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兵,劉 蕊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410081)
知識遷移能力指的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當中,這也是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體現出來的一種新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舊事物和新情境的銜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識及解決能力等。中等職業學校在適應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時,不能忽視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當學生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成長為創新型人才適應當下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基礎知識普遍相對薄弱,需要加強其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這有利于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升教學質量。概括化理論說明了遷移發生的條件及過程等,對中職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基于概括化理論,研究中職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化水平、技術應用及解決問題等能力,進而有利于加強學生所學知識的系統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及工作效率。
(一)終身教育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
終身教育思想始于20世紀20年代,于20世紀60 年代在國際上流行。196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應突破時空限制,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1]。可見,終身教育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頂層設計開始不斷往前推進,而且公眾也開始把終身教育視為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對中職學生而言,其所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應用性,相關技術及設備更新快,為了職業發展的需要,更需要學生加強終身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注重學習者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職業教育屬性要求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遷移
職業教育屬性強調職業性。在職業教育中,以崗位要求和行業發展為導向,通過對工作過程和技術知識等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中等職業學校教材和重點教學內容較少涉及職業以外的知識,大多都要根據職業崗位所需知識來選擇。而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適應企業需求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僅僅掌握課堂上傳授的職業技能知識顯然是不夠的,無法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同時,很多職業領域的技術知識更新較快,因此,需要學生加強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學生在自學相關領域知識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將新知識與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拓寬知識面,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遷移能力。
此外,雖然職業性強調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現今的人才市場上就業形勢嚴峻,多數時候中職畢業生很難找到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或較為滿意的職業崗位。如果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純粹的應用型人才,很難廣泛適應就業市場上的多種需求,因為中職生常常會存在專業知識面相對狹窄及專業能力相對欠缺等現象。這就需要職業教育在注重職業性的同時,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培養出的學生具備“專”兼“轉”的能力,以更好適應人才市場的現實需求。[2]
(三)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目標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教學目標反映教學理念,決定教學方向。[3]中職教師的教學目標注重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目標是強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由教師的教,到知識的內化,再到知識的應用,離不開知識的遷移。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把所有知識全部教給學生,所以需要學生舉一反三,學會遷移,學生必須學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各種相關場合。中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以及應用的程度,有賴于其知識遷移能力。因此,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概括化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的。他做了“水下打靶”實驗:把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當作被試,并通過教師的評定把他們分為甲、乙兩個組,這兩組學生的能力是相等的。讓甲組學生事先學習光學折射原理,乙組學生則不學,其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之后讓兩組學生射擊置于水中不同深度的靶子。最初射擊位于水下1.2 英寸的靶子時,這兩個組表現出的成績基本相同,這說明了理論不能代替實地練習。但當情境改變,把靶子置于水下4英寸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起出來。無論在速度上還是準確度上,事先學習過折射原理的甲組學生都遠遠超過沒有學過折射原理的乙組學生。對此,賈德認為,正是由于甲組學生對折射原理進行概括化,并將其運用到特殊情境中去,從而對置于水下不同深度的靶子作出適當的調整,取得好成績。[4]
由此可以看出,知識的遷移依賴于對一般原則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在新、舊情境的相互關系中的作用,即學生在具備一定理論知識背景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引導或者練習等方式,當其理解實際情況之后,就能利用概括好的經驗迅速解決那些需要按實際情況做出分析和調整的新問題。該學說認為,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能夠概括出兩種活動之間的共同原理,只要學習者對其學習經驗進行了概括化,就有利于實現知識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
依據概括化理論,知識遷移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具體來說,需要創設良好的情境,且學生有較強的概括意識、心向及能力,才能促進知識更好地遷移。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
在賈德的實驗中,選擇水下打靶實驗讓學生學會運用折射原理是合理的,靶子由水下1.2 英寸變為4英寸,情境的變化也有利于提醒學生思考如何應用折射原理,促進知識的遷移。由此可見,遷移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情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遷移情境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情境應盡可能使新、舊情境間有較強的聯系,便于學生找出共同原理,也就是便于學生理解、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給學生創設的遷移情境合理,將更有利于學生快速找出不同情境間的聯系,并通過分析,揭示出它們之間本質上的共同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學生自身有較強的概括意識及心向
在水下打靶實驗中,正因為學生有較強的概括意識及心向,在靶子調整到水下4 英寸時,學生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折射原理進行概括化,使甲、乙兩組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因此,知識的遷移離不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遷移發生的基礎。正如盧梭所說:“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即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要想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就需要激發學生自主概括的意識、心向,逐漸使其養成主動、積極的個性傾向,這樣才能使遷移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發生。
(三)學生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
在該實驗中,甲組學生最后可應用折射原理提高中靶的準確率,顯然學生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得出此實驗要使用折光原理,并正確使用該原理,將知識進行遷移。遷移能否發生,與學生概括能力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學生需要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當前出現的新情境,從而發生知識的遷移。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夠把握新情境的實質,從而更順利地實現遷移,并且能夠遷移的范圍也越廣。
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而且相較于高職階段,中職所學知識不是特別復雜,可較早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并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提升其概括水平,更有利于其對知識的遷移。可從學校、教師、學生自身三方面著手促進中職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
(一)創設情境,為知識遷移提供可能
1.學校層面,加強校企合作
中職學生將來可能成為社會一線的生產、制造、管理、服務行業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長遠的職業發展,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這就需要加強校企合作,由校企共同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創設良好的情境。通過校企合作,學生有機會到企業學習及實踐,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理解[5],有利于其對原理的概括及應用。在學校的教學情境以及企業的工作環境中,很多知識都有內在聯系,學生可通過仔細體會及分析,對知識進行概括化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
2.教師創設且不斷變更應用情境
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知識而沒有特定的情境,就會由于情境之間的差異對知識的遷移產生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創設有利于促進知識遷移的情境。良好的情境要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興趣為標準。對于中職生來說,其對知識的理解水平還未達到一定的高度,更貼近其生活的應用情境更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意識,有利于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更多地創設并選擇來源于實際生活的合適情境。
有時會出現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限定在特定的情境,而不能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的現象。[6]因此,中職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注意教學的多情境性。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收集不同情境下的知識應用視頻或者運用微課、計算機模擬等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不斷變更的知識應用情境,讓其在不同情境中正確把握基本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并加以應用,加深對相關原理的理解和概括,增強保持效果,有利于學生將來把原理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二)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概括,培養其概括意識及心向
當下,很多學生把時間花在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上,希望通過視頻直接獲得信息,而不愿意自主思考。但知識的遷移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需要有自主概括的意識及心向。要增強學生自主概括的意識,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和啟發。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不同情境中存在的聯系或相同的知識點,從而逐步啟發學生概括總結出所學內容的原理,使其養成自主概括的習慣。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先行組織者策略。先行組織者指的是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給其展示有關的引導性材料。[7]這樣在教師展示完之后,可讓學生意識到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和已經學習到的知識之間存在聯系,并對其進行概括化。此外,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水平,但其難易要適當,因為依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學習動機的最佳水平與學習活動的難易程度有關。教師對學生的概括活動給予及時而恰當的反饋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引導其監控自己的概括過程,提升概括能力,從而有利于知識的遷移。
(三)精選教學材料,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在職業學校理論教學中,選擇科學的教學材料至關重要,合適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為后續知識的概括及遷移提供條件。依據自我效能感理論,當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時,會提升其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某行為的主觀判斷,從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調動其進行概括的積極性,培養概括能力。[8]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時,要在保持各個教學單元相對獨立的前提下,選擇能體現各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及銜接性的材料,并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安排,切忌造成教學材料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割裂。同時也要注意根據教材的難點、重點,結合本班學生的智力特點、知識經驗等,突出教材中概括性高、邏輯性強的主干內容[9],并將這些高度概括的概念和原理放在教學材料的中心。這樣經過一定的鋪墊和了解,讓學生逐漸學會概括,不斷提升其概括能力,以促進知識遷移。在教學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最好是從一般到個別,遵循不斷分化的認識路線[10],便于學生對高度概括的原理加深理解及遷移應用。
猜你喜歡原理創設中職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維護健康保健醫苑(2020年1期)2020-07-27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20年6期)2020-07-27創設情境 提高效率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應用多媒體技術 創新中職德育課甘肅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問題串創設的實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平均場正倒向隨機控制系統的最大值原理數學物理學報(2019年1期)2019-03-21化學反應原理全解讀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二數學)(2017年1期)2017-04-16通信原理教學改革探索高師理科學刊(2016年8期)2016-06-15淺談中職英語教育三部曲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中職高考與教學研究衛生職業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