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鄂西“一州兩縣”中藥材產業競爭力模型構建及實證分析

時間:2023-07-14 08:55:02 來源:網友投稿

皮邦游,柏承燚,柏振忠*

(1.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2.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湖南長沙 410208)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瑰寶,已成為全球抗擊公共衛生危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于2022 年3 月31 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中藥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實驗證實了連花清瘟對新冠病毒毒株或細胞病變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建議成員國在其衛生體系及監管框架中考慮將中醫藥納入新冠肺炎臨床管理規劃,鼓勵成員國使用中國的中西醫結合模式。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在首次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指出,編纂中國中藥資源大典,制定發布全國道地藥材目錄,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提升行動和中藥智能制造提升行動,建立健全中藥質量全鏈條安全監管機制,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藥是中國最具知識產權優勢的產業之一,涵蓋中藥種植業、中藥制造業、中藥流通業和中藥知識產業四大環節,形成了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商業為樞紐,中藥知識產業為動力的產業體系。在新的歷史時期和國際背景下,中藥產業將成為我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

針對中藥產業競爭力問題,學術界主要從文化傳承、治病療效、產業發展等角度開展研究。在文化傳承方面,一些學者認為要以高度文化自信傳承中醫藥,堅持中醫藥文化先行,打破東西方文化壁壘,更好地提升中醫藥在醫療保健、衛生治理領域的參與度[1-2];
另一部分學者表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開展,需要遵循傳承與創新并重原則[3]。在治病療效方面,中醫藥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其中清肺排毒湯在救治新冠肺炎中利于遏制疫情傳播,對疫情防控和臨床救治都發揮關鍵作用[4];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5]、潰瘍性結腸炎[6]、冠心病[7]等疾病中展示了中醫藥的顯著療效。在產業發展方面,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的原材料、藥用輔料等比處于產業價值鏈高端的生物制藥、高技術藥品等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8]。有學者基于中藥材的資源優勢、栽培技術、藥材質量等,剖析了中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障礙[9-10];
有學者主張通過“互聯網+中藥”的協同融合促進中藥產業升級[11-12],也有學者對中藥產業發展與經濟落后地區產業發展之間的幫扶關系進行研究[13],還有學者就中藥產業與國際接軌、建立中醫藥產業服務體系及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等進行研究[14-16]。本文以此為基礎,通過構建中藥材產業競爭力“鉆石模型”,并以鄂西“一州兩縣”(具體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為例,開展中藥材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借鑒波特(Porter)競爭力“鉆石模型”,本文擬構建包含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市場需求、支持產業、政府政策和市場機遇6 要素的中藥產業競爭力“鉆石”結構模型(如圖1)。

圖1 中藥材產業競爭力“鉆石模型”

1.1 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中藥材產業接續發展的源動力和重要基礎,中藥材資源的種類、規模和質量直接影響中藥產業競爭力,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等。

我國藥用植物種類達到11 146 種,600 多種常用中藥材中的200 余種常用大宗藥材已經實現規模化種植,2020 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55.96 萬hm2[17]。近年來,我國中藥材與飲片質量穩步提升,中藥材與飲片合格率從2013 年的64%上升到2019 年的91%。中醫藥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世巨著包括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藥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維吾爾藥志》《彝藥志》《苗族藥物集》等民族醫藥專著。不僅如此,全國構建起了涵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及醫療機構等完整的中醫藥產學研用體系。人才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更是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和提升中藥產業競爭力的第一要素。要充分發揮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在中醫藥領域的示范引導作用。從《2020 年中醫藥事業發展統計提要報告》了解到,2020 年中醫醫院數有4 426 家,中醫類醫院在崗職工有132 萬余人,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約58 萬人,高等中醫藥院校專任教師32 567 人,畢業生人數達到21 萬余人,全國中醫藥科研機構96家,科研機構從業人員23 132人,相關科研課題4 056個。

1.2 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是決定中藥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中藥產業發展涉及中藥材種植業、中藥加工業和中藥產品銷售業等產業鏈條。

從中藥材種植看,良種選育是提高中藥材產業發展質量的基礎,我國認證了80 個中藥材種植品種,129 家企業建設了GAP 基地,從種植源頭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了中藥材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中藥加工看,中藥飲片是我國中醫藥的精華所在,也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以“安全、有效、價廉”的優勢而區別于國外的化學合成藥物。中藥飲片與中藥配方顆粒經天然藥物提煉而成,是傳統中藥配方與現代制藥技術結合的產物。中成藥發展依靠我國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快速成長,特別是“三藥三方”被證實對新冠肺炎有顯著療效后,對中成藥的發展有進一步的促進。從中藥產品銷售看,其主要以醫療機構、線下藥店、電子商務等為銷售終端。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就有中醫醫院4 426 個。總之,中藥產業發展的提速,尤其是2022 年3 月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中醫藥局等聯合發布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明確了中藥材種植生產與管理的新方向,對中藥材種植、采收、初加工、包裝等提出規范性要求,增強了我國中藥材產業的競爭力。

1.3 市場需求

龐大的市場需求成為增強中藥產業競爭力的不竭動力。中藥產業依托在醫療、康養、飲食等領域廣大的受眾人群,產業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中國中藥市場最大的需求端在醫院,其銷售規模是零售藥店的3 倍。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院績效考核的通報,截至2019年,門診中藥處方比例為60.71%,出院患者中藥飲片使用率為62.14%;
在養生領域亦是供不應求,隨著大健康產業的飛速發展,消費升級、技術創新、人口結構等多方面的變化,養生趨向于全齡養生。據《中國健康養生大數據報告》表明,18~35 歲群體占據了八成,顛覆了健康養生是中老年群體的認知,“90 后”甚至“00后”已成為推動健康養生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中藥“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符合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例如民間諺語“冬吃蘿卜夏吃姜”就蘊含了中醫藥養生道理。“藥膳”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茯苓天麻蒸鯉魚、黨參雪梨雞、當歸地黃雞肉煲等使得人們的餐桌既豐富美味又營養健康。近年來,中藥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一方面加大了中藥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加速了中藥的出口,這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1.4 支持產業

中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行業的支持,其中典型的支持產業有文化產業、醫藥物流業、健康旅游業等,已成為中藥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先,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兼具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博大智慧的體現;
其次,為保證人民群眾的用藥質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要求“推動建設一批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和產品信息可追溯的現代中藥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藥材現代化物流有質量保證、可溯源的中藥材”。同時,貫穿于醫藥產業鏈的現代醫藥物流,依托一定的運輸設備、信息技術、管理營銷系統等充分整合藥品資源,再通過對藥品配送環節的驗收、儲存、分揀、配送等過程的優化,從而減少了庫存,縮短了配送時間,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服務水平。綜合政府對建設中藥材物流基地的鼓勵政策和醫藥物流的現代化發展,醫藥物流已成為中藥產業發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另外,中藥材健康旅游業的發展符合我國人口老齡化和亞健康群體對健康的要求,它有別于傳統的觀光旅游,對于增強國民健康素質、改變健康旅游理念、促進我國健康產業發展、弘揚中醫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之一。

1.5 政策和機遇

政府政策和市場機遇是除了4 個基本要素外的兩個輔助要素。隨著我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對中藥材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也逐漸加大,從政策的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貫穿中藥材的全產業鏈。《中藥材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利好于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政策陸續發布,為中藥產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1)在生產、流通端資源優化日益加快,《中醫藥法》和新《藥典》頒布實施以后,市場監管從嚴,將不斷倒逼中藥材生產端和流通端進行升級。2)在中藥材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去庫存、降成本和優化產能的任務依然艱巨,中藥材產業發展將由重規模求速度的舊模式,轉變為重質量求效益的新方向。3)傳統經營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方向革新。隨著大健康產業時代的來臨,通過產業數字化協同,打破地區之間、產業鏈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建立數字化框架下的中醫藥標準化種植體系和產業鏈溯源體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4)產業規模化發展勢不可擋,要以中藥材產業為中心,引進、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中藥材規模化、規范化、產業化經營,推動中藥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加快發展,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組織化生產轉變。

鄂西“一州兩縣”道地產區優勢突出、中藥材資源豐富、中藥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華中藥庫”的美稱。近年來,鄂西“一州兩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正從原有的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2.1 資源稟賦優越,中藥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鄂西“一州兩縣”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稟賦,奠定了中藥材產業未來可期的發展基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中藥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道地環境。恩施州是中國富硒中藥材主產區和中藥材九大主產區之一,有藥用植物205 科881 屬2 258 種,其中包括板黨、利川雞爪黃連、紫油厚樸、五倍子、竹節參等(見表1),種類占《四川中藥志》所收載種數的67%,比《本草綱目》記載的還多396 種。常年被收購貿易中藥材種類近300 種,約占我國常用中藥材種類的50%,中藥材上市交易量達14 萬t。長陽縣和五峰縣歷來是湖北宜昌市的中藥材主產區,被列為“道地藥材”的有黃柏、天麻、獨活、皺皮木瓜、湖北貝母、五倍子等。

表1 鄂西“一州兩縣”中藥資源稟賦情況

鄂西“一州兩縣”中藥相關的歷史人文資源對其產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清末民初名醫秦子文在前人識藥治病、經驗累積的基礎上著有《秦氏玲瓏醫鑒》,全書共5 冊,約26 萬字;
清末名醫汪古珊著有《醫學萃精》,全書共16 卷,約40 萬字;
還有《恩施州名中醫醫案集》《恩施中藥志》《草藥三十六反》等都是人們總結前人醫學經驗、突出地方特色的醫藥專著。

鄂西“一州兩縣”中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現有中醫民族醫藥工作者4 000 余人;
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454 人,約占全州藥學技術人員總數的32%;
參加傳統醫學專長考試合格人員256 名。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設有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3 個本科學科,在校學生1 800 余人。恩施州衛生學校開設有中西醫結合、推拿按摩、針灸等傳統醫學專業,在校學生1 300 余人;
恩施州在湖北省率先實施“中醫藥人才春苗工程”,提升中青年中醫藥骨干人才水平。

2.2 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中藥材產業競爭力增強

恩施州全力推進12個中藥材萬畝鄉鎮、48個中藥材千畝村、14個道地藥材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其中巴東玄參基地、利川黃連基地、恩施黃連基地獲得國家GAP 基地認證;
恩施州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8種:利川黃連、恩施紫油厚樸、板橋黨參、咸豐白術、利川山藥、巴東獨活、巴東玄參、來鳳藤茶;
國家地理標志商標5 件:利川黃連、利川山藥、板橋黨參、巴東獨活、來鳳藤茶;
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1種:建始厚樸。其道地藥材類國家地理標志總數,居全國市(州)之冠。據恩施日報2020 年12 月12 日報道:國家現代農業中藥產業技術體系恩施綜合試驗站選育白術、貝母、黃連等3 個藥材品系進行了擴繁與品比試驗;
建立了白術、獨活、貝母種質資源圃;
湖北省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編碼入庫種子1 700 份;
在白術根腐病、半夏軟腐病、重樓灰霉病的防治等科研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鄂西“一州兩縣”正在發展以中藥材為原料的水針劑、丸劑、分散劑、片劑等中成藥加工,發展以中藥材有效成分為原料的生物制藥、獸藥等精深加工和中藥保健藥品、食用藥膳等特色藥品加工。華潤醫藥、中國國藥、人福醫藥、九州通、海王藥業、湖北醫藥集團等眾多知名藥企落地鄂西“一州兩縣”,對于中藥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提升中藥產業競爭力至關重要(見表2)。

表2 鄂西“一州兩縣”部分藥企及其主營業務

2.3 市場需求強勁,中藥材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中藥材產業作為湖北省高質量發展的領域之一,是助力鄂西“一州兩縣”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舉措,主要體現在農戶增收、臨床醫療、飲食康養等領域對中藥材的需求(見圖2)。

圖2 中藥材市場需求分析

中藥材成為幫助農戶增收的重要產業,僅恩施州2019 年就實現中藥材銷售收入27.5 億元;
五峰縣中藥材農業產值達3.2 億元,占當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的9.6%,中藥材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7.46 億元,占全縣GDP 的11.8%。2018 年貧困戶發展中藥材1 040 hm2,占當年貧困戶種植產業的48.3%,高于茶葉、蔬菜等其他傳統種植產業。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各種健康問題逐漸凸顯,老年群體、亞健康群體等對中藥行業的需求將持續加碼,驅動中藥行業提質擴容。近年來,隨著對中藥的逐步重視和中醫藥技術的不斷成熟,中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抑郁癥、痛風、失眠等的效果愈加顯著。同時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中藥材的身影也隨處可見,藥補不如食補,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中藥食品,在餐桌上加入了中藥菜肴,例如加入了棗、白芷、砂仁、高良姜、丁香等中藥材的嶗山可樂就深受人們喜愛。此外,湖北省的茯苓、黃芪、金銀花等140 余種中藥材及制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藥材國際準入門檻較高,不同國家的進口要求也各不相同。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 年以來,湖北省共出口中藥材貨值3.4 億元,同比增長了21.4%。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40 億人使用中藥治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有關數據,2014—2021 年中藥材和中式成藥年均出口154 760 t。中藥已經傳播到183 個國家和地區,中外政府已簽署了86個專門的中藥材合作協議。受政府合作增加準入“以醫帶藥”的影響,海外中藥材從業人員達30余萬。

2.4 支持產業向好發展,中藥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拓展

鄂西“一州兩縣”中藥產業的壯大與中藥文化的傳承、醫藥物流的建設、康養旅游的發展密不可分(見圖3)。鄂西“一州兩縣”位于華中地區,其中恩施州是巴文化的發祥地。據文獻記載,恩施州內部分中藥材品種已有幾百上千年的人工種植歷史,已形成了一大批名冠天下的優質道地藥材和出口創匯產品。民族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恩施州以土家族醫藥、苗族醫藥為主,如《土家族醫藥學概論》《醫學萃精》等便是對前人醫學知識的繼承和發揚。孫思邈講到:“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藥爾”,講究的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體現了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我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有“治未病科”就是對中藥醫治未病理論和方法的認可與發展。

圖3 中藥材支持產業統計

傳統的醫藥物流體系已越來越不適應人們對醫藥產品質量的要求,這將倒逼中藥產業尋求更加符合人們需求的現代醫藥物流體系。鄂西“一州兩縣”中藥產業得益于醫藥物流技術與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家對醫藥物流行業的政策幫扶。一方面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傳統醫藥物流逐漸淡出市場,中醫藥電商迅速發展,終端配送體系越來越完善,極大地減少了運輸時間,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商務部、藥監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中藥材倉儲管理規范》《中藥材倉庫技術規范》《中藥材氣調養護技術規范》《中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規范》《中藥材包裝技術規范》五個行業標準,在中藥材物流基地的“進、存、出”的過程中保證了中藥材質量。

中藥材健康旅游分為觀光旅游、體驗旅游和醫療旅游,鄂西“一州兩縣”有“世界硒都”“華中藥庫”之稱的恩施大峽谷,有“露天立體科技館”之稱的華中藥用植物園,以“康養恩施·硒引天下”為主題的硒產品博覽交易會,恩施養生博覽會,恩施花硒谷康養小鎮、青云崖森林康養旅游示范區、利川佛寶山森林康養等成為人們觀光旅游青睞之地;
恩施土家族“社飯”中的社蒿(香蒿)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是土家人的傳統藥膳;
中藥醫療旅游則是以療養康復和美容保健為主要內容,如“恩施州十大新派土家菜”之一的“黃金山藥”之中的團堡山藥賦予人們良好的中藥材旅游體驗。例如,利川縣佛寶山黃連花茶是降“三高”的保健茶;
寶山的莼菜面膜天然滋潤,更是美容佳品,深受女性游客的青睞。

2.5 政府政策密集,市場機遇增多

近年來,國家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有關中藥產業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整理如表3。在國家和省政府相繼推出中醫藥產業的扶持政策背景下,鄂西“一州兩縣”中藥產業接續發力,使中藥產業鏈條不斷穩固和延伸,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充分利用鄂西“一州兩縣”資源稟賦優勢、產區優勢為中藥產業創造良好的市場聲譽,密切中藥產業和支持產業之間的聯系。

表3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中藥產業相關政策法規

此外,鄂西“一州兩縣”中藥材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首先,依托不斷加深的中醫藥文化基礎,圍繞人們對中醫藥的龐大需求,以及政府政策鼓勵等多方面因素,中藥材將繼續保持較好的上層環境。其次,華中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與周邊中藥材市場的貿易將更加頻繁。最后,在生產、流通端資源優化壓力加大。在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會出現盲目種植、不規范種植等造成的農殘超標,中藥材摻偽使假、加工貯藏不當造成的質量下降仍然束縛著中藥材生產的前進步伐。中藥質量安全作為民生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市場監管從嚴將不斷倒逼中藥材生產端和流通端進行升級,這一過程將加快兩端的資源優化程度。

綜上,鄂西“一州兩縣”中藥材資源稟賦優勢明顯、自身發展后勁足、區位條件優越、支持產業較多、外部需求強盛,為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3.1 產業鏈短,整體規模偏小

中小企業仍是中藥材種植、加工、生產的主體,中藥飲片加工企業、中成藥生產企業數量不夠。中藥材主要停留在原產品的初級加工上(揀、洗、曬、切),射干、桔梗、蒼術、丹參、天麻、百合等中藥材都是原料直銷外地,產品附加值低,道地品種的市場價值潛力挖掘不夠。全州中藥材基地面積較廣,但大多是一家一戶零散的自發種植,千畝以上的大型基地較少,規模效益難以形成。

3.2 產學研結合不足

恩施州科研平臺的建設與豐富的資源不相稱,如重慶、四川等有國家級研究平臺為資源科學利用與發展服務,而恩施州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國家級研究平臺;
科研平臺建設乏力,對產業的支撐力不大,中藥材科技研究高層次人才團隊缺乏,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研發體系尚未形成。中藥科研機構少,研發投入不足,中藥新藥申報連續多年“零申報”。中藥材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創新平臺能力建設還需提升,尤其是道地中藥材質量評價、藥材良種繁育、資源評估與保護、新藥研制、民族醫藥開發等技術研發有待加強。中藥全產業質量控制能力不足,產能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

3.3 專業市場、信息服務、醫藥物流建設滯后

產業園區建設與豐富的資源不相符,園區建設不夠,入園企業小且少;
恩施州目前只有中國恩施高山藥材集散中心這1 個占地8.2 hm2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包括藥材交易市場、信息中心、電商中心、藥材加工車間、藥材倉庫等區域。但建成以后起步較晚,市場信息不順暢,在整個市場缺少話語權,效果尚未顯現,與恩施資源在全國藥材市場的影響力不相稱;
中藥產業發展自身后勁足,但是相關支持產業尤其是醫藥物流發展較為緩慢,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勢必要大力建設和完善中藥物流體系。

3.4 市場開拓和產業合作力度不夠

鄂西“一州兩縣”雖然緊鄰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的武漢、成都、重慶等高新產業園區,但沒有承接到這些產業園區的初、中端產業分工。僅靠自身力量,中藥材產業新型業態和高新產業發展很難實現突破,還需進一步加強市場開拓和產業合作。

4.1 推進中藥材產業鏈縱深發展,加快產業園區和藥材基地建設

1)充分考慮現有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結合政策精準分析,制定發展規劃,引進市場潛力大、產業鏈長、輻射范圍廣的生物醫藥產業項目。同時,加強與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聯合共建,加快標準廠房和配套設施等平臺建設,實行入園優惠政策和代辦服務措施。遵循市場需求,適地適藥和綠色發展要求,加強中藥材基地標準化、規模化建設,建成中藥生產第一車間和產業增收基地。

2)充分運用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加粗延長產業鏈建設。

3)注重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積極引導農企雙方在種、收、制、產、銷環節建立合作,在產業鏈端進行利益分享,采用“保底收入+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切實參與到中藥產業全產業鏈環節。

4.2 建設中藥專家團隊,提高技術服務有效性

選培一支中藥干部隊伍,定期針對鄉鎮中藥材種植戶,中藥產業從業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強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同時,相關部門要安排指標,每年可以招聘中藥材專業相關的公務員及事業編干部,保證鄉鎮專業人員的素質。另外,在職業學校設立中藥材專業,進行專業人才的個性化培養,促進當地就業,保證中藥人才輸入。

4.3 推進專業化市場、信息服務及物流體系建設

以“恩施生物醫藥產業園”為主,開展集中藥研發、種植、加工、制藥、裝備、人才培養等于一體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園;
在恩施州加快中藥材交易大市場建設,配套中藥材檢測、加工和現代倉儲物流設施,開展標準化加工、收儲養護、質量檢測、物流配送、質量追溯服務和大數據信息服務,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和現代醫藥物流體系。

4.4 筑牢國內市場基礎,進一步將中藥推向國際市場

充分利用湖北省的華中地理位置優勢,向周邊城市拓展中藥材業務,做好鄂西“一州兩縣”中藥材的品牌宣傳,提升道地藥材基地在全國的話語權。同時,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強對鄂西“一州兩縣”的中藥產業幫扶力度,鼓勵中藥材企業做大做強。此外,要依托中藥材治病效果與治未病理念及其承載的中國文化,大力推動中藥材及其產品走出國門、走向全球。

猜你喜歡鄂西中藥材中醫藥鄂西高速機電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國交通信息化(2022年6期)2022-08-30夏季中藥材田間管理做好這五點今日農業(2021年12期)2021-11-28中藥材促農增收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11-27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現代臨床醫學(2021年3期)2021-07-16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中國民間療法(2021年5期)2021-06-09數字化視頻監控技術在鄂西高速中的應用淺析中國交通信息化(2020年8期)2021-01-26宋四清:種植中藥材 托起致富夢今日農業(2020年13期)2020-08-24從《中醫藥法》看直銷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7年7期)2017-07-24滬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節能技術應用研究中國交通信息化(2017年11期)2017-06-06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推薦訪問:實證 中藥材 構建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