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項目研究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3-07-15 16:15:03 來源:網友投稿

吳曼涼

項目研究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將多元化的實踐內容貫穿學習的全過程,能充分滿足小學生對實踐學習的需求,激發其主觀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立足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實際教學要求,科學地分析問題的成因,利用開放性的活動主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熱情,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項目研究法

項目研究法是通過教師給定題目,由學生自主完成一系列的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理論理解、實踐操作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積極性的一種教學方法。項目研究法的實施需要遵循以生為本原則,開展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實踐活動,致力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和創新精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項目的能力,又可以促進其團隊協作意識的提升,保障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不發生偏移。項目研究法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隨機應變能力要求較高,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要控制課堂討論秩序與實踐操作進程,科學地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分析、解決問題,靈活處理課堂中的突發狀況,確保學生能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基于項目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打破學科知識之間的藩籬,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積累豐富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為后續的重難點知識內容掌握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運用項目研究法進行教學,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更好地引導學生著眼于實際分析、解決問題,不斷啟發其智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成為綜合素質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問題

(一)實踐缺乏特色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小學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變化,而且有助于構建全程育人格局,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在具體的實踐設計環節,一些教師忽視了主題創新,直接利用資源包中的模塊主題,以至于實踐活動主題缺乏特色,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因此很難提高教學效果。

(二)評價很難激勵學生

評價能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可以作為重要參考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但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未能全方位地點評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僅通過口頭表揚或嚴厲批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此舉很難達到激勵學生的效果,不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甚至會引起不必要的師生矛盾。

(三)教學形式相對單一

常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形式有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實踐等,積極地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可以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助于優化教學環境。然而,有些教師秉持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授課,長時間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法講解理論,利用演示法呈現關鍵的實踐結果,以至于相對單一的教學形式降低了課程的趣味性,學生不能親身經歷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四)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正歷經關鍵的思維發展時期,此時開展思維培養活動,可以促進其形成良好的認知和創新意識,從而實現思維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創新能力。但是,一些教師未能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是過度地主導課堂教學,讓學生按照固定的方式動手實踐,雖然能維護課堂秩序,但是學生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學習依賴性,久而久之,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點

(一)實踐性

顧名思義,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實踐性特點,主要體現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日常社會活動聯系密切,在教師的全面引導下,學生能歷經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通過學習思考和動手實踐,獲得來自生活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豐富自我認知,開闊學習視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來自生活的各種經驗和技能,使課程回歸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感受理論與生活的距離,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自主性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條件下進行的,學生是各類實踐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則扮演著關鍵的引導者角色,所以,相關課程呈現自主性特點。教師應認識到當前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利用各類自主性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讓學生能在課上完成不同的任務,積累學習經驗的同時,掌握學習、生活技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探究的熱情。

(三)綜合性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增加個人生活起居內容,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其集體榮譽感。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點,與素質教育理念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遙相呼應,可以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使之肩負傳承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

(四)開放性

實踐內容將決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趣味性,教師致力于創新教學形式,契合各類指導綱要中的要求,使相關課程呈現開放性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和實際學習需求進行改變,從而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不斷激發其主觀學習能動性,使之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驅使下,盡可能多地掌握技能、積累知識,不斷提高自我創新發展意識。

四、基于項目研究法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策略

(一)重構主題,契合課程標準要求

重構活動主題,可以契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要求,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使之通過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運用多方位獲得的信息解決學習問題,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把握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實際的活動主題進行創新,從而重構活動主題,按照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拓展育人途徑,提高教學效果。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節電方案”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將“方案設計”主題重構為以下三個項目,契合指導綱要中的技能培養和知識學習要求,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節能意識。項目一,節省電能。由于本課主題類型是設計制作活動,教師可以在學生動手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搜索、采訪,收集各種有關電能的資料,了解校園以及生活中常用的電器以及電能知識,了解有關浪費電能和節省電能的行為,初步建立節省電能的概念,懂得浪費電能會造成電費負擔增加,縮短電器使用壽命等知識。項目二,安全操作。在項目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了解了活動的基本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穿戴安全防護用具,按照正確的步驟用測電筆進行測量,通過簡單拆解電器的方式,了解電能的來源和輸出,使之進一步理解節約電能的意義,懂得按照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步驟使用電器,提高安全意識,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項目三,隱患排查。總結學生在項目一和項目二中的表現以及收獲,鼓勵學生將節電行為和安全操作步驟整理成不同的方案,契合本次“設計節電方案”活動主題,再按照學生的方案來排查不同的電器隱患。這樣既能鍛煉學生所掌握的技能,又可以豐富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設計節電方案的同時,提高安全意識。

(二)集思廣益,突出課程合作性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可以調動其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突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合作性質,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驅使其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教學中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道具,鼓勵學生集中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深化其對團隊和勞動的理解。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怎樣保護我們的眼睛”一課為例,本活動以考查探究為主要的活動方式。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集中思考測視力的方法,并為學生提供標準對數視力表,引導學生分析視力表中的組成信息,并分別站在一米、三米、五米的位置觀察視力表中不同大小的字,讓學生集思廣益,探索測量視力的最佳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的視力測量結果,突出課程的合作性質,讓學生積極地交流,思考如何界定“近視、遠視”,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使學生明白眼睛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初步產生保護眼睛的意識。然后,教師要提出“戴眼鏡的利與弊”論點,引導學生圍繞論點展開辯論,可以為正反雙方提出如下觀點,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正方:戴眼鏡可以避免近視加重。反方:戴眼鏡影響面部美觀。

在辯論中,教師要控制好正反雙方的陳述時間,圍繞“視力保護”進行總結,從飲食、作息等日常生活習慣角度入手,讓學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由此引出“保護眼睛”的主題內容。最后,要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辯論活動中的陳述,合作討論保護眼睛的科學方法,并制訂完善的飲食、作息計劃,使其在實踐中懂得多吃蔬菜、水果,每天保持至少八小時的睡眠,養成做眼保健操的好習慣,從而保護自己的眼睛。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可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從而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要在關鍵教學環節創設學生的生活情境,從而立足實踐的原因、問題、目的開展教學,將學生引入生動、新穎的實踐情境中,指導其按照正確步驟完成活動,由此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和專注品質,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后的學習、創新和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垃圾的處理”一課為例,首先,要創設生活情境,展示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綠色、藍色、紅色、灰色垃圾桶,分別講解各種標識代表的意義,讓學生明白各色垃圾桶分類明確,能裝下廚余、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然后,教師要根據考查探究活動主題,為學生設計如下探究項目,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

項目一,實地考察。引導學生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觀察垃圾處理的過程——收集、裝填、壓縮、后處理,讓學生明白垃圾經過多環節處理,可以被重復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項目二,動手分類。鼓勵學生穿戴防護用具,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校園衛生清潔活動中,辨別垃圾種類的同時,將不同的垃圾進行科學分類。同時要鼓勵學生分組完成垃圾分類項目。這樣既能減小勞動風險,又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最后,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立足學生的項目研究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1:垃圾不分類會有什么后果?

問題2:你在實踐活動中收獲了什么?

學生回答:“垃圾不分類會增加處理難度,帶來環境污染;通過實踐可以感受到環衛工作者的辛勞,在日后一定要做好垃圾分類,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創設問題情境,既能啟發學生進行實踐反思,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

(四)開發潛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小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無限的學習潛力,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發學生的潛能,健全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使之能在勞動中鍛煉自我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在實踐中開展開放度較高的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由此開發學生的潛能,使之在主動分析的基礎上,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實現思維發展。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我做圖書管理員”一課為例,為了開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兩個項目內容,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體會為人服務的樂趣,形成良好的奉獻精神。

項目一,考察并體驗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先讓學生在管理員的統籌和安排下,體驗接待、回訪、整理、維護、清掃等工作,使之初步了解圖書管理工作。再選擇崗位進行深入體驗,做好實踐記錄。最后,與他人分享成功的快樂,總結經驗與教訓。

項目二,從師生兩個角度入手,設計管理舊書的方案。先讓學生思考舊書管理的意義,從捐獻、存檔、翻修等角度思考方案。再通過采訪、請教等方式,了解管理人員處理舊書的技巧,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后,在交流心得的同時,提煉管理經驗,形成良好的總結反思意識。

經過兩項目實踐,學生能夠研究出科學、合理的圖書管理方案,并在體會圖書管理工作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

總而言之,基于項目研究法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使之將所學知識與既有經驗進行融合,不斷地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切實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構建學習氛圍濃厚的環境,讓學生在一系列合作、溝通、交流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合作交往、發現與解決問題等能力,從而為日后的學習實踐積累豐富的經驗,實現創新發展。

(宋行軍)

猜你喜歡課程活動教師“六小”活動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活動隨手拍”家庭科學·新健康(2022年3期)2022-05-10《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科學大眾·教師版(2022年4期)2022-04-13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理科考試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第五屆手操報系列活動優秀作品展示下一代英才(2016年12期)2017-04-21秋天在哪里快樂作文·低年級(2016年12期)2017-01-03美育教師瞭望東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自行車的發明小獼猴智力畫刊(2013年1期)2013-03-15

推薦訪問: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 項目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