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嘿!大家好,我們是中華國學文化的一對孿生子——對聯,我叫對對,他是我小弟聯聯。快來!小弟給大家打個招呼??!
乙:就你嘴快。大家好!我叫聯聯,唉!為什么我又白說了呢?
甲:我這哥們就是實誠,什么都愛問個為什么。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吧!
乙:哥,你今兒個是發暈了吧!咱們剛才不是都介紹過了嗎?(用手摸甲額頭)
甲:切!咱只是表明了身份,可是對聯這門國粹不一定大家都了如指掌啊!
乙:就你知道,自以為是的“萬事通”,現在誰家過新年不貼對聯?
甲:得!你還別說,或許連你自己也不清楚呢!(拍拍乙的肩膀)
乙:我有什么不清楚的?你盡管問來。
甲:你知道咱們除了叫對聯,還有什么其他稱呼嗎?
乙:這有什么不知道的!學名楹聯,也叫對子、桃符等。宋代文學大家王安石有詩為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甲:呀,不賴??!你這個“為什么”今天也成了“是什么”了。
乙:那可不是?。ū称鹗值蒙饋恚?/p>
甲:好!那我再問你,最早的對聯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是什么?
乙:(眨巴眼睛,滿臉困惑)這還真不知道!
甲:告訴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
乙:嗯,是副好聯。對聯為什么念起來感覺像詩?這兩者是一回事嗎?
甲:它們是非常相似,都講究對仗,但兩者又不完全相同。對聯講究上下兩句內容相關、詞性相對、聲調協調,可以不押韻,而詩歌卻要求押韻。字數上,詩歌一般分五言、七言,但對聯只需上下兩句字數一樣就行,而且一般還有橫批。
乙:原來是這樣啊!不講平仄押韻更接地氣。
甲:是啊!對聯作為一種表達人們心愿的方式適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婚喪嫁娶、置業喬遷、請送賀禮等都離不開咱呢!比如:“精神矍鑠似東海云鶴,身份老健如南山勁松”這副對聯用在哪里合適?
乙:祝壽對聯!祝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甲:不錯,有長進??!會答題了。那“比翼齊飛樂游良辰美景,并蒂綻放共度花好月圓”呢?
乙:新婚燕爾!
甲:不錯嘛,還會搶答了!
乙:小瞧人,今天我出一上聯,你可能對出下聯?
甲:小意思!不妨說來聽聽。
乙:凈末旦丑各顯名角風范。
甲:(略微停頓作思考狀)說學逗唱盡具你我能耐。再加一橫批!
乙:哦,什么橫批?
甲:哥倆明年見!
創新點評
本文形式新穎、妙趣橫生。采用了曲藝相聲的形式,通過人物對話將有關對聯的知識(對聯的起源、特點、用途等)一一介紹出來,生動有趣,尤其最后的對對子更見其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