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關于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全文),供大家參考。
課程思政是指以課程為基礎,以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為根本,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通過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對大學生進行顯性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統一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課程思政主要采用隱性教育方式,實現春風化雨式育人。高校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顯著,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專門的政工人員開展的“孤軍奮戰”模式向全員育人轉變,由傳統的單一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向包含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在內的全課程轉變,但在其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課程思政綜合能力薄弱。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課程思政的綜合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教師課程思政綜合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部分教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知識。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價值的引領需要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但部分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教師缺乏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的意識,在科研和教學以及其他工作的壓力下,他們也無暇進行學習,從而制約了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第二,部分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轉變。當前仍有部分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教師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政工干部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工作即可,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同樣也擔負著育人的使命,致使只“教書”不“育人”,只“授業”不“解惑”的狀況一直存在。第三,部分教師挖掘思政元素能力欠缺。部分其他課程教師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輕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不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積累,甚至有部分教師不知道什么是思政元素,也不知道如何挖掘,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將其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
2.課程體系建設欠缺。課程思政建設以高校所開設的各類課程為載體。目前,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課程教學存在“課程”+“思政課”兩張皮現象。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溶鹽于湯”的效果。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課程設計以及授課過程中達不到預期狀態,把課程思政異化成“課程”+“思政課”,將思政知識硬性加入課程教學中,把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上成了思政課。第二,課程思政缺乏一體化建設。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多是專業課教師自己在努力,從所講授的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價值引領。從專業和學科的角度來說,專業負責人未能有效整合自己所負責專業的所有課程,有重點的挖掘思政元素;
學科負責人未能站在學科高度上有效動員教師挖掘和梳理學科范圍內各專業及其課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不能合理統籌不同思政元素在不同課程中的講授,課程思政建設未能實現“課程—專業—學科”一體化建設。第三,不同類型課程的橫向協同存在短板。思政課、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從授課內容、功能定位上看是三類性質不同的課,思政課主要是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綜合素養課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性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專業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三類課程之間存在壁壘,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未能有效融入愛國主義、價值觀、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協同育人效果不明顯。
3.體制機制不健全。體制機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整體性、長遠性和保障性的功能和作用。目前,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問題,具體體現在頂層設計、考核評價、協同機制等環節和方面。第一,頂層設計不完善。頂層設計是高校從全局上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做出的整體部署,部分高校頂層設計不完善,對于誰來領導、誰來牽頭、怎樣組織動員、如何做好保障等問題缺乏清晰明確的規定,如,部分高校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學校黨委的領導作用,毋庸置疑,黨委在辦學治校中承擔主體責任,但在高校中仍舊需要一個特定部門或者機構具體負責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第二,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為有序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大部分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方案,其中強調了考核評價的重要性。學校會定期對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評價,但在實際操作中,考核評價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考核指標體系籠統、考核結果利用率不足等問題,未能調動起所有教師主動參與的熱情,考核評價的應有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1.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敖處熓橇⒔讨?、興教之源”,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高校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第一,不斷提升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高??梢砸劳芯€上和線下各類培訓平臺對教師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理論素養。教師在課余時間也要自覺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掌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第二,高校教師尤其是其他課程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高校所有教師都擔負著育人使命,廣大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轉變思想觀念。在新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單單是思政課教師和政工干部的任務,而是需要各類教師相互配合、同心協力,要教書,更要育人;
要傳道授業,更要解惑,不斷強化學生對黨的理論的認同和踐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第三,提升挖掘和運用思政元素的能力。深入挖掘所有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中的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高校教師要根據課程、專業和學科特點,分門別類挖掘和運用思政元素。經管法類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培育學生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教育學類教師要引導學生爭做“四有”好老師,做到“八個相統一”,踐行“四個引路人”;
理工類教師要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倫理教育;
農學類教師要培養學生強農興農、知農愛農的情懷;
醫學類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懸壺濟世的胸懷。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授課內容,在合適的時機采用適當的方式將思政元素精準有機融入其中。
2.強化課程建設“主戰場”。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承擔育人使命。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共同發揮育人作用。第一,課程教學要實現“溶鹽于湯”的效果。課程思政不是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思政化”。在課程教學中要根據每門課程的知識和特點把職業理想、家國情懷、人類關懷等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融入其中,在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中要講出思政味,如同把思政這把“鹽”溶解到課程這碗“湯”中,以實現價值引領。第二,加強“課程-專業-學科”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大部分高校和大部分教師在推動和參與課程思政時,多是從單一課程入手,梳理和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每個專業包含不同課程,但存在不同專業教師在不同課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是雷同的甚至完全相同的現象,致使他們將同一思政元素重復講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接受疲勞,甚至被學生自動屏蔽。而同一個學科包含的專業和課程更多,重復的思政元素也更多,弱化了課程思政的效果。這就需要專業負責人站在專業層面從整體上統籌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點,更需要學科負責人從學科層面統籌各個專業及其所開設課程,科學設計,把思政元素合理分布到各門課程中,實現“課程—專業—學科”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第三,構建“一心雙環”的課程體系。思政課是課程體系的核心,處于中心位置。思政課的設置及其內容安排由黨和國家審定,彰顯了政治性,確保了科學性。黨和國家要求思政課要不斷在改進中加強,發揮思政課對其他課程的統領作用。專業課占高校所有課程的80%,是課程的主體。專業課的建設要符合黨治國理政的需求,要在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上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理工科中的科學探究、醫科的救死扶傷、農科的知農愛農興農等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需要在思政課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將價值引領寓于課程教學中。綜合素養課本身具有明顯的思政元素,合理挖掘使用其中的哲學智慧、文化自信等內容,可以對思政課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不斷深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打造體制機制“全保障”。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必然要發揮體制機制的作用。第一,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頂層設計。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高校黨委要加強領導,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主管學生工作以及教學工作的校領導為副組長,教務處、學工處、校團委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各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課程思政工作協同推進中心,統籌全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內容建設、主要任務、目標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遴選、課程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等方面有所作為。第二,完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機制。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機制應該圍繞評價原則、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運用等方面進行完善??己嗽u價應當堅持教師的主體性、學生的體驗性、貫穿全過程和發展性四個原則。[3]課程思政評價標準應該包含課堂教學和學生發展兩個維度,課堂教學維度的評價包括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采用、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教師思政理論素養等方面;
學生發展維度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情況。評價方法可以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法,將自評與以學生評價、教研室評價、學院評價為主的他評相結合,可以全面、準確、有效地考核課程思政推進情況。評價結果要在教師職稱評聘、課題立項、先優獎勵等方面有所體現,考核結果的合理運用能夠有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第三,完善協同育人機制。高校需要構建和完善“黨委領導、教務牽頭、黨政配合、院系落實、教師參與”的工作格局。在黨委的領導下,高校黨政部門以及各個學院積極行動、各司其職、有序銜接、有效配合、實現協同。高校要搭建交流溝通平臺,加強各類教師之間的交流,進行跨學科聯合備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打破課程、學科和教師之間的壁壘,實現“課程—專業—學科”協同以及各類教師協同,鑄就育人合力。
推薦訪問:存在問題 課程 高校 關于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