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跑不贏獵豹,打不過獅子,在進化出高等智慧之前,人類祖先究竟是如何稱霸非洲的?答案是,超高的新陳代謝率。和同等體重的猿類相比,人類的新陳代謝率是最高的,這一點絕不是巧合。美國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赫爾曼·龐澤認為,高代謝率是人類能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進而主宰世界的關鍵因素。我們是“高投入高產出”模式的絕佳代表。
龐澤教授在2023年1月出版的《科學美國人》上撰寫了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在他看來,大多數靈長類動物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動物,它們平時主要以葉片和果實為食,偶爾也吃點小動物,借以補充能量。大約在25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創造出一種不同于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的第四種生活習性,即大家熟悉的狩獵采集。男人負責外出打獵,獲取動物蛋白質,婦女負責采集果實、種子和地下塊莖,從植物中獲得能量。
這個轉變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祖先的能量獲取效率,這是有數據支持的。龐澤教授和同事們花費十多年的時間仔細研究了哈德扎原始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這個古老的部落生活在坦桑尼亞北部的稀樹草原地帶,約有半數居民靠狩獵采集為生。研究結果顯示,哈德扎人不論男女,每人每小時平均可以獲得500~1000千卡的熱量。相比之下,野外生存的猿類每小時僅能獲得200~300千卡的熱量,約為人類的三分之一。
哈德扎人采集食物的高效是有代價的。科學家們用國際公認的新陳代謝黃金標準“雙標水法”測量了哈德扎人和猿類在覓食時的能量消耗,發現前者幾乎是后者的兩倍。換句話說,人類用比猿類高的能量投入,換來了更高的能量產出。
人類覓食時的高能量投入有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動腦子上,比如制造工具和分工合作。人類的高代謝率,很大原因就是為了給大腦提供能量。
更重要的是,大腦的發育是需要時間的。龐澤教授發現,哈德扎人每天只需勞動5個小時就能獲得足以養活自己的食物,還有足夠的余糧用來喂養族群里的孩子們。這些小孩整天打打鬧鬧,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各種生存技能,這樣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續到十幾歲。不但如此,哈德扎人還有足夠多的糧食養活社群里的老年人,他們承擔了教育孩子的重任,保證了上一代積累下來的各種知識和經驗能夠順利地傳給下一代。
相比之下,猿類每天需要外出覓食至少7個小時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所以,它們除了自己的孩子,不會與其他同伴分享食物,而幼猿長到3~4歲時就必須獨自出去謀生,沒有時間通過學習來增進自己的智力水平。
作為對比,生活在亞馬孫熱帶雨林里的茨瑪內部落掌握了原始的農業技巧,食物生產效率是非洲哈德扎人的兩倍。其結果就是茨瑪內婦女平均每人生育9個孩子,比哈德扎婦女多了3個。要知道,原始社會的個人戰斗力都差不多,發生沖突時人口多的一方大概率會獲勝。也許這就是為什么雖然種田要比狩獵采集辛苦得多,但最終是農民打敗了獵人。
當今社會多數人都是掙多少花多少,但大家肯定都認識幾個喜歡“加速”的人,他們舍得花錢,相信只有多投資才能掙到更多的錢。這些人當中的大多數可能都失敗了,但少數成功者卻會改寫自己的人生,就像當初那幾個嘗試“加速”的南方古猿最終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命運。
(英 浩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23年第15期,畢力格圖)
猜你喜歡猿類哈德狩獵尋找最美味的胡蘿卜作文新天地(小學版)(2023年6期)2023-06-29童心造就成功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小學版(2019年35期)2019-11-17莫哈德擔任美宇航局常務副局長太空探索(2018年12期)2018-11-30人類每天比猿類平均多消耗27%的卡路里商界·時尚(2016年6期)2016-07-06狩獵還是偷獵兒童故事畫報·自然探秘(2016年4期)2016-06-24恐龍是怎么狩獵的?科技知識動漫(2016年5期)2016-06-04為生而戰,無可避免小學科學(2015年4期)2015-05-21秀逗原始人④狩獵驚魂廣東第二課堂·小學(2014年10期)2014-11-03狩獵等小雪花·成長指南(2009年4期)2009-06-15童心造就成功故事會(2008年4期)200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