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他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1930年,顧誦芬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國學大師,但他沒有繼承父親衣缽,卻和飛機結了緣。顧誦芬說,七七事變時我國遭遇日本飛機的轟炸,那次轟炸對他的影響很大。對飛機的第一印象雖然沉重,但他對飛機的興趣卻越來越濃,催生出航空的夢想。
顧誦芬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工作,在中國國內首創兩側進氣方案;
抓住初級教練機失速尾旋特點,通過計算機翼環量分布,從優選擇了機翼布局;
消化吸收國外機種的技術,利用中國國內條件,創立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程序和計算方法;
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關鍵問題,確保了飛機定型;
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的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
顧誦芬主持殲8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任殲8飛機型號總設計師,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
主持了主動控制驗證機的研制;
與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合作研究遠景飛機布局。
顧誦芬院士一生伴隨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座豐碑。
(選自光明網,有刪改)
顧誦芬院士在中國航空領域取得諸多杰出的成就,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使中國航空事業(尤其是國防航空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發展,更在于他所從事的研究都是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先例的條件下依靠發奮努力、自主創新完成的。今天,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正需要像顧誦芬院士這樣敢于“白手起家”,憑著一腔愛國熱情、一股鉆研精神、一種永不服輸的勁頭而奮斗不息的科技英才。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令人景仰!
從無到有自主創新;
心無旁騖潛心鉆研;
挫而彌堅奮發進取;
奮斗追夢創新不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