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藝術院校的規模擴大,師生增多,師生的醫療需求在增加;但是藝術院校的校醫院受場地限制和資金限制,其醫療衛生保健等服務保障能力欠缺;加上藝術院校的師生有獨特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質,要確保藝術院校校醫院能確保正常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就應該對藝術院校校醫院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本文就藝術院校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就其的改革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藝術院校 醫療 調查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校內外部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比如高校擴招師生越來越多,校區規模越來越大,城鄉醫療體制不斷完善,大學生醫療保險規范化等,這對高校的校醫院既是福音,也是挑戰。藝術院校借社會和高校發展的東風,也擴大了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但是因藝術院校因為師生較少、場地有限、資金困難,導致社會和學校對校醫院的重視力度不夠,所以藝術院校的校醫院的醫療衛生保健等功能受限,保障能力薄弱,這與藝術院校蓬勃發展的教育事業很不匹配。
目前社會環境污染比較大,各種誘發疾病因素增加;加上學生的學習、就業壓力增大,據衛生部門統計高校師生80%處于亞健康狀態,所以師生對健康需求量比較大,對校醫院的建設發展期望值也比較高。藝術院校有著高校的共性,也有著自己的個性,特別是師生有自己獨特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質,要為培養社會文化藝術人才,必須確保師生的身體素質,抓好學校的衛生管理和醫療保健水平。
藝術院校是指開設綜合藝術專業以及設有藝術專業院系的院校,具有學校性質的教育教學機構。本文只針對設置本科的31所專業藝術院校的校醫院進行調查研究。
一、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基本現狀
藝術院校校醫院在長期的基層衛生服務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預防、保健、醫療、衛生監督管理等經驗,并依托藝術院校的特點建立了部分特色醫療保健優勢。但是由于高校辦學相對封閉,社會對高校公共服務的投入和關注比較少;加上藝術院校本來人少、地小、經費少、服務群體具有局限性等特點,這些導致藝術院校校醫院在硬件、軟件、經費、人才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尷尬境地。
1.場地受限,辦公條件比較差,不少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基本醫療用房不能保障,“兩間房、幾張床、幾個醫護人員”就是藝術院校校醫院的真實寫照。
2.醫療設備陳舊而且量少,常規的X光機、B超、血液分析等設備都沒有,很多藝術院校就簡單的體檢都需要借助其他醫院來完成。
3.醫護人員少,能力普遍不高。由于學校病種少,服務對象少,加上編制和收入等原因,藝術院校很少聘請到高水平的醫生。
4.藥品單一,管理混亂。由于藝術院校師生少,病源少,經費緊張,為降低運行成本,校醫院進的藥品量少,使用率不高,對藥品的管控不嚴。
5.功能運用不足,預防、保健、教育等功能缺位。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校醫院應該承擔“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職責。由于藝術院校校醫院的人手少,經費不足,所以沒有足夠人手和財力來保障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的落實,很多藝術院校校醫院就只起到了部分“打針、拿藥、輸液”的作用。
6.管理體系僵化,醫療保障能力差,“造血”功能不足。受傳統體制影響,校醫院的人、財、物管理基本沿用著原有的制度,校醫院沒有自己獨立的人事權、財權,管理體制死板,無論經營好壞,醫護人員的收入固定,所以大家工作積極性不高,也不想辦法為校醫院開源節流,導致校醫院的“造血”功能越來越差,年年虧損,很多校醫院成了學校的負擔。
二、藝術院校校醫院現狀成因分析
造成藝術院校校醫院目前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就政策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從業人員等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1.藝術院校校醫院建設發展所依據的法律規定少。
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建設發展主要依據1990年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1998年《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以上法規雖然明確了高等院校校醫院的主要職責,但是沒有明確校醫院的隸屬關系、科室設置、人員配置、設施設備、藥品管理、經營范圍、管理模式、資金保障等,所以學校對校醫院的投入和管理都很隨意。隨著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師生規模擴大,教育體制創新,城鄉醫療改革變化,針對高校醫療、衛生、保健的法規沒有增加和變化,很多藝術院校校醫院對自己的生存發展都感到擔憂。
2.社會對藝術院校校醫院的認可度不高。
因為高校比較封閉,社會上人很少來校醫院看病拿藥,所以對高校的校醫院認知很少。不少人認為藝術院校的校醫院就是一個簡單的打針、拿藥、包扎的地方,為學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和作用很少。基于以上看法,所以地方政府在考慮建設社區醫院的時候,很少想到和高校校醫院的合作,更沒有想到加大對校醫院的投入改造。
3.藝術院校對校醫院的建設發展重視不夠。
因為藝術院校總體經費少,所以對校醫院的投入保障也比較少,加上藝術院校師生少、病源少、校醫院“造血”功能不足,基本上年年虧損,所以藝術院校校醫院在辦公場地、設施設備、人員配置、經費保障等方面都十分緊張。
不少藝術院校以辦公用房和教學用房緊張為由,就給校醫院一間房,上面掛上校醫院或者衛生所的牌子,讓醫生辦公、看病、打針、拿藥、存藥等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設施設備就是一張床、一套簡易醫療箱和幾十種常規藥品,除了簡單的包扎基本不能做任何應急處理。
4.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從業人員學習、工作缺乏積極性。
藝術院校校醫院本來小,管理崗位少,從業人員有技術要求,所以輪崗機會很少,導致他們職位上不去。他們想提高職稱,可校醫院臨床機會不多、經驗不足,所以評高級職稱也很難。更多的人認為藝術院校校醫院從事的就是打針、拿藥、簡單的包扎,不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學得再多,在校醫院都發揮不出優勢,他們現在的理論和經驗足夠應付。很多醫護人員認為在社會上,他們的同學朋友都是受人尊重的白衣天使,而他們在學校就是可有可無的醫務人員,感覺被學校師生邊緣化了。基于各種心理,他們認為在校醫院工作是“升官無門、發財無望、地位低下”,所以他們對學習工作缺少激情和熱愛。
5.管理體制呆板固化,缺乏創新。
校醫院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其職責不僅僅限于普通的醫療、打針、拿藥、包扎,而且還應該包括學校的衛生管理、學生的健康教育以及學校的計劃生育管理等。在不少藝術院校的校醫院,管理體制簡單、固化,缺乏創新意識,很多管理成為一種模式,形同虛設。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做一兩期宣傳欄了事,沒有采取引進專業的人士來舉辦講座,也不走出去宣講,很多師生都不知道校醫院有那么多功能和職責。在校醫院的經營管理上,還是采取“大鍋飯”的模式,干多干少一個樣,反正虧損都有學校補貼,不想創收節流,缺少生機活力。
三、藝術院校校醫院改革的趨勢
根據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文件精神,高校也將逐步被納入屬地政府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教育部每年都在強調:各高校醫院要抓好學校的預防保健工作。高校校醫院是承擔學校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的主要職能部門,根據國家醫療體制的改革和大力推進社區醫院的建設發展,高校醫院必將要求構建成“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體的現代化的綜合性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所以重新定位藝術院校校醫院的職責和功能,盡快建立起與國家醫療改革同步發展的高校醫療體系,才能使藝術院校的校醫院得到可持續的、健康的、良性的發展,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那么學校對校醫院的管理、投入才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同時有利于校醫院的醫療保障和學校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1]
1.從大環境看,高校校醫院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首先國家在推進深化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藝術院校的校醫院是后勤保障的一部分,所以也應該進行改革;其次2009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醫療衛生事業進行改革。藝術院校校醫院是醫療衛生行業的一員,其運行模式和保障模式必將隨著改變。
2.從學校來講,進行藝術院校校醫院的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是現在藝術院校都在擴招,學生人數基本都在成倍數增長,依靠原來的人、原來的醫療條件來保障現有師生的衛生健康明顯不夠;二是高校后勤社會化,醫療市場競爭激烈,高校師生的醫療保障從長期單一的公費醫療演變為城鎮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大學生醫療保險、商業保險等相結合的多元化醫療保障,各藝術院校的校醫院都基本存在虧損,都需要學校下撥經費來保障。三是藝術院校校醫院的醫療保障能力低,解決的基本就是一些傷風感冒或者一些輕傷,可以說就是簡單的打針拿藥。如果配置高科技的設施設備和高水平的醫護人員,將會導致設施設備和人員利用率不高或者不到位,就會閑置浪費人財物的使用。[2]
3.從師生意愿來講,校醫院的改革是為了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學校應該為師生的“生、老、病、死、退”負責。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環境污染惡劣,生活壓力倍增,師生的健康需求增加。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的規定,所有高校都應該為師生提供安全、有效、質優、價廉、長期、穩定的醫療保健服務。要履行以上職責,高校校醫院必須進行改革,重新定位,調整自己的內涵與外延,參照社區醫院的建設模式,加強區域醫院的合作,推動校醫院的發展水平。
目前藝術院校校醫院受各方面影響,現在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很不盡人意,而且矛盾突出,要保障師生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的監督管理,建立與國家醫療改革同步的校醫院保障體系,要根據藝術院校的特色特點,因勢利導,積極加強對校醫院改革,確保校醫院的良性發展,讓校醫院的監督、管理、醫療、保健、教育等跟上教學發展,全力保障師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
四、藝術院校校醫院改革的幾點建議
俗話說“船小好掉頭”。藝術院校校醫院規模不大,在編人員較少,涉及人員利益不多,客觀上改革阻力不大;而且藝術院校校醫院還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要正確因勢利導,促進藝術院校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很重要。
1.明確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定位,為校醫院的改革發展提供目標。
根據《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的規定,相關法律法規對高校校醫院都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因為藝術院校小而全,定位不好,就容易被邊緣化,所以在改革中必須準確藝術院校校醫院的定位。
校醫院是依附于學校,是半公共服務產品,有保障、經營、服務、管理、育人等多種功能,是國家和社會在防治疾病、保護和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機構。它承擔著國家的職責, 為廣大青年學生健康服務, 對學生生活環境進行監督、對學生的膳食進行指導, 社會公眾要求它做好廣大教職工、學生的各種常見病的防治工作。所以校醫院的改革既不能走完全市場化的路,也不能走傳統的大包大攬的計劃經濟的路。在改革發展中,既要努力把校醫院建設成“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體的現代化的綜合性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也要發展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能,深化校醫院的保障、經營、服務、管理、育人等功能。
藝術院校在當地一般都有比較響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些藝術院校校醫院在聲帶研究、嗓音治療、保健按摩都是很有特色的,有些在當地還很有名氣,要利用這些優勢項目借用學校的影響力在改革中將其轉化為社會效益,提高校醫院的經濟效益和學校的聲譽。校醫院的改革除了在醫療保障體系上下工夫,其實更應該在衛生監督管理、疾病防控、健康知識教育等方面進行研究,想對策,讓校醫院的功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2.進行必要的體制改革,增強醫院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醫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藝術院校校醫院的體制改革應該遵循高校后勤改革和國家對醫療衛生的改革要求,在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化的管理、指導,加強人、財、物的流動,提高醫院的“造血”功能,提高醫護人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藝術院校校醫院的體制改革首先要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改革,要建立人才引進制度和辭退制度,要建立完善獎懲辦法,要做到人盡其才;管理上要科學、規范、有序,物資設備資源要充分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宣傳推廣要跟上形勢,特色科室要在周邊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擴大病源群體和服務范圍。
其次經營模式要創新,搞出特色找出亮點,提高醫院的“造血”功能。要利用藝術院校校醫院在原有的經驗,建設特色的科室;在經營上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合營、托管等多種模式,利用學校、社會等有利資源,拓寬服務范圍和區域;在運作管理中,要開源節流,降低運行成本,獲取最大效益。只有提高醫院的“造血”功能,才能減輕學校的經濟負擔,保持校醫院的正常運轉。[3]
再次要提高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作積極性。如果校醫院的水平低,服務保障能力差,那么師生的醫患關系矛盾就突出,醫院的生存發展都會成問題。對醫護人員要送出去培訓,對優秀專家要多請進來交流,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培訓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醫護人員的水平和道德素養。建立完善有效的績效管理制度,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和地位,讓醫護人員能力、工作態度等與職位、職稱、待遇掛鉤,養成主動學習、積極工作、杜絕推諉和懈怠的工作態度,提升校醫院的名望。
3.借力社會資源,整合公共資源,做好風險管控,構建現代化的醫療保障體系。
根據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高校校醫院在不斷完善醫療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完善,社會醫療保障也不斷改革和完善,民營醫院、社區服務醫院如雨后春筍一樣在蓬勃發展,這給藝術院校校醫院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
藝術院校校醫院雖然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做為醫院的架構是存在的,而且水、電、氣、場地等是免費使用,加上藝術院校的背景和名氣,對外很有影響力。2010年國務院下發了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盈利性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文件,從政策上為校醫院的改革提供了依據和保障。藝術院校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深入校醫院的改革,借力社會資源,促進校企合作、資源共享,提高校醫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樣既可以解決學校的人力、財力負擔,又可以為師生提供優質、廉價、便捷的服務,還可以解決周邊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借力社會資源,就是要利用社會資源的優勢來對校醫院進行改革和新的建設,既要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把校醫院建設成為具有醫療、衛生、保健、健康教育等職能的符合學校特點的公益性校醫院,又要按照《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把校醫院建設成為一個面向社會服務的綜合性的社區服務醫院。學校在借力社會資源的時候,應該優先選擇資本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管理水平高、制度靈活,愿意為學校提供公共事業服務的企業或者醫院合作。要利用社會資源的雄厚資本來加大校醫院的基礎設施設備投入,引進高水平的人才;要利用社會資源的技術優勢和人員力量來提高醫療、保健技術水平;要利用社會資源的管理優勢和靈活制度來提高校醫院的經營、管理水平,把校醫院的優勢盡可能轉化為社會效益。
校醫院是半公共事業產品,也屬于公共資源的一部分。現在各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社區醫療服務發展,校醫院應借改革發展的東風,好好利用地方政府推進社區醫療服務的政策,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把周邊的社區醫療服務納入校醫院的服務范疇。只有這樣校醫院的醫療設施設備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醫護人員的技能得到充分發揮,校醫院的資源才不會浪費;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附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也為當地政府解決了重新修建社區醫院的各種麻煩,還可以爭取地方政府的對社區醫院的補助,解決校醫院資金難的問題,從而實現多贏的局面。
當然引進社會資源、整合公共資源后,校醫院性質和地位就有一定的變化。首先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經營理念都有很大變化,校醫院的人不一定全部是學校的人,在指揮、監督上有一定的難度;其次功能和服務范圍擴大,校醫院不僅僅為高校師生服務,她同時還應該承擔部分社會功能,學校在對校醫院的管控上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在改革中學校一定要做好對校醫院風險管控,明確合作雙方的責權利,加強對校醫院的領導、監督,選擇適合學校校醫院改革發展的模式,更新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和管理體系,在保持校醫院的原有功能外,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為高校師生和周邊群眾的身心健康服務做好保障。
總之,藝術院校校醫院的改革必須立足在服務學校的基礎上,整合社會資源和公共資源,改變現有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拓寬服務范圍和區域,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建立完善與國家醫療衛生改革同步的高校醫療體系,使藝術院校校醫院能得到持續、健康、良性的發展,同時為學校的醫療保障、公共衛生服務、周邊社區醫療衛生保障做好基礎工作,最終目的是穩定教學秩序、保障教學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 全面推進高校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胡德友,對校醫院建設的思考。《高教與經濟》1998第4期P61—62
[2]王吉軍,校醫院發展方向及策略。《高校后勤研究》2004第1期P34—35
[3]張毅,高校校醫院發展的環境變化與對策。《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年第1期P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