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研究

時間:2023-07-16 10:05:08 來源:網(wǎng)友投稿

李為,蔣雨珈

摘要: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是判斷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荆涣鞔髮W群體的水平和質(zhì)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zhì)量。因此,為了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增強我國在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近些年,黨中央作出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一系列戰(zhàn)略決策,以期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關系著“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和“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可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更應將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視為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全過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不懈努力。面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新內(nèi)涵、新要求,加之部分大學生價值觀扭曲、教師隊伍素質(zhì)參差不齊、高校不良風氣滋生、社會非主流聲音宣揚、媒體“碎片化”負面輿論營銷誘導等各種新挑戰(zhàn),高等學校尤其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應緊緊把握“四新”,剖析時勢,探究如何更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思政工作效能評價作為判斷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重要參考手段,可見其對于新時代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價值。由此,筆者圍繞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載體以及教育環(huán)境五個維度闡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探討以思想政治工作內(nèi)容、對象、方式方法以及評價主體四個層面為思路構建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體系,為后期科學有效地評價高校思政工作效能,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思政工作效能;
思政工作效能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5831(2022)05-0126-12

一、研究背景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尽?**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我國歷來重視高等教育發(fā)展,根據(jù)《中國本科教育質(zhì)量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本科教育“體量”達到世界第一,質(zhì)量亦穩(wěn)步提升[1]。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 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 740所,本科院校成為高校增長最重要的生力軍[2]。據(jù)統(tǒng)計,我國2020屆應屆普通本科畢業(yè)生規(guī)模突破874萬,較2019年增加40萬人,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3],但還不是教育強國。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我國(包括港澳臺地區(qū))共有12所高校躋身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其中大陸高校僅7所,對比美國27所高校、英國16所高校的強勢地位,我國高校整體質(zhì)量尚有較大差距,這說明我國離實現(xiàn)“教育強國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為了實現(xiàn)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戰(zhàn)略性目標,國務院于2015年提出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應運而生,即“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shù)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4]。此后,黨中央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zhàn)略決策。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提到,“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發(fā)布《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要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全力推進“雙一流”高質(zhì)量建設,對標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更加突出“雙一流”建設培養(yǎng)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tǒng)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關鍵核心領域加快培養(yǎng)戰(zhàn)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chuàng)新團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力求在解決中國問題、服務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新模式[6]。可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ōu)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據(jù)著學校各項工作生命線的位置,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判斷“雙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之一便是是否具有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和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因此,作為代表高等教育體系水平與質(zhì)量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更應以身作則,發(fā)揮“領頭羊”作用,深刻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圍繞“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以及“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性問題,適時把握新形勢、新內(nèi)涵、新要求,高質(zhì)量處理好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科、教學、科研的關系,貫徹落實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重磅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名單。根據(jù)首輪“雙一流”建設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成效評價,三部委依據(jù)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十四五”期間國家戰(zhàn)略急需領域,按照“總體穩(wěn)定,優(yōu)化調(diào)整”的原則,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比選為手段,確定了新一輪建設高校及學科范圍。同時,為增強建設動力,完善約束機制,對首輪建設成效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相比同類學科在整體發(fā)展水平、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成長提升程度方面相對偏后的部分學科給予警示,相關學科應加強整改,2023年接受再評價,屆時未通過的,將調(diào)出建設范圍[7]。可見,新一輪建設緊緊圍繞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合,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優(yōu)化管理評價機制和完善穩(wěn)定支持機制為重點,時刻以高校的兩個“根本性問題”為指引,服務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此外,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zhì)是做人的工作,而教育的首要工作也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心懷“國之大者”,培養(yǎng)學生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讓學生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并踐行“四個服務”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以認為,我國“教育強國”夢想的實現(xiàn),需要一支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群體作為支撐,而只有具備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水平和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隊伍才能稱之為一流的大學。由此演繹出的問題是,判斷高校具備一流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水平的標準是什么?思政工作的效能水平何以評價?思考與研究這一問題正是筆者及其學界朋友的共同學術期待。

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及其學術進展

(一)效能評價及思政工作效能評價內(nèi)涵解析

其一,何為效能。學術界對效能的定義不盡相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作用或者事物所具有的影響力[8]。有學者認為,效能指為達到系統(tǒng)目標的程度,或系統(tǒng)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能力,是管理部門實現(xiàn)管理目標所顯示的能力和所獲得的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綜合反映[9]。效果是在給定的條件下由其動因或其他原因或多因子疊加等行為對特定事物,所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性或單一性結果;
效率是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等條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資源以滿足設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評價方式;
效益則表現(xiàn)為效果與利益。實際上,效能、效率、效果、效益是互相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效能以效率為基礎;
效益以效果為基礎。效能高并不一定表示效率高,效果好并不一定表示效益好。可見,效率、效果、效益之間既是傳導關系,又是遞進關系,一般情況下是正相關,但不一定是正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的效能限定在教育領域,因此,可將效能看成是教育過程中投入有限的資源后產(chǎn)生最大化的教育效益[10]。由此,效能評價特指教育領域內(nèi)學校對學生實施意識形態(tài)影響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具有的影響力效能評價。

其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如何評價。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確性與效果方面的有利性。從靜態(tài)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現(xiàn)為工作成效,即工作上有能力取得成功,相關思想政治工作功能都能得到應有發(fā)揮;
從動態(tài)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現(xiàn)為工作效率,特別是信息時代具有精確、實時、快捷、高效的時代特征;
從功能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主要表現(xiàn)為凝心聚力鑄魂,傳遞正能量[11]。

在此背景下,筆者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定義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為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在一定時間內(nèi)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后,所顯示出來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和所取得的工作成效,該工作成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積極的思想政治工作價值。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廣泛地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是對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工作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12]。它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和要求,從而對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滿足人和社會發(fā)展需要,以及滿足這種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和評估的活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便是判斷和檢驗高校是否將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同我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lián)系,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培養(yǎng)出一批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能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研究進展

從文獻分析結果看,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對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已經(jīng)取得一定成果。一是關于學校效能概念的研究。國外學者對“學校效能”的界定大多從學校的實際活動出發(fā),體現(xiàn)出強烈的實踐性。比如,有學者認為,應從學生成績、學校發(fā)展、學校質(zhì)量和效率、學校氛圍、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等方面闡述“學校效能”[13];
也有學者認為,“有效學校”是指學生所取得的進步比學生從其自身已有特性出發(fā)所期望的進步更大[14]。國內(nèi)學者大多從“方法論”角度探討“學校效能”,尤以孫綿濤教授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學校效能指的整合現(xiàn)有的各種資源,使教學質(zhì)量得到提高,從而符合形勢發(fā)展的各種需要,以達到實現(xiàn)一定教育目標的目的[15]。二是關于學校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對學校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一般從校內(nèi)因素和校外因素層面思考。國內(nèi)學者大多從學校自身出發(fā)分析影響效能的主要因素[16]。國外學者對于學校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以查普曼等人為代表的研究,認為學校效能質(zhì)量取決于學校內(nèi)部的影響;
二是英國學者莫蒂默的經(jīng)典研究,認為高效能一般表現(xiàn)為明確的管理制度、教師默契配合的工作態(tài)度、開拓創(chuàng)新和積極進取的意識、良好的交流和溝通等[17]。三是關于學校效能測量與評價的研究。作為學校效能運用于實踐的重要一環(huán),學校效能的測量與評價對于推進學校工作十分重要。學者們試圖運用多種專業(yè)模型和測量工具研究學校效能,區(qū)分學校效能具體影響程度。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學校效能評價必須堅持兩個理念,即增值理念和“凈影響”理念[18];
國外學者謝倫斯則認為,效能測量就是實現(xiàn)最終目的[19]。四是關于學校效能提升策略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偏向從內(nèi)外兩方面提升學校效能,如從樹立效能觀、優(yōu)化組織結構、重塑學校文化、加強師資建設、發(fā)揮領導作用、注重與外部的溝通交流等方面提升學校效能[20];
國外學者則主張主要從內(nèi)部因素來提升學校效能。

三、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訴求

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和保障。2021年3月,全國兩會授權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diào),“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養(yǎng)[21]。作為代表高等教育質(zhì)量水平的標桿,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應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新形勢新要求,守正創(chuàng)新,建設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解決思想政治工作“為何評”“誰來評”“評什么”和“怎么評”等問題,為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與反饋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22]。

明確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實質(zhì)上是為了弄清楚思想政治工作“為何評”的問題。只有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才能有的放矢地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動機”“減振器”作用,并對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發(fā)揮進行客觀評價,這反過來也為培養(yǎng)服務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因此,本文著重從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以及教育主體層面、教育客體層面、教育載體層面及教育環(huán)境層面展開,深入剖析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

(一)從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把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

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緊抓住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一是把好大學生思想的“總開關”,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是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緊貼學生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強化問題意識,務求實效,解決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教學工作“兩張皮”問題。對這些規(guī)律和規(guī)范的把握,客觀上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工作實踐中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青年大學生,主動掌握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特點,自覺運用其規(guī)律,科學地組織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以達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目的,客觀上保證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效果,而對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便是為了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的落實和發(fā)揮,可見這一實踐效果反過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加深了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

(二)從教育主體層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意義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標準和嚴要求,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斷提高主體素質(zhì),以適應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當前高校教師隊伍中的師德師風建設存在一定問題,學術不端、治學不嚴等問題頻發(fā),教師重科研、輕教書育人現(xiàn)象突出,這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德。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而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評價不僅有助于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當前的思想動態(tài),判斷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是否落到實處,而且也側面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的勞動效果,顯示出其能力與水平,這為強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zhì)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同時也為如何打造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提供了理論支撐,進而為培養(yǎng)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學校發(fā)展的青年一代奠定了師資基礎。

(三)從教育客體層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意義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滋養(yǎng),相應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要滿足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服務,滿足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客觀需要。2019年發(fā)布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23]。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種文化思想交流交融交鋒,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空前的沖擊,導致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虛無主義、激進主義盛行,甚至鼓吹讀書無用論,“佛系”心態(tài)、“躺平”思想占據(jù)一定市場,這無疑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作為代表中國教育質(zhì)量最高水平的一流大學,除了要求所培養(yǎng)人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一流的專業(yè)素養(yǎng)外,更應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在引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它一方面能幫助大學生在信息爆炸的多元價值和多種思潮激蕩并存的時代中,找準正確的成長發(fā)展方向;
另一方面能指引大學生正視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將自身的需求置身于服務社會發(fā)展中,響應國家號召,到農(nóng)村去,到邊疆區(q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可見,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必然體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與任務的價值導向,這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從教育載體層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意義

載體是聯(lián)系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和客體的紐帶與橋梁,具有承載和傳遞功能。沒有載體,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就不能成為現(xiàn)實的實踐過程[24]。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載體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而科學有效的效能評價體系能直接推動和幫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而使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具有更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具體而言,一是效能評價體系的及時反饋有助于敏感地洞悉當前高校師生的思想動態(tài),檢視師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并改進、肅清不良風氣;
二是效能評價體系反映的問題及其解決有助于凝聚隊伍合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管理水平,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
三是效能評價體系有助于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遵循規(guī)律的基礎上守正創(chuàng)新。“思政課建設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便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guī)律性認識和成功經(jīng)驗”[22]。作為航標和指揮棒的效能評價,其最重要的價值便是提供評價標準,指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方向,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內(nèi)涵式發(fā)展[25]。

(五)從教育環(huán)境層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的價值意義

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存在和發(fā)展,并形成互動[26]。積極正面的互動環(huán)境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開展,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視野,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最終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學科建設,而負面的環(huán)境則阻礙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開展。尤其是面臨當今開放的世界,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在發(fā)生著極大變化,這也從客觀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處于這樣復雜的背景下,如何甄別不良的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高校育人氛圍,培養(yǎng)出優(yōu)良校風和學風,使之成為助推一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的臂力,并使高校發(fā)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成為重點研究的問題,而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體系作為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體系構建與設想

為提高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實現(xiàn)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最終目的,本文主要從思想政治工作內(nèi)容、思想政治工作對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四個層面進行分析,以期為后期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體系提供一些思路和原則,詳見圖1。

(一)工作內(nèi)容選擇:基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正確選擇思政工作的內(nèi)容體系

正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要求思政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做好三個把關:一是把好青年大學生思想的“總開關”。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是把好青年大學生觀念上的“問題關”。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緊貼學生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把好青年大學生教育的“實效關”。強化問題意識,務求實效,解決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教學工作“兩張皮”的問題。因此,圍繞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內(nèi)容可具體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內(nèi)容

新時代辦好中國特色的一流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可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黨史國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以及中國夢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評價應緊緊圍繞是否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培養(yǎng)目標,對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國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中國夢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效果評價,從學生的思想源頭上固本培元。

(1)理想信念教育。受社會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逐漸世俗化和功利化。******曾指出,“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總開關”沒擰緊,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等,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在所難免[27]。作為未來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新時代青年面對著深刻變化的社會、豐富多樣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進行有力引導。“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廣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28]。因此,高校必須把握現(xiàn)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實際,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理想信念教育。

(2)黨史國史教育。當代大學生對我國黨史國史知識的缺乏,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對中國國情的模糊認識。“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歷史的未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銘記歷史,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jīng)驗,這不僅對幫助青年大學生認識中國國情,正確認識黨情和國情十分重要,也能助力大學生在深入學習黨史中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積極健康向上,但也不乏青年大學生個體中存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邊緣化價值傾向。只有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凝聚大學生的共同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大學生中形成巨大的價值共識和思想共鳴,才能保證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4)中國夢教育。當代大學生在某些情況下存在吃苦怕累、拈輕怕重現(xiàn)象。國內(nèi)某知名調(diào)查公司開展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yè)狀況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多數(shù)學生就業(yè)期望值較高,就業(yè)選擇傾向于高薪、穩(wěn)定、好的福利待遇,地區(qū)選擇上多傾向于東南沿海等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可見,物質(zhì)條件越來越好的部分大學生缺乏奉獻國家的意識,更多集中在個人實現(xiàn)上。所以,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的教育,引導學生正視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將中國的復興夢和個人的夢想相結合,將自身需求置身于服務社會發(fā)展中,響應國家號召,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高校組織結構層面的內(nèi)容

作為堅持黨領導的堅強陣地,高校應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的作用,以建設基層黨組織為抓手,以十大育人工程為重點,培育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使高校發(fā)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具體而言,一方面在基層黨建工作上,堅持學校黨委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時加強師生隊伍黨員工作的教育管理,使每個師生黨員都做到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29];
另一方面堅持以課程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科研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實踐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文化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網(wǎng)絡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心理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管理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服務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資助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組織育人質(zhì)量提升體系等十大育人體系為重點開展高校管理、教學和服務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評價應以此為標準,評判高校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十大育人工程建設中是否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師生隊伍建設層面的內(nèi)容

一方面,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體,當前高校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存在學術、德行和人品不端等師德師風問題,以及重科研、輕教學等問題突顯;
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對象,由于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和網(wǎng)絡不良思潮的影響,其思想不同程度受到拜金主義、崇洋媚外、“喪文化”“毒雞湯”文化的腐蝕。因此,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師者應先提升自身教育素質(zhì),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
此外,要貼近當下學生的實際思想,破除以往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工作“兩張皮”的問題,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信心,加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長學生的知識見識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可見,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評價應以師生隊伍為重點,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踐行效果進行評價。

(二)工作對象選擇: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本質(zhì)性,高度重視思政對象的接受性以及日常表現(xiàn)的變化性

不同素質(zhì)的思政對象,對思政教育的接受性和容納度不完全相同。素質(zhì)高的思政對象不一定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容納度就高,同理,素質(zhì)低的思政對象也不見得對思政的接受性和認可度就低,這其中并未形成線性關系,更多取決于思政對象本身固有的價值取向以及其本身的先進性。因此,在開展和評價思想政治工作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思政工作的效果,務必考慮這一特性,緊貼學生個體實際,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行為。一方面基于思政對象的接受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會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造成了學生不同的個性,那么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除了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必須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個性培養(yǎng)計劃,如對高接受度的學生鼓勵入團入黨,發(fā)揮朋輩榜樣的力量。對低接受度的學生開展紅色電影觀看,革命基地實地走訪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基于思政對象的日常表現(xiàn)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大學生的“三觀”尚在“拔節(jié)孕穗”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但一旦形成固化思維便難以改變。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應高度重視思政對象的日常表現(xiàn),對其行為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突出類型行為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對有違法違紀行為的青年大學生重點進行法治教育、對沉迷戀愛的學生進行正確的戀愛觀教育、對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有作弊行為的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等。

總而言之,基于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對象,思政工作應立足于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路徑,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工作,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30],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能堪當民族復興使命的人才。

(三)方式方法選擇: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的變化性,切實關注教育傳播的情感性與時代性

具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引導和培育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而思政工作者與思政對象的情感交互性恰好證明了這一點。思政對象會基于個人喜好,選擇是否接受你的思想,如認可你便悅納你的思想,討厭你便否定你所有的思想,這極大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此外,班級的集體性、整體性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影響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進而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可見,開展和評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時,需要注意培養(yǎng)和思政對象的情感聯(lián)系,同時不能單一從某方面判斷思政工作的效果,需要綜合研判。

基于以上特性,為使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落到實處,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必然要考慮根據(jù)不同的思政對象的喜好程度以及當下時代的發(fā)展,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方面,抓住課堂教學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要求將大數(shù)據(jù)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與新媒體技術的緊密發(fā)展。因此,高校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豐富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取慕課、釘釘、QQ、微信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調(diào)研了解學生的喜好,增強自身人格魅力,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授課,真正做到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另一方面,不斷加強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凝聚志同道合的學生群體建立社團,有效利用重大節(jié)日和紀念日契機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格調(diào)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xiāng)”“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紅五月”系列活動,“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振興工程”“戲曲進校園”等文化建設活動。通過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形式,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實現(xiàn)良好育人效果。

(四)多元主體選擇: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性特征,必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而人又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也具有強烈的社會特征[31]。這一典型特征要求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時,必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一是教師層面。教師是思政工作開展的承擔者與實施者,即教育者,同時也是思政工作的學習主體和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主體,主導并制約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進行;
二是學生層面,即受教育者,學生是思政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既是思政工作的學習主體,又是思政工作的評價主體,在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評價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思政工作開展的價值最終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上,最能檢驗思政工作是否真正有效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的便是受教育者自身;
三是從管理主體層面,指思政工作的決策和主管部門的有關領導、各級單位的黨政工團的有關人員、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以及專業(yè)化、專門化的評估人員。

五、總結與展望

綜上而論,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及其教育評價學視角,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意義重塑和體系構建進行了思考。研究認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從思政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載體以及教育環(huán)境五個維度,認識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重要價值,并從思政工作的內(nèi)容、思政工作的對象、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評價的主體四個層面深入了解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體系架構,為未來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政工作效能評價體系提供研究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及其結論尚處于探索思考階段,必然存在許多不足。由于總體偏理論研究,對思政工作效能評價的量化實踐性研究薄弱,對“思政工作效能評價體系”的思考尚不完善,實踐中仍然需要對眾多內(nèi)容進行深化研究,諸如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評價探索、基于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評價探索、基于質(zhì)化評價的評價探索等可能是未來的重要學術方向。可以認為,未來思政工作效能評價應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運用大數(shù)據(jù)、新媒體等新時代的技術手段,采用多種專業(yè)模型和測量工具等實踐性方法,科學合理地構建完整的思政工作效能評價體系,以期實現(xiàn)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背景下一流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效果,進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人才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zhì)量報告公布[EB/OL].(2021-03-21)[2021-04-12].http://www.ysusp.com.cn/gnxw/12310.html.

[2]教育部發(fā)布2020全國高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EB/OL].(2020-07-09)[ 2020-12-19].http://education.news.cn/2020-07/09/c_1210694062.htm.

[3]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有多少人?[EB/OL].(2020-07-21)[2020-12-19].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6324341119500507.html.

[4]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15-11-06(6).

[5]***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diào)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

[6]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22-01-29)[2022-0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7]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名單![EB/OL].(2022-02-15)[2022-02-18].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0280092&ver=3977&signature=QJHOTt7W0AKRBLU9QpfbUKaCt49aGTbXh5-D2fue6aPP0kpy-HEHZXcC2kYLcKDOQJ0OuLdcP-woxdQVlWI7eY7-5wMb7fDXz2V7mYmDeF7rtz-MwQvrtS0eWZmYOpfu&new=1.

[8]呂叔湘,丁聲樹.現(xiàn)代漢語詞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504.

[9]楊杰,方俐洛,凌文銓. 關于績效評價若干基本問題的思考[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2):40-51.

[10]查廣云.高職“效能德育”模式初探[J]. 教育與職業(yè),2006(20):85-86.

[11]王新.“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J].管理觀察, 2015(33):27-29.

[12]陳艷萍.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評價[J].文教資料,2006(14):21-23.

[13]REYNOLDS D, TEDDLIE C.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M].London:Falmer Press,2000:
7-165.

[14]MISKEL C, MCDONALD D, BLOOM S.Structural and expectancy linkages within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83,19(1):49-82.

[15]阮景婷.學校效能改革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論綱:以山東昌樂外國語學校為例[D]. 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16]湯林春.學校效能的學校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8):30-34.

[17]魏會超.以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學校效能提升的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18]霍艷青.學校效能研究概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8):3-4.

[19]楊道宇,溫恒福.西方學校效能研究40年[J].比較教育研究,2009(3):76-80.

[20]郭沛.提升學校效能的對策探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6):63-65.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1-04-12].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2,217.

[2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1).

[24]***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diào)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5]馮剛,嚴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zhì)量評價的理論思考與發(fā)展展望[J].云夢學刊,2019(4):82-88.

[26]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27]***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08)[ 2020-04-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09/c40531-25793731.html.

[28]加強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EB/OL].(2020-12-03)[2021-03-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2/03/c_1126815860.htm.

[29]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EB/OL].(2016-12-08)[2020-12-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0]思政工作怎樣接地氣入人心[EB/OL](2017-03-05)[2020-04-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01/17zt01_mtkjy/201703/t20170306_298314.html.

[31]魯杰,王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現(xiàn)實分析與發(fā)展路徑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25-31.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icien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Wei1, JIANG Yujia2

(1.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2.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P. R.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judge a country’s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groups determin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enhance China’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made a series of strategic decision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wor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lifeline of all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related to the two fundamental issues of “who, how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and “what kind of university to run and how to run a good university”. It can be seen that 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regard first-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s,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cultivate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and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new connot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various 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istortion of students’ values, the uneven quality of teachers, the breeding of unhealthy tendenc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motion of non-mainstream voices in society, the “fragmented”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marketing guidance of the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four innovation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lore how to give more effective play to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worthy of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refor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five dimensions of the regularit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tself, educational subject, educational object,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our lev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tent, objec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ubject. It lay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責任編輯彭建國)

猜你喜歡效能思政政治遷移探究 發(fā)揮效能中學生數(shù)理化·中考版(2022年8期)2022-06-14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21年6期)2021-08-13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充分激發(fā)“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今日農(nóng)業(yè)(2020年22期)2020-12-14思政課“需求側”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純”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推薦訪問:效能 中國 特色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