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民族唱法而言,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人們會更加喜歡流行音樂,這是由于流行音樂不但能夠表達情感,并且容易理解。而流行音樂也較為多元化,在演唱時具有獨特性,但是民族唱法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構成,包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流行音樂一般都會運用通俗唱法,因此在當前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之下,需要我們把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相融合,這樣才能符合當前時代人們對于音樂文化的追求,從而營造全新的演唱氛圍,推動音樂文化整體的創新與發展。
一、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概述
(一)民族唱法
我國的民族聲樂發展歷史較為久遠,現今為止已經演變出四種唱法,分別是說唱唱法、戲曲唱法、民歌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國不同民族的人們依照自身的風俗喜好,創造以及發展出來的一種歌唱藝術表現形式,而基礎就是不同民族的語言,演唱技巧也能夠呈現出不同民族的特征,傳承了我國民歌戲曲的精華內容,也對于一些西方美聲唱法當中的優勢進行了融合,從而形成了全新的演唱藝術。民族唱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在人民群眾之中形成的,包含了傳統優秀文化的歌唱形式,從出現以來就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例如:胡松華和馬玉濤等,而改革開放之后,民族唱法也開始趨于成熟,例如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和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讓民族唱法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民族唱法從出現以來,到現今為止出現了諸多的優秀歌唱家及音樂作品,例如《劉胡蘭》《滿山紅葉似彩霞》以及《紅月亮》等,這些音樂作品都受到了大眾群體的喜愛。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稱作流行唱法,是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的,也是現階段最為常見的一種歌唱藝術表現形式,由于在唱法上擁有較高的自由度,所以演唱人員數量也比較多。而通俗唱法也可以劃分為民謠唱法、低吟唱法、黑人歌曲以及歐美唱法等。[2]由于通俗唱法的表演形式較為豐富,既可以婉轉悠揚,又可以激情高昂,能夠搖滾也可以民謠,因此更加具有世界性和感染力,通過通俗唱法與其他歌唱表現形式之間的相互融合,也能夠促進音樂唱法的創新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通俗唱法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各種流行音樂,尤其是港臺音樂,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因此誕生了一個全新的音樂時代。自通俗唱法開始發展以后,產生了大量優秀的歌唱作品,例如《甜蜜蜜》等。
二、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對比分析
(一)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差異
1.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融合了傳統的戲曲民歌等多種唱腔特征,并且也運用了西方的美聲唱法,將民族語言特征以及當前社會大眾審美特征融合在一起,探究民族唱法就要考慮民族語言,傳統的民族唱法一般情況下被叫作“字是骨頭,韻是肉”,也就是說“千斤白,四兩唱”。而語言原因在民族唱法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民族唱法較為關注唱腔語調、吐字清晰程度、發聲方式、舞臺表演藝術特征等,所以想要呈現出民族唱法的特色,就需要擁有清晰的吐字,并且要注意字正腔圓。[3]民族唱法運用的是局部共鳴,產生的泛音量相對較少,并且整體音量較為清脆,擁有凝聚力,對高音關注較高。所以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一般情況下先天的嗓音條件都比較好,而情感呈現上,演唱人員不但要了解歌曲所包含著的深刻情感,并且在演唱過程當中,也要彰顯出歌曲的民族特征。
2.通俗唱法的特征
與民族唱法比較而言,通俗唱法就是在人們說話的語音基礎之上,運用了演唱技巧,使用歌聲去傳達出演唱人員自身情感的一種唱法。通俗唱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歌詞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也較為大眾化,彰顯出來的歌曲情感容易被聽眾所認知,所以通俗唱法更容易具有較高的傳唱度,因而通俗唱法當前也被人們稱作流行唱法。通俗唱法的整體音色自由度比較高,更加多元化,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需要聲音足夠好聽即可。通俗演唱的技巧比較關注演唱人員的氣息運用,需要使用口腔共鳴,中低音區域運用真聲去演唱,高音區域可以使用假聲,來達到一種更加空靈的聽覺感受,通俗唱法咬字上也沒有特殊的規定,只要傳遞出來的聲音與情感能夠打動聽眾,讓聽眾獲得情感共鳴即可。
(二)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共同點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音色以及共鳴和咬字上具有較多的差異,然而實際來說也具有共同點,都是運用演唱的方式,來表現歌唱者自身的情感轉變,去記錄不同時代的故事。然而針對這兩種唱法的演唱技巧使用來說,也具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都需要在演唱歌曲過程中,歌者保持氣息的通暢,并且按照作品的風格決定自身的喉嚨位置以及打開程度,演唱過程之中運用伴奏以及肢體語言和舞臺藝術與表演,使歌曲的感染力提升,激發聽眾對于歌曲的共鳴。[4]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特點不同,但是也有一些較為接近之處,通過二者的融合,就能夠使聲樂表演的整體效果上升。
三、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作用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基礎上,開始注重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當前單一的音樂發展趨勢,已經無法對人們產生較高的吸引力。然而在藝術文化行業中,音樂屬于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并且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所以也伴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轉變,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之中,一定要完成優勢互補,才能確保在發展中保留自身的價值,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也是促進音樂特色化發展的關鍵。想要讓民族唱法更為長遠的發展,就要運用通俗唱法里的特征與優勢融合在民族唱法里,使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在一起,完成音樂元素的交融,這樣才是推動民族唱法更好的發展途徑。[5]而且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讓人們更為關注民族唱法,把流行音樂的元素融入其中,能夠使民族唱法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促進民族唱法的傳承,使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得以流傳。對于流行音樂來說,使用融合的方式也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通過二者融合能夠讓流行音樂的整體內容以及形式,都變得更加豐富。聲樂中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包含著歷史價值,能夠讓流行音樂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得到發展,這也是聲樂發展的重要標志,也預示著音樂文化今后的發展方向。而民族唱法與流行音樂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能夠讓傳統音樂不斷創新,加入更多全新的元素,使傳統音樂擁有時尚感,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傳統音樂。民族音樂通過這種方式傳承與創新,也能使傳統的唱法迸發出全新的光彩,朝著國際化的方向不斷進步。
四、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策略
(一)有效融合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二者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加在一起使用,而是要注意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國的音樂發展模式是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相融合,因此在融合過程之中,不論是針對歌唱者的氣息還是共鳴等各方面問題都較為注重,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我國音樂作品的藝術性,然而這種方式卻無法受到大眾的認可,會導致音樂喪失市場競爭力。因此就需要聲樂藝術人員更為注重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和藝術修養相融合,這樣才能創新出更具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其次,音樂發展的整體方向也會對音樂類型形成較大的影響,如果想要將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在一起,那么就需要音樂藝術家既要保持自身的風格,也需要融合全新的元素,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再次,就是在結合方式的選擇上,為了促進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需要在流行音樂中融入民族的文化元素,與此同時還要在民族音樂里加入流行文化元素,這樣才能使雙方更好的融合在一起。[6]例如:在聲樂演唱過程之中,需要具有明確的融合目標,選擇適合的音樂當作案例,比如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以及這些年來在網絡上較為流行的《辭九門回憶》等歌曲,既包含了流行音樂的元素,也就是通俗唱法,但是也使用了一部分的民族唱法,因此在聆聽這一類型音樂時,一定要注重不同的細節內容,這樣才能確保演唱人員在演唱的時候融合自身情感,使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最后,在當前的全新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人都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因此不同的消費者也擁有不同的消費喜好,而創作人員需要找準市場定位,制作出一些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融合在一起,并且也能夠受到大眾喜愛的音樂作品,構建完善的音樂體系,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
(二)呼吸作用的共同性融合
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合理的把控呼吸,也是確保歌曲演唱效果更好的基礎。而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演唱人員保持演唱過程中的呼吸順暢,這樣才能讓聲音更加具有美感。而通過對于現階段的音樂演唱過程進行分析,能夠得知大部分歌唱者運用的都是美聲唱法,使用丹田發力,然后構成多腔體共鳴,因此在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相融合時,就需要歌唱家關注呼吸作用的共同性,這樣才能使二者的結合產生更好的效果,促進聲樂藝術整體的創新與發展。例如:在學習聲樂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掌握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途徑,就需要先掌握扎實的聲樂技巧,并且也要考慮到演唱者自身的音樂審美以及演唱需求,在實際演唱過程之中,一定要運用恰當的方式融合,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融合效果。[7]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的前提背景下,可以通過假聲技能的學習,使聲樂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聲樂技能,并且運用假聲的方式,也能夠讓演唱人員帶著情感的去演唱歌曲,對于后續的演唱效果也會起到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鋼琴的不同音調,去提升演唱者的聲樂能力,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穿插在一起,運用各種不同的類型進行演唱,這樣在提高演唱人員自身演唱能力的同時,也能讓民族演唱與通俗演唱更為科學的融合,以滿足大眾對于音樂審美的實際需求。
(三)聲音走向的共性融合
演唱過程中演唱人員一定要保持自然與平和的情緒,不能過度地使用假聲,這樣才能讓觀眾對演唱形成共鳴。如果一個歌手在演唱歌曲的時候,沒有合理把控好聲音的走向,就容易產生跑調和錯音的問題,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到音樂整體演唱的美感,還會對演唱者的聲樂演唱能力提升產生不利影響。例如,現階段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速度較快,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音樂都開始使用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融合,并且對于音樂作品進行了創新。比如我國的著名音樂家譚晶演唱的《九兒》,這首歌曲就能夠讓觀眾在聆聽的時候感受到共鳴,并且歌曲之中也具有豐富的民族唱法運用,彰顯了新時代特色的基礎之上,融合了通俗的唱法元素,使這兩種演唱方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又能呈現出自身的特色,這樣就能讓觀眾在聽到音樂作品的時候耳目一新,感覺到與傳統音樂作品的不同,獲得大眾的熱愛與追捧。不但如此,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間的結合,也能促進我國今后的聲樂藝術具有全新的發展空間,因此作為聲樂藝術工作者,一定要關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使這兩種唱法都能夠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四)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技巧融合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不同民族在歌曲創作過程之中都具有獨特之處,長久以來很多歌手都開始嘗試把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運用在了民歌之中,而傳統民歌經過現代音樂元素的運用,也呈現出了全新的藝術價值,更加容易被青少年群體所喜愛,這樣也能促進民族歌曲的傳承。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戲曲也是我國民間音樂的代表,通過將地方戲曲的演唱技巧與通俗唱法相融合,也能促進音樂整體的發展。例如:《新貴妃醉酒》在演唱的時候使用了京劇元素,就需要演唱者掌握良好的技巧,運用京劇唱腔,把流行風格融合在歌曲里,這樣才能讓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也是當前音樂創新的渠道,而音樂藝術想要創新發展,就一定要使多種唱法融合在一起,共同謀求創新之路。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聲樂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所以今后的音樂創作人員與表演人員都需要意識到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之間的相同點與差異,在實踐過程之中促進雙方融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音樂文化作品更加滿足于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促進聲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徐亞琳.美聲聲樂演唱中多種唱法的融合路徑探析[J].戲劇之家,2022(34):89-91.
[2]俞康.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對比研究——以歌曲《鴻雁》為例[J].戲劇之家,2022(23):100-102.
[3]李雯.淺析聲樂演唱中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J].藝術評鑒,2022(10):88-91.
[4]賈燕.跨界唱法與風格交融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高教學刊,2021,7(15):113-116.
[5]王芳芳.聲樂演唱中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分析[J].文化產業,2021(10):127-128.
[6]屈陶冶.試論高職聲樂教學中多種唱法的共融與科學運用[J].中外企業家,2020(19):189-190.
[7]杜晨晨.民族唱法中融入流行歌曲演唱元素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9(22):63-64.
(作者簡介:陳藝文,女,本科,甘肅演藝集團敦煌藝術團,三級演員,研究方向:曲藝曲唱)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通俗唱法流行音樂Sumo Wrestling考試與評價·七年級版(2021年5期)2021-08-14流行音樂里的新國潮新世紀智能(高一語文)(2021年4期)2021-07-28青春飛揚(女通俗合唱)心聲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創新精神對流行音樂的作用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談聲樂教學中的輕聲唱法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跨界唱法的春天——對譚晶參加《蒙面唱將》的思考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多棱鏡中的流行音樂——兩岸四地“流行音樂文化高層論壇”述略人民音樂(2016年3期)2016-11-07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快樂語文(2016年10期)2016-11-07淺析搖滾唱法中的“撕裂音”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5期)2015-06-28和流行音樂有個約會浙江國土資源(2015年5期)201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