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佳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沉浸式一詞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不管是在游戲領域、VR領域,還是在自媒體、傳統媒體領域,沉浸式的概念和傳播形式都在慢慢地發生變化。當前,沉浸式的視頻、音頻是指能讓受眾看得或聽得舒服,并且有強烈的代入感,可以讓受眾在收聽或者收看時,完全投入到視頻或音頻帶來的情境或場景當中。沉浸式體驗逐步受到歡迎之后,沉浸式傳播逐漸成為各主流媒體、自媒體的主要傳播模式之一。
什么是沉浸式傳播?國內有不少學者對此開展了研究。國內學者李沁認為,沉浸式傳播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模式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媒介形態的人類大環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同時是一種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個人的過程。沉浸式傳播要呈現出來的理想傳播效果,是讓人在感官上進入了某種思想活動中,同時不受到外界的影響,擁有完全的個人思想和空間的一種“沉浸體驗”的感受[1]。杭云與蘇寶華也在《虛擬現實與沉浸式傳播的形成》一文中提到了他們所認為的沉浸式傳播的概念,他們認為沉浸性是指讓參與者或使用者感覺自身完全處于某一個被特定營造的環境中,強調身臨其境的體驗[2]。喻發勝、張玥認為,“沉浸”隨著新媒體和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被賦予了更多更新的內涵,如VR技術等,同時他們提出了沉浸式傳播有三個核心價值,主要體現以人為中心的在三個層面,分別是“感官共振”“形象還原”“在場參與”。這三者的聯系表現在沉浸式傳播是從受眾的“感官共振”與傳播所帶來的“形象還原”兩個層面,為受眾提供“在場參與”的沉浸體驗[3]。綜合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沉浸式傳播的目的是為了讓受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就傳統廣播媒體打造的“紅色”微廣播劇而言,以聲音為代表的聽覺符號是廣播的主要特征,“紅色”微廣播劇可以在聽覺上使受眾“感官共振”,微廣播劇沉浸式打造的故事情節則展現了黨史故事和人物的“形象還原”,兩者結合,營造出聽眾“在場參與”的身臨其境。因此,本文認為,喻發勝、張玥提出的“感官共振”“形象還原”“在場參與”三個層面更切合“紅色”微廣播劇《紅色守望》的沉浸式傳播特點。
《紅色守望——新聞910慶祝建黨百年特別策劃融媒體系列微廣播劇》(以下簡稱《紅色守望》)是由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策劃創作的紅色黨史系列微廣播劇,共創作12期,每期約10分鐘,以一件文物主題或一處革命舊址單獨成立,形成系列廣播劇,2021年7月1日開始線上線下播出、推廣。
《紅色守望》節目組創作團隊從廣西各大博物館、各級黨史宣傳部門、廣西革命文物名錄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如鄧小平使用過的馬鞭、俞作豫題名的華豐招牌、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書信等,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微廣播劇的形式回顧百年黨史波瀾壯闊的歷程。同時,節目組分赴廣西各地的紅色場館、革命舊址等,采訪挖掘文物背后的黨史故事,創作微廣播劇包括《紅色守望——鄧小平的馬鞭》《紅色守望——祖孫三代護軍旗》《紅色守望——鄧穎超:書信里的革命愛情》《紅色守望——華豐貨棧中的地下革命》等。
廣播劇是適應廣播媒體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常見的廣播劇形式有以網絡小說或實體書小說為原型創作的廣播劇;
專為漫畫或游戲、影視劇而制作的廣播劇;
情景劇式廣播劇等多種形式。而隨著受眾對新聞類節目的收聽需求與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廣播劇的“新聞性質”也越來越明顯,也可以說是更多的新聞作品選擇采用廣播劇的藝術形式,滿足受眾不斷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沉浸式”收聽需求。《紅色守望》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新聞背景下,采用符合新聞規律的采寫編評手段而創作出來的微廣播劇產物。
3.1 《紅色守望》為受眾帶來的感官共振——“聽覺沉浸”
喻發勝、張玥認為,沉浸式傳播所帶來的感官共振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環境互相塑造與制約的具身體驗[4]。廣播劇可以說是一種通過聲音“腦補的藝術”,“聲音”是重要的符號之一。本文認為,微廣播劇的沉浸式傳播,首先就要讓受眾獲得“聽覺沉浸”,進而實現“沉浸式體驗”,從而進一步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不同于長篇廣播劇的創作,《紅色守望》微廣播劇需要在幾分鐘內將情緒、故事表達清晰,同時,作為“紅色”黨史類作品,故事的情節必須真實客觀,不能刻意地放大或者編纂,在沒有視覺呈現的情況下,要通過聲音給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紅色守望》微廣播劇一期節目約有5~7段廣播劇片段,其中配以講述者串詞串聯。如《紅色守望——鄧穎超:書信里的革命愛情》微廣播劇就以周恩來與鄧穎超兩人的書信作為主要文物開展串聯,開頭就安排了演繹者模擬鄧穎超讀周恩來詩歌《雨后嵐山》的情節,讓聽眾一開始就代入劇情氛圍中。同時也將兩人的書信內容以廣播劇片段的形式呈現,讓聽眾進入書信世界,感受他們的革命愛情。另外,為實現“聽覺沉浸”,創作團隊在黨史故事的選擇上,也選擇了更能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片段,如“讀信”“讀詩”等通過聲音表達的劇情,這是《紅色守望——鄧穎超:書信里的革命愛情》這一期微廣播劇的亮點。此外,劇情配以音響、配樂、音效等元素,將黨史故事劇情化,在賦有“新聞”性質的串詞中,以講述、娓娓道來的形式,進一步提升了可聽性與傳播效果。
3.2 《紅色守望》為受眾帶來的形象還原——“故事沉浸”
喻發勝、張玥認為,沉浸式傳播通過回歸媒介敘事手段打破傳播場域邊界,進行影像重現和景觀再現[5]。在黨史故事中,革命戰爭場面往往是震懾人心的,作為廣播黨史節目,如何將“場面”講出來,讓聽眾聽出場面感,做到可視化廣播極為重要。《紅色守望》在新聞報道的基礎上,通過微廣播劇讓黨史場景“劇情化”,打破了黨史故事的傳統性以及課本或者影視劇給予大眾的黨史故事固有印象,進一步打破了傳播場域的邊界。
在創作時,創作團隊充分聽取黨史專家的意見,以尊重客觀歷史為基礎,把握好歷史與藝術的平衡點,根據黨史故事設計更豐滿更具體的情節,通過微廣播劇講好黨史故事,為聽眾營造影像重現的氛圍和人物的形象還原。如在《紅色守望——華豐貨棧背后的地下革命》微廣播劇創作中,主人公俞作豫因叛徒出賣被逮捕,圍繞相關黨史內容,創作團隊通過廣播劇片段,設計編排了俞作豫與國民黨之間的對話,通過演繹者演出俞作豫的不屈、國民黨人員的軟硬兼施,突顯了俞作豫“十載英名宜自慰,一腔熱血豈徒流”的革命情懷,讓聽眾通過“故事沉浸”感受俞作豫的人物形象還原。
廣播劇以音頻為主,沒有視覺的限制,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擁有更自由合理的想象空間,能更容易創造出貼合黨史故事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相比于電視劇直接的視覺呈現,微廣播劇可以讓聽眾在收聽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在聽覺沉浸的基礎上遐想出劇情帶來的場景,從而感受到進一步的“場景沉浸”體驗[6]。
3.3 《紅色守望》為受眾營造出來的“在場參與”——“場景沉浸”
“沉浸式傳播”可以與“場景化傳播”聯系起來,場景包括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在廣播劇中,通過聽覺,受眾所能沉浸的是“虛擬場景”。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廣播劇最大的好處是給聽者很大的想象余地,不見反而比看見了更有回味、更有情趣。”喻發勝、張玥認為,在“感官共振”與“形象還原”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受眾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身心俱在”“身臨其境”的“在場參與”體感[1]。
每當提及沉浸式傳播,很多研究者強調的是由VR技術所帶來的“場景沉浸”,而本文認為的“場景沉浸”,是在“聽覺沉浸”“故事沉浸”的基礎上,讓受眾在收聽微廣播劇時,擁有自我遐想的空間,仿佛“身臨其境”。在《紅色守望》多集微廣播劇中,創作者會根據劇情,有針對性地進行虛擬場景的創建,或在牢房、或在躲避追捕等,在“聽覺沉浸”和“故事沉浸”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受眾創建“虛擬場景沉浸”。沉浸式傳播可以使微廣播劇更具想象力與包容性,正如一句經典諺語“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收聽廣播劇的聽眾,心中都會有獨特的場景呈現,可以跟隨自己的喜好、遐想,配合聲音、故事進一步進入“場景沉浸”。
4.1 將黨史新聞報道與微廣播劇結合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背景下,“紅色”微廣播劇要將“沉浸式傳播”與“碎片化傳播”“可視化傳播”相結合,既要跳出傳統廣播劇的模式,也要創新新聞報道的形式。不同于連載的系列廣播劇,如何讓受眾在10分鐘的微廣播劇中就能了解黨史故事背后的深刻立意?首先,以有關文物的新聞報道作為切入點,帶入黨史事件中開展創作。其次,微廣播劇中間部分可以新聞報道的串詞進行每段廣播劇間的過渡,以此將重要時段、重要事件脈絡串聯起來。再次,通過專家點評的方式與主持人的總結講述,將黨史故事與相關人物、文物的立意、影響說清楚、講明白。在黨史新聞報道中穿插微廣播劇,以微廣播劇豐滿黨史新聞報道,引領聽眾開啟黨史新聞報道的“沉浸式體驗”,正是創作者對“紅色”微廣播劇的創作思路。
4.2 將文物講述人與微廣播劇劇情契合
微廣播劇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的過程中,文物講述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需要對文物講述人進行篩選。首先,創作團隊要盡可能地聯系到與文物相關的關聯人,充分利用其身份完善故事創作與文物背景。其次,可選擇博物館或紀念館的資深講解員,以其多年講解文物的經驗和對文物的感情、故事的熟悉,為劇情進行鋪墊和升華。再次,專家的選擇上也應以對相關文物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或研究員為主。《紅色守望——祖孫三代護軍旗》選取的重要文物是一面軍旗,講述人是保存它的村民黃合林的曾孫媳婦李清鸞。創作團隊對講述人進行挑選,旨在進一步營造沉浸式傳播的氛圍,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使其對微廣播劇劇情更加感同身受。
4.3 打造“圖文+視頻”融媒體產品,線上線下多途徑創作
為滿足受眾獲取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創作者需要對微廣播劇進行多元創作,打造“圖文+視頻”的融媒體產品。首先,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可將微廣播劇的聲音、劇情內容通過“圖片化文字化”的形式呈現,同時要以微廣播劇的劇本為基礎,將文物黨史圖片穿插在文稿當中。其次,根據新媒體文字,創作視頻產品,讓微廣播劇中的文物和講述人真實地呈現在受眾眼前,與線上微廣播劇相互互補。“線上+線下”是媒體融合的體現,也是傳統媒體進行節目多元創作的途徑之一。就“紅色”微廣播劇而言,線上微廣播劇能夠為受眾提供虛擬的沉浸式場景,融媒體產品則是從虛擬回歸現實,讓“沉浸式場景”進一步明晰和了然。線上微廣播劇與線下融媒體產品同步創作,當聽覺場景和視覺場景兩個感官發生融合時,可以使受眾調動不同感官代入真實的歷史畫面,更好地沉浸于微廣播劇當中。
基于沉浸式傳播推出的紅色黨史類微廣播劇,圍繞喻發勝、張玥提出的“感官共振”“形象還原”“在場參與”三個層面創作播出,能夠給受眾帶來全方位的沉浸式收聽體驗,同時能夠更好地傳播黨史故事和黨史文化,使其入腦入心。具體來說,“紅色”微廣播劇為受眾帶來的“聽覺沉浸”,使受眾通過聲音的藝術得到感官共振;
為受眾帶來的“故事沉浸”,使受眾通過黨史故事的劇情創作感受到人物和事件的形象還原;
為受眾帶來的“場景沉浸”,使受眾在“聽覺沉浸”和“故事沉浸”的二者共同作用下,產生了“身心俱在”“身臨其境”的“在場參與”體感。
由此可見,沉浸式傳播下“紅色”微廣播劇的創作播出是傳統媒體的一次創新,而創作者需要跳出傳統廣播劇需遵循的全劇情走向,用新聞報道的手法來強化微廣播劇的“新聞”性質,同時通過文物守護和傳承者的身份,還原革命故事,進一步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并且要根據線上微廣播劇創作出多元化的線下融媒體產品,滿足受眾的多方需求,從而使受眾更好地沉浸于微廣播劇當中。但從整體上來看,微廣播劇的創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更多的新聞工作者進一步開展探究研究,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
猜你喜歡廣播劇黨史文物文物的棲息之地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第一次學黨史小學生優秀作文(低年級)(2021年12期)2022-01-12黨史告訴我們什么?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黨史上的今天海峽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廣播劇還有前途嗎?當代陜西(2020年13期)2020-08-24文物的逝去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文物超有料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5期)2019-09-10淺析微廣播劇有效傳播的三大特質傳媒評論(2019年2期)2019-05-202018中國廣播劇年會在遼寧丹東召開中國廣播(2018年10期)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