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 朱偉 卑明健 張柳
應急醫療工作是突發事件處置的關鍵環節,其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公眾的生命與健康安全。在地震、疫情等災難事件中,應急醫療的妥善處理具有巨大的潛在益處,可顯著減少人員的傷亡和傷殘風險。我國地廣人多,多災多險的特點使得應急醫療變得尤為重要。地震、洪水、火災、疫情爆發等災害常常在不經意間帶來生命威脅。因此,應急醫療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愈加凸顯,成為國家安全和人民福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書記在2020 年2 月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本研究中的“應急醫療”是指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醫療機構針對該突發性事件迅速采取的緊急應對的醫療行動。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集中在應急醫療保障體系立法[1]、應急醫療場所的選址[2]、應急醫療物資的配送[3]等方面,對應急醫療領域的系統研究較少,缺少對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可視化知識圖譜的研究。基于此,通過檢索知網中從1986 年到2023 年我國在應急醫療領域的所有文獻,采用文獻計量的分析方法,借助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分析目前我國在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希望能夠對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持續研究添磚加瓦,豐富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相關研究,為學者研究應急醫療提供新的視角。
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檢索的時間范圍為1986 年至2023 年,通過檢索以及人工整理篩選出1828 篇與“應急醫療”相關的文獻進行后續的文獻計量分析工作。
采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6.2 版本進行知識圖譜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者的合作關系,研究者的單位以及關鍵詞共現、聚類、時間線和突現進行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根據軟件運行的知識圖譜,結合所檢索的1828 篇文獻,探討我國在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現狀、前沿及未來的趨勢。
2.1 我國應急醫療發文量分析
通過對知網數據庫下載的1828 篇論文的統計分析,做出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發文量的統計圖,見圖1。
圖1 1986-2023 年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發文量
從圖1 可以看出,我國在應急醫療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斷加大,2008 年出現研究的小高潮達到107 篇,在2020 年達到峰值269 篇,究其原因是因為2008 年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和2020 年新冠疫情,而災后急救和疫情防控都屬于應急醫療的重要內容,接下來的2021 和2022 兩 年 分別為206篇和182篇,截至2023 年11 月總共發文128 篇,有望和上一年的發文量持平,我國在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力度持續加大。
2.2 研究者合作分析
采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學術合作網絡分析后導出圖2 所呈現的研究者合作知識圖譜,以深入研究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學術合作關系。分析焦點在于揭示研究者之間的合作程度以及學術網絡的結構特征,這有助于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有益的見解和戰略方向。
圖2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者合作分布知識圖譜
在分析圖譜時,我們發現圖中包括了396 個節點和528 條邊,相應的網絡密度值為0.0028(網絡密度是網絡中的連線數除以一個完整網絡所可能有的矢量數,即一個具有N 個節點、G 條連線的非定向網絡L 的密度計算公式為:2×L(G)/N(N-1),密度值是揭示網絡連接性的指標)。這一結果呈現出我國應急醫療領域學者之間合作關系的特點。具體而言,學者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合作網絡并不緊密。這表明,盡管有合作發生,但合作頻度和強度相對較低,學者之間的信息流動和交流相對匱乏。這是因為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者多分散在不同的機構,缺乏機會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或者由于該領域的跨學科性質,需要更多協作的鼓勵。
此外,觀察圖中節點的大小,即圓圈的大小,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田軍章等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其他學者的節點大小基本一致。在科研領域中,節點大小通常反映了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和貢獻度。因此,這也表明該領域仍需積極推進跨學科合作,以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在該領域的研究者中,田軍章和趙一俏合作次數最多為3 次,其研究領域集中在對世界各國的應急醫療救援體系建設領域進行分析[4-9];
其次是陳宇行團隊,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軍隊應急醫療救治方面[10-13];
胡呈煒團隊的研究領域是應急醫療處置決策系統領域[14-18];
沈烈,裴波和李瑞斌團隊集中在應急醫療救援組織建設方面[19-21]。為促進該領域的發展,有必要加強學者之間的合作,促進知識交流和跨學科研究,從而推動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進步和創新。
2.3 研究者單位合作分析
對所檢索的1828 篇中文文獻研究者的合作單位分析,共有415 家研究單位進行了單位與單位之間開展了應急醫療的相關研究合作工作,合作單位中發文量最多的單位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醫務部以及華中科技大學(見表1),其中合作發文量最多的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12 篇,其次是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9 篇。通過表1 合作發文排名第10 的也僅有5 篇,由此可見,在應急醫療領域科研單位之間進行合作科研的工作還有待提升。
表1 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發文量前10 單位
2.4 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是文章研究核心內容的凝練體現,能夠體現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及熱點。為了了解我國在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和熱點,可以通過CiteSpace的關鍵詞共現來了解目前的研究狀況。根據軟件運行后的結果得到圖3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共有380 個節點和550 條連線,網絡密度值為0.0076。從圖3 可以看出,應急管理、應急醫療、應急救援和醫療救援是目前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關注重點,并逐漸向公共衛生、醫療物資、醫學救援、突發事件等研究領域擴散。
圖3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根據次頻出現的高低排序(表2)可以看出,醫療救援出現的頻次最多,為47 次,其中心化值為0.23(中心化說明研究熱點之間的變化情況,值越大,這個關鍵詞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大),說明我國應急醫療主要集中在救援方面;
而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分別為45 次和35 次,其中心化值分別為0.1 和0.23,說明現有研究集中在與應急醫療相關的主題。
表2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高頻詞
2.5 關鍵詞聚類和時間線
采用LLR(Likelihood Ratio)算法對從1828 篇中文期刊中檢索的文獻關鍵詞進行了聚類知識圖譜分析。根據圖4所示的結果,得到的參數值為Q=0.6744以及S=0.8948(聚類模塊值Q 值,一般認為Q>0.3 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
聚類平均輪廓值S 值,一般認為S>0.5 聚類類就是合理的,S>0.7 意味著聚類是令人信服的),這表明所構建的關鍵詞聚類具備相當高的可信度和合理性。通過該算法共聚類7 個:應急救援主要是突發事件及重大災害方面的研究;
應急醫療主要集中在醫療廢物以及地震災害等方面的研究;
醫療救援主要集中在應急物質和現場急救方面的研究;
應急預案主要集中對于公共衛生突發性事件的應對方案方面;
應急能力主要集中在醫療物資主要集中應急調度和應急物流方面;
衛生應急主要集中在選址及傳染病防治方面。
圖4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時間線分析關鍵詞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個直觀的方式,以深刻理解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領域中各個聚類之間的時間跨度關系。通過圖5 的可視化呈現,能夠觀察到該領域的發展歷程。研究結果表明,醫療救援是該領域的最早研究方向,但自2008 年以來,我國的研究趨勢逐漸向應急管理的宏觀研究方向發展。近年來,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了選址、空間可達性等微觀研究方向。這一趨勢的演變反映了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動態性,以及研究者對不同方面問題的持續關注和調整。
圖5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
2.6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關鍵詞突現分析
通過進行關鍵詞突現分析,能夠深入了解當前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根據圖6所示的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可以明確看到在我國的應急醫療研究中,一些關鍵詞的突現強度更為顯著。具體而言,地震(突現強度=6.14)和應急救援(突現強度=4.81)在該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 年至2023 年期間,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前沿焦點逐漸轉向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疫情防控。這種趨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它引發了我國學者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度關注。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許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應急醫療方面,以支持疫情的防控和管理。這一轉向反映了學術界對應急醫療研究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以滿足緊急情況和衛生危機的需求,為社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圖6 我國應急醫療研究排名前6 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
通過對關鍵詞的共現、聚類和時間線的知識圖譜分析,結合關鍵詞的突現詞知識圖譜,可以預測我國應急醫療領域的研究趨勢。
首先,當前我國應急醫療側重的是防控方面,對于全面布局,統一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從頂層設計方面加強研究力度。國家在應急管理的宏觀層面對應急醫療立法入手[22],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應急醫療體系[23],從而提高我國的應急醫療治理能力;
加大對民眾的急救培訓力度[24],從而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應急醫療體系。
其次,隨著經濟發展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各種突發性事件層出不窮,諸如2003 年的非典、2020 年的新冠疫情等事件,而我國的應急醫療的重心在救援方面,對于預防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應對能力,提前布局合理的城市、農村應急醫療場所規劃[25],構建醫院、社區協同的聯防聯控的應急醫療應對體系[26]。
最后,應急醫療主要考察的是響應速度,但是目前,我國應急醫療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其相結合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應急醫療物資配送的數字化技術嵌入,對于應急醫療的冷鏈物資配送[27],應急醫療物資的多元化供給[28]等方面,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達到優化配置的效率。
應急醫療系統的建設和有效運作有助于提供快速響應、迅速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減輕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此外,它還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減少混亂和恐慌的可能性,確保危機時協調有序的醫療服務。應急醫療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不僅要求政府制定完備的應急計劃和政策,還需要不斷加強培訓和資源投入,以確保在面臨緊急情況時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保障國民的生命和健康。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軟件,對1986 年至2023年期間我國應急醫療研究領域的中文期刊文獻進行了知識圖譜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國應急醫療體系的整體應對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猜你喜歡 研究者圖譜救援 緊急救援哈哈畫報(2022年5期)2022-07-11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河池學院學報(2021年1期)2021-07-10繪一張成長圖譜少先隊活動(2020年12期)2021-01-143D打印大救援學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科學將如何回應?英語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中華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補腎強身片UPLC指紋圖譜中成藥(2017年3期)2017-05-17主動對接你思維的知識圖譜領導科學論壇(2016年9期)2016-06-05醫生注定是研究者中國衛生(2015年7期)2015-11-08救援行動數學大王·低年級(2015年6期)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