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一天,我和兒子面對面坐著剝豆。當翠綠的豆快將白瓷盆的底鋪滿時,兒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個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將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問:“想比賽?”
“對。”兒子眼動手剝,利索地回答。
“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幾粒。”我說著,順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這樣,才能試出我的速度。”
一絲喜悅悄悄涌上心頭,我欣賞兒子這種自信和大氣。
一時,原本很隨意的家務勞動有了節奏,只見手起豆落,母子都斂聲息語。
“讓兒子贏吧,以后他會對自己多一些自信。”這樣想著,我的手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
“在外面競爭靠的是實力,誰會讓你?要讓他知道,失敗、成功皆是常事。”剝豆的速度又快了起來。
兒子手不停歇,目光卻時不時地落在兩個容器里。見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憐愛,剝豆的動作不覺又緩了下來。
“不要給孩子虛假的勝利。”想到這些,我的節奏又緊了許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剝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難以比較,但憑常識,我知道兒子輸定了。
我正想淡化結果,他卻極認真地拿來一個碗,先將他的豆倒進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樣的碗來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來了,像一個隆起的土丘。
“你贏了。”他朝我笑笑,很輕松,全然沒有剝豆時的認真和執著。
“是平局,我本來有底子。”我糾正他。
“我少,是我輸了。”沒有賭氣,沒有沮喪,兒子的臉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這樣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覺得自己瞻前顧后,實在是小心得過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
失望、失誤、失敗,傷痛、傷感、傷痕,自有他的價值,不必人為地營造一片虛假的生存空間,因為生活是實在的,生命也要經過磨難才真實。
品讀
文章主要講了兒子與母親比賽剝豆,最后母親從這場剝豆比賽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從結果上看,母親贏了,兒子輸了,但兒子的自信、認真、執著,面對失敗的坦然,讓母親無比欣慰。對一個母親來說,有什么比自己的兒子出色更讓她感到驕傲呢?從剝豆這件事中,母親不但看到了一個懂事、樂觀、堅強的兒子,也收獲了教育孩子的哲理。這次比賽沒有失敗者,只有“雙贏”。
作者在敘述這件小事時,不僅運用了大量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寫出了兒子剝豆時的表現,還運用大量的心理描寫,以“我”的心理變化為主線,寫出了內心的想法,突出了“我”瞻前顧后的矛盾心理。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作者透過剝豆這件小事,明白了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母愛。
猜你喜歡小事容器節奏容器倒置后壓力壓強如何變中學生數理化·八年級物理人教版(2022年4期)2022-04-26吃飯有個最佳節奏今日農業(2021年6期)2021-06-09節奏學習也可以變得很有趣三悅文摘·教育學刊(2021年52期)2021-04-27難以置信的事情讀者·校園版(2019年24期)2019-12-10關于快樂這件小事讀友·少年文學(清雅版)(2019年6期)2019-10-15每一件小事都又煩又重要時代郵刊(2019年20期)2019-07-30小事不小小學生作文(低年級適用)(2018年4期)2018-05-14YOUNG·節奏現代裝飾(2017年1期)2018-01-23難忘那件小事小學生作文(中高年級適用)(2017年4期)2017-07-10取米小朋友·聰明學堂(2015年8期)2015-11-30推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