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與路徑選擇

時間:2023-07-16 09:20:21 來源:網友投稿

張曉艷,龔亞萍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也要強化實踐教學、深化實踐育人,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推動大學生把理論認知轉化為價值信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把握好四個著力點,構建起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多元協同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思政課;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1-9255(2022)03-0063-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斷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教育引導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的重要職責。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教學,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也要強化實踐教學、深化實踐育人,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教育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現實教材。學好用好“社會大課堂”這部教材,引導大學生在觀察、體驗、感受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思想認知和價值信仰,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對于提升大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力、領悟力和執行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四個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學理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具體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闡述了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及實踐育人的重要價值,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育人理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踐育人理論為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提供了理論支撐

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從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總和層面著手,指出實踐是人和外部世界就物質、能力以及信息進行交換的基本方式,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命活動最為直接的存在形式,是人們情感、意志、理智等抽象活動的對象性與具象化的展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實踐為人的能力提升提供了現實基礎與必要前提,人的能力在不斷發展的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升。馬克思認為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能動性、意識性及社會歷史性。從能動性看,實踐是人類自由的、主動的去向外探求世界的活動,“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正是通過實踐,人類將主體意識轉化為客觀現實,實現了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自身的改造,創造出一個屬人的世界。從現實性看,人類之所以能夠根據頭腦中的意愿來改造對象世界,使對象世界成為滿足人類需要的為我之物,在于實踐是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從社會歷史性看,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他人和社會關系的純粹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社會歷史的發展水平是制約人類實踐活動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國共產黨實踐教育論述為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澤東一貫主張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生產實踐是獲得知識的主要路徑和媒介,教育必須同生產實踐相結合。“要講實際,不知道實際,老講書本上的道理怎么成”。[[]]鄧小平發展了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指出“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江澤民鼓勵青年人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強調實踐是知識常新和發展的源泉,也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胡錦濤鼓勵青年學生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對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要求高校強化實踐育人工作,堅持將理論教育同社會生產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會實踐緊密聯系,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努力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及路徑,加快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勉勵廣大青年“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

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二、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

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根本目的是讓大學生在生動實踐中接受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勇于實踐的精神和服務社會的意識。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培育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的新時代大學生是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

(一)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現實需要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6]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國際環境越是紛繁復雜,越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引領大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學充分利用好課堂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兩個陣地,在課堂上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同時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觀察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的歷史巨變,讓學生在深度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自覺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發展大局,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將個人發展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在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二)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7]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教學就是要培養起大學生良好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情懷。我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發展成就為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生動的現實教材。學好用好這部教材需要發揮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促進大學生在體驗和感受中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實際操作和實際運用中提高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在小組合作和團隊協同中增強人際溝通與交往的能力,積累社會經驗,提升綜合素養。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堅持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同時發揮好社會實踐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校內校外多種課堂共同教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合力,構建起實踐育人共同體,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建設科技強國。廣大青年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主力軍,提升其創新創造能力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創新意識的培養來看,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大學生沖破原有思想和觀念的束縛,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新辦法、新途徑,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從創新思維培養來看,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會有不同于學校、不同于課堂的全新體驗。在社會空間里,學生從多維角度思考問題、表達觀點,視野會更加寬闊,心態會更加開放,有利于促進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開拓。從創新能力培養來看,大學生在實踐中面對比較開放的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對象,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認識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及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需要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將知識內化為思想智慧、外化為行動能力,逐漸把理論知識輸入轉化為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形成創新創造能力。

三、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路徑分析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8]重視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性,促進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需要不斷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以政治性和思想性為引領,以課堂主題活動、校園社團活動、校外參觀調研和網絡互動實踐為著力點,構建起多向聯動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引導新時代青年在真切體驗中把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知與行有機統一起來,在親身參與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堅定信念,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

(一)在課堂主題活動中推進思政課課內實踐育人

課堂主題活動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注重以課程內容為導向的實踐體驗,能把抽象的理論知識演繹為形象的具體表達,既便于組織開展又能夠增強思政課的生動性、親和力和吸引力。在課堂主題活動中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實現有內涵的主題、多樣化的形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有機統一。

1.要堅持內容至上,提升課堂主題實踐教學的內涵。實踐主題的設計是課堂主題實踐教學的核心所在,高質量的實踐主題需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注重政治性是由思政課的本質決定的,只有把握住實踐主題的政治性,才能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重思想性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要求,把握好實踐主題的思想性就是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實踐主題,以增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踐主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2.要堅持形式多樣,增強課堂主題實踐教學的吸引力。主題活動形式的選擇是課內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恰當的實踐形式需要結合具體課程特點和學生特征組織實施,把課程的嚴謹性、思辨性與新時代大學生自主獨立、勇于表達、熱愛探索結合起來,以可感知、可觸摸、可體驗的方式,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應注重“理解、體驗、感悟”,積極開展“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分享理論感悟、暢談理想信念”等敘事式、表演式、記錄式主題活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應強調“思考、成長、踐行”,積極開展“誦讀經典原著、明辨事件真偽、見證時代變遷、奉獻偉大夢想”等演講式、辯論式、倡導式主題活動。具體表現形式上可以是傳統的講述、朗讀、演講,也可以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制作短視頻、微電影和紀錄片。

3.要堅持學生主體,突出課堂主題實踐教學的參與性。“0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包容,主體意識突出,渴望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示。課堂主題實踐活動開展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的主體思維,由“重視教師教”轉向“關注學生學”。圍繞課堂實踐主題將“文獻查閱—梳理思路—觀點凝練—情境創設—形象表達”等探究體驗環節相銜接,促進學生“身體”與“思維”的同時“在場”,實現“學生與主題—主題與實踐—實踐與認知”的有效聯動,引導學生在主題活動中加深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體驗和感受中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價值信仰、外化為自覺行動。

(二)在校園社團活動中推進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

校園社團活動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和校園實踐的主要形式,校園社團活動具有覆蓋范圍廣、輻射帶動強、參與人員多等鮮明特點,在引領校園風尚、凝聚學生共識、培育價值信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校園社團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題中應有之義。在校園社團活動中推進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強化思政方向引領,加強思政課教師對校園社團的指導。思政課教師有著扎實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深刻,對國際國內社會焦點和理論熱點理解到位、把握精準。依托校園社團活動推動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遵循,以正確的政治導向為引領,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載體,加強對大學生政治立場的引導和政治素養的培育,促進校園社團活動和思政課實踐教學相互貫通、相互促進,使兩者在育人功效上畫出最大同心圓。

2.深化職能部門聯動,完善校園社團育人保障機制。校園社團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都是通過學生自主設計、真切體驗的方式開展活動,都能促進大學生更深入了解社會、更深刻認識國情。依托校園社團活動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各職能部門加強交流、深化合作,負責思政課教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應積極與團委、學生處等學生社團主管部門對接,探索依托校園社團活動開展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在活動設計、人員安排、經費統籌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思政課實踐育人多部門有效聯動機制,打通跨部門合作育人“最后一公里”,營造組織高效、內涵豐富校園社團環境,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社團活動的耦合。

3.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增強校園社團的思政教育性。依托校園社團組織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善于挖掘社團活動的思政元素,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思政社團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一要突出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積極開展“紅色影視賞析、改革故事分享、重大事件探究”等多形式的校園四史學習活動,引導青年學生“觀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明規律”,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重大命題。二要突出經典研讀,成立“理論之光”“思想力量”“明德力行”等校園社團,在研讀經典、交流經典、感悟經典中,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提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三要突出時事融合,在“七一”建黨日、“十一” 國慶日、“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到來時,積極開展“黨史知識競賽”“致敬革命先驅”“歌頌偉大祖國”等主題社團活動,鼓勵青年學生自覺感受蘊藏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精神力量,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樹立起強國有我的堅定信念。

(三)在參觀調研中推進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

校外參觀調研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核心構成。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重要支撐和必要延伸,校外參觀調研在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和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思政課校外參觀調研實踐教學需要將拓展實踐教學資源、完善評價標準和加強交流分享結合起來,為參觀調研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1.拓展校外實踐教學資源。豐富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資源是參觀調研有序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聯系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結合高校所在地區資源,選擇確立紅色文化、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典型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定期參觀考察,推動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效銜接,促進思政課抽象理論教學與直觀實踐體驗高度融合。其次,要建立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服務平臺,把校外實踐教學資源信息和參觀調研實踐教學安排及時在平臺上發布,引導學生事先學習了解,增強校外參觀調研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最后,要積極組織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的教案設計比賽、典型案例分享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外實踐教學氛圍。

2.規范校外實踐教學流程。科學的校外實踐教學流程為校外實踐教學規范化開展提供制度遵循。制定校外實踐教學流程,一要明確校外實踐教學的目標,針對教學目標選擇相應參觀調研地點,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設計有效調研問題和訪談提綱,為校外參觀調研實踐教學做好學理上的準備工作。二要設計多樣化的校外實踐教學形式,按照不同實踐主題,選擇相應的國情社情觀察、焦點問題調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三要規劃校外實踐教學的交通安全保障,合理安排參觀調研路線和安全防范預案,確保校外實踐教學有序開展。四要交流參觀調研感受,把教師點評與學生分享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成效。

3、完善校外實踐教學考核。合理科學的考核評價是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健康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首先,要完善考核評價標準,既注重實踐結果的考察,也注重實踐過程的評價,確保評價標準的嚴謹公正與客觀公平。其次,要豐富考核評價方式,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社會評價有機結合,以是否具有價值性及創新性綜合考量校外實踐教學效果。最后,要組織多元主體參與考核評價。校外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活動開展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和相互協同,考核評價也應該由學生自我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實踐單位評價和校內外專家評價共同組成,以多元主體參與促進考核結果公平公正。

(四)在網絡互動交流中推進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

網絡線上體驗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代創新。“00”后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成長起來,網絡世界是他們的“生命共同體”和“精神棲居地”,深刻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主動適應網絡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技術變革,促進實踐方式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

1.要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提升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體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思政課由抽象灌輸向交互體驗轉變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撐。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扁平化的,難以形成立體的感受和認知,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創設情景能夠從視覺、聽覺多感官多角度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的革命性轉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同學們走進一大會址,登上嘉興南湖紅船,重回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看見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感受脫貧攻堅的人民情懷,體驗鄉村振興的歷史劇變,了解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成就,懂得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性,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感染力和生動性。

2.要拓展網絡實踐方式,優化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資源。網絡信息的即時可得和廣泛傳播為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提供了寬廣的信息資源條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QQ在大學生中的廣泛影響,推進思政課網絡實踐方式的革新。另一方面,積極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情景實驗室和主題網站建設,開設思政課移動實踐體驗、錄播實踐體驗等新型體驗方式,形成以主題網站和情景實驗室為主體,多平臺、多模式協調互動的立體化、交互式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和廣覆蓋。

3.要搭建數字化育人平臺,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針對性。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思政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人而異的線上實踐教學提供了可能。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搭建數字化育人平臺促進信息實時更新、動態跟蹤和共惠共享,以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00”后大學生的特點,有效解決以往傳統實踐教學中無差異模式化供給與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對稱問題,提升網絡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一方面,利用大數據精準聚焦學生個體特點,根據瀏覽記錄、點評留言、觀點陳述等數據信息,梳理學生的價值認知狀況,針對學生不同的思想狀況進行個性化實踐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構筑起學校、家長、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凝聚起最廣泛育人合力,推動思政課線上實踐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1.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7.

[5]***.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

[6]***.***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7]***.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N].光明日報,2018-05-03(2).

[8]***.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Value Implication and path choice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Xiaoyan, Gong Yaping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course to carry out the basic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o tea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ell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cast the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with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deepen practical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cognition into value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eep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four key points,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in-class and out-of-class, in-school, and out-of-school, on-line and off-lin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猜你喜歡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時代“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考試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商場現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科學與財富(2016年28期)2016-10-14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職院校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芻議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數據庫高級應用》教學創新方法研究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薦訪問:意蘊 育人 新時代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