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裝備制造 開放 實訓基地 建設 運行
裝備制造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實施工業強基、智能制造工程和“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和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貴州制造”產品。
貴陽地區以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原061基地)、中國航發貴州黎陽公司、貴州奇瑞萬達客車、貴州省機電總公司、詹陽重工、貴陽普天等為龍頭,以生產航空航天裝備、特種車輛、礦用機械、數控裝備為主的裝備制造集群已基本形成,貴州省裝備制造業正以超常規的速度躍進。
因此,建設貴州省裝備制造開放性實訓基地,為貴州培養社會急需的、掌握現代裝備制造技術的高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是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也是筆者所在學校裝備制造類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的迫切需要。
一、傳統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院校重復建設嚴重,各自為政,利用率低
政府統籌管理不夠,區域內各院校之間,學院內各系部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實習實訓設備重復購置。開放共享性不足,各自為政,各自建設,互不來住,各自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大量實訓設備利用率低下,實訓室閑置。
2.校企融合程度不夠,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學校、企業兩條線,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對參與合作培養人才的熱情不足。缺乏企業的參與,學校難以培養出來高技能、高素質的學生,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3.閉門造車,科研、服務社會能力差
高職教師在教學壓力下,難以參與企業實踐,普遍缺乏實際崗位工作經。有些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工作經歷。
4.難以引入社會資金,造成設備成舊,技術更新慢
高職院校財力不足,購買的實習實訓設備只能滿足專業的基本需要,設備數量不足,生產工藝落后,有的甚至是已經被市場淘汰的設備,根本滿足不了培養高技能裝備制造人才的需要。
5.難以引入社會資金,造成設備成舊,技術更新慢
高職院校財力不足,購買的實習實訓設備只能滿足專業的基本需要,設備數量不足,生產工藝落后,有的甚至是已經被市場淘汰的設備,根本滿足不了培養高技能裝備制造人才的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對如何建設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為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支撐。探索大數據、智能制造背景下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轉機制建設的思路,為產學研結合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開放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及目標
1.建設思路
緊密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根據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及貴陽市打造創新型中心城市對裝備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為引領,以職業引導、能力遞進為基本思路,以“教、學、做”為主線,按照工廠真實的工作場景、真實生產設備、真實作業流程建設開放實訓基地,引入企業技術規范、職業標準作為實訓考評標準,搭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具備創新實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創新型“研教雙強”的教師團隊, 促進裝備制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師資培訓、競賽選拔、技術交流、鑒定評價、產學研結合、社會服務等改革發展,大幅度提升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培訓大批素質優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建設目標
基地建設全面貫徹國家、省、市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深度產教融合,有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依托企業,發揮筆者所在學校特色優勢,以深度融合、以共建共管為基礎,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建設先進的硬件環境,開放的管理機制。通過理實一體課程和生產性實訓等形式將學習型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崗位工作任務融入到教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優化裝備制造技術的實踐教學教學資源,實現對省內高職院校和合作企業的資源共享。通過企業鍛煉和行業培訓等形式加強“四能”教師隊伍和管理體制建設;創新基地運行的機制,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突出公益原則,強化社會責任。把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建成“產業契合度高、校企結合緊密、管理機制完善、師資隊伍水平高、社會服務能力強、教學資源豐富”的集人才培養、社會培訓、技術研發、產品生產于一體的貴州省內一流。
三、開放實訓基地建設內容
1.基地硬件建設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資金打造智能化制造、互聯網+3D打印創新、新能源汽車維修實訓中心、特種作業培訓鑒定中心等4大中心。
通過引進貴陽誠潤公司2000萬打造“校中廠”,和捷星慧旅公司合作共辦航修專業,和西工集團合作建立“廠中校”等形式共建共管共享實訓基地,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將裝備制造開放基地建設成為具有教學、技能培訓、技能鑒定、產品生產的“產教一體化”基地。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以裝備制造分院“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和“園區+學院+支柱產業”的辦學模式為支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一條主線、兩個主體、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條主線,以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為主線;兩個主體,企業和學校雙主體育人;通過“產、學、研、用”四結合,實現專業與產業相融合、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教學與生產相融合、教師與工匠相融合、教學與科研相融合、教學考核與鑒定相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機制創新、開放辦學”的思路,緊扣裝備制造業發展需要,結合國情省情、學校和企業實際,與西工集團、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等企業聯合,以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汽車、航修等專業為載體開展研究,逐步形成了制造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3.打造能工巧匠型教學團隊
以大師為引領,以團隊建設為抓手,建成一支穩定的技術能手+科研能手為主體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專兼結合、教學與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團隊。制訂確實可行的團隊管理與培訓制度。根據學院“四能教師”、“師帶徒”等工作方案的要求,一是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等辦法;二是充分發揮“大師工作室”平臺作用,與行業 企業以“師帶徒”形式共同對專業教師開展技能提升培訓;三是進一步理順企業兼職教師聘用和管理機制,實現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校企互聘的突破。
4.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基地面向貴州,凸顯開放共享功能,積極開展實訓教學、社會培訓與技能鑒定、科研與成果推廣、信息交流等,積極打造共建、共管、共享開放性裝備制造實訓基地。
(1)開展教學實訓。實訓基地的首要職能是教學實訓。學院積極打造具有真實職業場景的一體化實訓室,全面強化實訓教學。結合各實訓中心的設備情況,根據工作任務和能力要求,科學設計實訓項目,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開展社會培訓。依托在學院設立的職教集團,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為企業職工上崗和技術應用、在校生技能提升、技能鑒定等內容提供服務,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就業再就業等各類培訓。
(3)開展技術研發。利用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設備、師資、科研力量,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研發中心和研究所。積極申請國家、貴州省、市等各級各類縱向課題;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設備工藝改造等,聯合開展橫向課題。
(4)承辦省、市場職業技能大賽及大賽前的培訓。
四、開放性實訓基地的運行組織管理模式
按照主體多元、市場化運行、籌資多樣要求,基地實行“共建、共管、共享、共用”原則,采取校政、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方式,充分整合裝備分院現有實訓基地和設備,科學規劃,注重實效,把基地打造成區域性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
基地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建設誰使用”的原則,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實現基地6S管理,探索基地企業化管理模式,嘗試引入ERP管理系統。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質量企業評價機制、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素質拓展的內涵更加豐富、實效性和針對性更強,基地和課程支撐體系初步完善。
總之,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建設,就是用先進管理理念,開放的管理機制建設面向社會開放、面向市場開放、面向企業開放,面向院校開放的全面開放裝備制造實訓基地,切實提高實訓基地使用效率。建設好裝備制造開放性實訓基地,既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踐行“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理念”的重要平臺。裝備制造專業辦學特色的體現,“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均需依托于開放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建設裝備制造開放實訓基地,培養培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貴州裝備制造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貴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