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數字政府建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數字政府建設調研報告
按照市政府要求,帶著“數字政府怎么建、信息化項目怎么管、數字經濟怎么抓”等問題,由市智慧局、發改委、財政局、審批局等部門相關同志于*月**日到**日先后赴**、**、**、***地考察學習,實地參觀了*城市大腦、**龍崗城市運營等指揮中心,并與當地數據管理部門進行座談,現報告如下。
一、四市數字政府建設主要做法
此次考察的**四市,都屬于大型或超大型城市,經濟總量均居全國前**,是所在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城市,這些城市經濟活力強、技術水平高、人才積累深厚,數字政府建設全國領先。數字政府建設有四方面共同點:一是財政投資額度大。在如何提高數字化項目投入產出比、高效調配資金上,四市探索出相對成熟的路徑,除各單位常設的信息化項目資金外,均設有全市性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跨部門的基礎建設。**市投入**多億元用于跨部門的基礎支撐和共性應用建設,每年信息化項目安排*億元、實施約**個項目。*市信息化項目年度投資約*億元,專項資金*億元;
項目單體投資也較大,僅**在線平臺一期投資****萬元。二是平臺應用統籌水平高。四市均以統一的一個平臺統籌“數字政府”建設。**(我的**App),通過****項政務服務、***項公共服務“指尖辦”,歸集**個部門***多億條數據。*“城市大腦”發源于交通場景,****年*月“城市大腦”接管***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縮短**%,救護車抵達現場時間縮短**%,城市大腦(*.*)應用場景已實現**大系統、**個場景同步推進。**(**)、**(i**)兩市基于四標四實(標準地址、標準網格、標準建筑代碼、標準作業圖)開展“網格”可視化管理,在一張底圖上疊加了***多個圖層,加上“移動端+大數據”快速處理機制,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在**個街道、社區政務大廳布設近***臺“穗好辦”一體機,提供***多項業務辦理,實現終端“一端”服務。三是數據治理精細。四市初始建設均將數據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核心,聚焦數據統籌和共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臺了《數據標準》《歸集制度》《建設管理規范》《共享安全規范》等系列制度文件,后期逐步實現了數據在政府服務、民生產業方面的應用。四是市場運作高效。四市均通過市場運作,彌補體制運作靈活性不夠以及低薪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項目落地難等不足之處。**在前期規劃時與國家信息中心、騰訊、華為等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運用特許經營權招引騰訊“城市超級大腦”和華為政務云二期“底座”等重大項目落地。國有控股“*城市大腦有限公司”是智慧城市運營主體,下屬集成數百家信息化企業,擁有強大的系統快速部署能力。
二、**市數字政府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圍繞“****N”頂層設計,聚焦“放管服”改革要求,以數據共享交換為主體,通過優化整合“一張網”,集約統建“一朵云”,數據匯聚“一個池”,智慧社會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日漸完善,數字政府建設的“數字底座”逐步夯實,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頂層缺失。我市數字城市建設起步較早,20**年市政府即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數字**”建設領導小組,先后編制了《數字**五年規劃》等中長期計劃,但只落實了一期*個項目,再未動態優化。20**年后提出的智慧社會建設實際上并無頂層框架性的設計方案,更缺乏標準體系,各單位系統建設混亂,互聯網數據、企業數據、行業數據整合進展緩慢。二是體制不順。項目建設上,項目審查時未將數據共享作為強制要求,數據歸集難、數據共享難、系統整合難、項目統籌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實施的代建制理論可以實現“統”“通”合一,但使得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脫節,最為典型的工改系統,建設方(智慧局)和使用方(審批局)對運行流程理解不一致、溝通不到位,從全省進度領先到后期應用落后。數據管理上,數據資源分散,已建數據資源池匯聚資源規劃局等**個市級部門及靖邊等縣區****萬條數據,市級權責清單理論歸集完成**%。但除公積金、社保、不動產等查詢類數據外,大部分數據20**年第一批錄入后再無更新,數據清洗不足,格式為E*CEL等各種版本格式,大部分數據復用量為零,數據入庫之日即為死亡之日,市人社、市場監管、稅務等系統依托上級平臺開展工作,產生的數據也留在了上級,本地數據沉淀較少,市智慧局無法匯聚關鍵數據,人口、法人等基本數據庫尚未建成,數據“孤島”變“半島”。各部門對數據共享的需求不清晰,已有數據少散亂,共享數量少,陷入“用得少更新慢,更新慢沒人用”的惡性循環。三是投入不夠。數字政府投入遠遠落后于其他城市,例如政務云平臺匯聚**個部門的***個業務系統,一期云儲空間基本用完,安可云因架構需要適配后才能使用,適配費用一般為項目總價的**%-**%,缺少市級統一的政府大數據融合機制和數據共享支撐平臺,“重復造輪子”現象頻發,往往花大價錢辦小事,財政投入總量不足與“撒胡椒面”現象并存,資金保障難等關鍵性難題沒有得到有效**。四是人才不足。我市對數字人才吸引力不足,各單位普遍存在缺少相關崗位編制、信息管理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難題,缺乏既懂業務工作又精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為人的問題,信息化建設成效也千差萬別,不能很好地實現部門間和市縣間合理配置資源。
三、**市數字政府建設的幾點建議
建設數字政府,要對市域治理的體制機制、組織構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進行系統性重塑,涉及量大面廣,當前重點任務是構建數字政府整體構架、加快推進基于場景的骨干項目,搭建好數字政府“四梁八柱”,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質生活的重大標志性成果。
(一)做好頂層設計。數字政府建設非一日之功,相比零敲碎打,只有從全局出發,才能夠解決數據孤島、職能孤島問題,整體上按照“統一前端受理、打造政務中臺、中間場景推進、夯實硬件底座”安排。(1)實行“統一前端受理”。由智慧局負責“首尾兩端”,部門“中間推進”,政務事項審批局“過程監管”,圍繞數據和應用兩個要素,由智慧局升級整合現有服務門戶網站及移動端,“一窗受理”數據進入后,通過數據中臺,分流至各部門自建業務系統,完成辦結后,由統一門戶流出,數據全生命周期由智慧局全程掌握、閉環管理。按照“掌上辦”“指尖辦”服務理念,推動各類審批和便民服務事項入口全部遷移接入“上郡生活”App,綜合集成各縣市區特色服務,實現市域一端集成、全市共享。(2)打造統一政務中臺。采用大中臺戰略,建設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解決部門“煙囪式構架”和“重復造輪子”。將重復使用較多的某一業務(如規上工業企業的資料)作為基礎單位,通過幾項基礎單位的疊加,形成所有業務共用的一套基礎設施(即中臺),最終將整個數字政府龐大復雜的大規模業務抽象化為“各業務個性需求+中臺共性服務”組合,數據+業務中臺是全市所有系統的連接和紐帶,必須統一建設,不能泛濫。(3)夯實硬件底座。由智慧局升級迭代現有“網、云、數、安”基礎,打造堅實硬件底座。依托人口、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構建覆蓋全市的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統一電子證照平臺、公共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市內自然人、法人“一次認證,全市通行”,并與國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對接。利用數據中臺,運用數據關聯分析、數學建模等技術,開展數據交叉比對、關聯挖掘和趨勢預判,例如:綜合治稅方面,稅務數據和車管所駕校報名數據比對,和不動產登記數據比對,和住建局房建數據比對,差異較大數據由稅務稽查部門實地檢查;
統計查漏方面,發改委項目調度數據和統計固投數據比對,從數據高頻使用提升中臺數據共享交換支撐能力。(4)精準開展數據治理。精準數據治理是數字政府建設的基本保障,智慧局首要任務就是建設標準體系、統一數據格式,硬性要求所有平臺建設共享模塊,繼續完善數據共享標準、技術應用標準、安全運維標準等規范業務流程,打造邏輯集中、物理分散的大數據資源池,明確部門對所屬系統的數據所有權、智慧局對數據的調配權。數據日常分散在各部門數據系統,由部門自行校核、動態更新,做到一數一源、一源多用;
在需要集成比對時由智慧局通過中臺統一調配抽取。
(二)試點示范場景推進。中臺是將全市各行業共性抽象沉淀而成,必須因地制宜,首先實施能夠高頻使用、可產生高頻數據的應用場景和平臺,形成大數據的沉淀、共享。**數字政府建設也必然以這些骨干項目建設為起點,通過建設中對數據的共享需求、集成協同,最終實現“全打通、全歸集、全共享、全對接”。為此,從發改委工作實際,建議首先實施三個“小切口”項目。
(1)煤炭銷售監管系統(電子煤管票系統)。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通過建設監管平臺,實現所有煤礦、煉鎂廠、蘭炭廠等坑口過磅數據自動上傳、車重相符自動抬桿、無票逃逸自動報警,該平臺可取代現有紙質防偽煤管票(僅印刷費***萬/年),有效提高煤炭工業的管理水平。同時,通過該平臺可歸集所有涉煤企業、物流企業數據,結合市公安局大貨車監管系統,可實現對**大宗工業品運行的實時監控。作為全國唯二(**、***)大規模使用煤管票的區域,取消紙質煤管票,將對我市營商環境和城市品牌建設產生積極影響。(系統預算***萬元,每礦自購設備*萬元)
(2)“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大數據平臺。基于市資源規劃局全市地理信息平臺建設,該平臺可聚合稅務、市場監管、統計、能耗在線監測、環保在線監測等數據,形成全市招商引資、產業水平、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可以實時評估企業的發展階段、發展潛力、未來貢獻,判斷行業發展活力、整體水平,變泛化服務為精準服務,提高行政服務效率(預算***萬元)。該平臺正常運行后,可通過圖層疊加,開展城市網格化管理,利用統一的電子地圖和網格,依托視頻監控、智能感知、移動互聯等采集工具,建立可視化、扁平化的綜合性指揮平臺,與交警、執法、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信息共享,建立群眾手機實時上報、*****處理分發、網格員現場處置的閉環管理,實現市域治理新突破。
(3)“智慧信用”平臺(“親清在線”平臺)。一是建設“親清在線”政策直達平臺,通過中臺實施數據協同+信用承諾+在線兌付,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二是開展融資征信。組建市屬國有獨資征信公司,歸集商業銀行征信數據,建設征信可信中間平臺,完善“信易貸”,實現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和金融業務線上辦理。三是建設“智慧信用”系統。依托現有公共信用信息庫,建成信用大數據中心;
優化升級公共信用平臺和營商環境監測平臺,建成掌上信用、企業電子信用合同、綜合信用監管和企業信用風控評價等系統。該平臺可歸集大部分涉企數據,同時,將實現推進信用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數字化重大突破。
此外,由市發改委牽頭建設的經濟運行監測數字化平臺(可作為全市四大基礎庫之一)已經投入試運行,該平臺將分散在各級統計、發改、工信、交通、財政、住建、電力、稅務等多個部門的經濟運行類數據歸集在數字化平臺上,推動政府經濟工作決策方式由“經驗決策”轉向“數據決策”,有效克服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滯后性、片面性、主觀性和碎片化等問題。通過這些高頻數據集成的項目建設,完成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中臺累積。通過平臺高頻使用、累積海量大數據,為市政府提供實時決策參考,后期可迭代升級建設領導駕駛艙。同時,要鼓勵各縣市區在頂層設計框架下創先爭優,試點應用形成“最佳實踐”后,各縣市區不再重復自行開發建設,直接學習引進。將“體制機制搬沿海”延伸到信息化平臺,在發達地區城市已經完成布局并穩定運營之后直接引用,配套制定政府購買信息化服務管理辦法。要強化以建代訓,通過平臺建設,確保其他專業背景的公務人員能夠快速融入政府的數字化轉型。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專業人員。
(三)以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建設。(1)加大場景招商力度。以培育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為著力重點,制定應用場景供給項目清單,為數字經濟企業發展提供應用、制造需求、創造機會。以**高新區、科創新城為核心區域,用好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園牌子,積極引進和培育基礎軟硬件產業和配套產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完善專項招商政策,建立專業化管理運營機制。(2)推動數據產業化。參照發達地區經驗,建議將市政務信息化服務中心(負責政府網站管理、政務信息等)整建制轉隸至市智慧局,由市智慧局建立政府和社會互動的大數據采集形成機制,制定完善全面、統一的數據標準規范,圍繞重點領域,依法有序向社會開放公共數據資源,加強數據特別是涉煤領域數據產業化利用。(3)鼓勵大企業“老帶新”。鼓勵具有數字化轉型經驗的大企業建立市場化服務平臺,帶動下游企業、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企業“上云賦能”。大規模推進煤礦智能化改造,到2023年底,實現煤礦運輸、提升、排水、供電、通風、監測監控等生產系統自動化運行。(4)在**縣探索發展數據加工產業。引進數據工廠,將數據標注等數據加工行業(使用鼠標人臉按點、車輛點牌;
語音整理按點分段)中的多個環節整體引入**,作為鄉村振興和促就業的另一引擎。語音和圖像標注員行業(微工作)入場門檻低(會Word或會看圖等),需求極大,對原有就業沒有替代效應,人均每月可獲利****元左右。
推薦訪問:調研報告 數字 政府 數字政府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