把顧客同售貨員的情感距離拉近了,使顧客備感親切,由此產生信任感,容易下決心購買。
只賣一次,不再進貨
意大利的萊爾市場是家專售新產品的商場。該店在出售商品時不僅標價格高低,而且標庫存多少。它的特點是“只賣一次,不再進貨”。盡管有不少新產品很暢銷,許多顧客搶著買,但當買不到貨的顧客要求店主再次進貨時,店主婉言謝絕。不理解的顧客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帶著好奇心去萊爾商場,中意就買,毫不猶豫。時間一長,顧客就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該店出售的商品都是最新的,要買最新的商品就得光顧該商場。(摘自2001年8月16日廣州企業網)
廁所經營術
在一場公開演講中,美國一家連鎖商店的創辦人說,該公司最成功的設計就在于:“顧客很容易找到廁所!”這位商人30年前在紐約買下一家經營不善的書店,他擺脫了很多老板的固有思維——不希望顧客在店內“打書釘”,反而決心要創造一個顧客想留多久就留多久的高品質閱讀環境!除了提供廁所之外,該書店非常寬敞舒適,設有沙發讓顧客坐下來閱讀,更在店內增設了咖啡座。除了費盡心思把上門的顧客留在店內,他還絞盡腦汁地去創造讓顧客走進店內的理由。比如,他的書店定期舉辦音樂欣賞、朗讀、兒童活動和讀書會等。漸漸地,他的書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分店,發展成每年營業額數十億美元的全美最大連鎖書店。這就是Barnes&Noble書店和其創辦人Len Riggio的故事。(摘自2006年第6期《大眾商務》 趙曉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