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課程按施工工序構建課程內容,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有益嘗試,對探索與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滿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學結合 工作過程化 情景教學 教學做合一 實踐
【中圖分類號】TU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38-02
1.課程內容體系建設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教學內容的選取緊緊把握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個人職業成長和個人在實際工作崗位中的成長規律作為參照,打破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保持職業活動的完整性,采用真實工程項目,著力體現職業崗位需要什么就學什么,學什么就教什么的職業教育教學思想。在統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時,請企業專家參與,以真實工作任務為依據,按照職業崗位(群)任職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將原來的“工程制圖與識圖”、“工程測量”、“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建筑結構”、“建筑構造”、“施工組織”、“質量事故分析”、“質量檢驗與安全管理”等學科課程按照基礎工程施工時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新構建。課程教學載體源于真實、高于真實,將真實的基礎工程施工過程轉換為教學過程,真實的任務轉換為教學任務。課程教學基于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基于行動導向的引導教學,基于職業崗位的真實再現,突出每一教學單元的應用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養成。
2.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
我們在教學的組織和安排上,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企共建的校外實訓基地,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圍繞職業崗位在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具有的能力,有機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理實一體)、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2.1 教學模式
2.1.1“工學交替”教學模式
采取校外施工現場參觀和頂崗實習與校內學習訓練交替進行的工學交替模式進行教學。課程開始第一周,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建筑工地,參觀各種基礎施工現場,了解基礎類型、施工工藝、施工機械和機具的應用、企業項目部的崗位編制、工作環境等,建立基礎工程施工的感性認知,爾后回到學校,按照基礎工程施工工序進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最后一年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由學院雙師型教師和企業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進行體驗式學習,為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里接受鍛煉創造機會,為滿足現代企業對人才質量“零距離上崗”的要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亦為企業和畢業生雙向選擇提供了“零距離”機會。
2.1.2“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主要工序實行任務驅動教學。如建筑物定位放線,以真實建筑工程施工圖為載體,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建筑物的定位放線任務。學生分班組,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自主進行訓練,教師跟蹤指導,按施工驗收規范進行驗收,以學生完成任務的成果和提交的實訓報告進行考核。這種用任務來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職業能力都得以明顯提高。
2.2教學方法
2.2.1 “教、學、做”合一教學法
以完成一個兩開間的磚混結構房屋基礎(條形基礎)和一個兩開間的框架結構房屋基礎(柱下獨立基礎)項目為教學載體,在情景教學實訓基地,采取理實一體、“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施教。教學組織按以下步驟進行:教師布置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班組定崗位進行資料的收集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自主進行專項施工方案的編制(材料、機具、勞動力計劃、施工方案、安全設備等)→在教師的建議指導下對施工方案進行修訂形成實施性計劃→在情景實訓場地進行方案的實施(教師示范并巡回指導)→按施工驗收規范進行學生成果的質量驗評→師生研討分析→學生撰寫項目報告→教師評價問題反饋→學生成績評價。通過“教、學、做” 合一教學,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培養和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工作能力,開發了學生的原創動力。
2.2.2 “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一是盡量使教學環境和氛圍與真實的建筑施工現場一致(如安全網布置、五牌兩圖懸掛、崗位職責上墻、項目經理部模擬等),使學生在學校就感受到企業的真實情景,體驗到職業崗位的氛圍,更好地學以致用。二是進行“角色扮演”,將傳統的“老師”、“學生”的角色轉換為企業“項目經理”和“員工”,學生按企業項目部分班組,定崗位(如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操作人員等),并實行崗位責任制,學生填寫模擬項目施工崗位和驗收標準的《建筑工程崗位記錄》,并將學生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質納入考核。通過角色轉換,學生能很快進入“情景”而適應自己的角色,通過輪流換崗,學生的團隊精神、獨立工作能力、新鮮感、執行力都得到培養。
“教、學、做”合一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的配套使用是本課程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任務,也可采用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和現場教學法等方法組織實施教學。
3.課程實施的條件保障
3.1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標準和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在統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的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共同研討制定了以真實工作任務為依據,以職業崗位(群)任職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目標,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同時構建了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為重點,導入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和國家職業資格崗位考試標準,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學生、企業技術人員)、評價方式多樣化(自評、互評、師評、業評)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使對學生的評價與職業素質養成、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標準和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從而實現技能訓練與實際工程的“零距離”結合。
3.2建設一支較高職業素養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
教師的實踐能力是保證工學結合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學院實行“校企互動、人才互用”制度,即通過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頂崗實踐(至少一年),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聘請企業專家、技術能手為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確保擁有一支較高職業素養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保證了教學質量。
3.3穩定的、設備設施齊備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穩定、完善的實訓基地為工學結合提供物質保障,為此我們建立了設備設施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和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內有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建筑技術實訓基地一個,包括六個實訓中心:建筑基本技能操作實訓中心、建筑設備安裝實訓中心、建筑裝飾實訓中心、工程造價實訓中心、工程測量實訓中心、材料與質量檢驗實訓中心。校內實訓基地除滿足本院實訓外,還為省內數所高等院校和省內各建筑企業提供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實現了資源共享。其中“情景”教學實訓基地按職業環境(施工現場)布局,已成為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理實一體、“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場所。
3.4充足的經費保障
“高投入、高成本”是工程技術類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情景”教學消耗的材料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為此我們建立了以上級主管部門和學院投入為主,生產性實訓基地與實驗室經營收入為輔的多渠道經費投入與籌措機制,保證了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的正常運行和本課程“教學做”合一教學、“情景” 教學的順利開展。
4.結束語
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但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起步晚,與國外相比,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持系統很不完善。通過對《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課程的建設、改革與實踐,將對進一步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52-54.
[2]張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零距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3):97-98.
[3]黃志杰.簡述“工作過程”式模塊化改革的實現要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1).
[4]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