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璦
【摘 要】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學是實施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之一。在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挖掘名著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
在此基礎上確定導讀教學的主題,整合篇章,對名著進行深度閱讀;
同時植入生活,運用名著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和人文思想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
【關鍵詞】 名著閱讀 傳統文化 主題教學
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學藝術和文化思想的精華。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既能接受優美的文學藝術的熏陶,還能夠理解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通過名著整本書閱讀指導,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結合這一認識,我在七年級的《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從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角度設計主題教學。現以此例,試談如何在名著閱讀教學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學策略的運用。
一、解讀文本,挖掘文化資源
在導讀中,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在初讀全篇后只知道《二十四孝圖》中包含著“孝道”思想,對其他內容則了解甚少。由此,在導讀之前,我讓學生搜集傳統文化的相關資料,并設計了以下兩個主問題進行課堂導讀,引導學生挖掘名著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你所了解的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部分組成呢?請結合閱讀過的文學作品舉例說明。
2.文學名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請結合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再次瀏覽文本,試分析本部名著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
課堂上,針對問題1,我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在組內共享討論,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由于課前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學生搶答的環節很熱鬧,有的結合曹操《觀滄海》回答“家國情懷”,有的結合《論語》回答“儒家思想”,有的結合《邊城》回答“傳統節日”……但學生的回答依然反映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于是,為增加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積累,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了如下補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
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等處世方法;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
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中華人文精神。具體外顯為諸子思想、倫理道德、詩詞曲賦、書法國畫、民族戲曲、傳統節日、歷法節氣、鄉風民俗、服飾飲食、文物園林等。
在閱讀時,學生在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不足的前提下,對文本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進行閱讀理解,就像是盲人摸象,會顧此失彼,淺嘗輒止。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認知傳統文化,儲備相關知識,等于交給學生一把解讀文本的鑰匙,為學生從傳統文化角度解讀文本奠定基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調動掌握的知識并加以運用,捕捉有價值的信息,理解文本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從而對文本產生全新的體驗和感悟。教師的導讀也就能有的放矢,精準操作。
對于問題2,學生在提升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前提下,結合問題,迅速開始瀏覽、跳讀,摘取字里行間的重要信息,進行思考辨析,相繼理解了大多數文章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如《阿長與〈山海經〉》描述的正月初一說吉利話、吃福橘等春節習俗,背《鑒略》、讀《爾雅音圖》等表現出的開蒙教育觀念;
《二十四孝圖》中回憶兒時聽講《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揭示出的虛偽殘酷的封建孝道;
《五猖會》中作者敘述童年看賽會、《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表現出的則是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
但是,在交流中,學生說《狗·貓·鼠》這篇文章沒有體現出傳統文化。于是,我設計如下問題引領學生理解《狗·貓·鼠》。
1.喂養貓、狗等小動物只是人們的生活愛好嗎?請結合貓、狗等小動物的作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進行理解探究。
2.文章中敘述了“海昌蔣氏婚禮”“老鼠成親”這兩件事情,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試簡要分析。
圍繞這兩個問題,我與學生一同對《狗·貓·鼠》進行閱讀分析。在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只談到“喂養貓是捉老鼠,喂養狗是看護家園”時,我適時介紹家畜的起源知識進行點撥。學生由此進一步認識到牛和狗等動物可幫人做事,若遇災荒之年,喂養的家禽和家畜還可作為“儲備食糧”,從而認識到文章包含著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對于“海昌蔣氏婚禮”“老鼠成親”這兩件事情,學生結合相關段落,對照傳統文化內容,認識到其中包含著的傳統婚嫁禮儀,作者正是借此批判煩瑣的傳統禮儀。
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的名著導讀教學,挖掘名著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基礎。在學生初讀時,教師應該立足學情,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名著進行反復讀,篩選出關鍵段落語句進行探究,實現透徹性的理解,以辨識出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為傳統文化主題教學的開展夯實基礎。
二、整合篇章,探究鄉愁情結
鄉愁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濃得化不開的一種情結,這一文化主題同樣折射在《朝花夕拾》的若干文章中。但是,在這部名著中,魯迅的鄉愁是復雜的,既有對故鄉真善美的回顧與咀嚼,也有對假惡丑的諷刺與批判。只閱讀其中的某一篇,學生很難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魯迅的鄉愁情結。因此,我引導學生整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瑣記》《五猖會》《無常》六篇文章,以“感悟魯迅的鄉愁情結”為主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名著,探究魯迅復雜的鄉愁情結。圍繞這一主題設計的三個問題如下。
1.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從紛擾中尋出一點寧靜,進行精神返鄉,名著中故鄉的哪些風土人情讓魯迅感受到快樂,獲得溫暖慰藉?
2.精神返鄉中有溫暖的回憶,也有童年的不快。請結合相關篇章,從魯迅對故鄉人、事和禮俗的敘述中概括出魯迅童年的那些不快。
3.雖然月是故鄉明,但魯迅在這部作品中表達的鄉愁是復雜的。請結合閱讀感悟談談你的看法。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結合六篇文章迅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閱讀發現,列舉了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有趣的童年生活、長媽媽神奇偉大的“神力”、壽鏡吾先生的和藹等令作者感受到溫暖快樂的內容。學生也體會到了魯迅內心深處對故鄉風土人情深厚而又強烈的摯愛之情,通過詞語的選用和語言的組織,相繼概括出“庸醫的診治讓作者憤激”“現實中故鄉有些人連鬼都不如讓作者憎惡”“衍太太心術不正讓作者鄙視”等作者童年的不快。
問題3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淺顯地認為鄉愁就是魯迅思鄉念家,懷念童年的美好時光。可是結合前兩個問題,我進行了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魯迅對故鄉的態度:溫暖的回憶讓魯迅思念眷戀著故鄉,但兒時的種種不快和鄙陋的習俗又讓魯迅憎惡、遠離故鄉,于是學生感受到了魯迅對故鄉復雜而又矛盾的情感。魯迅一方面對故鄉表現出熱愛、崇敬,甚至終生的眷戀,而另一方面則又充滿了憎惡、決絕,甚至詛咒。于是,魯迅選擇面對現實的無奈卻不愿回鄉療傷,只能客居他處獨自舔舐內心的痛苦,感受凄風苦雨和人情冷暖。
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的名著導讀教學,一定要進行名著篇章的整合,設計一個緊扣篇章的傳統文化主題,借此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深度閱讀,理解傳統文化在人物性格、情節的設置以及主題表現方面的價值和作用,實現對文學名著的深層理解和掌握。
三、探究主題,審視忠孝倫理
《朝花夕拾》中對父親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五猖會》《父親的病》這兩篇文章中,顯性地涉及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倫理思想的則是《二十四孝圖》。閱讀完整本書后,有學生產生了困惑:魯迅到處為父親的病而奔走求醫,他應該是一個孝子。可是作者卻又為什么要在《二十四孝圖》中批判孝道?這是否矛盾?在導讀推進中,結合學生這一困惑,我利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精讀,探究理解孝道。
1.在去看五猖會時,父親要檢查作者背誦《鑒略》,結合相關語段,你是如何理解父親這一做法的?
2.回憶起自己在父親離世時大聲喊叫“父親”,作者為什么認為那是自己“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3.作者收到《二十四孝圖》高興極了,可聽完二十四個故事之后,作者對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請結合“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說說魯迅對《二十四孝圖》中“孝道”的看法。
三個問題引領著學生再次走入文本,精讀相關語段并加以賞析。有的學生認識到父親要檢查自己背誦《鑒略》是嚴而有愛,更有學生理解出父親雖然嚴厲,但為了兒子的成長、成才也費盡心力,魯迅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與父親嚴格的家教密不可分;
魯迅對父親也有很深的愛,他認為“是錯處”是因為父親已經要安靜地逝去,而自己偏偏呼喚他的名字,讓他死的時候又有了牽掛,這種錯處是一種無奈的深情。最終,學生統一了認識:魯迅是孝子,孝順敬重父親。
結合《二十四孝圖》中關于“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兩件事的敘述和文中作者的相關看法,我設計了“賞析老萊孝順父母的行為”和“探究郭巨孝道的結果”兩個小環節,引導學生感悟到了,這樣的孝順是愚昧的,是殘忍的,與魯迅的孝順并不一樣。在此基礎上,我又利用“什么是真正的孝”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從而得出“真正的孝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基礎上”這一觀點。
結合傳統文化的學習進行主題探究,這是引導學生精讀名著的策略之一。學生既能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題內容,還能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精髓,體悟人生的經驗與智慧,激發自身的人性情懷、精神理性和社會責任感。
四、植入生活,引領健康成長
在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汲取到傳統文化中的有益營養后,教師還需要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基于此,我在推進閱讀時設計了如下的兩個問題。
1.流言蜚語是傳統文化中的痼疾。《瑣記》中衍太太散布流言蜚語,中傷了幼年的魯迅。你在成長中,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請舉例說說你是怎樣應對的。
2.剛讀完《父親的病》,你因文中的幾位“名醫”氣憤不已。此時,爺爺因身體不適要去中醫院抓藥,你的態度是贊同還是反對?說說你的理由。
兩個問題的設計,都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對接。面對流言,多年后魯迅找到了斗爭的辦法:“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貍尾巴來……”即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證據,給予無情的反擊。這樣學生受到了啟發,在生活中出現類似情況時,他們能學會澄清。對于問題2,學生大多持贊同的態度,有的學生甚至還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一事加以佐證,來與持反對意見的學生辯論。這一問題的設計,也讓學生了解到了中醫這一傳統國粹,更增添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在閱讀推進中緊扣傳統文化,植入生活,將閱讀的收獲運用到學習成長中去,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濡染的同時,再塑他們的精神靈魂。這樣更能夠體現出名著閱讀的價值,提高閱讀的實效性。
對于名著閱讀,有些學生會缺乏閱讀方向而盲讀,有些學生只追求情節而淺讀,而從傳統文化學習角度開展主題式導讀,不失為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深度閱讀的一種有效策略。這樣,不但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名著的文學魅力,更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豐厚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從而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閱讀應當成為孩子豐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歡 主題教學名著閱讀傳統文化 關于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困境分析及對策探討課外語文·下(2016年12期)2017-01-12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南北橋(2016年12期)2017-01-10J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證研究職教論壇(2016年26期)2017-01-06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審美教育思考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12期)2016-12-29主題教學在初中語文中的實踐探討新課程·中學(2016年9期)2016-12-01培養農村學生閱讀名著能力淺探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6年10期)2016-11-01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探討考試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北方文學·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