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偉大的史詩,荒誕的悲劇——解讀《促織》

時間:2023-07-12 10:40:04 來源:網友投稿

⊙寧春梅(甘肅省甘谷縣第二中學)

★談及蒲松齡,相信大家對其作品《聊齋志異》相當熟悉,這是一部借狐、鬼來揭露封建社會的種種腐朽和黑暗,寄托作者對封建禮教束縛的反抗的文言小說集。課文《促織》是其中的一篇,深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具有現實性的社會意義。

說它是一篇偉大的史詩也不為過。第一,這篇經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荒誕的社會,極大地還原了當時社會的現實。一個皇帝因為自己喜歡斗促織——無聊的游戲,居然讓朝廷內外,整個國家、社會都圍著他轉,下面的百姓為了弄到一只好的促織,甚至被逼得家破人亡、傾家蕩產,而一旦一個人能夠進貢一只好的、善斗的促織,就能擁有良田百畝,“雞犬升天”,這荒誕不荒誕呢?第二,它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古代封建社會,本來生產力就已經相當低下,能夠滿足“口腹之欲”都極為難得,怎么能夠承擔另外的“苛政”呢?所以,嚴苛之下,百姓賣妻鬻子,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促織》展現了作者對下層勞苦百姓的深切同情。第三,勸誡統治者心系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一個王朝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那么這個朝代自然長久;
如果一個王朝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它的覆滅只是時間的問題,蒲松齡就是希望統治者能夠心系百姓(“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創造人人能夠安居樂業的社會。蒲松齡能夠由己及人、及社會、及國家,這是《促織》偉大的一面,然而其荒誕更成為千百年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本文就來談談它的幾個荒誕的悲劇表現。

古往今來,在父母眼里,兒子本應成龍,女兒本應成鳳,這是為人父母者內心最樸素的愿望。但是,在《促織》里面,蒲松齡卻讓主人公的兒子成蟲,為什么這樣呢?本來,主人公在駝背巫的提示下,抓到了一只“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的好促織,但因九歲兒子一時好奇貪玩而致死。后來,兒子投井自殺,被救后“氣息惙然”,隨后竟“半夜復蘇”,卻“神氣癡木”。故事的最后,我們知道,原來小孩的魂魄竟然化為促織,斗蟲、斗雞戰無不勝,簡直是促織中的“戰斗機”,帶領一家人過上官宦世家都羨慕的生活,成為“人生贏家”。這里的故事情節設計值得細細品味,蒲松齡的想象無疑是無比奇特的,他設計的這個“兒子變蟲”的故事情節,看似荒誕離奇、偏離生活軌道,但是還原了統治者因一時的癖好給底層老百姓帶來的悲劇歷史,寄托的是作者本人的“孤憤”。讓兒子成為“蟲”,這是萬萬不能想象的舉動,這也正是實實在在的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悲劇。

曾記得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吟誦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句詩歌表達了作者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在封建時代,這也是每一個窮苦百姓的樸素愿望:能夠有居所以遮風擋雨,能夠有食物以三餐飽腹,能夠安穩以安居樂業。百姓當然希望封建統治者能夠勤政愛民,為百姓營造一個和平、安穩的環境。誠然,由于封建社會的局限性,讓統治者能夠想百姓之所想無疑是一種奢望,但求溫飽、有序應該是統治者的初衷。我們先來了解《促織》的背景。《促織》的故事背景是明宣宗時期,明宣宗朱瞻基算是一個少有的賢君,在他的領導下,明朝整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秩序穩定,他統治的時代被稱為“仁宣之治”。然而,朱瞻基有一個癖好“促織之戲”,他瘋狂迷戀促織,《明朝小史》曾這樣評價這位皇帝:“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帝王朱瞻基喜歡蟋蟀,常常派人去江南找蟋蟀,所以蟋蟀的價格迅速升高,達到十多金。)本來,一個皇帝有點小愛好無可厚非,但是迷戀到讓一只微不足道的昆蟲比黃金還貴重,簡直讓人不可思議。比黃金貴重也就罷了,更可怕的是它幾乎動搖了朝廷的根基。《明朝小史》記載,當地的郡督派一位糧長出去為皇帝找好促織,如能發現好促織,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馬匹去換都行。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鹽、鐵、酒等物資是不能隨意買賣的,作為冷兵器時代作戰用的戰馬更不能隨意買賣,這些為官之人居然敢這樣做,那就是動搖了封建朝廷統治的根基,后果相當可怕。所以,朱瞻基也得到了“促織皇帝”的稱號,這是一個皇帝的悲劇,也是百姓的悲劇。

朱瞻基對促織的癡迷癖好,可以從一道敕書(誡約朝臣的文書)中看出來:“宣德九年七月敕蘇州知府況鐘:‘比者內官安兒吉祥采取促織。今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以敕他每于末進運,自要一千個。敕至,而可協同他干辦,不要誤了!故敕。’”一個皇帝因為促織而給臣子下敕,還特用三個“敕”字,朱瞻基對促織的喜愛,可見一斑。但是臣屬在執行政令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促織》提及的華陰縣,本來不產促織,但是縣令為了巴結上司,還是呈上了一只,結果上司大喜,硬要他常供,而他將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就將好的促織“囤積居奇”,差役們又借這個機會向百姓們攤派費用,最終導致“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真是悲慘至極。而成名就是其中一個里正,因為他老實本分,基本上耗盡了自己的錢財去購買促織完成差役任務,到了沒有錢去購買促織的時候,就親自去抓,但又抓不到,即使抓到又不符合要求,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促織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自殺(“轉側床頭,惟思自盡”)。后來偶然得到一只,又被兒子弄死,兒子怕被成名追究,只得投井。這樣的暴政、這樣的扭曲讓一個老實本分的人走上了絕路,一個家庭最終家破人亡。從《促織》的故事來看,成名是幸運的,但是歷史上那些像成名一樣老實巴交,處于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呢?他們既沒有錢去買促織,更沒有能力去進貢促織,最終的下場豈不是更加慘不忍睹?

《促織》塑造了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成名。“成名”這個名字的本身就具有足夠的諷刺意味。古往今來,我們說一個人成名,一般都帶有“褒義”的色彩,在古代,一個人可以是金榜題名以成名,如蘇軾,年僅21歲進士及第,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
可以是舍生取義以成名,如文天祥,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魄書寫壯麗的篇章;
可以是勤奮苦學以成名,如陸游書巢勤學,一生留下了數不清的經典……但《促織》主人公成名的“成名”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一只微不足道的促織。因為這只“善斗”的促織,他被免除了“勞役”,成為自由之民;
因為促織,縣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圓了讀書人的愿望;
因為促織,他顯達于世人,居然“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擁有豪華住舍、牛羊無數,穿綾羅綢緞,騎高大駿馬,可謂一步登天,但這種功成名就實在是一個可悲的成名史。

我們說一部作品是偉大的作品,在于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作品深刻反映社會現實。《促織》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能體現其偉大的一面。它通過離奇的故事,向我們展現出一幅皇帝昏庸無能、官吏媚上欺下、底層民不聊生的灰暗圖景。蒲松齡值得千百年來文人的敬佩,因為他敢于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專制暴政的黑暗腐朽,甚至上至天子,下至撫軍縣令,乃至小吏,這一份訴諸筆端的勇敢值得世人敬仰。另外,關于本文的悲劇,不同的視角當有不同的悲劇點,本文認為的悲劇則在于其既給了人希望(成名的顯達),又給了人絕望(成名的被打、兒子的意外),絕望與希望相互交叉,值得人深深同情。文

猜你喜歡癖好統治者蒲松齡癖好與人生作文周刊·七年級讀寫版(2021年20期)2021-08-10癖好與人生作文周刊·七年級版(2021年20期)2021-08-10從幾枚官印看遼統治者如何以佛教來鞏固他們的統治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20年0期)2020-08-13蒲松齡:努力換來逆襲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3期)2019-07-23論蒙元統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西部蒙古論壇(2018年3期)2018-12-13蒲松齡詩潮(2018年10期)2018-10-17集萌社中學生博覽(2017年2期)2017-03-06蒲松齡黨員干部之友(2015年12期)2015-08-14漢朝統治者的哲學觀對漢代服飾的影響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8期)2015-02-28追蹤邁錫尼文明:拉科尼亞的統治者大眾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推薦訪問:荒誕 史詩 解讀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