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李煜生*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論其事、誦其詩。 2.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朗讀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思想內容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煜《虞美人》教案3篇【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李煜《虞美人》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李煜生*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論其事、誦其詩。
2.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朗讀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
2、學習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寫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過后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解說: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創新才是文學發展的出路。
二、解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
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三、研習《虞美人》。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齊讀課文,找出該詞的韻腳。
(解說: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
②內容與形式總結。
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取名于項羽寵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壺冰”等。
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于垓下。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云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和侍臣見了,也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沖出重圍,你將怎么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舍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尸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于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后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后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虞美人也叫麗春花、賽牡丹、蝴蝶滿園春等,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時將其作為國花;我國也廣泛栽培,以江、浙一帶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壇、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細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虞美人兼具素雅與濃艷華麗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古典藝術中美人的豐韻,堪稱花草中的妙品。但虞美人全株有毒,內含有毒生物堿,誤食后會引起抑制中樞神經中毒,嚴重可致生命危險。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見課本注釋①)這首詞運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解說:引導學生讀注釋,并且從"情”的高度理順詞的脈絡。)
2.具體研習
⒈同學們喜歡這首詞嗎?最喜歡哪一句?(說明原因)你認為全詞最關鍵的應是哪一個詞?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詞眼。
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眼:愁
⒉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既然詞眼是“愁”,請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師歸納(多媒體顯示):
往事之嘆
亡國之恨 “愁”
離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過什么來寫“愁情”的?
引導學生把握詞的意象和表現手法,理清脈絡,初步體味詞的意境:
上片 虛實結合 設問
實景:春花秋月--何時了
時光易逝 悲
虛寫:回憶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樓遠望--又東風
時光消逝 亡國之恨
虛寫:回憶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虛寫:雕欄玉砌--應猶在
故國凄涼 物是人非 恨
朱顏已改--人事非
發問:愁思如水--向東流--愁
4.“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學生發言,各抒己見。
教師點評:李煜亡國后,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名雖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所以對生活感到絕望,在絕望之時,“春花秋月”對他是一種諷刺,從而對花謝花開、月圓月缺感到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板書補充:一切景語皆情語 眼前景(實寫)--心中情(虛寫)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5.“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的是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分小組發言。
教師點撥:錦衣玉食、后宮佳麗、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
精神上的歡樂、尊嚴、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說: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6.“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虛詞的表達作用。)
7.討論: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戴叔倫《蘭溪棹歌》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杜甫)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解說: 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即可。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意象相對固定的特征,其他諸如“梅”“蓮”“柳”“雁”“長亭”等。)
8.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襯托人事變化,正好表達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階下囚所特有的“舊日繁華轉頭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獨特感受。“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整首詞詞眼該是“愁”字。
問 答
何時了 又東風 應猶在(宇宙之永恒不變)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顏改 (人生之短暫無常)
幾多愁一江春水…… (永恒與短暫達到統一)
三度對比,三問三答,隔句相承
9.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恒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10.前六句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學生討論發言。
對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時了 又東風 應猶在
人生短暫無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顏改
寫出了詞人作為一位亡國之君面對物是人非,復國之夢難圓的無限悵恨之情。
(解說:整理全詞的脈絡,讓學生理解詞人的匠心。)
11.品味欣賞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引導學生思考詞最后一句話用了什么方法來寫愁?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具有什么表達效果?讓你產生了那些想象?古詩歌中還有哪些詩句是寫愁思的?
激發學生思考,小組協作討論,發言。啟發學生體會抓住意象的特征來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確:通其意:問君究竟有多少愁緒,正像那滾滾的春江水向東流去。
悟其情:修辭―比喻,(春江水有何特點?)水多流急而且無窮無盡。(說明作者的愁緒如何?愁緒多而且深厚強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達。(可聯想)
設問、比喻。用春水來比喻愁,表現了李煜滿懷的愁、無窮無盡的愁、洶涌澎湃的愁。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傾瀉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晝夜,無窮無盡
感其聲:分析*仄(五字仄聲,四字*聲,*仄交替,最后兩字*聲。讀來亦如春水時起時伏,連綿不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12.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為什么而愁?請結合全詞內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確:念念不忘過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東風是故國吹來,春水又向故鄉流去,(東流有可能是雙關,水流向東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東南方向。)這在宋太祖看來會有“東歸故國”之意--可以這樣說,兩個“東”字,斷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點評:亡國之痛,作為帝王不能保住國家的后悔自責,淪為階下囚的痛苦,對自由尊嚴和安逸生活的留戀,前途無望的心灰意冷……亡國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豐富,更深遠。[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四、課堂小結
李煜后期的詞發自內心,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樂,在鄧麗君《虞美人》的歌聲中進一步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結合板書,背誦這首詞。
(解說:進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詞的成就,這是對作者的又一次總體把握,與第一步遙相呼應,并讓學生在歌聲和誦讀中接受美的陶冶。)
五 、布置作業
1.默寫《虞美人》
2.預習思考題
(1)《雨霖鈴》和《念奴嬌》的韻腳在現代漢語中也押韻嗎?如何理解這兩首詞的用韻?
(2)柳永和蘇軾分別是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試從題材范圍、意境、造語等方面比較《雨霖鈴》和《念奴嬌》二詞。
李煜《虞美人》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其人、論其事、誦其詩。
2、評鑒名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3、自主閱讀,提高審美情緒,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評鑒名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2、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一、導入。
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一首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詞——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課題)
二、簡介詞人——李煜。
(多媒體呈現李煜頭像及相關檔案)
姓名:李煜
別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國家:南唐
職業:國主詞人
信仰:佛教
三、聽、讀。
1、聽:
現在讓我們隨著《虞美人》一詞,一起走進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內心世界。請大家認真聽錄音朗讀,用心感受詞人通過詞傳達出來的情感。(放錄音朗讀)
2、問:同學們通過聽了誦讀能不能體會到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
(幽怨、悲傷、無奈、悔恨)
同學們說得很好,接下來請同學們用3分鐘的時間讀這首詞,同桌的兩個同學為一組,一個讀一個聽,并且互相點評,結束之后,我們再請一位同學誦讀,好不好?
(學生聽、評,教師巡視指點)
3、剛才同學們都很認真,現在哪一位同學能為我們誦讀這首詞?(由一位學生讀)
四、感。
通過聽、讀的環節我們基本把握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傷、是無奈、是痛苦。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情感在詞中表現最為明確,最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這句可以說是這首詞的中心句,主旨句,那這句中哪一個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這首詞的詞眼。這么說這首詞的就是圍繞著這個“愁”字來寫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是蘇東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壯志難酬之這愁?作者他愁什么?從詞作中那里可以體現出他的的愁?
(1)“春花秋月”本來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詞人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由學生討論后發言,教師點評)
教師點評:李煜亡國后,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名雖是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所以對生活感到絕望,在絕望之時,“春花秋月”對他是一種諷刺,從而對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感到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詞人用眼前的景寫出了他心中的情。
(2)“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東風自故國吹來,春水向故鄉流去)
(3)“往事知多少”(錦衣玉食的生活、后宮如云的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列舉寫月的詩詞,領悟月的意象“思鄉懷人”的沉淀意義)
問:對于李煜的“往事”同學們又知多呢?(學生發言,教師補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時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絕望,所以他禁不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問就是千古,同學們想一想它成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為什么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東流去的春水?這樣比能達到什么效果?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傾瀉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晝夜,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六、讀。
通過對詞的分析我們對作者的情感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現在哪一位同學能通過朗讀把你對《虞美人》一詞的理解表現出來。(學生讀、評,老師點評)
七、聽:這一次比我們第一次讀進步不小,但在語調的升降、語速的快慢還不夠完美,讓我們再一起來聽一聽范讀,感受李煜愁。
八、小結及作業: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可以說是后人對他的一生最好的評價。是的作為君主,他很失敗,如果在他亡國之前聽到同學們的這些話,或許他不會亡國,但我們今天也就讀不到他作為絕代才子,為后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詞。學習了《虞美人》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李煜,但他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請同學們回去把你們學習這首詞的感想寫在周記本上。
李煜《虞美人》教案3
教學目標:
1、運用文眼導讀法鑒賞《虞美人》全詞,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層內涵。
2、總結運用文眼導讀鑒賞誓詞的方法。
3、培養學生結合作者生*挖掘作品內涵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運用文眼導讀鑒賞全詞,品位意境。
2、總結運用文眼導讀鑒賞詩詞的方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以*古典詩詞中寫愁的名句導入本課。
二、作者及本詞創作背景介紹。
1、作者: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號、后世評價、主要作品及風格。
[投影總結]集國君與詞宗、庸才與天才、失敗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體。
2、創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之囚,這人生巨大的變故不能不引起他對國家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嘗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當他跨入生命的第41個輪回之際,融血凝淚寫下了這首詞,來傾吐心中種種憤恨于無奈之情。
三、集體背誦。
本詞通俗上口,集體背誦為下面的鑒賞創設氛圍。
四、運用文眼導讀鑒賞全詞。
1、相關知識介紹(投影)
(1)詩詞之眼:是洞察詩詞旨趣之窗,是詩詞中最能開拓意旨的關鍵詞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輝、通體發亮的聚光焦點。
(2)作用:統攝全篇,奠定詩詞的感情基調。
(3)表達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總體把握
思考:
(1)本詞的詞眼是哪一句?關鍵詞是哪一個?
(2)選取了哪些意象?
[集體回答明確]
(3)請學生用詩中詞語連綴組合,為每句詞概括一個7字標題。
3、品位意境
(1)學生集體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摳字眼——聯經歷——析手法
(2)學生分為四大組,分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勵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討論歸納
摳的字眼為:何時了、知多少、又、不堪、應猶在、只是、問、恰似、流。
結合李煜的生*來看,這些關鍵性的詞語抒發了作者經歷人生巨變之后的傷感、凄涼、痛楚之情。四幅畫面構成了一種悲涼的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層內涵
(1)從詞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學生扣文本討論。
(2)你能結合李煜生*再來找找使他愁的深層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為了避開豆箕相煎之禍,向往隱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藝海之中。可命運卻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沒有自由,沒有尊嚴,沒有生存的,沒有安全感的境地。)
討論明確,投影板書。
5、表現手法的把握
全詞一氣盤旋,把李煜濃重而無法排遣的愁情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這得益于一系列修辭手法的適用。請同學們結合文本,歸納本文的修辭手法并體會其作用。
五、小結。
這首詞是飽經人世滄桑的李煜蘸著血,和著淚書寫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法國詩人謬塞曾說過:“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本詞應是這樣不朽的篇章。
六、吟詠涵詠,加深體會
1、聽配樂朗誦
2、學生自讀品味
七、眼導讀方法總結。
抓文眼——定基調——明意象——摳字眼——聯經歷——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推薦訪問:虞美人 教案 李煜 李煜《虞美人》教案3篇 李煜《虞美人》教案1 李煜《虞美人》教案