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得到了政府與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們的大力提倡,特別是1969年,周恩來總理對民族樂隊中民族低音樂器的改革表示出重視以后,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本文選取民族樂器改良進程中出現的革胡、低胡和橋琴三樣樂器,論述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進程。
【關鍵詞】民族低音樂器;改良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低音樂器作為低音聲部的支柱,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強有力的低音支撐,才能使音樂富有層次,給人震撼的效果。在我國傳統的民族低音樂器發展過程中,低音樂器一直屬于匱乏狀態,并沒有合適的民族低音樂器流傳下來,因此,在我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低音樂器一直采用國際通用的低音樂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為低音聲部的支柱。這種洋為中用的方式雖然把西洋樂器換上了民樂的“外衣”,但無論從外觀、音色和風格上都與民族樂隊很不協調。作為民族低音樂器,音色要更貼近民族音樂的音色要求,而采用西洋低音樂器的方式,其自身音色、演奏風格與外觀都顯得與其他民族拉弦樂器格格不入。
20世紀,民族樂團交響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也變得尤為重要。在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中,以滿足交響化的性能需求為首要任務,其次還要兼顧樂器的民族化外觀,使之與民族樂團相協調。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不僅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關注與支持,還得到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們的重視和實踐,改良成果層出不窮。下面筆者重點介紹三種改良后的民族低音樂器。
一、革胡的改良
革胡是在我國胡琴類樂器的基礎上,參考了其他弦樂器的發音和構造,經過一系列的改良而研制出來的民族樂器。革胡是國際低音樂器協會目前承認的唯一的中國低音拉弦樂器。革胡的音色明亮低沉,音域廣,音質渾厚,它在演奏技法上吸收了二胡、中胡等的演奏技巧,并根據自身的樂器特點進行了相應的發展。
革胡的改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8型大革胡。58型革胡是以二胡為基礎,吸收了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而制成的民族低音拉弦樂器。因為革胡的琴頭通常都是胡琴類的龍頭或如意頭,所以,其在造型上具有很強的胡琴色彩。第二階段,64型大革胡。64型大革胡在發音結構上運用了協振原理,即增設了一個振動體。64型革胡的音量要明顯大于58型革胡,它的高音部分更加明亮,低音部分也較前者更易于控制,有效音域向高擴展。第三階段,79型大革胡。79型大革胡在發音和振動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它把發音結構由間接振動發展為直接振動與間接振動相結合的特殊發音結構,這種振動方式極大地改善了革胡的音量和音色,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二、低胡的改良
低胡是以二胡的造型為基礎進行改良的民族低音拉弦樂器。低胡與二胡一樣,琴弓夾在琴弦中間,但是低胡有三根琴弦(C/G/d),琴面用桐木制成,采用大提琴式琴弓,演奏時,C、d弦向里壓,G弦往外推。C、G弦在演奏概念上與二胡相同。另外,由于低胡的音域較低,所以用了更粗的琴弦,因此對于低胡來說,指板是必不可少的。低胡的設計合理,它在發音結構和振動方式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民族拉弦樂器的特點。低胡的音色純正、音質清晰、音域較廣,在弦樂聲部中,能很好地其他拉弦樂器相容配合,音量可以與大提琴相媲美。
三、橋琴的改良
板膜弦協和共鳴式新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橋琴,由共鳴箱、琴桿、皮膜裝置、底腳、琴碼、拉弦板、山口、花板、弦枕和琴軸構成。橋琴有三個改良特點:第一,共鳴體板面采用了皮膜板面的共振共鳴原理;第二,共鳴箱體內部裝有木簧和低音梁裝置;第三,在板面上裝有特制“橋碼”,分別與皮膜、板面相連接。橋琴解決了目前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普遍存在的音頻振動遲緩、音量較小、音色暗啞的問題,并借鑒了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參考大提琴的把位及有效弦長,使樂器本身能夠完成大提琴的音域,并能夠形成完整的泛音音列,從而更方便人員演奏。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低音樂器改革的熱潮逐漸趨于理性,從民族樂團的演出實踐看,改良后的民族低音樂器并沒有占據重要的地位,除了革胡在香港中樂團中普遍運用以外,其他改良后的民族低音樂器并沒有得到民族樂團的過多青睞。由此可見,民族低音樂器的改良必定要經歷一段漫長的實踐進程,只爭朝夕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讓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出現音色、音響更加符合民族樂隊的音色要求,既能夠保持民族音樂的傳統風格,外形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低音樂器。
作者簡介:于君(1978—),遼寧省沈陽市,漢族,碩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講師;石嘉歡(1997—),內蒙古包頭市,漢族,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管弦系2015級大提琴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