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寶寶快6個月的時候添加了蛋黃,開始吃時下巴起了紅疹子,連續吃了一周后,再吃突然出現嘔吐。現在寶寶快8個月了,馬上要接種麻疹疫苗,真要再嘗試吃全蛋嗎?
A: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已將麻風腮三聯疫苗接種說明中的雞蛋禁忌刪除。孩子在接種麻疹疫苗前被要求先吃雞蛋,不過敏才可接種,過敏則不接種,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麻疹疫苗、麻風二聯疫苗和麻風腮三聯疫苗是在雞胚表面培養的,只要制作工藝過關,不應該含有雞蛋成分。而對于流感疫苗、狂犬疫苗、黃熱病疫苗來說,則是在雞胚內培養,所對雞蛋嚴重過敏者慎用。現在建議6個月嬰兒即可接種流感疫苗,也未提及要先吃雞蛋。
過敏分兩個階段,初期是致敏,然后才是過敏。若未進食過雞蛋,直接接種麻風二聯疫苗,不可能出現明顯過敏反應。假使出現致敏,則應該在1歲后再開始加蛋清,從寶寶8個月到1歲期間,寶寶的免疫系統會越發成熟,致敏現象可逐漸消失。若已經對雞蛋過敏,再接種麻風二聯疫苗,就有可能出現急性全身過敏反應。
Q:接種了Hib疫苗,還需要接種7價肺炎疫苗嗎?
A:Hib的全稱是b型嗜血流感桿菌,7價肺炎是肺炎球菌的代號,雖然這兩種細菌都可引起肺炎、中耳炎、腦膜炎,但終究為不同細菌。任何疫苗都是針對性很強的,比如白喉疫苗只針對白喉桿菌引起的感染,卡介苗只針對結核分枝桿菌。沒有一種疫苗是針對幾種細菌的,雖然這兩種疫苗表面上看都能預防肺炎、中耳炎、腦膜炎,但卻是針對不同的細菌,所以兩種疫苗都需要接種,不能互相代替。
Q:孩子在接種A+C流腦后,發燒到38.5℃,精神也不好,是接種疫苗引起的發熱嗎?接種疫苗后發熱正常嗎?
A:接種疫苗是為預防一些傳染性很強、對人體危害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因為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當它進入人體時會對免疫系統進行攻擊,迫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預防相應細菌或病毒再次進入人體造成損傷。所以,疫苗接種后,免疫系統被攻擊,小孩會出現暫時的不適,如發熱、哭鬧、吃奶稍差、睡眠稍差、注射局部輕微紅腫等。
預防接種后出現不適只能對癥治療。全身癥狀以發熱為主,并且不伴其他癥狀時,若體溫超過38.5℃,需要給嬰兒服用退熱藥;如果體溫未超過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溫的方式給孩子降溫,并讓他多飲水。疫苗接種后的發熱多見于注射后24小時內,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疫苗接種后數天才出現發熱,并不一定與疫苗接種有關,建議在孩子發熱持續3天以上,或伴有嚴重咳嗽、腹瀉等癥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Q:我家寶寶右大腿外側打完五聯疫苗一周后,硬結還沒完全消失,這種情況正常嗎?
A:有些疫苗接種后,接種部位皮下會出現硬結,沒有壓痛,這種情況屬于疫苗接種后的正常反應,與注射部位受疫苗刺激有關。家長不需要特別擔心,硬結會于疫苗接種后幾周至幾個月內自行消失,不會給孩子造成任何后遺問題,也不會影響到下次預防接種。
還有的嬰兒會在左腋下出現無痛性包塊,這種情況首先應該考慮是否為卡介苗接種后的反應。由于卡介苗常規接種于左上臂,通過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結腫大。建議先做B超確定包塊性質,再接受PPD(結核菌素皮試)檢測。若確定為卡介苗接種后的反應,大多進行保守治療,可在結核科隨診。
家長的錯誤做法:有的家長在接種當天發現注射部位皮下有硬結后,使用毛巾熱敷,這種不當處理方式容易導致腫塊越來越大,直至形成雞蛋大的腫包。其實疫苗接種后,頭3天可用冷敷,頭3天內如果熱敷,可能使局部充血,加重局部腫脹。
Q:社區醫生說給寶寶注射聯合疫苗可以減少打針次數,使寶寶少受些痛苦,雖然這是好事,但聯合疫苗安全嗎?與單獨疫苗相比,會不會減弱每個疫苗的效果?
A:聯合疫苗是指含有兩個或多個活的、滅活的生物體或者提純的抗原,由生產者聯合配置而成,用于預防多種疾病(比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或由同一生物體的不同種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比如流行性腦膜炎A+C型疫苗)的疫苗。
聯合疫苗開發的目的在于減少疫苗注射次數的同時還能預防更多種類的疾病,使寶寶減少注射帶來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還可以減少疫苗生產中必含的防腐劑及佐劑等劑量,降低疫苗的不良反應。聯合疫苗不是將現有疫苗在工廠內組合而成,而是在考慮聯合疫苗中各抗原組分間的可溶性、物理兼容性和抗原穩定性的前提下,還要解決一些潛在的問題,如抗原間競爭、表達抑制、不良反應加重等多種情況。上市前必然經過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研究。因此,無須擔心聯合疫苗的安全性,實際上,聯合疫苗可以提高疫苗的相對安全性。
目前,國內有些保健站可能還沒有聯合疫苗,但三合一(百白破、麻風腮)、五合一(百白破+Hib+注射脊髓灰質炎)都已正規進口。聯合疫苗均是自費疫苗,缺點是價格較高,家長如果希望選擇,事先可與醫生交流。
Q:我家孩子自從出生后,總是斷斷續續地出濕疹,這種情況能進行疫苗接種嗎?
A:出濕疹期間的疫苗接種應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第一,引起濕疹的原因。如果孩子對雞蛋過敏,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狂犬疫苗、黃熱病疫苗,這三者都不是常規疫苗;牛奶過敏者,不口服減毒脊髓灰質炎疫苗(OPV),應改用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IPV);對曾經接種的疫苗出現過敏時,不建議再次接種相同疫苗。第二,看濕疹的嚴重程度。如果濕疹嚴重,特別是需要接種的部位濕疹嚴重時,可先通過藥物治療濕疹,待濕疹好轉后再進行正常疫苗接種。第三,皮膚的完整性。只要有完整皮膚,且對疫苗不過敏,出濕疹的兒童可以進行預防接種。
Q:有先心病的孩子能接種疫苗嗎?
A:有些心臟結構異常但不嚴重的嬰兒,隨著發育有可能變為正常,是否需要手術要依孩子病情而定,但家長必須注意: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因循環異常,比較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特別是肺炎。肺炎又可能使心臟問題加重。因此,他們是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嚴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嚴重感染可加重原發慢性疾病,甚至可能奪去他們的生命。因此,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兒童更應該按時接種所有疫苗,包括二類疫苗。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不能適應接種疫苗后所產生的不適反應,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疫苗對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有禁忌,所以不必擔心。
Q:我家寶寶是個早產兒,體質較弱,需要推遲疫苗接種嗎?
A:早產兒指的是孕周不足37周,出生體重小于2 500 g的嬰兒。評價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需要使用糾正胎齡概念。糾正胎齡(月)=出生后實際月齡(月)-(40-出生時孕周)/4。對早產兒生長的評估應使用早產兒生長曲線,直至矯正孕周40周才可以與正常生長曲線的出生時接壤。矯正孕周要使用到2歲。如果不使用矯正孕周,家長容易錯誤地認為嬰兒生長緩慢,造成過度喂養,增加今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但是早產兒的疫苗接種并不受矯正孕周的限制,早產兒的疫苗接種應從體重2 kg開始,根據出生后的實際年齡開始接種疫苗,接種程序與正常程序相同,不需要因此拖延預防接種。如果因為延誤預防接種而患上可預防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完全得不償失,如果已經拖延了接種,要及時補上。
Q:孩子接種了五聯疫苗后,當晚開始發熱,檢查血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增高,醫生給出了兩天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方案,可行嗎?
A:疫苗接種后給予抗生素治療,簡直是胡來!五聯疫苗中除了脊髓灰質炎,其他4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b型嗜血流感桿菌全是細菌,接種后檢查結果當然類似細菌感染(C反應蛋白偏高)。使用抗生素,會減弱疫苗接種效果。疫苗接種后出現發熱屬疫苗接種后正常反應,血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增高說明體內開始出現免疫反應,應是疫苗接種成功的標志,絕不能使用抗生素。
Q:聽說國外有孩子打了疫苗后出現自閉,這是怎么回事呢?
A:疫苗接種,特別是麻風腮疫苗接種后是否可以增加兒童孤僻癥的發生,10年前在西方國家吵得沸沸揚揚。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結論,當時發現的問題與疫苗內防腐劑——硫柳汞有關。很多年來,含汞的防腐劑已經退出嬰幼兒疫苗制劑,這個風波也已結束。
據我所知,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有一些人崇尚純自然,拒絕一切非自然制劑,包括疫苗在內。每次在美國參加會議時,門外都會有一些人反對疫苗。但這絕對不是美國絕大多數人的觀點。在外資醫院,每天都有很多外國家長帶孩子來接種疫苗。家長不需要糾結是否應該給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對孩子來說一定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