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業機會進化:一個基于人工物視角的理論模型

時間:2024-10-23 10:00:03 來源:網友投稿

收稿日期:2023-01-17? 修回日期:2023-05-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7BGL026)

作者簡介:曹鈺華(1983—),女,江蘇南通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學蘇州研究院博士后,蘇州城市學院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管理、數字經濟。

摘? 要:數字技術重構了創業的時空邊界,顛覆了創業的底層邏輯,驅動了創業機會的持續進化,但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的過程和機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鑒Herbert Simon的人工科學理論,基于人工物視角對創業機會的內涵、要素和特征進行界定;
明確創業機會進化概念,并基于人工物視角提出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動因;
闡述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的過程和類型,明晰數字技術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圍繞內在邏輯、基本作用路徑和作用機制等,構建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機制理論模型。

關鍵詞關鍵詞:數字技術驅動;
數字創業;
創業機會進化;
人工物

DOI:10.6049/kjjbydc.202301041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F2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4)12-0001-11

0? 引言

數字創業是開發或利用數字技術實施創業的過程,貫通技術端、產業端和市場端,已成為“攪動”數字經濟“池水”的“鯰魚”,是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關鍵環節[1,2]。《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中均指出,要大力推進數字創業,深度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創業的本質是應對和利用不確定性[3],數字技術既改變了不確定本身,亦改變了應對和利用不確定的方式,顛覆了創業底層邏輯,使得數字創業與工業時代創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4-5]。例如,GE的商用白熾燈從第一代更迭至第二代經歷了約30年,而小米手機推出初期就能實現MIUI系統每周1次功能更新,微信面世的第一年即實現迭代45次,這是工業時代創業“十年樹木”和數字創業“一夜成林”的鮮明對比。“一夜成林”反映數字創業機會持續進化的新特性,而數字技術是關鍵驅動力[4,6]。創業機會是創業實踐和創業學術研究的核心之一[7-8],創業機會進化等新特征是數字創業研究的重點內容,但與數字創業實踐相比,相關學術研究相對滯后。深入分析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明晰數字技術作用下創業機會進化過程與構建進化機制理論模型是基礎性、關鍵性工作,但鑒于創業機會和數字創業等相關領域研究現狀,尚存在一系列亟需探究的課題。

首先,創業機會相關經典理論無法支撐數字創業機會進化機制分析與理論發展。自Shane等[8]正式提出“創業機會”概念以來,創業機會已經成為創業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刻畫了創業活動的根本屬性,形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然而,現有創業研究中關于創業機會內涵及其核心要素的界定,無論是“發現觀”還是“創造觀”,均具有靜態化、界限化傾向,認為創業機會具有固定的時空邊界[4],其無法解釋數字技術支撐下創業機會“一夜成林”式快速迭代、大量衍生、非線性和多元化等特征[9]。因此,迫切需要突破現有創業機會理論體系,融入新的視角觀點、理論框架和概念要素,構建適用于刻畫和解釋創業機會進化等新現象的理論模型。

其次,盡管數字創業機會及其進化已經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張洪金,2022),但關于數字創業機會進化過程的研究較少且比較零散,相關現象有待系統分析和提煉,核心要素有待深入挖掘和界定。數字創業領域整體層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涉及理論概述、數字創業生態系統以及數字創業團隊等方面(朱秀梅,2022),其中,關于創業機會及其進化的內容較為分散,以創業機會進化為主題的研究較少。數字創業機會相關研究主要從規模、速度和模式等方面對機會識別、開發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數字創業機會識別或構建的規模更大,形成和發展速度更快,相關過程呈現非線性等特征(蔡莉,2019)。亦有研究對數字創業機會中的社會互動和共創機制進行分析[10],但關于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的研究較少,相關過程、規律以及要素有待深入挖掘。

最后,已有研究尚未系統揭示數字技術在創業機會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機理,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數字創業涌現出諸多新特征和新規律的根本原因在于數字技術的融入、驅動和支撐。數字技術正逐步改變傳統創業模式,引發創業要素、過程和模式變革,深刻影響創業的邏輯和機制,顛覆創業機會識別與開發的速度、規模和模式,且這種影響是全方位、深層次和交互性的(李揚,2021),使得數字創業具有“與生俱來”的“跨界”屬性[4,5],數字技術與傳統創業要素深度融合,促使數字創業機會天然攜帶“數字基因”。因此,有必要突破已有研究對數字技術的情境定位,將數字技術納入創業機會核心要素體系,將數字技術的要素、屬性、特征以及功能等融入創業機會進化的理論建構中,并明晰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機制。

基于創業活動的“自然科學—設計科學”雙重屬性[11-12],針對現有創業研究理論視角的局限性,有學者采納并發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人工科學理論[13],認為創業可視為一門設計科學,創業機會可視為一種“人工物(Artifacts)” [14-16]。“人工物”視角認為,創業機會的本質是一種“產品”,來源于創業者與環境之間的持續交互[3],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環境具有同等地位,強調創業機會的動態性和交互性。這種視角正逐漸顯示出對現象解釋和理論發展的可行性,但相關研究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為構建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的理論模型,本文遵循“構建式綜述”的撰寫邏輯(朱秀梅,2019),按照“What(是什么)—How(怎么樣)—Why(為什么)”思路開展研究。首先,融入“人工物”觀點,對創業機會內涵進行辨析,明確創業機會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
其次,界定創業機會進化的概念,基于“人工物”觀點明確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動因;
再次,歸納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的過程、類型和特征,明確數字技術在其中的角色,圍繞內在邏輯、作用路徑和作用機制,構建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驅動機制的理論模型;
最后,探討未來研究方向和相應研究設想。

1? “人工物”創業機會觀

1.1? 創業機會內涵

理解創業機會內涵是揭示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作用機制的基礎。學者們從不同視角界定了創業機會的內涵,其中,經典的定義認為創業機會是基于新的手段、新的目標或者新的“手段—目標”關系,形成新產品、新服務、新材料以及新流程[8],包括機會“發現觀”和機會“創造觀”[17]。“發現觀”認為機會客觀存在,源于市場不均衡,創業者憑借警覺性察覺到蘊藏在客觀環境中的市場非均衡性,并通過對信息和知識的優化形成新的平衡[8]。“創造觀”認為機會源自創業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業者基于創造性形成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打破經濟系統已有的均衡狀態,其中,創業者的行動、反應和實施是關鍵誘因[18]。上述觀點對推動創業機會和創業研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首先,上述觀點割裂了主觀和客觀兩個系統,創業機會既是發現的也是創造的,“發現”與“創造”互為融合,“主觀”要素與“客觀”要素共同觸發創業機會;
其次,上述觀點主要基于靜態視角,采用“回顧性”方式進行內涵界定,帶有較為明顯的時間“中性”屬性,忽略了創業機會的動態性。因此,引入新的理論視角,對創業機會內涵進行新的界定具有一定必要性。

借鑒一些學者提出的將創業研究視為設計科學的觀點[14],基于Herbert Simon提出的人工科學理論,本文提出“人工物”創業機會觀,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人工物”[3,13]。人工科學理論認為“人工物”是人類主觀能動性與外部環境的共同產物,屬于人類認知、能力與行動等所代表的“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所代表的“外部系統”的邊界產物。因此,創業機會是創業“內部系統”(創業主體及其認知、知識、能力以及行為等主觀要素)與創業“外部系統”(創業主體所處環境及相應資源等客觀條件)的邊界產物,來源于“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交互[3]。

EO=f(eis,ees)(1)

其中,EO、eis、ees分別表示創業機會、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eis與ees之間存在兩對彼此關聯的關系,創業機會是這兩對關系在特定階段下彼此互動的結果。首先,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需求—供給”關系,即外部系統中蘊含的需求與創業主體滿足需求供給之間的關系。其次,是內部外系統中決定“供給”水平的“賦能—限制”關系,由外部系統提供的支持與限制、內部系統具備的能力與局限構成。因此,本文認為創業機會是指創業主體基于特定的主客觀條件和內外部系統狀態,針對其所感知到的某個尚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或市場非均衡性),構想或實施相應解決方案[17,19]。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或市場非均衡性)可能來自市場的不完善,亦可能由創新引起,既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也可能是創業主體主觀創造出來的。解決方案不是單個或一蹴而就的想法,而是一個由整體化、抽象性設想以及不斷細化的措施和相應結果組成的集合,或者為某個有待滿足的市場需求對應的解決方案譜系[14-15]。

1.2? “人工物”創業機會特性

作為一種復雜的“人工物”,創業機會具有兩個顯著特性。如圖1所示,首先,創業機會是“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的融合體,具有“客觀—主觀”二元性[12-13]。創業機會既可以被發現,也可以被創造,二者之間沒有清晰界限,任何一個創業機會均包含特定比例的“客觀”成分和“主觀”成分(如圖1中C點),沒有一個創業機會是純粹被“發現”或純粹被“創造”的。

發現觀和創造觀視角下的創業機會代表了“人工物”創業機會的兩種極端情況,即分別為接近于A點和B點所表征的創業機會。與發現觀和創造觀不同,“人工物”機會觀認為主觀能動性與客觀環境具有同等地位,二者共同形成創業機會。

其次,創業機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動態發展性[13]。如同設計領域的“人工物”和“創造物”會經歷一個從構思到設計再到實施的過程,任何一個創業機會都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也不會是一個靜態“截面”,都會經歷從最初模糊、整體和抽象的想法,發展成為最終清晰、細化和具體的可操作解決方案的過程[15]。在這個過程中,創業機會的構思不斷被改進或拋棄,最終成為成熟、成型的方案,或者被終止和放棄。客觀和主觀要素,或者說外部系統和內部系統兩股力量的互動與博弈推動創業機會動態發展[3,20]。圖1中的Z坐標概括性地描述了創業機會的動態發展性。

1.3? “人工物”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

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actor)是與創業機會形成、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的要素,核心要素之間的匹配、互動和博弈等關系(nexus)決定了創業機會走向。經典的創業機會核心要素觀點包括:Shane等(2003)提出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為創業者個體和創業機會本身;
Wood等(2010)基于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認為創業機會的要素包括客觀環境和創業者主觀能動性;
Davidsson等(2015)認為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為外部推動力、機會構思和機會自信;
Dimov等(2007)認為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包括創業者、過程、產品和情境。上述核心要素可以歸納為主觀元素、客觀元素和創業機會自身三大方面,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演化促進創業機會形成與發展。

在借鑒和融通上述觀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 “人工物”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包括創業主體、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自身。一方面,可基于“人工物”的核心要素加以理解,“人工物”受到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的雙重影響,同時,“人工物”具有路徑依賴屬性,“人工物”自身的狀態和特性亦會影響其后續發展變化,因此,“人工物”的核心要素為內部系統、外部系統和“人工物”自身。相應地,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即為創業主體、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自身。同時,亦可基于創業機會的內涵來理解,創業機會的本質是創業內部系統和創業外部系統的邊界產物,內外系統共同推動創業機會發展變化。如圖2所示,創業主體屬于內部系統,創業環境屬于外部系統,創業機會具有“客—主”二元性,因此,內外部系統可以進一步具化為創業主體、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自身。

2? “人工物”創業機會進化及其內在動因

2.1? 創業機會進化內涵

現有研究對于創業機會進化的內涵尚未給出統一界定。進化,又稱演化,來源于生物學,是指種群中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進化”對應英文單詞“evolution”,其起源于拉丁文“evolvere”,原意是將一個卷在一起的東西打開,也指任何事物的生長、變化或發展。漢語詞典中“進化”的意思為“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變化”。基于人工科學理論,對于作為“人工物”的創業機會而言,“進化”是其顯著屬性之一,本文認為創業機會進化是指創業機會不斷迭代、優化乃至衍生發展的過程,既包括同一機會原型內創業機會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包括突破當前機會原型發展為另一機會原型的過程。

創業機會進化的本質是核心要素彼此互動以達到更加匹配的過程,包括創業者與環境、創業機會與環境、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以及創業主體成員之間等核心要素協同、交互與博弈過程。如前文所述,“人工物”創業機會是創業內外部系統“供給—需求”、“賦能—限制”兩組關系互動的產物。如圖3所示,創業機會進化是“供給—需求”滿足度最優化和基于“賦能—限制”實現供給最佳化的過程。例如,人與環境的持續互動促使創業者認知不斷調整,促成對創業機會的動態開發,推動創業機會沿著“行動—反饋—調整”進化[18,20];
創業機會與環境的共同演化促進創業機會不斷迭代[21];
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之間的不斷互動與適應推進創業機會持續發展[22];
環境與創業者、創業團隊成員之間的多方面互動推動創業機會進化[23];
創業團隊內部、創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各種互動、協調和博弈,推動創業機會迭代發展以及新舊創業機會交替[24]。

2.2? “人工物”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動因

“人工物”視角下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動因包括創業主體對“局部性”的持續突破和對“偶然性”的不斷利用。基于人工科學理論,“人工物”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局部性(locality)和偶然性(contingency,亦稱權變性)的支配[3,13]。局部性是指在任何特定階段,人類在時間、空間以及認知等方面所能具備的水平和達到的狀態都是有限的,例如人類在一定時間內能夠關注到的事物是有限的,人們的決策相對“短視”而非絕對“長遠”,特定時期人們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不同專業人員間的交流和知識融合是不易的。偶然性是指外部環境變化,包括政治、技術和社會等多方面無法預測的變化,這些變化會打破“人工物”的現狀,且其作用具有雙面性,有可能構成新挑戰,亦可能成為新機遇。特定的局部性和偶然性水平決定創業內外部系統“供給—需求”與“賦能—限制”的特定狀態,形成與之對應的創業機會;
局部性突破和偶然性利用有助于優化“供給—需求”與“賦能—限制”關系,驅動創業機會進化。可基于數學公式來理解,創業機會改變是內外部系統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從數學表達上來說是內外部系統對時間的導數,可通過對公式(1)兩端求導得到創業機會進化內在動因的數學表達式,即公式(2)。進一步地,創業機會進化是創業機會的優化改變,要求公式(2)中的d(eis)dt和d(ees)dt應有利于創業主體能動水平提升,即有助于突破局部性和利用偶然性。

d(EO)dt=f"(d(eis)dt,d(ees)dt)(2)

因此,一個“人工物”若要達成對“外在世界”更好的適應性,形成持續的功能進化,存在兩條基本途徑:一是不斷提升自身“反局部性”能力,不斷克服“局部性”限制;
二是外部偶然性能夠提供更多機會和賦能[21]。具體到創業機會,創業主體唯有不斷提升突破局限性和利用偶然性的水平,才能推動創業機會持續進化。例如,通過不斷擴充和豐富行動主體、尋求外部合作以及持續學習,提升認知水平和創新能力,樹立將變化視為機遇而非災難的理念,快速挖掘和撬動外部資源,不斷適應和利用外界變化。

3? 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機制

3.1? 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創業機會進化過程

“進化”是創業機會與生俱來的屬性之一,然而,傳統創業研究視角下的創業機會進化是緩慢、隱性和局部的,也是不易識別的,這是導致創業機會進化研究數量少且較為分散,呈現局部性和截面性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數字技術是創業機會進化的加速器、催化劑和放大鏡,數字技術加速創業機會進化速度,增加創業機會進化數量,改變創業機會進化模式[4]。在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得以更為全面和清晰地展露全貌,使得對創業機會進行整體化和全過程的系統化研究成為可能。

在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呈現速度快、數量多和模式多等特性。例如,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的運用降低了機會驗證的時間和成本,社交媒體等平臺縮短了與客戶的距離,提升了創業機會識別、開發以及整體進化速度[25];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平臺通過提供技術、信息和平臺等方面的支持,使得較短時間內形成或進化出更多創業機會成為可能[5];
數字技術的可編程、可重組以及可再生等屬性,數字創業生態系統的開放性、網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創業機會產生、發展和進化模式更加多元化[26]。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創業機會進化具有不同類型,如圖4所示。從進化性質來看,包括同一機會原型下的迭代式進化,以及破壞原有機會原型的破壞式進化[24]。從進化形態來看,包括:順次產生新創業機會的“鏈式”進化,例如從小米手機到小米手環,再到小米運動等一系列商業應用的進化過程;
并行產生新創業機會的“簇式”進化,例如不同創業主體針對不同需求基于IOS系統開發生成多元化商業場景的過程。

3.2? 數字技術在創業機會進化過程中的角色

數字技術拓展了創業機會的核心要素,成為繼創業環境、創業主體和創業機會之后的新要素,顛覆了創業機會核心要素的結構、關系和機制。如圖5所示,數字技術在創業活動中以數字創業工具、數字創業產出、數字創業情境及其組合等多種角色存在于創業機會核心要素體系中,并與創業主體、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形成互動關系,構成數字創業機會核心要素的“雙圈六元”架構。具體來說,數字技術在創業機會核心要素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形式包括7種,分別為數字創業工具、數字創業產出、數字創業情境、數字創業工具和數字創業產出的融合體、數字創業工具和數字創業情境的融合體、數字創業產出和數字創業情境的融合體以及數字“工具—產出—情境”融合體[5]。

數字創業工具是指對創業機會要素及其進化發揮使能效應的數字技術,能夠優化和顛覆現有創業機會的進化過程,并提升創業行為效率[6],例如,電子器件快速原理驗證技術和3D打印技術能夠加快創業機會開發過程,數字金融平臺能夠提供創新高效的資金籌集模式從而降低創業機會開發成本。數字創業產出是指依托或嵌入數字技術的實體產品、虛擬產品和服務,數字技術可編輯性、可重組性和開放性等特征使得以數字產品為載體的創業機會具備更高的可挖掘性和可再造度,從而提高創業機會進化數量和速度[4,6]。數字創業情境是指被數字化的創業情境、環境和生態,包含特定的數字化要素、關系和規則,具有重構創業機會形成和發展空間、顛覆創業行為邏輯等效應,包括組織層面、平臺層面、產業層面以及區域層面等多種類型[27]。此外,數字技術的3種基本角色還會通過不同組合,形成雙重型角色和三重型角色[5]。因為包含數字組件、數字平臺和數字基礎設施等在內的數字技術,對不同情境或不同創業者往往扮演著不同角色。例如,電子商務平臺對創辦者而言是數字創業產出,但對于利用其進行創業的企業而言則是數字創業工具;
GitHub等數字平臺不僅是有利于創業機會發展的數字創業工具,同時也為創業者提供有助于溝通、分享和合作的數字化創業情境;
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既是京東及其合作伙伴的數字創業產出,又為創業機會發展構建了數字化融資情境;
數字化眾籌平臺同時肩負3種角色,既是參與者共同的數字創業產出,又是能夠助力創業的數字創業工具,同時也是數字化創業情境。

3.3? 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機制

基于“人工科學”理論關于“人工物”進化的研究結論[28],結合數字技術的屬性、角色和作用,本文提出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機制理論模型,如圖6所示。該模型主要從數字技術驅動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邏輯,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基本作用路徑,數字技術對不同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等方面,揭示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機制。

3.3.1? 數字技術驅動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邏輯

數字技術驅動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邏輯在于數字技術能夠持續增強創業主體局部性突破和偶然性利用能力。數字技術以數字創業工具、數字創業產出、數字創業情境等角色嵌入或賦能創業機會、創業主體和創業環境,持續提升創業主體突破局部性和利用偶然性的能力,從而源源不斷形成創業機會進化的驅動力。數字技術基于可編輯性、可拓展性、可連接性以及可供應性等顯著區別于其它技術的特性,對創業機會、創業主體和創業環境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系產生壓縮、保存、擴展、替代、組合和生成等作用效應[29],形成數字化“創業機會—創業主體—創業環境”,使得創業機會更具流動性和無邊界,創業主體更加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創業環境更加開放和易洞察,促進“創業機會—創業群體—創業環境”體系持續優化,推動局部性突破和偶然性利用水平提升,從而驅動創業機會持續進化。

3.3.2? 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基本作用路徑

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基本作用路徑主要包括數字技術創新驅動路徑、數字價值共創驅動路徑。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所表現出的迭代式進化、破壞式進化、鏈式進化和簇式進化皆源于兩種基本作用路徑在模式方面的差異,以及二者在時空維度的不同組合,對兩條基本路徑進行解讀是理解數字技術驅動創業機會機制的關鍵。

(1)數字技術創新驅動路徑源于數字技術特有的創新效應(朱秀梅,2022)。任何技術創業均以特定技術為基礎,技術創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創業機會形成與發展,毛薦其等(2011)認為數字技術的特性使其能夠形成各類變異型和組合型創新模式,使得創業機會不斷進化成為可能。基于可編輯性、可拓展性和可連接性等特征,數字技術能夠產生替代、組合和保存等作用效應,從速度、規模、深度等方面極大推進漸進式、突破式、嫁接式和融合式等創新過程,從而驅動創業機會進化[11]。在該路徑中,數字技術嵌入創業工具或創業產出中,主要以數字創業工具、數字創業產出以及二者組合等角色存在,不斷激發持續創新和跨界創新。創業工具發揮作用的范圍得以擴大、水平得以提升,使得創業主體的局部性得以突破,不斷形成創業產出新功能和新模式,“偶然性”的可利用性得以提升,進一步完善創業機會乃至形成新的創業機會。

(2)數字價值共創驅動路徑源于數字技術特有的社會效應[27],即源于數字技術在生產關系和價值創造模式中的應用與賦能。數字技術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效應,能夠顛覆創業主體的社會關系、價值創造網絡和創業生態系統,重構相關要素、結構和關系,從而實現創業機會進化[4]。基于可供應性、連接性和開放性等特性,數字技術能夠產生組合、擴展和生成等作用效應,驅動形成新的價值共創生態,重構價值共創生態的要素和結構,顛覆價值共創主體的關系和價值共創行為,驅動創業機會進化[29]。在該路徑中,數字技術主要以創業工具和創業情境的角色存在,數字技術的社會效應能夠促進創業主體之間以及創業主體與其他主體之間的連接,并不斷完善共同創造價值的行為模式,形成全新的數字價值共創生態系統,從而能夠基于“共創”效應不斷提升創業主體突破局部性和利用偶然性的能力,驅動創業機會持續進化。

3.3.3? 數字技術對不同類型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

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存在不同類型,彼此之間密切相關,數字技術對不同類型創業機會進化存在不同作用機制,如圖7所示。數字技術兩條基本作用路徑基于不同技術創新、價值共創模式以及二者在時空維度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作用機制。

迭代式進化是所有進化的“基本動作”,包含在其它所有類型中,是機會原型內的進化,本質為對局部性的不斷突破,促使特定的市場不均衡與相應解決方案之間的匹配度不斷優化。數字技術通過加速機制驅動創業機會迭代式進化,即加速匹配優化速度。變異性程度較小的漸進式創新或多元化、開放度較低的數字價值共創模式更容易形成加速機制。一方面,漸進式創新能夠不斷優化創業機會“供給”與“需求”的對接;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不僅可以基于可編輯性和可供應性等特性持續增強創業主體的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降低創業過程中技術不確定性,還能基于開放性、可連接和可供應等特性[9],通過引發價值共創降低市場不確定性,促使創業主體對局部性實現持續突破,不斷提升“市場不均衡”定位的精準度,持續優化解決方案,加快創業機會迭代[25]。

破壞式進化會經歷迭代式進化,同時又是組成鏈式進化、簇式進化的“基本單元”。作為一種突破原有機會原型的進化過程,其本質為新的偶然性出現或被捕捉到,即新的市場不均衡形成或被識別。數字技術通過重構機制驅動創業機會破壞式進化,即重新構建新的偶然性,或者創造能夠捕捉偶然性的新能力。變異或重組程度較大的數字技術創新模式,以及多元化、開放度較高的數字價值共創模式能夠形成重構機制。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激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等創新模式觸發作為創業產出的數字產品與服務不斷創新,在供給端形成新的偶然性,或觸發創業情境變化,在需求端形成新的偶然性;
另一方面,基于數字創業工具不斷創新和數字價值共創不斷深化,創業主體感知和捕捉新偶然性的能力不斷提升,引發創業機會破壞式進化[4,6]。例如,安卓系統和IOS系統等可擴展系統可通過軟硬件重組和變化,產生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形成供給端的新偶然性;
工業互聯網構建起虛擬/現實一體化的新型生產空間,智能研發、數智制造和智慧供應等新需求涌現,形成需求端新的偶然性,觸發創業機會破壞式進化。

簇式進化和鏈式進化是破壞式進化在時空中的兩種不同組合方式。簇式進化的本質是若干破壞式進化能夠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發生。海量異質性的創業主體基于自身局部性和對偶然性的利用水平,圍繞特定偶然性或機會原型形成一系列不同解決方案,引發創業機會簇式進化(朱秀梅,2022)。數字技術通過擴散機制驅動創業機會簇式進化,多個相關創業機會進化在空間維度內同時涌現。各類數字技術創新基于多元化、開放式數字價值共創模式,形成擴散機制。由于數字技術的可編輯性和關聯性,作為創業產出和創業工具的數字技術通過創新形成新功能或適應新情境的屬性,同時,基于數字技術的開放性和可連接性等屬性,數字創業生態系統得以形成,信息交流、資源協同、知識溢出活躍且順暢,眾多創業主體能夠獲得關于特定機會原型的相關信息,并形成進一步利用和開發的可能性,促進創業機會簇式進化[5]。例如,設計和技術等領域的開源社區,圍繞公開的設計藍圖和原型技術,眾多參與者基于多樣化背景以及彼此之間的交流碰撞,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創業機會簇。

鏈式進化的本質是破壞式進化能夠在時間維度上持續發生,其源于持續創新形成的連續偶然性,或者創業主體對局部性的持續突破。數字技術通過促衍機制驅動創業機會鏈式進化,即數字技術促進破壞式進化在時間維度上次第發生和衍生發展。變異、重組程度較大的持續性數字創新,或者數字價值共創的持續產生,會形成促衍機制。一方面,基于數字技術可生成性等屬性,數字創業工具和數字創業產出等具有自我涉指性(self-reference)[30],持續不斷產生新的突破性功能,同時,數字創業情境中亦可能產生可供利用的新的偶然性[4];
另一方面,基于數字技術可供性等屬性,創業主體的學習行為持續進行,使得突破局部性的能力不斷增強,捕捉和利用偶然性的水平不斷提升,引發創業機會鏈式進化[9]。例如,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社交媒體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洞察出消費者對A產品的需求,而在后續對A產品用戶的持續互動過程中,又能挖掘出B產品需求情況,如此迭代向前,形成創業機會鏈式進化。

4? 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關于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業機會進化研究較為零散,理論體系尚不完善,成果積累較少,需要從變量挖掘和界定、現象歸納和剖析等基礎性工作做起,進而開展機制分析、推動理論發展。基于此,圍繞學術研究的“變量—現象—機制”三大維度[12],提出未來研究框架,如圖8所示。

4.1? 核心變量挖掘、界定與表征

變量是學術研究和理論構建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挖掘和界定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相關核心變量成為后續研究基礎任務。數字技術是創業機會進化呈現出有別于傳統產業創業若干顯著特征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數字技術不應僅被當成一種情境[4],而應視為核心要素,未來研究首先需要梳理和提煉數字技術相關概念與變量。可借鑒信息科學、信息系統管理和數字創新等研究領域概念、變量與術語,從數字技術的形式、類型、屬性和作用等方面,結合數字創業機會進化實踐,界定相關變量的內涵、結構和表征。同時,基于“人工物”觀點和設計科學框架,圍繞與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相關的概念[3],借鑒創業奏效、創業拼湊和精益創業等相關研究領域的核心變量,重點挖掘和界定創業主體突破局部性、利用偶然性等行為方面的變量。

4.2? 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現象剖析

數字創業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案例素材,是數字創業研究的寶藏(蔡莉,2019),對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的現象和過程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拓展細化創業機會和數字創業等相關領域的理論。未來研究可采用案例研究、田野調查和扎根理論等方法,以國內外典型數字創業企業,如百度、小米、谷歌、阿里、騰訊、蘋果等為案例,重點剖析數字創業機會進化的過程現象和路徑脈絡,從進化動因、形態、性質等層面進一步識別和分類,全面梳理技術創新驅動型和價值共創驅動型、迭代式和破壞式、鏈式和簇式等不同進化模式,同時,識別其它可能存在的進化類型,并進一步分析不同創業機會進化的過程模式,包括主要環節、核心節點、關鍵步驟等。

4.3? 數字技術對于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分析

本文構建了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理論模型,未來研究可采取多種方法作進一步驗證。一方面,重點分析數字技術如何引發包括變異型和組合型在內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如何進一步促使創業主體不斷突破局部性和利用偶然性,從而推動創業機會持續進化;
另一方面,分析數字技術如何通過重構創業主體的價值共創模式實現局部性突破和偶然性利用,進而實現創業機會不斷進化。同時,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技術效應和社會效應往往融合在一起,未來研究可基于系統觀和整體觀分析二者的協同、互補、調節和替代等作用效應。

鑒于數字技術、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對不同技術種類、行業情境、企業類型而言,創業機會進化機制亦會體現不同規律與邏輯。因此,未來研究一方面應聚焦具體的數字技術,揭示數字組件、數字平臺、數字基礎設施等技術要素,開放性、使能性、發展性等技術特征,以及分析技術、移動技術、社交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技術類型如何推動創業機會進化;
另一方面,應針對人工智能、3D打印、云計算、5G等典型數字技術產業,以及農業、制造業、餐飲食品行業、農業等傳統行業的具體情境,分析數字技術對創業機會進化的作用機制。

4.4? 創業機會進化的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數字創業機會進化必然會對企業、平臺、創業生態系統乃至區域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劉志陽,2021),因此,可以在數字創業機會進化前因、過程和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數字創業機會進化效應,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從企業、平臺、創業生態、區域等不同層面分析數字創業機會進化效應;
其次,針對不同進化類型,分別分析技術創新驅動型進化和價值共創驅動型進化、鏈式進化和簇式進化、迭代式進化和破壞式進化的效應;
再次,聚焦VUCA時代廣受關注的組織韌性、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分析數字創業機會進化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研究數字創業機會進化在特定企業中發揮的效應,例如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傳統制造業企業、服務型企業以及公益組織等。

4.5? 拓展基于設計科學的創業機會相關理論

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應基于設計科學的范式開展創業研究,認為人工科學與設計科學能夠為創業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和注入新的概念要素[16]。相關研究主要包括概念界定和理論分析,并從創業實踐角度提出了對于設計科學的創業以及創業機會實施的若干原則和指南,但主要側重于闡述作為內在系統的創業主體行為,缺少對于數字創業情境及數字技術角色的挖掘。在未來研究中,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從外部系統、創業機會對內部系統的作用以及三者交互作用的視角,進一步豐富相關理論;
另一方面,在大量質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系統凝練數字技術在其中的作用,進一步拓展相關理論。

4.6? 實施多種分析手段協同融合的研究設計

數字技術對創業研究提出新理論的構建需求,同時,也從供需兩個層面為創業研究形成新方法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可能性。從需求層面來說,數字創業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導致僅僅采用現有研究方法難以真正揭示其內在規律,需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1]。從供給的層面來說,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神經網絡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逐步成熟,其引入創業研究成為可能,并且數字創業過程中形成了大量數據資源,而這些數據資源對于揭示數字創業的新現象、新規律和新機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借助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手段,與案例研究、扎根理論和傳統計量手段有機結合實施研究。此外,對于數字技術作用下的創業機會進化現象而言,其前因變量、核心要素、進化過程以及效應機制均表現出多元化、跨層次和動態化特征,具有復雜化和系統化屬性,因此,未來可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法、網絡分析法以及復雜系統研究相關方法進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5? 結語

為對數字創業實踐中創業機會“一夜成林”進化現象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提供分析基礎和理論框架,本文圍繞內涵、過程和機制等方面構建了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機制的理論模型。首先,融入人工科學和設計科學理論視角,提出“人工物”創業機會觀,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人工物”,是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融合形成的產物,來源于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交互,具有“客觀—主觀”二元性和動態發展性,核心要素為創業主體、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自身。其次,認為創業機會進化是創業機會不斷迭代、優化乃至衍生發展的過程,既包括同一原型內創業機會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包括突破當前原型發展為另一機會原型的過程,其本質是核心要素彼此互動以達到更加匹配的過程。再次,數字技術顛覆了創業機會進化模式,呈現出速度快、數量多和模式多等特性,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創業機會進化包括鏈式進化、簇式進化、迭代式進化和破壞式進化等類型。“人工物”視角下創業機會進化的內在動因為創業主體對局部性的持續突破和對偶然性的不斷利用,數字技術以數字工具、數字產品、數字情境以及多種組合等角色存在于創業機會核心要素體系中,不斷提升突破和利用水平,通過數字技術創新驅動和數字價值共創驅動,對不同創業機會進化形成加速機制、重構機制、擴散機制和促衍機制。同時,從變量挖掘和界定、現象歸納和剖析、機制分析、理論構建、方法創新等方面,就未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展望。

本文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融入多科學理論,構建了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機制的理論模型,揭示了數字創業機會的過程和機理,豐富和拓展了數字創業理論體系。首先,突破經典創業機會理論在時空邊界的固定性和要素關系的靜態化假設,明晰了創業機會進化的內涵、本質和動因,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動態和過程視角下的創業機會研究;
其次,將人工科學和設計科學理論融入創業研究領域,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人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融通“機會發現觀”和“機會創造觀”,為創業機會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理論要素,亦為后續創業領域研究提供啟發和借鑒;
再次,將數字技術納入創業機會進化的理論構建中,揭示了數字技術的屬性、功能和效應在創業機會進化中的作用,剖析了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的模式、類型和特征,構建了數字技術驅動下創業機會進化機制的理論模型,并提出了相應的驅動路徑和作用機制,提升了創業機會研究對數字創業實踐發展需求的適應性,為后續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分析視角和思路框架。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PAUL J, ALHASSAN I, BINSAIF N, et al.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3, 156(3):113507-113523.

[2]? KOLLMANN T,KLEINE-STEGEMANN L,DE CRUPPE K,et al.Eras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J].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22, 64(1):
15-31.

[3]? SARASVATHY S D.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2):
203-223.

[4]? NAMBISAN 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6):
1029-1055.

[5]? VON BRIEL F, RECKER J, SELANDER L, et al. Researching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21, 48(1):
284-304.

[6]? 郭海, 楊主恩. 從數字技術到數字創業:內涵、特征與內在聯系[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21, 43(9):
3-23.

[7]? ALVAREZ S, BARNEY J B. Has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ies been fruitful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0, 34(3):
300-310.

[8]?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9]? NAMBISAN S, WRIGHT M, FELDMAN 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J]. Research Policy, 2019, 48(8):
103773-103805.

[10]? 郭潤萍, 裴育, 尹昊博. 社會互動視角下數字創業機會客觀化機理——基于數字創意新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OL]. 南開管理評論:1-24[2023-09-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1013.1640.002.html.

[11]? ROMME A G L, REYMEN I M. Entrepreneurship at the interface of design and science:
toward an inclusive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 2018,35(10):
94-121.

[12]? DIMOV D. Toward a design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M]// Models of start-up thinking and action: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6.

[13]? SIMON H A.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 MIT Press, 1969.

[14]? DIMOV D. The distinct domain of design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R]. Working Paper, 2021.

[15]? BERGLUND H, BOUSFIHA M, MANSOORI Y. Opportunities as artifacts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desig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20, 45(4):
825-846.

[16]? BERGLUND H, GLASER V L. The artifacts of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M]//Research handbook on entrepreneurship as practi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22.

[17]? 斯曉夫, 王頌, 傅穎. 創業機會從何而來:發現,構建還是發現+構建——創業機會的理論前沿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32(3):
115-127.

[18]? ALVAREZ S A, BARNEY J B, ANDERSON P. Forming and exploiting opportunities:
the implications of discovery and creation processes for entrepreneuri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 24(1):
301-317.

[19]? SMITH B R,MATTHEWS C H,SCHENKEL M T.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the role of tacitness and codification in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 47(1):
38-57.

[20]? CHIASSON M, SAUNDERS C. Reconciling diverse approaches to opportunity research using the structur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6):
747-767.

[21]? SARASVATHY S 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2):
243-263.

[22]? GARUD R, GIULIANI A P.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38(1):
157-160.

[23]? 吳雋, 劉衡, 劉鵬,等. 機會進化、效果推理與移動互聯微創新——對手機APP新創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學報, 2016, 13(2):
173-183.

[24]? WOOD M S, MCKINLEY W. After the venture:
the reprod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7, 11(1):
18-35.

[25]? HUANG J C,HENFRIDSSON O,LIU M J, et al. Growing on steroids:
rapidly scaling the user base of digital ventures through digital innovation[J]. MIS Q, 2017, 41(1):
301-314.

[26]? SUSSAN F, ACS Z J.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7, 49(1):
55-73.

[27]? BRAUNE E, DANA L P.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some features of new social interactions[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22, 39(3):
237-243.

[28]? SIMON H A. Near decomposability and the speed of evolu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587-599.

[29]? VON BRIEL F,DAVIDSSON P,RECKER J.Digital technologies as external enablers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in the IT hardware sect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8, 42(1):
47-69.

[30]? SUN R, GREGOR S, FIELT E. Generativity and the paradox of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a platform architecture:
a case of the Oracle Cloud Platform[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21, 58(8):
103548-103572.

[31]? OBSCHONKA M, AUDRETSCH D B.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in entrepreneurship:
a new era has begun[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0, 55(3):
529-539.

(責任編輯:萬賢賢)

A Theoretical Model from Perspective of Artifacts fo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Cao Yuhua1,2

(1.Suzhou Institut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2.School of Digit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uzhou City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or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lement entrepreneurship, connecting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market, and is the key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e of its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but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is evolution is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is not clear.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but most existing theories related to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ssume that there are stable boundarie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which is not enough for the mechanism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Moreover, research o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Meanwhile, 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some scholars have adopted and developed the artificial science theory of Herbert Simon, and propos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can be regarded as a design sc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can be taken as a kind of artifa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model for in-depth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follows the writing paradigm of constructive review in the logic of "What-How-Why". First,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s analyzed by integrating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ac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xu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re clarified. Second,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is defined, and the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are clarified based on theories of artifacts. Third, the proces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the rol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are clarified,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is constructed around the internal logic, action path and in-depth mechanism. Finall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science and design sci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artifacts, and they are the produ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deriv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lements, and the nexus is entrepreneurial agency,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Secondly,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teration, optimization and derivat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ncluding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thin the same opportunity prototype, and a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to a new opportunity prototype,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best matching state. Type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clude chain evolution, cluster evolution, iterative evolution, and disruptive evolution. The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acts lie in the persistent breakthrough of locality and the continuous use of contingency. Digital technology exists in the core element system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with roles of digital tools, digital products, digital context, and various combinations,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 above breakthrough and utilization levels and forming mechanisms of acceleration , reconstruction , diffusion mechanisms, and promo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through digital innovation driving mode and digital value co-creation driving mode.

In summa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t reveals the phenomen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i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nriching and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Firstly, i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essence and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from a process perspective. Secondly,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esign science are integrated into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which provides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lements fo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Thirdly,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iving paths and mechanisms are proposed, which improves the adapt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sear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form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

Key Words: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olution;
Artifacts

推薦訪問:視角 進化 模型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