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麗 薛本耀
(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海南海口 570228)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中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奮力建設良法善治的法制中國。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學生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參與者,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其法律認知度對建設法治國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地矛盾的加劇,土地違法事件頻發,據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7.52萬件,同比增長1.60%,涉及土地面積29 800.00 hm2,同比增長10.70%,以農村土地違法案件居多。2021年1月,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13起重大土地違法違規案件[1],2021年5月,公開通報處理了31起擅自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建房典型案例[2],涉及占用的耕地113.02 hm2,占用永久基本農田36.16 hm2。可見,依法治理農村土地違法問題任務艱巨,除了需要自上而下的管制外,更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
法律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3],也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的行為底線;
提高學生土地法律知識的認知度,對于從源頭遏制土地違法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其對農村土地法律知識的認知度,為培養高校學生依法治國的責任意識,提高法律素養提出建議。
本研究采用抽樣法,通過微信、QQ等線上平臺推送問卷,為了保證問卷效度與信度,在正式調查前進行了小范圍的預調查。本研究調查對象主要為不同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問卷內容主要有3個模塊:調查對象信息、農村土地基礎問題知識、農村土地熱點問題知識。農村土地基礎知識包括土地所有權歸屬、土地征收、耕地保護;
農村土地熱點問題知識包括農村“三塊地”改革的內容、“農轉非”后農戶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等。
2.1 調查對象分析
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312份,有效問卷299份,問卷有效率達95.83%。有效問卷中女生占50.57%,男生占49.43%;
研究生所占比例為25.67%,本科生所占比例為74.33%,本科生中大一學生占樣本比例11.11%、大二占比33.72%、大三占比17.62%、大四占比11.88%。
2.2 農村土地基礎問題認知度調查
農村土地基礎知識認知度分為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認知度(表1)、農村土地征收合法性認知度(表2)、耕地合法利用的認知度(表3)等,對應問題分別為農村土地所有權歸誰所有、什么情況下可以進行土地征收、是否屬于耕地合法利用行為。土地所有權歸屬是土地產權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但城鄉土地所有制不同,依據土地管理相關法律規定,農村土地除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外,其余屬農民集體所有。由表1可見,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度在不斷提高。53.78%學生選擇了“除法律規定屬國家所有外,其余屬農民集體所有”,也有8.11%學生表示不清楚,2.15%學生甚至認為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有(私有)。
表1 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的認知度
土地征收是指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將原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變為國家所有,但不得以盈利為目的進行征收。按照土地管理法等相關規定,新建希望工程小學、建設水庫、建設保障性安居住房屬于公共利益,可以采取征收方式獲取土地。由表 2可看出,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認知度越來越高。70.65%的學生選擇了新建希望工程小學,68.98%的學生選擇了建設水庫,74.73%的學生選擇了建設保障性住房,10.66%學生不清楚什么情況才可以進行土地征收。
表2 農村土地征收合法性的認知度
耕地合法利用是指耕地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用途使用,不得用于非農建設。由表3可知,除大一學生認知度偏低外,其他年級均超過70%的學生認為土地使用者不得隨意改變耕地的用途,認為不得占用耕地建房和經營農家樂等,有11.68%的學生不清楚耕地合法利用的相關法律規定。
表3 耕地合法利用的認知度
2.3 農村土地熱點問題認知度調查
農村土地熱點問題的認知度主要包括農村“三塊地”改革內容(表4)、“農轉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表5)、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表6)等3個方面,相應的問題分別為哪些屬于農村“三塊地”改革的內容、“農轉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該如何退出、 農村土地使用權什么情況下可以抵押。
農村“三塊地”改革指的是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從表4可看出,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有很大的提高;
31.61%的學生表示不清楚。
表4 農村“三塊地”改革內容的認知度
“農轉非”后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是指農民進城落戶后,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權的退出,有轉讓、退給集體等方式。按照現行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農轉非”后承包地、宅基地須在遵循合法、自愿、有償原則下退出。由表5可知,除大一學生外,其他年級以及研究生均有超出65.00%學生認為“農轉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應實行自愿有償退出,但有7.88%學生認為應強制退出、5.66%學生認為應無償退出,17.98%學生表示不清楚相關規定。
表5 “農轉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的認知度
土地使用權抵押是土地融資的重要途徑,是盤活農村土地資產價值的重要方式。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農村土地經營權改革的政策[4]規定,目前閑置住房及其宅基地、三權分置后的土地經營權以及 “四荒地”使用權以及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是可以抵押的。由表6可見,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依法分配的宅基地、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地、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等均是可以抵押的,有18.17%的學生表示不清楚。
表6 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的認知度
2.4 農村土地問題總體認知度結果分析
為了解學生對農村土地問題的總體認知度,將表1~6中涉及的6個問題及其答案進行了匯總分析,將答案完全正確的情況統計為非常了解,其余則統計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見表7。
表7 農村土地法律知識的總體認知度
就農村土地基礎問題而言,學生對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耕地的合法利用等認知度為非常了解的分別為 53.23%、49.16%、69.00%;
基礎問題平均認知度為非常了解占 57.13%、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42.87%,可見學生對農村土地基礎問題法律知識的認知度處于一般水平。就農村土地熱點問題而言,學生對于農村“三塊地”改革的內容、“農轉非”后宅基地、承包地退出、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等問題非常了解分別占29.77%、67.56%、12.71%;
熱點問題的平均認知度為非常了解占36.68%、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63.32%,可見學生對農村土地熱點問題的法律知識認知度偏低。綜上,學生對于農村土地問題的法律知識非常了解的占46.91%、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53.09%,總體認知度一般。
法律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的行為底線。目前,我國土地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但土地違法事件屢禁不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對高校學生農村土地法律知識的認知度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隨著學術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度在不斷提高,但目前高校學生對于農村土地法律知識的認知度一般,尤其對于熱點問題關注度不夠,一方面說明校園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進一步加強高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全民法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主體。高校學生尤其高校低年級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價值觀,法律意識相對薄弱,法律素養整體不高[5]。今后應重視校園法制教育,通過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組織科普講座、通識課程、案例大賽等增強學生的法律認知,并進一步拓展到校外,通過“三下鄉”、社會調研、產學研項目等途徑去宣傳、普及《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從而為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法治素養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歡農轉非承包地認知度成都市新都區老年農轉非居民參與社區體育現狀調查研究當代體育(2021年44期)2021-01-15有戶口但無承包地 無權參與收益分配今日農業(2020年16期)2020-09-25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出臺農村百事通(2018年3期)2018-03-14托幼園所教師衛生保健知識認知度的研究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8年22期)2018-01-22PICC置管患者置管認知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醫藥指南(2018年33期)2018-01-20土地確權登記實測面積不足怎么處理湖南農業(2017年9期)2017-02-24“農轉非”居民社區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商(2016年4期)2016-03-24綜合護理干預改善未婚人流術患者避孕知識認知度效果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年6期)2016-01-07北京市農轉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及其相關性調查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5年33期)2015-12-02大數據告訴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貨”華聲(2014年24期)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