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靈光乍露——竹題材繪畫創作的再探索

時間:2024-11-09 16:45:01 來源:網友投稿

文/李中軍

李中軍/ 落白No.2 紙本水墨 72cm×47cm 2022年

“竹”作為傳統中國畫創作中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其在中國繪畫史中的出現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據記載,“竹”早期多作為襯景在墓室壁畫中出現;
經唐至宋,《宣和畫譜》將墨竹列為單獨畫科,與“竹”相關的繪畫及善竹名家均被收錄其中;
元李衎《竹譜詳錄》作為竹譜之始,至為詳盡,非第言寫竹之法,并及品類之繁……竹題材繪畫經后世逐步發展,遂成為中國藝術領域不可忽視的經典圖式與文化符號,且因畫竹“比德君子”的特殊象征意義,使“竹”在中國藝術史漫長的生長脈絡中又自生成了其獨特的品格意向與精神內涵。故在此過程中,藝術家們亦多熱衷表現,衍變出豐富奇絕的各種圖式,成就了大量歷史巨作,且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于竹題材繪畫的探索從未停歇,直至今天。對于大多數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藝術實踐者來說,傳統的學院教育背景、外來文化多樣化的輸入以及現當代藝術浪潮的沖擊,共同構成了他們在藝術實踐上的成長合力。一方面,學院的專業教育不可避免地為其烙上堅實的學院派底色,以“經典”為模范對象的教學模式,使關注傳統文脈延續必然成為青年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一種自覺行為;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觀念和樣式的涌現又不斷催生出強烈的創新訴求,以及基于這一訴求而呈現出的多樣視覺表達。身處這樣一個共性的創作生態環境,關注經典、延續文脈必不可少,而作為后來者,在創新之路上時刻保持一份實驗的意識亦是青年藝術家所必需的。選擇“竹”這一生命力持久的繪畫題材作為水墨創作的重點,并非一時起意,而是基于自身的審美趣味及持續思考,通過對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系列“竹”的經典圖像的考察、梳理與研究,輔以相關畫論著述的理論滋養,綜合大量的寫生調研,不斷從中汲取創作的養分,同時,借用現代繪畫中有益的抽象因素、畫面關系、結構重構等方式,并對相關的圖像進行了轉換實驗,從而實現對“竹”這一經典題材的縱向挖掘與再創作實踐。

對竹題材繪畫的再探索,既尊重“筆墨”的中國畫價值判斷,又從更為開放的審視角度出發,將“竹”的藝術形象視為西方現代語言方式中的一種視覺資源,綜合各類藝術處理方式,將“竹”的形象放置到不同于中國畫傳統構圖的大場景中進行創作,試圖表現一種關乎“新”語言、“新”造型、“新”觀念、“新”趣味的中國藝術審美的竹的圖像,而在此過程中,對新的語義空間的探觸與建構亦讓創作者本身在畫面的限制與自由間獲得了自洽式的平衡。

李中軍/ 亂披紗No.1 紙本水墨 70cm×35cm 2022年

李中軍/ 竹影No.2 紙本水墨 136cm×66cm 2019年

靈光乍露講的是中國早期文化的精神取向與價值追求,而在此處的再探索語境中,則意指以“竹”為代表的藝術源流在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生長出新的力量、生機與啟示,而這種生生不息的藝術精神也正是青年水墨創作群體在繼承與創新的左右徘徊之間所必需的可貴力量。

中國式審美中自有一種雅致、模糊、遮蔽甚至稍顯陰郁的氣氛,竹林深處,光影斑駁,靈光乍現于搖曳生姿的間隙,亦乍露了記憶的幻象與探索的新奇。《一尺竹》于方寸之中尋求黑白灰形式節奏間的自由變化;
《落白》則是在自然的風貌中浸入了水墨語言的視覺呼吸;
《亂披紗》意在以非傳統的圖像邏輯建構個體觀察視角下的中國式審美空間;
而《影碧》中一抹綠色的出現,既是對混沌自然狀態中“靈光”的探尋,亦是身臨其境之間一時刻意的出游。

當然,對竹題材繪畫的再探索,除了基于個體思考與體驗的審美趣味及有意識實驗,同樣也涉及傳統題材當代轉換的幾個嘗試性回應。

第一,“竹”作為傳統中國畫中的常見題材,以單一“竹”題材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并嘗試呈現新樣式的創新之思。

↑李中軍/綠石、紅印、亂披紗No.3紙本水墨70cm×70cm 2022年

↓李中軍/一尺竹No.3紙本水墨36cm×38cm 2020年

李中軍/竹影No.3紙本水墨136cm×66cm 2019年

李中軍/ 影碧 紙本水墨 58cm×225cm 2023年

李中軍/ 簾 紙本水墨 36cm×144cm 2021年

李中軍/ 角落 紙本水墨 36cm×70cm 2021年

中國畫發展歷史久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各類題材,這些題材的經典名作不但是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也是流傳至今的可貴的視覺資源。一方面,以“竹”題材為切入點,需得在創作的過程中厘清竹藝術圖像的起源、演變與傳承,掌握其中的造型、觀念與語言;
另一方面,竹題材繪畫源遠流長,創作者眾多,在對經典題材、經典樣式的傳承與實踐中,又容易生成流于形式,陷于僵硬、呆板,從而失去藝術感染力、形成某種不良習氣的弊病。故此,對竹題材繪畫的再探索,實則是要在一個規定的命題下,嘗試跳出長期存在的圖式、語言、風格乃至觀念等多方面的消極束縛,積極有效地釋放竹題材繪畫創作的生命力,并通過實際、有效的創新實踐增強傳統精神文化的審美體驗。

第二,“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以竹的水墨新創造為載體的突圍之思。

青年水墨一代個體視覺經驗的生成與世界文化語境是自然接軌的,其在創作過程中就必然受到中國傳統經典和外來視覺方式的影響與拉扯。新世紀以來,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視覺載體,大量作品進入國際視野,但拋開中國古代經典繪畫以及筆墨技法本身,水墨的當代表達并未有效地進入國際對話,而往往一些所謂的受西方關注和認可的當代水墨藝術,早已拋棄了最根本的中國水墨精神,實質淪為某種嘩眾取寵的物質產品。對竹題材繪畫的再探索,即是希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以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姿態,規避盲目、任意、缺少規范的拓展,力求將實驗目的鎖定在對新的規范、新的經典的構建之上,由此真正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為“竹”這一極具民族文化精粹的藝術形象賦予普適性的視覺語言,也以此尋求與國際的相通性、互融性。

第三,自然與人文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對矛盾體,以“竹”之自然對話新水墨之人文體驗的物我之思。

縱觀中國畫的發展,寄情山川自然的生態美學觀一直貫穿于中國繪畫藝術的傳承之間,且因繪畫與生態的各自發展和相互滲透,不斷生發出取材自然、回歸自然的藝術精品。鄉村振興、生態為先,生態環境保護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竹在生態美學視域內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又因中國的歷史文化語境,使其有著特殊的人文寓意。藝術創作是物我對話的捷徑,此處對竹題材繪畫的再探索也是基于大量的自然生態考察與寫生調研所展開的,繪畫創作不只是藝術語言本身的創作與演變,它來自自然,表現的是當下的山川風貌和人文精神。圍繞竹所展開的再創作,其在注重傳承經典與融合外來方法的同時,其價值亦在于進入現代中國新的“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體驗之中,并賦予竹在新自然生態與新人文生態中新的審美體驗。

關于竹題材繪畫創作的再探索,即是以藝術之靈光尋求精神之啟迪的一場自我行走與體悟探尋。

李中軍/ 亂披紗No.6 紙本水墨 47cm×36cm 2022年

猜你喜歡 紙本水墨題材 韓景燕作品集藝術品鑒(2022年6期)2022-04-14王少桓河北畫報(2021年12期)2021-09-09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電視指南(2020年9期)2020-10-12水墨VOGUE服飾與美容(2020年10期)2020-09-26蘭華生作品國畫家(2019年4期)2019-10-14錚錚鐵骨(紙本水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期)2017-05-12潑盡水墨是生平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電視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當代水墨邀請展東方藝術·國畫(2015年4期)2015-08-20廣電總局關于2015年6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通知電視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推薦訪問:靈光 繪畫 題材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