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感恩創造神奇,勵志照亮人生

時間:2022-10-28 09:10:04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本文描述了當前技工學校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分析了技校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結合筆者學校的活動實踐,提出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培養感恩意識的措施。

關鍵詞:技工學校 技校生 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技工學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種種新的挑戰。急劇變革的社會環境,影響到技校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部分技校生感恩意識淡薄乃至缺失。

目前,技工學校的學生大多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從小有著較為豐厚的物質條件,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比越來越大,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這使得部分學生情感冷漠、行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所得是理所當然的,在感恩問題上表現出了“精神真空”。雖然這種感恩意識缺失只是一部分學生的行為,但必須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技工學校的學生加強感恩教育。

一、技校生感恩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

1.抱怨父母出身低

主要表現在技校生不比學習,比吃穿;不比品行,比出身;不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反而抱怨父母不是大款;不體諒父母的艱辛,反而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買名牌;不珍惜雙親健在的福氣,反而動不動就和父母吵架、慪氣。

2.抱怨學校條件差

很多技校生在入學報名時第一句話就問:“學校宿舍有沒有空調?”發現宿舍沒有空調,有的甚至會撂腳走人。上課不好好聽講,睡覺、玩手機、看小說,甚至夜不歸宿、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泡網吧打游戲;大量的課余時間不是想著如何提升自我,而是抱怨食堂飯菜不好吃、校內蚊子多;不感激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之恩,只盯著學校、老師的不足之處,更有甚者在百度貼吧上發表各種不良

言論。

3.抱怨企業太苛刻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崗位十分難得。部分技校生簽約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不想著如何適應企業、在企業立足、積累經驗、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時時想著老板有沒有克扣我的工資,處處盯著為何有人可以少干活多拿工資,而自己累死累活就拿一點點錢;不感激老板為自己提供的就業機會和展現自我的舞臺,而抱怨老板太苛刻、領導能力差、說話水平低、沒有眼光、不夠人性化,甚至動不動就毀約,動不動就跳槽。

二、技校生感恩意識淡薄主要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影響

“百善孝為先”“羊亦知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孝”,中國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恩文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及拜金主義思潮的涌入,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觀、價值觀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人們容易將一切都看成交易:父母養育子女被認為是養兒防老,老師教育學生被認為是為了自己的飯碗,對別人施恩被認為是另有所圖。

2.家庭教育缺失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戈別奇亞曾說過:“家庭教育是對社會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學習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

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導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品德教育;重視才藝教育,忽視情感教育。他們會給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卻忽視孩子的切身感受,缺少與孩子的傾心交流。

為了分數,有的家長甚至包辦一切,認為孩子只要專心搞好學習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私、冷漠、亂發脾氣;只知索取、不知回報,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如此培養出來的孩子,怎會考慮他人的感受,自然更談不上感恩。

3.學校教育失衡

壓力如此“多嬌”,引無數學校競“折腰”。在高考壓力下,技工教育更多地關注分數、排名、升學率;在招生壓力下,技工學校教育更多地關注技能等級考試通過率、技能大賽獲獎率、就業率等。

一些學校的思想教育長期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存在著重灌輸、輕踐行,重規范、輕人格,重校內、輕校外,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感恩教育課程缺位、感恩教育目標模糊、感恩教育方式僵化、感恩教育內容脫離實際等因素,都嚴重影響了技校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4.自身因素制約

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除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失衡,技校生的自身因素同樣是其感恩意識淡薄的關鍵因素。

技校生主要來源于中高考落榜生和分流生,學習成績較差。在中小學階段,經常成為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中各種批評的承受者,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緒,感受不到同學的友誼,老師的關心和家人的愛護。這使他們缺乏對學校、社會、他人的感恩意識。

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培養感恩意識的措施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受教育者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人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下面筆者結合學校的活動實踐,提出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三點措施。

1.入學教育,讓感恩意識初步形成

教育時機如果把握得好,很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入學教育是根據入學后新生的特點及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新生施加積極影響的教育工作。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再加上入學軍訓的辛苦,新生想家、想父母的心理十分強烈,此時正是開展感恩教育的絕佳時機。當然,要想通過一場講座來喚醒技校生在內心沉睡了多年的感恩意識,打破堅硬的外殼,直擊其心靈,絕非易事,需要主講人做好充分的準備。

六年來,筆者一直在學校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感恩創造神奇,勵志照亮人生講座。面對全場近兩千名新生,如何做到讓多數人都有所感悟,一半以上的新生潸然落淚,振臂高呼“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從撰寫演講稿到選好配樂,從活動主持人的選擇到與后臺音響師的磨合,從活動現場的布置到活動時間的選擇,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影響到講座的效果。感恩教育講座可以借助音樂、故事和學生。選好音樂可以增強主講人氣場,講好故事可以打動聽眾內心,借助好學生的現身說法可以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2.主題活動,讓感恩意識生根發芽

打鐵須趁熱,在打開學生第一道心理防線后,后續主題活動的跟進十分重要,要讓剛剛喚醒的感恩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1)感恩家書。感恩教育講座結束后,要求每位學生打一個電話回家,寫一封感恩家書以班級為單位上交,由學校統一快遞給每一位家長,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孩子剛到學校幾天發生的變化。在家長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更愿意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

(2)“立志成才,報效父母”演講比賽。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推選1~2名同學,參加演講比賽,賽程分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決賽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獎五名,決賽可組織全校師生共同觀看。通過該活動,讓學生從識恩過渡到知恩、感恩階段。

(3)感謝學校、老師的培養之恩主題教育活動。9月份,教師節期間開展先進教師事跡報告會及圖片展,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辛勞與盡職,從而激發其感恩之心。10月份,國慶長假期間,開展“拜訪恩師”活動,讓學生利用國慶長假回老家的機會到母校拜訪中學班主任及科任老師,感謝學校及老師的培養之恩。返校之后,各班開展主題班會,由學生分享拜訪恩師的感受。5月份,畢業班學生離校之前,開展“贈言母校”活動。開辟網上平臺,由畢業班學生留言,可表達對老師及母校的感激,也可以提出對老師及母校的建議。

(4)感謝他人的幫助之恩主題教育活動。新生入學之際,開展迎新服務活動。學生組織老生志愿者在校門口迎接新生,一對一帶領新生報名、繳費、找宿舍、充飯卡、買電話卡、熟悉校園。在新生安定下來之后,各班開展主題班會,讓新生發表對于迎新服務活動的感想,并向接待自己的老生發短信表示感謝。

在入學教育期間,開展高技能人才事跡報告會。安排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的優秀畢業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獲獎的同學為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讓新生快速進入角色,找到學習的榜樣,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3.環境育人,讓感恩意識永駐心田

教學原理認為,遺傳、環境和教育是影響人發展的三大因素。校園環境對學生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好的校園環境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發揮強大的育人功能。

筆者學校的建筑、景點、文化石、標語處處體現著“知恩、感恩”的文化,如“思源”瀑布景觀、“知恩”亭、“仁”字景,以及亭子里的對聯“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等等。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感恩意識在學生心中永駐。

總而言之,技校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四者的有機結合,“四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潔琳.大學生感恩現狀及感恩教育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2011.

[2]趙春玲.技工學校學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風,2011(12).

[3]黃炳祥.能力有限,責任無限——淺析如何培養技校生的責任心[J].職業,2011(2).

[4]李仙穩.把握最佳教育時機[J].科技創新導報,2009(34).

[5]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

[6]陳志榮.開好主題班會必備的“三板斧”[J].職業,2011(27).

[7]金琳.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2(5).

推薦訪問:照亮 勵志 感恩 神奇 創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