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錄取結果出來的那天,我們全家都大跌眼鏡——我被調劑到檔案學專業了,對這個專業我是一頭霧水。到了學校我才發現,全班3/4的同學要么是調劑來的,要么是提前批“一不小心”錄上的。對于到底什么是檔案學,大家都說不上來,紛紛感慨這真是個冷門專業,不免對未來就業有些擔心。唯有我們班的四川姑娘燕燕,她姐姐就是學檔案的,燕燕雖然也說不清楚檔案學是什么,但是她篤定又神秘地告訴我們:“其實咱們專業特別好就業。”
轉眼四年過去了,我終于有底氣給大家做做檔案學的科普,講講學檔案學專業遇到的很多沒想到的事情。
冷門專業好就業
作為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全國只有不足2% 的高校開設檔案學,每年招收的學生人數非常有限。在我所在的吉林大學,檔案學專業屬于管理學院的信息管理系,與情報學、圖書館學并稱“圖情檔”。在其他學校,比如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檔案學屬于專門的信息管理學院。本科階段,綜合性大學提倡的通識教育也體現在檔案學的學習中。我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要和同學院的同學一起學習管理學、國際貿易概論、基礎會計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大三開始,除了學習本專業的歷史和基礎外,還要學習許多檔案學特有的課程,比如電子文件管理、現代文書實務、數據庫技術、文獻編纂、知識產權法等。
大四,當我的文科同學都在懊惱自己的專業沒有學到扎實的硬技術時,當我的工科同學在各個企業間糾結到底要不要下車間時,我們班的同學幾乎都有了明確的職業方向。檔案管理的性質決定了對這個專業的需求集中在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專業對口的工作是檔案管理工作或者文獻編研工作,檔案學的保密性質也帶來了許多“神秘”的就業機會。在大四上學期的前幾個月,一門心思找工作的同學們基本上都早早地簽了約。可以說,只要想找檔案學相關的工作,就一定能找得著,還有得挑有得選。在面臨“史上最難就業季”“史上更難就業季”的情況下,燕燕曾說過的“其實咱們專業特別好就業”真的應驗了,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埋藏了三年的彩蛋。
回頭想想大一剛入校時擔心就業問題,其實是對檔案學專業不了解造成的,其實歷年來檔案學的就業方向都相當高大上,比如說核武器研制生產單位、國家安全部、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只有想不到,沒有走不到。檔案學相關的工作專業性較強,有的同學的任務是維護原有的檔案管理體系,也有的同學肩負起了建設信息化檔案管理的重擔。我們的工作比較穩定,這讓檔案學的學生們可以安心踏實地完成本職工作。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為檔案的不可替代性,這是任何一個有長遠眼光的單位必然會涉及的領域,需要專門人才進行管理維護;另一方面,歸功于檔案學的“冷門”,企業有剛需,大學每年輸出的畢業生數目有限,供求穩定,波動較小,在就業市場上反而比熱門專業更吃香。
古代檔案庫——金匱石室
要說檔案學,就一定要先談談檔案,檔案作為檔案學的靈魂,不僅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更是人類社會的印記,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博物館更全面,比歷史書更忠實。談起對檔案的最初印象,我和大家一樣,頭腦里浮現的一種是普通的,諸如畢業時需要辦理的人事檔案,另一種就帶有些許神迷色彩,比如有些歷史感的國家檔案。
對檔案稍有了解的時候,我知道重要的檔案一般會放在專門的庫房進行保管,對庫房的環境自然要求很多,比如通常檔案庫房的溫度不應大于30℃,相對濕度不能超過65%,另外對光線、空氣質量、防火防盜等都有非常細致的要求。特別是發展到現代,檔案的載體更加多元,紙質、膠片和光盤等又有不同的溫度和濕度要求,所以我對古代檔案的保存產生了興趣。畢竟古代技術不及現在,不知道古代有沒有專門的檔案庫呢?如果有,古人建的檔案庫又是怎樣的呢?為此我特意上網搜索了一番,在一個名為中國古代檔案庫房建筑探秘的公共主頁上發現了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chéng)。
皇史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它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嘉靖15年7月,清嘉慶12年(1807年)重修。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分為宬門、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御碑亭五部分。正殿是我國大型古典無梁建筑之一,座于1.42米高的石基上,四周環以漢白玉護欄,屋頂蓋以黃琉璃瓦,吻獸相向。檐下之深柱斗拱、窗欞檁桷以及用漢文滿文書寫的皇史宬匾額,全為整石雕砌,外表油飾彩畫,似如木結構之宮殿建筑。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墻厚6米多,乃石砌拱形建筑,整個大殿不用一釘一木,是謂“石室”。殿內地面又筑有1.42米高的石臺,其上排列153個外包銅皮鎏金雕龍的樟木柜,是謂“金匱”。整個建筑與裝具設計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齊全,華貴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且冬暖夏涼,濕度相對穩定,非常適合保存檔案文獻。
其實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金匱石室”的制度。《漢書?高帝紀下》記載:“與功臣刻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所謂“金匱”,即是銅制的柜子;所謂“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為了防火,讓其保存的珍貴檔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之后歷代檔案庫,均因襲秦、漢舊制,而又各有所發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實錄、圣訓、玉碟(皇族家譜)之類的皇家檔案。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建有這類檔案庫,但多數已毀,像皇史宬這樣保存完整的幾乎都沒有了。
明清兩代在這里主要貯存列朝皇帝實錄、圣訓、玉牒等皇家檔案,另外還存放過《永樂大典》副本、《大清會典》、將軍印信等重要文獻。
1949年以前,皇史宬一直被封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檔案局接管皇史宬。國家先后撥了專款進行修繕,后交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管理,并作為歷史檔案及檔案工作對外宣傳與交流的重要場所。從1960年代起,皇史宬即被列為北京市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一個小小的疑問引發探索一段歷史,這也是學習檔案學后帶給我的樂趣。
還要學滿語!
剛上大三我們還開了一門誰也沒想到的專業課——滿語!作為曾經的偽滿國中心,吉林大學所在的長春市留存了大量重要的滿語檔案,這也是我們開設滿語課程的主要原因。
滿語分字頭字中字尾,不同的字頭字尾拼在一起就組成了文字。每節課,我們全班都像小學生一樣拿著鉛筆畫圈圈畫點點,給這個字頭加上小尾巴,給那個字頭勾上兩個圈,相互辨認對方寫的究竟是什么字,相視大笑。老師講課的重點在于辨認文字和基礎發音,滿語現在已經不是流通的語言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和千百年前的史書對話。期末的時候別的班級在畫工圖做數學的時候,我們全班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數圈圈,也是校園一景。
滿語確實是非常有趣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少的“冷知識”。比如說滿語的“格格”并不是特指皇家的公主,而是對適齡女子的一般稱呼;再比如說滿語中的“月亮”念做“BIYA”,沒錯,你讀的沒有錯,就是“吧唧(biyaji)”一下子摔倒了的“biya”。學到了一定的層次就可以進行滿語水平的等級測試,只有通過認證的滿語閱讀能力,日后才能從事相關的歷史編纂工作,總的來說還是一門有趣兼具實用的課程。
專業學習到一定階段,就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大三下,我們統一到北京進行認知實習。所謂認知實習就是要去北京的各大檔案館進行參觀和學習,在中央檔案館了解整個國家檔案機構的運行,在各城區檔案館了解地域特色和檔案工作如何結合,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書本上的知識是怎樣轉化為日常的實踐的。
可能還要學裝裱哦
受到地域和歷史的影響,不同學校的檔案學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像我們要學習滿語一樣,有的大學檔案學專業還要學習裝裱與修復課程,比如遼寧大學。檔案紙張在保存和利用過程中,發生強度下降、脆化或部分殘缺、霉變,修裱實質上就是將破損的檔案原紙與特選的裝裱新紙進行粘合加固的過程,通過中國的傳統技藝為珍貴的歷史檔案延長生命周期,抵御歲月侵蝕。
中國早在晉代就有了修裱技術,我國傳統手工修裱技術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物,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歷史上為保存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至今仍在紙質檔案文獻修復及書畫裝潢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在檔案部門,更是修復紙質檔案、搶救各種受損檔案的重要手段。所以學習裝裱對于今后從事檔案修復工作來說非常重要。
裝裱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要修補,對已經殘缺破損的檔案文件修好補齊,主要用于檔案紙張破損,但機械強度較好的文件。修補的時候要根據紙張的吸水性、薄厚等情況選擇不同稀、稠程度的漿糊。然后是托裱,在破爛文件的背面托上一層新紙。它適用于那些紙張機械強度較低 (如焦脆 、霉爛)和嚴重破損(如洞孔過多過大)的檔案文件。說起來簡單,其實托表工藝非常復雜,要求技術高、動作也要快。最后是整修,把修補和托裱好的文件再進行最后的加工處理,使其整齊美觀,便于保管和利用。
整個裝裱學下來,技術上的長進不用多說,這等細致活也磨練了心性,讓原本坐不住的同學都變得沉穩下來,也算是另一種收獲。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