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翠芹
在歷年中高考語文試卷或模擬卷的閱讀題中,包利民的美文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作家包利民的寫作風格不避現實生活的傷逝之情,用回環(huán)、虛構之筆涌動積極向善的心底活泉。他是黑龍江人,充分發(fā)揮在冷峻寒涼故事中畢現情感細膩之能事,彰顯真情又悲天憫物。他為世事構造完美,為卑微樹立燈塔,為深情注釋經書。因而,深度賞析包利民作品的虛構之美,對中學生寫作借鑒意義很大。
下面結合包利民的具體作品內容來詳細解讀,學習他在傷逝之情的基礎上虛構故事的技巧和方法,從而進一步體會和掌握如何使人淚目的寫作規(guī)律。
物證穿越+輝煌長翼+深遠回響
(1)整理遺物時,我竟在那個裝書的盒子里,發(fā)現了一本奶奶早年的日記。日記里,所有的心事都壓成了歲月的書簽,在少女的心中反復出現的那個隱隱約約的身影,越到最后便越清晰。竟真的是爺爺,原來,爺爺在奶奶的生命中竟是如此的完美而真摯;
原來,情感的溝通并不一定非要那些紙短情長;
原來,那本《宋詞三百首》是爺爺送給奶奶唯一的禮物!
雖是一本枯萎了的書,對奶奶來說卻是注滿真情、價值連城的寶書。塵封的歲月中,有奶奶美麗的倩影、感人的記憶、苦難的生活。枯萎的書本中有她感情結晶的詞句、生活磨難洗禮的符號、生命之樹頑強生長的年輪。透過蘸滿真情的語言文字,昔日場景仿佛一幕幕展現在眼前,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生活的凝重、情感的力量……——《一本枯萎的書》
(2)在一個夜里,吳曉剛從睡夢中醒來,忽然聽見院子里傳來輕微的響動。他下床卻發(fā)現父母都不在房中,他隔窗向外望去,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看見爸爸媽媽正騎在墻頭上,用鏟子往下鏟圍墻頂上的土。那一刻,他忽然明白,這墻是真的變矮了的,而且怕他看出來,父母在夜里把整個圍墻都削矮了一圈兒。這樣一來,時間一長,圍墻比原來不知已矮了多少,只是他一直沒有覺察而已。在窗后的黑暗中,他的眼淚悄悄地淌了一臉。
那一天,當他爬上墻頭,坐在上面大喊父母時,看著父母一臉的驚喜,他激動地說:“我知道我根本不能爬上來,是你們……”父親說:“孩子,關鍵還是靠你自己,這么高的墻你都能爬上去,以后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我和你媽也就放心了!”——《變矮的圍墻增高的愛》
(3)我記得曾在一本《讀者》或《青年文摘》上讀過關于這本書的故事,于是四處翻找,終于找到了那篇題為《一本書的遭遇》的文章。文中的那本《愛的教育》真的就是我手上的這本!文末作者感嘆的那個弟弟,竟把這樣一本載滿姐姐希冀的書丟棄了。
而時光流轉,此書竟宿命般到了我的手中,我亦感嘆它的被棄置。后來,我把此書連同那篇《一本書的遭遇》的文章一同送給了我讀中學的弟弟,我在書的扉頁上加了一句話:“那個姐姐的每句話都是我想對你說的,好好珍惜此書和你心中的夢想!”——《故紙堆中尋夢》
寫法提煉
這些具有虛構之美的悲情故事,往往是最容易撼動人心的。奶奶手里謎一樣的《宋詞三百首》,在奶奶離世后逐漸揭開面紗,讓“我”淚目;
“我”買來的一本舊書《愛的教育》中,竟蘸滿姐姐對弟弟關愛的筆跡,此顆“明珠”淪落于舊書攤,被“我”再轉贈給自己的弟弟,都是第一人稱+悲中見喜的寫作路數,這些“是謎又不是謎”的虛構故事成為包利民為文的獨特印記。正是這種穿越時空還持久積極地頌揚和傳承愛的悲情之舉,因第一人稱的敘述令人感同身受,扼腕嘆息之余又深深欣慰。
殘疾少年吳曉剛為能走出家門,暗地里苦練爬墻,漸漸取得自信。是愛,使父母深夜為兒鏟墻;
是愛,讓吳曉剛騎上圍墻時感恩父母。那雙黑夜窗后發(fā)現秘密的眼睛,讓人想到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那種悲壯的永恒。吳曉剛白天練爬墻,父母深夜削墻頭,有點兒不可理喻的虛構為啥還會感人至深,就是因為穿越黑夜的“愛的隱瞞”——就像流星般熠熠生輝。
所以,同學們在寫作時先要把故事的時間概念拉長,借以實現愛情、兄妹情、父母情物證的穿越。然后,再以揭秘方式營造并展現愛的輝煌長翼,如能在歷史物證節(jié)點上產生深遠的回響就更好了。物證穿越+輝煌長翼+深遠回響,才會使人動情,此時虛構即便有些假的意味,也不會太虛。
心痛瞬間+倒敘回想+伏筆不露
(4)我清晰地聽見電話那頭的女兒說:“媽,我正忙著呢!你別嘮叨了,我都挺好的,不說了!”然后電話掛斷。我看見,朋友的妻子有著剎那的失神,然后臉上滿是悲傷之色……她想起了自己上大學的時候,那時還沒有手機,宿舍里都裝了電話。她的母親總是在晚上打電話過來噓寒問暖,她漸漸地就很煩。
……可時光流轉,當年的女孩也成了母親,在一個電話接通與掛斷的短短時間,心里卻重疊著昔日的情景。也是在這一刻,喚醒了曾經的疼痛。“只有自己當了母親,才能體會到那樣的心情,我從沒想過,當年說的那些話,會讓電話那頭的媽媽怎樣的難受!”她黯然地說。——《電話另一端的疼痛》
(5)那一天,母親彌留之際,他拉著母親的手痛哭失聲,說:“媽,我要是再丟了,還有誰來找我啊!”
小時候,他貪玩,家在農村,常常是在野外跑著玩著就忘了離村子有多遠。不知多少次,都是母親把他帶回溫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這樣瘋跑瘋玩,因為他知道,母親總會找到他……
……21歲那年,他入獄。母親只寥寥來過幾次,有時他會想,母親,是不想再來找他了,任他丟失在絕望之中。但是有一天,他在放風的時候,偶然看到高墻外的大樓的一扇窗前,映出一張熟悉的臉。雖然隔得那么遠,也看不清,他還是一下子就認出那是母親……
……轉眼到了中年,而這一刻,母親即將永遠閉上眼睛。他拉著母親的手,母親笑著,吃力地說:“孩子,你不能再走丟了,你以后要去找你的孩子,不讓他走丟,你要守在家里,讓你的孩子能回來……”——《我再丟了,誰來找我》
(6)看著畫面,聽著解說,而返回艙開始進入大氣層。忽然,哈利大叔的臉色陰沉下來,看著看著,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站起身來,快步走到操作間,毫不猶豫地斷開了電閘……
湯姆在停電的剎那,眼淚就流下來了。他跑到鎮(zhèn)外的一個高處,坐在那里,看著滿天的星辰,眼睛和心里同樣的濕潤。茫茫星海,他也不知道父親是哪一點光亮,在哪里經過。不過,他覺得此刻父親也應在看著他,看向海岸邊上的黑暗處。
這次停電,并不是約好的十分鐘,而是整整一個小時。湯姆就坐在那里,仰著頭,似乎有個星星猛然閃了一下,便又沒了蹤跡,他流出的淚又淌回了眼睛……
……湯姆一直坐到天明,他知道,父親回來了。雖然,那并不是他真正的父親,雖然,那也不是真正的回來,可是他都裝作不知道。他站起身,走回鎮(zhèn)子,臉上努力地笑著,對每一個人。是的,父親,依然是他的驕傲。——《停電一小時》
寫法提煉
無論是朋友妻子的失神與悲傷,還是中年男子拉著母親痛哭失聲,“心痛”那一刻的話語表達,最令人刻骨銘心。此間,湯姆面對繁星以及間或流星閃過的心靈寄寓,更令人肝腸欲斷。包利民的虛構之美,是極端感受和逼視過往生活所獲得的終極“心痛”。
倒敘手法,是“心痛”寫作上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主題、砥礪反思的關鍵訣竅。朋友妻子領受的那句無意而扎心的話,中年男人噙滿淚水說的“媽,我要是再丟了,還有誰來找我啊”,都以倒敘方式先聲奪人。包利民運用先聲奪人的深重“回響”,逐步展開回想,從歷史的坐標、時間的角度將悲喜劇推向更深層面。
《停電一小時》這篇小說發(fā)表以后,很多同學沒有看懂。其實,當意外的切膚之痛與伏筆的含而不露完美融合時,只能用心靈的驟然成長去解讀:湯姆本想在停電十分鐘于夜空看一看“父親”,沒想到會一語成讖,最終他在鎮(zhèn)外的一個高處“眼睛和心里同樣的濕潤”地坐到天明。
“含而不露”和“先聲奪人”都屬心痛瞬間,揭示了包利民在某一時刻面對現實和人生悲情——所虛擬構建的至善心靈的回環(huán)映照。
心痛瞬間+倒敘回想+伏筆不露,包利民巧妙地記述著生活的痛感、心聲、淚光和覺悟,無疑是值得嘉許的典范。雖虛擬但富有靈魂、百折不回卻終究向善,這或許就是包利民的文章連續(xù)十年被超過30個省市選入中考試卷、30多篇文章被設計成中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謎底所在。
猜你喜歡利民心痛物證新型捕收劑BK610和BK612在利民選煤廠的應用選煤技術(2022年1期)2022-04-19果樹大容器育苗技術的研究新農業(yè)(2020年9期)2020-10-30“演員中心制”戲劇始于北宋的新物證中華戲曲(2020年1期)2020-02-12垃圾分類:雖然“繁瑣”但利已利民華人時刊(2019年13期)2019-11-26試論物證在煙草行政處罰中的適用消費導刊(2018年10期)2018-08-20原野偵探課 第三節(jié) 關鍵物證童話王國·文學大師班(2017年4期)2017-07-07從《內經》論“病氣逆乘”導致心痛及針刺治療*陜西中醫(yī)(2016年8期)2016-04-06淺談刑事案件物證的保護法制博覽(2016年33期)2016-02-01心痛的感覺少先隊活動(2014年6期)2015-03-18鹽城利民的黃龍夢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