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中加入控制系統、電子信息形成的建筑就稱為智能建筑。這類建筑具有智能的神經系統,對整個建筑實時監控達到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生活為目的。對于智能建筑的技術基礎來說,智能建筑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充實的,是建筑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本文簡單的介紹了智能建筑特點及施工管理,深入分析了弱電設備安裝與強電設備安裝。
關鍵詞:建筑電器工程;弱電設備;強電設備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智能建筑也不斷的改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不斷地完善,因為智能建筑旨在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也可為用戶提供優美的外部環境,因此智能建筑也受到人們的親睞。因此,我們應不斷更新和充實新的電器工程施工知識、技術,以確保電器工程質量。
1智能建筑的特點
智能建筑是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是計算機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智能建筑是為建筑賦予一定信息功能的建筑。當前的智能建筑是當前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一系列先進技術的綜合發展結果,是建筑電氣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弱電系統完成建筑物內部和內部與外部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換。建筑弱電工程特點是系統多且復雜,技術先進,施工周期較長,作業空間大,使用設備和材料品種多。作為智能化建筑的設計者不但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智能化建筑工程是一個復雜的集成系統性工程,在設計中其存在的特點有:
1.1智能建筑是信息技術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各個先進的科學技術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化組合體。
1.2深入細致地研究用戶要求,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作為弱電系統的設計者,要經過細致的分析和設想,兼并建筑需求和客戶的一致進行系統的設計過程,結合當前實際進行統一的設計,起主要目標便是設身處地的為用戶著想。
1.3熟悉有關弱電系統的法律法規、設計規范和技術標準以及行規行標準,標準的法律法規是提高設計質量的關鍵,是規范設計的準則。只有按照規范去設計,才能保證設計工作實施的有效控制,使設計更符合規定要求,保證設計質量。
2智能建筑施工管理
2.1施工統一協調
一個施工大樓內強、弱電專業門類齊全,施工隊伍多,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各自的承包范圍內,施工隊往往只注重本工種的進度,而忽視專業交界面的施工。為了能使各施工單位協調配合,交錯施工,質量達標,施工管理方應該抓住以下幾點:
(1)分清專業施工界面
強電和弱電的施工設計圖紙界面往往分不清,如氣體滅火控制屏的220V電源線、空調機的控制柜至電源箱間的管線等雖屬于強電的范圍,但往往體現在弱電的圖紙上,這就需要建設和監理單位仔細審圖,及早提出問題,并通知設計單位進行修改,讓強電方施工有依據。
(2)耐心磨合,交錯施工
跨專業之間的施工、調試、需要仔細安排,早作分析,協調水、電等專業的配合,檢查落實施工工序等。做到各專業施工逐步適應計劃,以期達到較好的磨合,得到較高的質量保證。
(3)做好交接,保持工作連貫性
交接是承前啟后的環節,往往在交接這方面容易出紕漏,交接不清楚容易導致相互推脫責任。要求專業隊伍增加人力,集中監管,抓緊辦理交接手續;另一方面要做總包方工作,辦交接手續后對漏做的工作,只要是圖紙上有的,一定要補做,并要求雙方顧全大局,互相體諒。
2.2嚴格質量監控
電氣施工安裝中,管理人員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能力,才能做好質量的監控。
(1)提高施工質量的前提是熟圖
在電氣施工前的每一階段,都要仔細地審圖和校圖,特別是對每一份設計修改通知單,都要認真地進行管理,逐一描繪到藍圖上。只有利用這樣的修改藍圖,進行工程質量的監控,才能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
(2)熟悉規范把好質量關
在監控工作中,有事業心和責任感,嚴格質量管理。材料的質量和性能是施工質量好壞的關鍵,要始終把材料設備質量的監控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3)實現質量目標的預控
為實現優質工程,建設方、監理方、施工方管理人員必須分清工程中的重點環節,在電氣質量監控中,確定配電裝置、電力電纜、配電箱三個重點及設備配線、交接等重點協調環節,明確關鍵,制訂措施,根據規范進行超前監控,達到對工程質量的預控。其次,必須在監控好重點環節后以點帶面,促進整個系統工程質量監控。電氣工程除了設備材料的質量外,系統的功能也是重要一環。因此,在監控中一定要根據合同,嚴格管理,實現系統應具備的功能,成為分項的優質工程的要求。
3智能電器系統主要部件安裝
3.1弱電設備安裝
(1)BAS線路安裝要求
在BAS進行布線時,要注意某些線路需要專門的導線,如BAS的通信線路、溫度濕度傳感器線路、水位浮子開關線路、流量計線路等,它們一般需要屏蔽線,或者由制造商提供專門的導線。電源線與信號、控制電纜應分槽、分管敷設;DDC、計算機、網絡控制器、網關等電子設備的工作接地應連在其他弱電工程共用的單獨的接地干線上。智能建筑中安裝有大量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分屬于不同的系統,由于這些設備工作頻率、抗干擾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對接地的要求也不同。在安裝中,按下述方法進行接地:
a.電子設備的信號接地、邏輯接地、功率接地、屏蔽接地和保護接地,一般合用一個接地極,其接地電阻不大于4Ω;當電子設備的接地與工頻交流接地、防雷接地合用一個接地極時,其接地電阻不大于1Ω。屏蔽接地如單獨設置,則接地電阻一般為300Ω。
b.對抗干擾能力差的設備,其接地應與防雷接地分開,兩者相互距離宜在20m以內,對抗干擾能力較強的電子設備,兩者的距離可酌情減少,但不宜低于5m;
c.當電子設備接地和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裝置時,兩者避免雷擊時遭受反擊和保證設備安全,應采用埋地鎧裝電纜;
d.電纜屏蔽層必須接地,為避免產生干擾電流,對信號電纜和1MHz及以下低頻電纜應一點接地;對1MHz以上電纜,為保證屏蔽層為地電位,應采用多點接地。閉路電視和工業電視都必須采用一點接地。
(2)遠程處理機的安裝要求
樓宇自動控制系統與各RPU之間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線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個控制系統。一般而言,BAS系統大量監控的是空調機組,所以將RPU布置在機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調機組控制系統使用后剩余的輸入輸出接口用于連接附近的水流量計、水位信號、照明控制等。為了日后的發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0%為宜。
(3)機房UPS設置
出線接設金屬配電箱,底邊距地1.4m暗裝,若有困難亦可掛墻明裝,根據弱電機房內設備負荷容量和分布情況分設單、三相回路用微型斷路器如C45N、DZ47等線路保護開關,箱內設置輔助等電位接地母排。對于三相輸出的負荷不平衡度,最大一相和最小一相負載的基波均方根電流之差,不應超過UPS電源額定電流的25%,而且最大線電流不超過額定值。弱電機房照明負荷和空調負荷不由UPS電源供電,應由電源、管理間互投切換箱設置照明供電回路和額定功率,總和小于2kW的風機盤管或分體空調機配電回路供電。在機房出入口附近墻面方便位置暗裝照明開關箱或開關面板,空調插座設置在機房活動吊頂內墻面上或距地1.8m的墻面上,另根據2009年建設部頒布的《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額定功率總和大于2KW的空調負荷應由弱電機房所在樓層箱配電引出支配。
照明負荷和空調負荷線路均沿吊頂內或墻面敷設,避免在弱電機房內活動地板下穿越。另由該互投切換箱配置電源管理間內的單相檢修電源回路,在電源管理間各墻面距地0.3m設置檢修電源插座,禁止使用2KW以上大功率電感性電動工具,確需使用這類工具以及三相檢修設備,應使用施工移動式配電盤從弱電機房所在樓層附近的動力或照明配電箱接取電源。
(4)輸出設備的安裝要求
a.風閥箭頭和電動閥門的箭頭尖與風門、電動閥門的開閉和水流方向一致;
b.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
c.電動閥門的口徑與管道徑不一致時,應采取漸縮管件,但閥門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二個檔次,并應經計算確滿足設計要求;
d.電動與電磁調節閥一般安裝在回水管上。
3.2強電系統
(1)配電箱安裝要求
配電箱是接受電能和分配電能的表量也是電力負荷的現場直接控制器。要使工程中的動力、照明以及弱電負荷能正常工作,配電箱的工作性能至關重要。建設方、監理方應對現場的配電箱按設計逐一核對,糾正開關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數不夠的錯誤。電氣設備的上下級容量配合是相當嚴格的,若不符合技術要求,勢必造成系統運行不合理、供電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隱患。
(2)配電裝置安裝要求
配電裝置是電氣工程的核心,對配電裝置從設備進貨到安裝調試,要嚴格按圖施工和規范驗收。大樓內變壓器、高壓開關柜、低壓開關柜等設備都比較先進,但也容易出現一些技術性問題。在實際工程中,常常會發現低壓開關柜內回路開關的動作整定電流與設計不符、供貸的開關大小滿足不了要求等現象。因為整定電流是保護下級設備和電纜的動作值,整定電流小了,開關容易跳閘、停電;整定電流大了,系統出現過載和非金屬性短路時開關不跳閘,造成人員和設備的安全事故,施工中來不得半點馬虎。在監控過程中應仔細檢查,核對圖紙,消除事故隱患。
(3)電纜安裝要求
電纜是輸送電能的載體,若質量不高,就會造成火災等事故的頻繁發生。工程中使用的電纜絕大多數是沿豎井、橋架和溝道鋪設,電纜集中、數量多,規格從4mm2~185mm2的三芯至五芯電力電纜不等,如不分明別類,嚴格審查,就會出現施工混亂、以次充好,造成運行中電纜過熱發生危險的現象。
4結語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又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作,加強電器工程施工的原材料、設備進入施工現場的檢測、驗收十分必要。嚴格執行設計和施工工藝規范要求施工,在階段和整體工程完工時,要進行逐項的全面檢查、檢測,都達到質量標準要求完全合格,以確保建筑電器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愛國.淺析智能建筑設計及施工水平提升[J].科技致富向導,2013(26)
[2]王宇.智能建筑概述[J].企業導報,2011(14)
[3]柴新云.智能建筑的電氣接地系統設計與分析[J].機電信息,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