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幾乎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后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升之后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撿字方法方面都在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
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并于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100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后,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中國是造紙、印刷術乃至制墨技術的起源國家,關于最后一點論述較少,其實印度和西歐的制墨技術都得自于中國,不過后期進行了大規模改良。雖然活字印刷在國際上聲名顯赫,但民國之前,在成千上萬印刷的暢銷圖書(尤其是古籍)領域,一直是雕版印刷的天下?;钭钟∷⒈阌诓鹦兜奶攸c,只在家譜印刷上享有優勢,由于寧化客家人對先民的尊崇,至今仍活態保存這一古老的技藝。
現代印刷術
約翰內斯·古騰堡1400年出生于德國,是現代印刷術的發明者。他不僅使用鉛、錫、銻來制作活字,而且還制作了鑄字的模具,所以他制作的活字比當時中國和朝鮮的活字更加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更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研制了專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F代印刷術掀起了一場信息革命,我們誰也不知道《圣經》出自何人之手,但卻知道其出版發行者的名字:古騰堡。此前中國人的活字印刷術已用了幾百年,但卻是古騰堡第一個將現代印刷術發揚光大,這項創新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知識,從而催生了“啟蒙時代”。
古騰堡是一流的發明家,但卻是一個倒霉的商人。他的印刷術改變了世界,但這并沒有讓他發財,而且在一場狀告自己出資人的官司中,他連這項技術的發明權也丟掉了。古騰堡的發明對某些長期的社會經濟現象也產生了影響,例如抄寫工作室走向衰微、布和羊皮紙的價格變化以及當時書業運輸的發展。
現代印刷術影響了“啟蒙運動”,反過來“啟蒙運動”也在改變閱讀史?!皻v史書”通常是被那些在文化和政治上處于統治地位的人控制,甚至會成為他們維護地位的工具。現代印刷術在歐洲廣泛傳播后,一直與激進思想的傳播和政治覺悟的提高密切相關。啟蒙運動興起后,印刷機促使閱讀社團、辯論社和討論小組紛紛涌現。由于印刷工人需要較高文化水平,印刷業在18世紀就成功地進行了薪資談判。統治者和庶民都意識到出版是傳播自己聲音的有效途徑,因此著力利用這條途徑,推進出版業不斷發展,使其進入又一個繁榮時期。
電子書
俯視當下,影響閱讀文化的最大“發明”,莫過于電子書。無論我們身居何處,片刻之間,就能買到電子文本,價格更便宜,不耗費紙張,也不占用空間。Kindle閱讀器的無線系統會記住當前所讀的頁面,哪怕我們換一臺閱讀器終端也能繼續閱讀。根據光線和視力情況,
我們可以改變字體大小,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字體。都市的生活帶給我們壓力,我們也給屏幕施加壓力來翻頁閱讀。躺在床上,我們不必像閱讀笨重的紙質書那樣,必須用雙手才能讓它保持打開狀態。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在屏幕上或在紙上閱讀整本書籍的方式是一樣的——至少眼部壓力、翻頁次數是一樣的。屏幕閱讀的真正問題是屏幕越俎代庖,呈現給我們太多的東西。即使在最像紙質書籍的電子書設備——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上,讀者仍能迅速查到單詞定義。但是這種便利本身加大了下列事件發生的次數:比如讀到句子一半被打斷的概率是紙制書的6倍。在Kindle Fire電子瀏覽器上,讀者也容易受到網絡的干擾。而對于另一些閱讀者來說,電子書還模糊了版本辨識度,無法聞到書香,無法用手指的觸感感受書,這些都是不可容忍的。
另外,電子書使書籍版本失去了意義,它隨時可以誕生新的版本,每一位讀者也成為潛在的修訂者和再出版人,他甚至可以將書重新改頭換面,可以重新設計封面,分拆組合章節,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甚至可以改動原著的文字,改動故事的情節。這樣圖書的身份、作者的身份、出版商的身份,以致“原版”的意義都將重新回到前古騰堡時代,將變得模糊不清。
無論怎樣,電子書的發展是不可遏制的,它在傳播知識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而紙質書也不會消亡,只要有喜歡傳統閱讀方式的讀書人存在,就會一直延續這樣的傳統。未來會有更加多元與開放的閱讀環境,促進知識的“大眾化”。
閱讀的未來——網絡圖書館
通過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數字媒介進行閱讀,已經在年輕人群中非常普及。數字化時代的圖書,已經不僅僅是由印刷好的紙張裝訂而成,未來的圖書將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呢?也許我們可以通過谷歌圖書項目窺一斑而見全豹。
從谷歌圖書項目看未來
早在2004年,谷歌就開始與圖書館和出版商合作進行圖書掃描,開啟了谷歌的圖書項目。該項目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谷歌合作伙伴計劃,谷歌通過與出版商的合作將出版商提供的圖書掃描添加到圖書搜索數據庫中。讀者可以通過點擊谷歌首頁的“Books”進入,或者通過出版商與圖書銷售商網站的“預覽”
功能來看內容。第二部分是谷歌與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和牛津大學等多家大型藏書機構合作,掃描了大部分已過版權保護期的舊書。谷歌已掃描約700萬種圖書,其中約100萬種書可以免費預覽全部內容,還有約100萬種書是公版書,另外500萬種是絕版且無法購買的圖書館藏書。最后一部分是被稱為“谷歌書店”的項目,標志著谷歌開始進軍商業電子書銷售領域。
谷歌公司還開發了一種非常先進的紅外照相機技術,可以探測放在掃描儀里的書籍頁面的三維形狀及角度。通過將探測信息傳遞給光學字符識別軟件,進行變形失真調整后,該軟件便能更精確地識別文字。這樣,既不會損壞書籍的裝訂,也沒有掃描玻璃板效率不高的煩惱。
圖書數字化的弊端
企業的目標是為股東賺錢,如果允許將圖書館館藏商業化,我們就無法避開一個基本矛盾——開放性與商業剝削。另外也會使信息渠道控制權日益集中,成為一種新形式的壟斷,違背了“人人享有知識”的準則。谷歌圖書項目理論上可能將所有印刷書上傳網絡,但是這只不過是一個烏托邦的幻想,谷歌圖書的藏書量有限,并不代表全體。歐洲對此還展開了維護歐洲文化的抗爭,甚至組建歐洲數字圖書館,中國也發生了對谷歌侵權的訴訟。電子化中也會遇到漏書、跳頁、圖片模糊等問題而無法重現完整的文本,而且書的氣味、質感是無法在屏幕上體現出來的。從教育和學術進步的角度考慮,有學者擔心人們因此受鼓勵以這種支離破碎的方式使用圖書,從而造成閱讀的支離破碎化。
網絡圖書館的啟迪
網絡圖書館催生了一種新的寫作商業模式,通過在網上發布作品,作家可以在網絡時代生存下來,商業平臺可以通過廣告等擴大收益。開放免費書籍資料供網民閱讀,對知識的傳播貢獻良多。在網絡圖書館中我們也可以更容易地閱讀絕版圖書,使絕版書籍獲得新的生命。
未來的圖書館如何發展,我們能做哪些準備?“出版”一詞在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是“為了被人接受或使用而廣泛傳播或分配”,也就是“大眾化”,一種14世紀以來被人們從廣義上理解的綜合行為。這讓我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出版的原始意義,所以我們既要收集實物的出版物,也要對數字化的信息進行收集歸檔和保存。網絡圖書館項目無疑會對圖書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而未來會怎樣發展,現在還無法明晰,我們依然要疾呼支持圖書館,支持紙制圖書,為未來保存歷史,積累能量。
從整個閱讀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看見科技給了人類思想以更大的展現天地,同時,閱讀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相伴終生的行為。作為不同民族文化溝通的橋,無論何種閱讀媒介,本質上都給人類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的機會,通過閱讀,人類在與世界溝通,在創造歷史。正如茨威格對書的禮贊:“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世界。”
【責任編輯】張小萌
4月23日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圣喬治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婦女就會將一本書贈送給丈夫或男朋友,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一天定為世界讀書日。閱讀已經伴隨人類走過幾千年,我們每個人都在閱讀自身及周邊的世界。閱讀,幾乎如呼吸一般,已成為人類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